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通用6篇)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這變化,我就說一說泉州的景點吧!
20__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時登大坪山要繞得很遠,上山走的是長長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煙稀少,一座高大的鄭成功騎馬銅像最為顯眼。只見銅像造型為鄭成功騎馬舉手側望,眺望中國臺灣海峽。那時的我還比較小,覺得很無聊,于是就催著大人們趕快下山、回家。
202x年,我又一次登上大坪山,發現這已不是我腦海中的那個小山包了,而是一座以鄭成功銅像為主題的公園。我們從小區出發,穿過另一個小區,就來到了大坪山天橋。走過天橋,迎面是一個中等大小的廣場,一座高大的石質牌坊矗立在眼前,右上方則有一座堡壘式的碉樓。穿過碉樓,一條蜿蜒曲折的林蔭小道浮現在眼前。小路兩旁有許多路燈,小路由木板鋪制而成,欄桿則由形似木頭的'石頭做成。沿著小路往上走,只見半山腰有三顆老榕樹,他們形態各異。繼續往上走,沒一會兒就到了山頂。只見鄭成功銅像四周中滿了植物,銅像下面的基座上坐著許多游客,他們有的在極目遠眺,有的在嬉戲打鬧,還有的在拍照留念。
聽媽媽說,西湖公園原來是一片沼澤地,自古以來被作為平衡生態的滯洪區,絕非游樂休閑場所。
可如今的西湖公園,煙波浩渺,小島點綴,白鷺云集。初春,各種花朵競相開放,蝴蝶們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忽隱忽現,不時會有幾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蕩漾起層層波紋,夕陽西下時,泛起的波瀾像是片片魚鱗,正微微地動著;金秋,枯枝敗葉飄飄揚揚地落下,遠遠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樹梢之間上下翻飛;寒冬,別的樹木早已樹葉發黃,惟有高大的松樹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個個堅強的士兵。因為有了如詩如畫的西湖公園,泉州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建筑也隨即建了起來,成為了一系列旅游景點。
位于南門外的晉江,以前除了一個第九碼頭,還有許多采沙船在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江上只有順濟橋和泉州大橋,一下大雨晉江就發大水。
如今的晉江兩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興建起了刺桐大橋、高速公路大橋、沉洲特大橋等形狀各異、雄偉壯觀的新橋,立交橋更是拉近了兩岸的距離。兩岸建起了許多江濱公園,人們在里面休閑娛樂;建起了許多高樓大廈,人們在里面生活、辦公晉江南岸呈現出繁榮富饒的新景象。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泉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將來把泉州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2
久聞泉州 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 起點、 “世界宗教 博覽城”,還是國家首批頒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趁著春節長假,我們一家乘動車前往游覽。
一下動車,我們就直奔清源山 。清源山是道教 圣地,老君造像 可謂是這座山的最大看點,這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只見他神態自若地端坐在我們的面前,背后和左右兩邊的一大片綠油油的斜坡是他的座椅;面部帶著慈祥的微笑,讓人覺得倍感親切;眼睛里雖然不見瞳孔,但也隱藏著一種深邃的智慧;長而密的胡須自然地垂在胸前,嘴唇微微開起,像是有千言萬語想向我們一一道來……“好一尊老君造像!”我默默贊嘆道。
開元寺 ,是我們的第二個目的地。開元寺是建于唐朝年間的寺廟。寺中古桑蓮樹歷經千年滄桑,至今仍生機盎然,被列為世界之最。寺中還矗立著唐朝東、西兩座石塔。我站在塔下,滿塔的深棕色像是為石塔穿上了粗糙的布衣,卻也襯托出塔蘊藏著的古典韻味;環繞石塔四周,塔邊的一組組精致雕刻不禁讓我耳目一新,贊嘆連連。
聽說泉州也有西湖公園 ,我一下子來了興趣。緩緩步入園內,一片微波粼粼的湖水頓時明亮了我的雙眼,一陣陣悅耳的歡笑刺激著我的心。站在刺桐閣上眺望,公園美景盡收眼底。湖面上碧波粼粼,游船在湖上漂泊,縷縷清風拂過臉頰,一座碧綠的無心島就像是白銀盤中的一顆青螺。五顏六色裝點著這個美麗的大公園,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繼續擴大視野,閩臺緣博物館 和泉州博物館 的身影在遠處若隱若現,幾幢嶄新的大樓頓時讓我感到煥然一新。
最后一站就是關帝廟,這個寺廟給我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這兒的香火很旺。關帝廟地處泉州老街——涂門街,這里的房子都是傳統的閩南建筑,古老之中也透著一股濃濃的淳樸之風。不遠處還完好地保存著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風格的伊斯蘭教寺廟——清凈寺,這也印正了“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
一天的旅程就這樣結束了。當我們即將踏上返回廈門的動車,我有些戀戀不舍。這一天,我們都在與歷史打交道。了解歷史,感受歷史,這已經讓我對歷史有了粗淺的認識,并成為了我又一次難忘的旅程。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3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到這變化,我就說一說家鄉的景點吧!
20xx年,我第一次登上大坪山。那時登大坪山要繞得很遠,上山走的是長長的公路,路旁都是山石。登上大坪山,人煙稀少,一座高大的鄭成功騎馬銅像最為顯眼。只見銅像造型為鄭成功騎馬舉手側望,眺望中國臺灣海峽。那時的我還比較小,覺得很無聊,于是就催著大人們趕快下山、回家。
20xx年,我又一次登上大坪山,發現這已不是我腦海中的那個小山包了,而是一座以鄭成功銅像為主題的公園。我們從小區出發,穿過另一個小區,就來到了大坪山天橋。走過天橋,迎面是一個中等大小的廣場,一座高大的石質牌坊矗立在眼前,右上方則有一座堡壘式的碉樓。穿過碉樓,一條蜿蜒曲折的林蔭小道浮現在眼前。小路兩旁有許多路燈,小路由木板鋪制而成,欄桿則由形似木頭的石頭做成。沿著小路往上走,只見半山腰有三顆老榕樹,他們形態各異。繼續往上走,沒一會兒就到了山頂。只見鄭成功銅像四周中滿了植物,銅像下面的基座上坐著許多游客,他們有的在極目遠眺,有的在嬉戲打鬧,還有的在拍照留念…… 作文
聽媽媽說,西湖公園原來是一片沼澤地,自古以來被作為平衡生態的滯洪區,絕非游樂休閑場所。 作文
可如今的西湖公園,煙波浩渺,小島點綴,白鷺云集。初春,各種花朵競相開放,蝴蝶們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忽隱忽現,不時會有幾只燕子在空中翱翔;酷夏,水面蕩漾起層層波紋,夕陽西下時,泛起的波瀾像是片片魚鱗,正微微地動著;金秋,枯枝敗葉飄飄揚揚地落下,遠遠望去,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正在樹梢之間上下翻飛;寒冬,別的樹木早已樹葉發黃,惟有高大的松樹依然立在路旁,仿佛是一個個堅強的士兵。因為有了如詩如畫的西湖公園,泉州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等建筑也隨即建了起來,成為了一系列旅游景點。
位于南門外的晉江,以前除了一個第九碼頭,還有許多采沙船在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江上只有順濟橋和泉州大橋,一下大雨晉江就發大水。
如今的晉江兩岸已是今非昔比。江上興建起了刺桐大橋、高速公路大橋、沉洲特大橋等形狀各異、雄偉壯觀的新橋,立交橋更是拉近了兩岸的距離。兩岸建起了許多江濱公園,人們在里面休閑娛樂;建起了許多高樓大廈,人們在里面生活、辦公……晉江南岸呈現出繁榮富饒的新景象。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泉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將來把泉州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4
自從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以來,兩岸之間的往來越發便捷,特別是現如今到泉州旅游、探親的臺灣同胞也越來越多了。如果你是初來泉州的客人,那么今天就讓我當回小導游,帶你一起去探尋泉州這座千年古城,網羅這里的美食美景吧! 今天我們游覽的第一站就是泉州的母親山清源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天下游客。
上,觸摸老君鼻。當然,現如今已沒有游客肆意攀爬了,因為保護老君巖這樣的文物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呀,已經是中午了。走了這么久,你的肚子也一定餓癟了吧!來,我帶你去泉州西街的老字號老記面線糊,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線糊吧。走入小店內,玻璃柜臺上放著一小格一小格的配料,就像一個美食大家庭般,讓我們目不暇接。
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醋肉、鹵大腸、海蠣、豬腰、鴨胗等,加好后在碗中加入面線糊主角哦,然后撒上胡椒粉、蔥末以及幾滴白酒和鹵汁,如果再配上一根香脆的油條,那便是一餐美味了。說到這,你是不是已經口水流下三千尺了呢那就開始大快朵頤吧!那一口口的面線糊在嘴里蕩漾著,散發出陣陣怡人的香味。當你舀起一匙,你就會發現,面線糊晶瑩剔透,糊里的面線如同針線般細小,卻又清晰可見。想想,它們是不是很像是連著我們海峽兩岸故鄉情誼的絲線呢
肚子填飽之后,我帶您去泉州的西湖走走看看吧。
你看,湖面波光瀲滟,公園里花團錦簇,一眼望去浮光蕩漾的美景與湖后面宏偉的閩臺緣博物館、以及清源山那翠綠的山色相得益彰。來吧,我帶您去乘坐這里特有的古船泛舟暢游吧!迎著習習和暢的'惠風,在優雅的輕音樂聲中,古船徐徐緩行,劃過波瀾不興的水面,繞過湖央兩座突兀的孤嶼。時而還能看見幾只野鴨在水面上嬉戲,更有甚是:一群群靈儷的白鷺時不時會蜻蜓點水般伴在你船舷左右掠過,這時,你可以張開雙臂,放眼公園內的是石橋和亭臺樓閣,來一個深呼吸,你一定會心情舒暢許多!是不是也能讓你想起中國臺灣的日月潭了呢是呀!泉州西湖和中國臺灣的日月潭遙相呼應,相映成趣,她們不都是鑲嵌在我們中國大地上的兩顆夜明珠嗎
大概已是黃昏了。這時,你的肚子是不是又開始抗議了呢別急,我們一起去東街的鐘樓肉粽店,到那兒去吃色、香、味俱全的肉粽和肉燕湯。
第一個上場的是肉粽,當你打開粽葉,一陣久違的濃鄉撲面而來!你已經顧不得細細品察肉粽里是神馬配料了!因為的確太好吃了!原來,肉粽里有蝦仁、香菇、鹵過的五花肉、干貝、鹵蛋。這可是泉州名不虛傳的美食啊!粽子香醇松軟,你吃一口就不會忘記,每一粒糯米粒都彈性十足,嚼過之后在嘴里留下一點甜味,一口口順著喉嚨,滑到胃里,嘴里還能余香沁人心脾!哦,中國臺灣也有一款美食和泉州的肉粽有淵源呢!對了,就是中國臺灣鹵肉飯哦,那也是人間美味,假如有一天我能去海那面的中國臺灣旅游,我一定要親口品嘗一下你們的鹵肉飯呦!這時你還需要喝上一碗肉燕湯,所以第二個出場的是肉燕湯,我吃肉燕一般加很多蔥和醋。因為蔥可以把湯和肉燕弄得很清香,醋滲到肉燕里,那味道呀,真的可以把玉皇大帝都吸引過來呢!
觀賞過泉州的美景,品味了泉州的美食,您應該也對泉州感興趣了吧!我想:在中國臺灣應該也有很多美景美食吧!我真希望中國臺灣能早點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夠發達了,我要在兩岸間搭建一座彩虹橋,讓兩岸溝通自如,讓我們了解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小朋友也能更方便地來泉州旅游觀光,也讓他們能更了解泉州,并愛上這片故土!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5
自從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以來,兩岸之間的往來越發便捷,特別是現如今到泉州旅游、探親的臺灣同胞也越來越多了。如果你是初來泉州的客人,那么今天就讓我當回小導游,帶你一起去探尋泉州這座千年古城,網羅這里的美食美景吧!
今天我們游覽的第一站就是泉州的母親山——清源山,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天下游客。
這里的奇石林間立、清泉石上流,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到此登游留題。特別是位于清源山南麓那高大的老君巖,一定會讓你驚嘆不已,他雕于宋代,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只見他慈眉善眼,炳煥生光,堪稱石雕藝術的瑰寶。知道嗎?以前聽老人們常說:“摸著老君鼻,活到一百二。”哈哈,于是常有人攀爬到石像上,觸摸老君鼻。當然,現如今已沒有游客肆意攀爬了,因為保護老君巖這樣的文物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呀,已經是中午了。走了這么久,你的肚子也一定餓癟了吧!來,我帶你去泉州西街的老字號——老記面線糊,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線糊吧。走入小店內,玻璃柜臺上放著一小格一小格的配料,就像一個美食大家庭般,讓我們目不暇接。
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醋肉、鹵大腸、海蠣、豬腰、鴨胗等,加好后在碗中加入面線糊(主角哦),然后撒上胡椒粉、蔥末以及幾滴白酒和鹵汁,如果再配上一根香脆的油條,那便是一餐美味了。說到這,你是不是已經口水流下“三千尺”了呢?那就開始大快朵頤吧!那一口口的面線糊在嘴里“蕩漾”著,散發出陣陣怡人的香味。當你舀起一匙,你就會發現,面線糊晶瑩剔透,糊里的面線如同針線般細小,卻又清晰可見。想想,它們是不是很像是連著我們海峽兩岸故鄉情誼的絲線呢?
肚子填飽之后,我帶您去泉州的西湖走走看看吧。
你看,湖面波光瀲滟,公園里花團錦簇,一眼望去浮光蕩漾的美景與湖后面宏偉的閩臺緣博物館、以及清源山那翠綠的山色相得益彰。來吧,我帶您去乘坐這里特有的古船泛舟暢游吧!迎著習習和暢的惠風,在優雅的輕音樂聲中,古船徐徐緩行,劃過波瀾不興的水面,繞過湖央兩座突兀的孤嶼。時而還能看見幾只野鴨在水面上嬉戲,更有甚是:一群群靈儷的白鷺時不時會蜻蜓點水般伴在你船舷左右掠過,這時,你可以張開雙臂,放眼公園內的是石橋和亭臺樓閣,來一個深呼吸,你一定會心情舒暢許多!是不是也能讓你想起中國臺灣的日月潭了呢?是呀!泉州西湖和中國臺灣的日月潭遙相呼應,相映成趣,她們不都是鑲嵌在我們中國大地上的兩顆夜明珠嗎?
大概已是黃昏了。這時,你的肚子是不是又開始“抗議”了呢?別急,我們一起去東街的鐘樓肉粽店,到那兒去吃色、香、味俱全的肉粽和肉燕湯。
第一個上場的是肉粽,當你打開粽葉,一陣久違的“濃鄉”撲面而來!你已經顧不得細細品察肉粽里是“神馬”配料了!因為的確太好吃了!原來,肉粽里有蝦仁、香菇、鹵過的五花肉、干貝、鹵蛋。這可是泉州名不虛傳的美食啊!粽子香醇松軟,你吃一口就不會忘記,每一粒糯米粒都彈性十足,嚼過之后在嘴里留下一點甜味,一口口順著喉嚨,滑到胃里,嘴里還能余香沁人心脾!哦,中國臺灣也有一款美食和泉州的肉粽有淵源呢!對了,就是中國臺灣鹵肉飯哦,那也是人間美味,假如有一天我能去海那面的中國臺灣旅游,我一定要親口品嘗一下你們的鹵肉飯呦!這時你還需要喝上一碗肉燕湯,所以第二個出場的是肉燕湯,我吃肉燕一般加很多蔥和醋。因為蔥可以把湯和肉燕弄得很清香,醋滲到肉燕里,那味道呀,真的可以把玉皇大帝都吸引過來呢!
觀賞過泉州的美景,品味了泉州的美食,您應該也對泉州感興趣了吧!我想:在中國臺灣應該也有很多美景美食吧!我真希望中國臺灣能早點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如果有一天,科技足夠發達了,我要在兩岸間搭建一座“彩虹橋”,讓兩岸溝通自如,讓我們了解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小朋友也能更方便地來泉州旅游觀光,也讓他們能更了解泉州,并愛上這片故土!
關于泉州旅游導游詞 篇6
大家好,歡迎到草庵摩尼教遺址參觀。
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跡。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開創,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奉基本,接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維,創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敬光亮,倡導喧擾,反對黑暗和壓迫。古代遺址為元代修建物,據考古發明,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運動。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方丈,本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
花木、果樹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凈,為一番別致風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勢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略古樸。其中最為可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殊。浮現輝綠巖(青斗石)色彩,長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紋飾,出現花崗巖石質,披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構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若;身穿寬袖僧衣,胸懷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態肅穆慈悲,衣褶儉樸流利,用對稱的紋飾表示時期作風。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破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5X2.5厘米。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擬毛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獨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十分寶貴,同時也是研討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資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真個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余殘瓷片同樣分辨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形的主要發現。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闡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然性的。解釋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風行的。據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懇讀書,常于此浮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錄于此著名賢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