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精選3篇)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現在游覽的就是高靜園,是一處微縮了的江南園林。 高靜園,位于市區四面環水的小島上。整個布局,頗有蘇州園林的特色,是國家首批a級景點。 我先介紹一下高靜園的歷史。高靜園,原名“溧陽公園”,建于1930年,1987年更名為高靜園。大家肯定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叫“高靜園”呢?只要您跨進這道大門,就一清二楚了。 各位游客,在我們的正前方,你抬頭所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是著名的高靜石。據溧陽地方志記載:相傳是愛石成癖的宋徽宗之子—宋高宗親筆題字御賜給丞相趙癸(趙癸是我們溧陽人)三塊湖石,一塊是“蒼云”,一塊是“高靜”,一塊是“忠義”。而“蒼云”和“忠義”兩石于時代變遷中丟失,現只有“高靜”一石歷經滄桑,完好無損。它重11噸,高2.5米,寬5.3米。說到這,有不少游客會問,湖石是怎樣的一種石頭?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江南園林所用的巖石材料,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山石,一類是湖石。所謂山石,就是山上開采的多面多棱的巖石,江南所產的多為黃褐色,故一般統稱為“黃石”。所謂湖石,即有溶蝕空洞的石灰巖,以太湖、洞庭湖、庭西山所產的最負盛名。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 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癡”,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服,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瘦是說石頭苗條長,多姿,風骨磊;7a64e4b893e5b19e皺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節奏的明暗變化;漏指石身里邊有孔穴上下相通,脈絡連貫;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后能透過光線,這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外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的要求。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式建筑“清瀨草堂”,請大家站在這個臨水平臺上。不要小看這個平臺的作用,在江南園林中,平臺是全園的觀賞中心,是游覽空間的焦點位置,正所謂“開門見山,湖山點點悠”。站在這里,大家可以盡收全園的景點。 游廊兩旁的樹木是有近百年歷史的重陽木和大葉黃楊,東側還有一座聽雨亭,每次暴雨過后,小瀑布從拱橋旁的石上潺潺而下,聲音非常悅耳。細心的游客會奇怪了,明明瀑布在右邊,為什么聽雨亭卻在左邊,正是這一點,恰恰體現了中國畫“似遠卻近”的意境,也是江南園林的特色之一。 有些游客早已從漏窗中看到了里面的風景。漏窗,多用于白粉墻上,其花式繁簡不同,各有妙趣,它是一個天然的取景框。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面看,你會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樣的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 又有人奇怪了,這漏窗下為什么單單只放一棵石筍,而不多放幾棵呢?其實在江南園林中,非常講究以少勝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以孤為美,因為這比較契合文人的精神氣質。 再看這個門,因為它不設門扇,所以在江南園林中稱為“洞門”。這個洞門的形狀象梅花,它是梅花式洞門,在江南園林中,洞門的形式有多種,諸如:如意式,葫蘆式,菱花式等等。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洞門作框景,漏窗作借景,在這里發揮的是淋漓盡致。 我們走入門內,右側的是錦竇亭,所謂錦竇,就是繁花似錦的意思。再看看四周的樹木,春有白玉花,秋有金銀花和菊花,冬有梅花,果真與這個名字很相稱。值得一提的是,高靜園中共有桂花88棵,秋天桂花香飄十里。在江南園林中,植物不僅具有遮蔭的功能和豐富景色的作用,若干品種還被賦于了不同的品格,松、竹、梅瀟灑挺拔、傲霜立雪,而梅花為報春花,梅花之香,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清幽宜人,它們被稱為“歲寒三友”。菊花呢?陶淵明寫過一首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此以后,菊就成為雅、高傲的代名詞。這些樹木、花卉被廣泛種植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供游人欣賞。與錦竇亭相通的盆景園,里面有葡萄藤,睡蓮等植物,左側還有一個依壁半亭“晚香亭”。 亭子在江南園林中非常多見,許慎曾說:“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可眺覽、休息、遮陽、避雨的點景建筑,常與山、水、綠化結合起來組景。亭形式多樣,周圍空敞的亭稱為“涼亭”,周圍安裝隔扇的稱為“暖亭”,在庭院中,有時為了節約空間,而又有了半亭,還有專門為碑而設的亭。它的建造不僅為游人提供休息,也為園內的景觀增色,便于游人在此更好地欣賞園內的景色。 從月亮門沿臺階下,我們將參觀的是太白樓。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曾三次到溧陽。太白樓為一置于高靜園內最高點的唐式建筑,為紀念李白而建。 唐天寶十五年,五十六歲的李白為避安祿山之亂,南下經溧陽,與草書名家張旭宴于當時的縣城,現舊縣的溧陽酒樓。酒酣興濃,即興吟出愛國詩篇《猛虎行》,其中有“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點點愁煞人”的詩句。后溧陽酒樓改為太白樓。 唐昭宗天復三年,溧陽縣遷至今溧城鎮,原太白樓堙毀。溧陽人民為了紀念李白,康熙八年,在溧城鎮重建太白樓,并將《猛虎行》刻于樓旁。以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清同治九年,樓又重建,又毀于日寇烽煙。溧陽人民為了恢復古跡,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于1986年撥款重建太白樓,以表達當地人民對偉大詩人李白的敬仰之情。 太白樓廣場上有一個大水池,大家猜猜,它為什么是六角形?六角形在我們生活中不多見,它指的是酒杯,也指“酒池”。池中矗立的石峰看來也醉了,成為“醉石”。再看看草坪中的一石馬,也等待醉酒的李白太久了,化成了“白馬魂”。這些形成了“醉石酒泉白馬魂,詩仙草圣共登樓”的意境。 高靜園雖小,卻讓我們領略了江南園林的魅力,太白樓讓我們耳邊又響起李白那蕩氣回腸的千古詩句。 各位游客,高靜園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您們好!歡迎各位的到來,我是導游X,很高興能夠與你們同行,希望我的服務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并祝大家旅途愉快!
現在我們是向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小南海進發。小南海是一個地震堰塞湖,位于重慶與湖北交界處,距黔江城32公里,行車約一小時即到。
小南海由于其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地震遺跡加上美麗迷人的湖光山色,二020xx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佳”旅游景區,20xx年被國家地震局批準為“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路途中]
介紹黔江區面積、人口、民族、經濟、特產等概況。重點介紹民族風情,包括吊腳樓居住習慣,擺手舞、薅秧鑼鼓、木葉情歌等能歌善舞習俗;飲食以綠色食品為主,如綠豆粉、油茶湯、干豇豆、牛肉脯、珠蘭花茶等;土家人心靈手巧,織錦、蠟染等遠近馳名,最著名的是西南卡普;婚戀喪葬習俗獨具一格。
[同心橋附近]
從這里開始進入重慶市與湖北省交界地,由于邊界劃分不是以這條河或路為界,而是不規則的犬牙交錯,形成很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插花”之地,因此各位朋友隨時在腳踏兩省之間。兩省市人民友好往來,用同心橋連接起深厚的友誼。
[大路壩及南海集鎮]
黔江的南海鄉和湖北咸豐的大路壩鎮在這里唇齒相依,我們首先經過的是大路壩鎮,兩個鄉鎮以河為界,跨越這座橋就是黔江小南海鎮政府所在地。這里有錢的家庭都安兩部電話,大家想想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里是兩省市交界地段,座機有重慶網和湖北網,為了避免隔壁都要打長話的情況,所以有錢的家庭同時安兩部電話,一部重慶網,一部湖北網。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就是在兩省市一些交界不遠的地方打移動電話,如果對方的網絡信號比本方強的話,就會被對方搶信號,哪怕在本省市的地盤上打,也會出現漫游的情況。
[進大門不遠]
我們現在置身于小南海地震滾石遺址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滾石密布 、巨石林立 、形態猙獰的壯觀場景,滾石截斷溪流,形成了一道長1170米、高67.5米,底部寬1040米的天然大壩 。這些或臥或立,大的超過萬噸的亂石來源于上面斷崖絕壁的大垮巖 、小垮巖,或者是從地下冒出來的。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滾落 。身臨其境 ,朋友們現在是否可以想象當年山崩地裂 、飛沙走石 、驚恐號哭的景象 。據清光緒《黔江縣志》記載:小南海地震發生的時候,聲響如雷,房屋搖晃厲害,好象要傾倒,瓦片紛紛飛落,池塘里波濤洶涌,居民驚恐號哭走出來,站立不穩,只能爬在地上。這里溪口有一座山聳起來,忽然如刀截般從中斷裂。地中的石頭也迸出來,橫飛旁擊,壓死居民幾十家千多人,溪口被堙塞,之后成湖,土田房舍全被淹沒。
小南海地震發生于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農歷5月初8,陽歷6月10日),初步確定震級為61/4級,烈度為8度 。小南海處在渝東鄂西褶皺帶內,以震旦系變質巖為基底,最近的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隆起抬升,所以小南海地震的發生,可能與本地區基底短裂活動有關。小南海由于遠離城市,人煙稀少,所以地震遺址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 。
這次地震還另外形成了四個小的堰塞湖泊:一個是掌上蓋小叉塘,長110米,寬80米;另一個是段溪河支流上的汪大海,長1.5公里,最寬60多米;還有一個是離大門不遠的向家灣塘,直徑約30米,水深10米;第四個是蛇盤溪湖,已被河水沖開,但堰塞痕跡仍清晰。
考察過小南海的中科院院士及國家地震局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小南海作為地震堰塞湖,其規模之大 、景觀之美 、保護之完整 、地震運動程序之清晰 、學術價值之高 ,都是全國獨有 、世界罕見的 。她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 ,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貴遺產 。日本專家則稱之為世界一絕 ,并譽之為“活的地震博物館” 。
小南海的地震遺址具有極高的學術和社會價值:
首先它有助于研究地震的成因以及活動規律 ,更好的解決地震預報 、地震控制等問題 。
其次這里保留著歷史地震災害在地面破壞的各種現場要素 ,教育人們防震減災 ,是人們認識自然 、了解科學和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的極好場所 。據史料記載 ,這次地震是有預兆的 ,震前數天天氣暗淡,地氣蒸騰 ,井水發紅 、味咸 ,雞驚飛上樹 ,狗狂叫不止 ,而且馬驚恐不安 ,有很大的地聲傳來 ,要是當時人們具有地震知識 ,就不至于壓死百余戶千余人啦!如今世界上地震頻發 ,但愿小南海的悲劇極少發生 。
第三 、遺址所保存的完整崩滑體 、崩積物 、地震淤壩 、地震堰塞湖等是寶貴的自然遺產 ,為地震災害提供了珍貴的對比研究的自然實體 ,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第四 、地震遺址有很多標本化石 ,如波紋石 、水下醉漢森林 、水下莊園和農舍民房等極為難得 ,是重要的潛在研究資源 。
最后 ,“大垮巖”和“小垮巖”從形象上與活動斷裂的斷層三角面特征十分吻合 ,在活動斷層研究領域內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因為架橋梁、打隧洞等工程都要避開斷層地質。
正因為小南海具有保存完整的地震遺址 ,加上美麗的湖光山色 ,二020xx年被評為重慶市“十佳旅游景區” ,并于20xx年二月被國家地震局批準為“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列為“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 。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山城——重慶。我是你們的導游——廖璐瑤。
首先,我帶大家去參觀解放碑。解放碑是重慶的標志。解放碑雖然面積不廣,但是它是重慶最繁華的地方:商品琳瑯滿目、小吃樣樣俱全、樓房高聳入云……至于人呢,大街上、商場里、書店里、廣場上、小吃屋里……到處都是人,成千上萬、人山人海,走路也是摩肩接踵。若你站在“摩天大樓”向下望:無論是人還是車,都像是小螞蟻!但還是川流不息……
逛了繁華的解放碑,我們再去看看朝天門。朝天門是兩江交匯的地方,兩江是指——嘉陵江和長江,一座大城市里有兩江交匯的地方是特別稀少的喲!黃、藍色的江水交匯在一起,可真壯觀啊!在江上架著一座座雄偉的大橋,因此,重慶也好稱橋都。
重慶的夜景是公認的,比上海和香港還要漂亮!你可以登高俯瞰兩江夜景,也可以游江觀夜景。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登上著名的“一棵樹”觀景臺,或者乘坐重慶著名的滿江紅游船,環游重慶市區,都別有一番風味……夜幕中的重慶,江中點點燈光,猶如閃爍的星星掉在水里,亦真亦幻!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3
大禮堂建于上世紀50年代,占地6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8500平方米,總高65米,主體高55米,是新中國的十大建筑之一。在1987年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主編的《比較建筑史》一書中,它和其設計者張家德先生均名列第二;同時,它還是詹天佑工程獎,魯班工程獎的獲得者,這在重慶的建筑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朋友們,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古香古色、氣宇不凡的牌坊。上書八個金光燦燦的大字“重慶市人民大禮堂”。牌坊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它采用鋼筋混泥土結構的仿木建筑形式,飛檐翹角,古樸典雅。穿過牌坊,宏偉的人民大禮堂就在我們眼前了。首先我們踏上的這128級臺階,一共三層,由下至上,恰當地烘托出整個建筑的立體美感。若無臺階,建筑則無所倚持,我國古代建筑結構由于受到木材長度、粗細、易燃等局限,因此單個建筑體不可能象希臘式、哥特式建筑那樣建得很大。而人民大禮堂則不然,沿山勢修建,不僅地勢高,而且有多級寬闊堅實的臺基和石階作為烘托,自然而然地避開了這一缺點。
臺階兩側的白玉蘭燈柱宛如整齊的儀仗隊在恭候您的到來。白玉蘭是春天的象征,聰明的設計者在這里則用它代表著解放后的重慶人民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春天。來,大家隨我走幾步,站在平臺前,您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禮堂主體部分的圓形建筑好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門樓則像極天安門城樓。北京的天壇是皇帝向天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那人民大禮堂正中仿天壇設計也自然含有國泰民安的吉祥之意了。大家請看,大禮堂正上方綠色琉璃瓦大屋頂和飛檐的造型全靠斗拱結合柱、梁、檐而形成。同時,這也是力學和結構學的完美境界,由于斗拱的托、飛、拱、伸的作用,使整個建筑顯得莊嚴華麗、搖曳多姿。斗拱使屋檐飛翹起來,這樣,大屋頂既能防雨,又不會擋住光線,也使得禮堂里邊異常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