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南岳古鎮導游詞(通用3篇)
湖南南岳古鎮導游詞 篇1
南岳古鎮是“南宋四大名鎮”之一。是一座承載衡山四千年歷史文化、展現南方民俗風情的大觀園,是恰當體現江南民居風格的建筑群,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宗教用品香市。古鎮景區以南岳古鎮為中心,南起衡山路、北至朝陽峰,東起茶亭子,西至白龍潭,面積1。8平方公里。以岳廟建筑、古鎮老街為主要景觀特色。以朝拜岳神、宗教體驗、民俗觀光為主要游覽內容。主要景點有南岳衡山牌坊、南岳大廟、祝圣寺、大善寺、古鎮老街、中華萬壽大鼎、黃庭觀、勝利坊等。
南岳古鎮之古,古在它凹凸不平的麻石街道,古在它悠久的文化歷史,古在它悠然不絕的裊裊檀煙,古在它淳樸自然的衡岳民風。古鎮早在唐代時便形成了香市,那時,香火鼎盛時期,每天往來的香客絡繹不絕。古鎮的麻石街面,經過千年的洗刷,已經被磨的光可照人,鞋跟踩在上面發出清脆的響聲,宛若在敲擊每一位香客心中的那盞香燈,每一塊石板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南岳古鎮的古還在于北街的那座牌坊,牌坊上挺拔勁秀的“天下南岳”四個字是宋徽宗親筆所提,當時,皇帝來南岳進香朝圣時,踏過的便是古鎮的麻石板路,而皇帝走過的牌坊所在的北街,后被封為了御街。古鎮清一色的小青瓦墻,高高翹起的屋檐,雕著雙龍戲珠的屋尖,仿古建造的茶樓、客棧、無一不體現出南岳古鎮的古樸、清幽,靜坐在小鎮的茶樓里品一盞清茗,感悟道佛兩教的博大精深,回味這一天所觀所感,一定會受益非淺。
古鎮雖小,卻也五臟俱全,飯店、茶館、透著油墨香味的書屋應有盡有,夜晚盞燈時分,家家戶戶都燃起溫暖的燈火。古鎮到了晚上還是一條美食街,從街頭到街尾,滿街都飄著山珍野味的香氣,鮮嫩營養的高山寒菌,口感絕妙的衡山豆腐,獨特美味的素齋,清爽潤喉的云霧茶,讓人流連忘返。
其實,古鎮最有意思的是體驗南岳奇特的民俗風情。一是正月的岳廟“搶頭香”。大年三十零點一過,南岳城區,人流如潮,萬人空巷,但有一明顯特征,那就是在給南岳圣帝拜年之前,都不說一句話,這就是南岳一怪“熟人見面不理睬”;二是正月十五鬧元宵。城里每街,鄉里各村都有一條龍燈,之前是在所屬社區逐店逐戶賀年,等到十五這天,“百龍朝圣”所有舞龍隊伍都匯集到南岳大廟,給圣帝賀年后再分赴各街舞龍。三是“趕八月”。說是趕八月,實則是農歷七、八、九三個月。省內及鄰近省份香客,統一著裝,成群結隊,浩浩蕩蕩來朝拜圣帝,屆時,南岳古鎮,不分晝夜,商賈如云,三教九流,云集于此,熱鬧空前。四是黃道吉日的宗教朝圣。每年的“觀音圣誕”、“圣帝生日”等吉日,八方信眾,不遠千里,云集南岳參與宗教朝拜。這些民俗祭祀奇觀,被聯合國專家稱之為東方古老祭祀文明的遺存,活的標本,堪稱天下一絕。
湖南南岳古鎮導游詞 篇2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你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就是瓷器口古鎮了。它位于重慶市區近郊,東臨嘉陵江,南接沙坪壩,西界童家橋,北靠石井坡,面積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時盛產及轉運瓷器得名。
這個古鎮有悠久的歷史。它原名龍隱鎮,傳說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孫朱允汶避禍隱居之處。朱允汶初登帝位,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篡位,他削發為僧來到重慶,隱避于這個鎮上的寶輪寺中,所以這個鎮就改名為“龍隱鎮”。到了1918年,地方鄉紳集資在這里創建了“蜀瓷廠”,由于采用了新工藝制瓷,所以瓷器質地很好,品種繁多,名聲漸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之名便代替了“龍隱鎮”。
古鎮的文化淵源深厚,曾聚集過郭沫若、徐悲鴻、豐子愷、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先生也曾在鎮上就讀。鎮上的'茶館文化繁榮,大大小小的茶館隨處可見,水手、袍哥大爺、閑雜人等都喜歡出入此間。在陪都時期,鎮上的茶館達100多個,登臺說書成為茶館的特色。直到如今,茶館仍是磁器口一景,百來米長的老街便有13家茶館,家家茶客滿座,古風猶存。古鎮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飲食的“三寶”。
古鎮有山有水,空氣清新,綠樹成蔭,民眾生活安寧舒適,保留了中國地方民族生活風貌。鎮上建筑極具川東民居特色,石板路與沿街民居相依和諧,房屋結構多為竹木結構,穿斗夾壁或穿半木板墻。沿街鋪面多為一進三間,長進深戶型。《紅巖》小說中家喻戶曉的“華子良”就曾在其中的一棟老房子里與當時的地下黨人接頭。
1998年磁器口古鎮被國務院確定為重慶市重點保護歷史街區。古鎮現已敞開門戶,喜迎中外客人。
湖南南岳古鎮導游詞 篇3
拐到右邊,我們看到的碼頭叫八店街碼頭,因處八店街當口而得名。當年這兒水運發達,貨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當地人也叫它是私奔碼頭,據說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月夜私奔時,為了躲開他父親卓王孫在各個路口設置的關卡,就繞道從我們平樂水路順流而下逃到成都的,從此演繹了一段千古愛情佳話,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仔細看看。
接著往前走就來到了順河街,這條街因順河走向而得名。平樂的古街幾乎全部沿江而建,整個格局呈魚骨狀,沿白沫江流向相平行的福惠街、長慶街、順河街等街口節點多為水碼頭,便于貨物的裝卸和交易。
前面沿河上,大家可以看到許多建筑臨江而建,房屋由柱腳從河里支撐或從岸邊支撐起來,這樣的建筑叫做吊角樓。平樂古鎮建筑大都屬于晚清時期建筑,保留了古鎮明清建筑的風格。20__年以來,鎮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部分已經破損不堪的建筑外觀進行了簡單修繕。平樂建筑風格可概況為:小青瓦,木本色,粉白墻和紅砂石。
前面豎立有碑文記載的是漁市拐碼頭,相傳是漁業行幫碼頭,昔時與別具特色的“木棧道”通連,接魚市拐、聯“臺子壩”(古代社會活動中心),白沫江漁戶、成都漁販聚集交易,極其熱鬧。不少成都漁商修房設棧,留下了風格獨特的漁棧和碼頭。現存栓船樁眼、栓馬鐵環、號子燈樁、木棧道架孔、背負重物時上下的小石梯等足以令人遙想當年的繁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