師德大講堂關于西遷精神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3篇)
師德大講堂關于西遷精神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在我看來,西遷是我們學校在當時動蕩的國家背景下為國家的均衡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西遷精神具體來說是當時我們學校的每一個西遷人舍小義為大義的努力和付出。
精神是永垂不朽的,也是體現再方方面面的,在那樣艱苦條件下也沒有選擇放棄的大無畏精神,也會體現在我們學校在西部建設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歷史是明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體會。
“黨讓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60多年前,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國家號召,手持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字樣的學校特制粉紅色“乘車證”,分批次乘專列從上海遷往西安,在簡陋校舍中迅速開展教學科研,幾十年扎根黃土地艱苦奮斗,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設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鑄就了寶貴的“西遷精神”。
是一代代西遷精神的傳人造就了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創造了如此優越的學習和科研環境,我們在心懷感激的同時更應以優秀前人為榜樣,鞭策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不是漸漸玩物喪志。
通過此次學習,使我們認識到西遷精神的深刻內涵,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大學之道重在立德樹人’,西遷精神最可貴的是老一輩教育家們,種兢兢業業、工作第一的奉獻精神。交通大學從黃浦江畔遷至古都西安,這不僅僅是一次空間上的轉移,其背后凝聚的內涵是交大人身上愛黨報國的使命擔當和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我們一定要做好本職工作,為新時代的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堅守艱苦創業的精神,學習老一輩西遷人的優秀品質,發揮自己的吃苦耐勞精神以及科研精神,為創新港的建設健全,為交大的新輝煌奉獻力量。
師德大講堂關于西遷精神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十一月22日上午九點我們來到小鳥巢報告廳觀看“‘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事跡報告團報告會”直播。這次報告會是從南昌大學轉播過來,雖然有點卡頓,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和其他同學看視頻的熱情,會上的“西遷人”老前輩的各種無私奉獻西北建設的事跡讓我們在座的同學都深感震撼。“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84歲的“西遷人”胡奈賽教授,用與她“年齡不符”的洪亮歌聲將數百余師生帶回新中國解放初期那段歲月,作為一名西安交通大學已退休的教授,胡奈賽用真情講述了她一生扎根黃土地的情緣。
跟隨她的講話,我覺得我眼前已經出現了她回到了那個一群年輕人,寫著詩、唱著歌,手里拿著印有“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乘車證,踏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車的畫面。會上她說還常有人問她,你們當時西遷太虧了,后悔嗎?“我們為祖國的大西北,奉獻了一所重點大學,不后悔,這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習近平主席說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那么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生黨員、這個時代的建設者更應該發揮作用,承接老一輩的使命,勇于擔當!
師德大講堂關于西遷精神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踏歌西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64年前,數千名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從黃浦江畔義無反顧地奔向條件艱苦的古城西安,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先行者。他們用青春和汗水建起了一所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高等學府,用激情和奮斗鑄就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
大樹西遷,葳蕤生輝。60多年來,“西遷精神”不僅成為了交大人傳承不變的精神財富,也皴染著西安這座古城的精神底色。
可歌可泣的西遷奮斗者始終令人難忘。4月22日下午,正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親切看望西遷老教授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要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更多一流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諄諄話語,殷殷希冀,令交大人倍感欣喜、振奮。“習近平總書記對‘西遷精神’的高度肯定讓我們深受鼓舞。”他們表示,繼續傳承發揚“西遷精神”,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新的智慧和力量,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