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旅游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岳陽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1
在我為大家介紹景點之前呢,我想先為大家背一段古文”: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想必大家應該知道是哪里了,接下來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岳陽樓景區的南入口巴陵勝狀,上聯“洞庭天下水”,下聯,“岳陽天下樓”,甚是豪邁大氣。進入大門后;映入眼簾的是岳陽樓五朝樓觀,它以青銅微縮鑄造的形式,重現了唐、宋、元、明、清朝代五座風格各異的岳陽樓景觀。不同時代的五座岳陽樓模型建在流水環繞的人工島上:綠水蜿蜒環繞,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蔚為壯觀。各樓均參照相關朝代建筑圖畫而建,是目前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青銅模型建筑群。 走過五朝樓觀,經過南極瀟湘牌樓,我們就即將進入岳陽樓主景區。來到主景區,背對岳陽樓,我們面對的是煙波浩渺的洞庭湖和隱約隱現的君山島,“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洞庭湖古稱“云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河段以南,面積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匯入,號稱“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據傳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歷史上洞庭湖曾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由于近代的圍湖造田,以及自然的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驟減,新中國成立后被鄱陽湖超過而成為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上最有名的島就是君山,君山古稱洞庭山、湘山、有緣山,與千古名樓岳陽樓遙遙相對,總面積0。96平方公里,由七十二座山峰組成,被“道書”列為天下第十一福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區。君山名勝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相傳君山島有5井4臺、36亭、48廟。有中國發現的歷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圖”、新石器遺址。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見證——斑竹、二妃墓、柳毅井等。特別是自唐代以來,李白、杜甫、黃庭堅、辛棄疾、張之洞等墨客騷人都曾登臨君山留下了無數千古絕唱。島上古木參天,茂林修竹,僅竹子就有20多種。而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銀針也就產自這里。
面向岳陽樓,在左側和右側分別是三醉亭和仙梅亭。三醉亭始建于乾隆四十年,是根據民間流傳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建,初名“望仙閣”,同治六年重建而改名為“三醉亭”
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岳陽樓主樓,有請……。
岳陽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2
園內主要有國家級文物宋代方塔, 亦名“興圣教寺塔”。位于松江城廂鎮東南的方塔
寺內。寺建于五代后漢乾佑枯二年(公元949年),北宋熙寧、元豐、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造塔,磚木結構,九級方形,高42.5米。在形態結構上,應襲唐代磚塔風格,磚身每層四面辟壺門,門內通道上施疊澀藻井,內室用券門。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枋等均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構件較多的一座,方塔頂上的塔剎高7.85米,由覆盆,相輪,寶瓶及四根浪風索(均鐵件)組成.方塔因年久失修,底層圍廊全毀,各層腰檐、平座、欄桿、樓板均殘缺零落。1975一1977年重修,恢復腰檐、平座、欄桿等。
方塔周圍辟為“古典園林”,園內文物較多,如宋代望仙橋、明蘭瑞堂(又名楠木廳)、清代陳化成祠堂、清天后宮大殿、清代表妃宮。還有仿古長廊(內有董其昌懷素貼)、古塹道、何陋軒、塔影舫、以及五老峰、美女峰等名石。方塔地基下有一地穴,內有石匣、銀匣、宋代錢幣、銅佛、銅臥佛及象征佛牙的動物骨骼的化石等.
"方塔",本名興圣教寺塔。興圣教寺始建于五代 后漢乾描二年(公元949年),方塔建于北宋熙寧、元佑年間(公元1068-1094年),距今約920_年。元末戰亂中興圣教寺道毀,只剩下塔和一座鐘樓。塔身修長,共9層,高42.5米,因襲唐代磚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積方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時曾多次進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層圯毀重建,更換塔心柱和塔剎。在第8層的樓板上,豎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過塔頂露出8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間(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損壞,由一和尚用手指血書佛經化緣募捐修塔。
近百年來,到解放前,塔的磚身出現裂縫,塔內各層的木結構全部毀壞,從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門力求保存宋代原構件,換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蝕構件,如塔心木、塔剎、相輪,以及扶梯;樓板、平座、腰檐、欄桿、圍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還有部分券門上的月梁、外檐之羅漢枋;撩檐訪等亦為宋代原物。再現了宋代方塔古樸秀美、玲瓏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復了青春。
現今方塔屹立在松江縣城東的方塔園中,這里當初是興圣教寺寺址,1978年在此開拓和興建了占地160余畝的園林,以方塔為中心,四周組合古代建筑文物群。這是一座長方形廣場,鋪飾著整齊的花崗巖。園林設有北、西、東3個園門。北部所見,石板路、石甬道、石壁,滿眼盡是排列的石頭。從北門進內遠遠可見巍然雄峙的方塔立在廣場上,來到塔邊,心胸頓覺開闊。南面臨塔可見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磚刻建筑物。上面精雕細琢有走獸、樹木、花卉和珍寶物等。中間刻一巨獸,長著鹿角、獅尾、龍鱗、牛蹄。張著大口,露著尖齒,睜著銅鈴般的雙眼,呈現兇猛的動態,從其挺拔的雙角看,酷似龍的形象。圍繞這只巨獸的其它動物和花卉寶物,會使人想到古代神話中的意境。據說這個怪獸叫"貪",它貪得無厭,什么東西都要吃。有一天它在海邊看到紅日,兇猛撲去,終于蹈海而亡。這是一個富有寓意的故事。
"照壁",古時是作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這座照壁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廟的照壁,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在塔南興圣教寺院廢基上的城隍廟的遺物。抗戰期間廟宇遭毀,僅存照壁。今為方塔園中一處有價值的古代建筑遺物。
方塔園北面有一座宏偉的殿宇,原是上海河南路橋北境的天后宮大殿,建于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是天后宮僅存的一座建筑物。因處身在促狹環境,被一校舍包圍,為保存古跡,遷建在方塔園中以恢復古建風貌。天后即天妃,相傳是北宋時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個女兒。林愿當時為都巡檢。據傳天后照井梳妝,一神道出來交她一個"銅符"神物,因此而神化。她閉眼見到父親和哥哥出海遇難,哥哥海上遭劫,父親生還。后果應驗。天后死后至宣和五年(公元1120_年)被救封為神,后又晉封為"圣妃"。從此歷代相沿下來,成為護航之神,后由河南路橋北遷至宋代順濟祠,作為古建筑安置在方塔園中。
另外散置在松江縣中山西路的明代建筑"蘭瑞堂",為清初江西巡撫朱春的住宅,面闊5間,進深7架,柱子與梁枯大部分用楠木制成,頗有特點,俗稱"楠木廳"。該廳建筑風格簡潔明快、素雅脫俗,梁枋全系素面,斗拱均用于梁訪之間,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較為少見。今亦拆建于方塔園內,用作"明朱舜水紀念堂"。蘭瑞堂門前的大小美女峰石,原是明代畫家孫克弘別墅中物;長廊向北有一座小花廳,廳外白粉墻內的5座石蜂,人稱"五老峰",是明代畫家顧正誼的濯錦園廢址遺物,今均被取來點綴方塔文物公園園景。
岳陽旅游景點導游詞 篇3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發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國都輝煌,先后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xx年11月18日,青州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根據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境內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有270多處。大禹治水劃九州,青州為九州之一。被公認為科學價值很高的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古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諸州中就有青州,稱青州“東北據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并注釋說:“蓋因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呂氏春秋》稱青州為“東方之州”。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青州迭為名城重鎮,在全國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四百多年之久。西漢元封五年,設青州刺史部,是全國13刺史部之一,治所廣縣城(今城西1華里處),轄5郡4國100多縣。魏晉南北朝仍置青州刺史部,轄9郡47縣,期間公元399年-420xx年作為南燕國國都,慕容德成為山東境內的唯一一個皇帝。隋置青州總管府,轄4郡36縣。唐仍先后置青州總管府、都督府,轄8州49縣,中唐及五代設平盧淄青節鎮,轄15州。北宋初設京東路,轄26府、州、軍、89縣,熙寧七年設京東東路,轄1府7州36縣。金設山東東路,轄2府11州53縣83鎮。元初設益都行省,后設山東東西道宣慰司,轄3路12州44縣。明初設山東行中書省,轄6府15州89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移治歷城。此后,明中后期及清代一直作為青州府治所。青州古城池也隨著歷史的變革不斷變遷,漢設廣縣城,現瀑水澗以西。公元320xx年(晉永嘉五年)建廣固城,經六次大攻堅戰,至420xx年夷為平地。東晉滅南燕后,另筑東陽城(西至現海軍402醫院,南至南陽河,東至城關醫院,北至堯王山路)。北魏孝明帝筑南陽城,城高3丈5尺,濠3丈5尺,周13里,其規模比濟南高3尺長1里。 [3]
青州地處交通要沖,地理位置優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負海之饒”,東扼半島,南控沂蒙,北望渤海,為歷代軍事重鎮。南北朝及唐初政治官員兼顧軍事,唐五代時期青州是平盧節度使治所。宋金在此設鎮海軍,北宋在此設京東東路安撫使,金代設山東東西路統軍使,元設益都帥府、元帥府,明設山東都衛、都指揮使司,清設山東提督、分巡道、海防道,建八旗駐防城。1948年3月-1949年4月,華東局駐青州。由于青州具有顯要的地位,歷史上在青州分封的王侯較多。漢代封召歐為廣侯傳五世,封劉便為廣侯傳三世,元封邁努為忠靖王、益王,明封齊王、漢王、衡王。 [3]
青州因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作為齊魯境內的佛教中心,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漢地最早的地區之一。這里擁有凈土宗、禪宗、密宗等多種佛教宗派,并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跡。尤其是許多佛教遺存的發現和修復,以及大量佛學研究論文和專著的相繼問世,為青州的佛教文化營構了較高層面的內涵。
青州古城文化旅游的范圍約計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城的北關古街區、宋城;古南陽城區域內的南陽河觀光帶、偶園歷史文化街區、南門街區以及東關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