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精選3篇)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們現在游覽的就是高靜園,是一處微縮了的江南園林。 高靜園,位于市區四面環水的小島上。整個布局,頗有蘇州園林的特色,是國家首批a級景點。 我先介紹一下高靜園的歷史。高靜園,原名“溧陽公園”,建于1930年,1987年更名為高靜園。大家肯定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叫“高靜園”呢?只要您跨進這道大門,就一清二楚了。 各位游客,在我們的正前方,你抬頭所看到的這塊石頭就是著名的高靜石。據溧陽地方志記載:相傳是愛石成癖的宋徽宗之子—宋高宗親筆題字御賜給丞相趙癸(趙癸是我們溧陽人)三塊湖石,一塊是“蒼云”,一塊是“高靜”,一塊是“忠義”。而“蒼云”和“忠義”兩石于時代變遷中丟失,現只有“高靜”一石歷經滄桑,完好無損。它重11噸,高2.5米,寬5.3米。說到這,有不少游客會問,湖石是怎樣的一種石頭?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江南園林所用的巖石材料,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山石,一類是湖石。所謂山石,就是山上開采的多面多棱的巖石,江南所產的多為黃褐色,故一般統稱為“黃石”。所謂湖石,即有溶蝕空洞的石灰巖,以太湖、洞庭湖、庭西山所產的最負盛名。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造型奇特的石頭,孫悟空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賈寶玉則是女媧補天所剩的頑石,其中太湖石最受推崇。 宋代書畫家米芾被人稱為“石癡”,他曾讓人給石頭穿上衣服,擺上香案,與石頭稱兄道弟,他將太湖石特點歸納為瘦、皺、漏、透。瘦是說石頭苗條長,多姿,風骨磊;7a64e4b893e5b19e皺指石身起伏不平,能看出有節奏的明暗變化;漏指石身里邊有孔穴上下相通,脈絡連貫;透指玲瓏多孔穴,前后能透過光線,這只不過是這些石頭的外特征。文人士大夫所以喜歡石頭,更是把人的情感賦予石頭,對石頭的要求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修養的要求。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式建筑“清瀨草堂”,請大家站在這個臨水平臺上。不要小看這個平臺的作用,在江南園林中,平臺是全園的觀賞中心,是游覽空間的焦點位置,正所謂“開門見山,湖山點點悠”。站在這里,大家可以盡收全園的景點。 游廊兩旁的樹木是有近百年歷史的重陽木和大葉黃楊,東側還有一座聽雨亭,每次暴雨過后,小瀑布從拱橋旁的石上潺潺而下,聲音非常悅耳。細心的游客會奇怪了,明明瀑布在右邊,為什么聽雨亭卻在左邊,正是這一點,恰恰體現了中國畫“似遠卻近”的意境,也是江南園林的特色之一。 有些游客早已從漏窗中看到了里面的風景。漏窗,多用于白粉墻上,其花式繁簡不同,各有妙趣,它是一個天然的取景框。我們說漏窗好,好就好在“隱隱可見”上。用《紅樓夢》中賈政的話說:“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則有何趣?”大家一邊慢慢地走,一邊透過花窗往里面看,你會隨著步子的移動,所看到的景色也在變化,這就叫“移步換景”或“一步一景”。并且,這樣的花窗還有通風、透光的功能。 又有人奇怪了,這漏窗下為什么單單只放一棵石筍,而不多放幾棵呢?其實在江南園林中,非常講究以少勝多,古代的文人墨客都以孤為美,因為這比較契合文人的精神氣質。 再看這個門,因為它不設門扇,所以在江南園林中稱為“洞門”。這個洞門的形狀象梅花,它是梅花式洞門,在江南園林中,洞門的形式有多種,諸如:如意式,葫蘆式,菱花式等等。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洞門作框景,漏窗作借景,在這里發揮的是淋漓盡致。 我們走入門內,右側的是錦竇亭,所謂錦竇,就是繁花似錦的意思。再看看四周的樹木,春有白玉花,秋有金銀花和菊花,冬有梅花,果真與這個名字很相稱。值得一提的是,高靜園中共有桂花88棵,秋天桂花香飄十里。在江南園林中,植物不僅具有遮蔭的功能和豐富景色的作用,若干品種還被賦于了不同的品格,松、竹、梅瀟灑挺拔、傲霜立雪,而梅花為報春花,梅花之香,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清幽宜人,它們被稱為“歲寒三友”。菊花呢?陶淵明寫過一首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此以后,菊就成為雅、高傲的代名詞。這些樹木、花卉被廣泛種植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供游人欣賞。與錦竇亭相通的盆景園,里面有葡萄藤,睡蓮等植物,左側還有一個依壁半亭“晚香亭”。 亭子在江南園林中非常多見,許慎曾說:“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是可眺覽、休息、遮陽、避雨的點景建筑,常與山、水、綠化結合起來組景。亭形式多樣,周圍空敞的亭稱為“涼亭”,周圍安裝隔扇的稱為“暖亭”,在庭院中,有時為了節約空間,而又有了半亭,還有專門為碑而設的亭。它的建造不僅為游人提供休息,也為園內的景觀增色,便于游人在此更好地欣賞園內的景色。 從月亮門沿臺階下,我們將參觀的是太白樓。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曾三次到溧陽。太白樓為一置于高靜園內最高點的唐式建筑,為紀念李白而建。 唐天寶十五年,五十六歲的李白為避安祿山之亂,南下經溧陽,與草書名家張旭宴于當時的縣城,現舊縣的溧陽酒樓。酒酣興濃,即興吟出愛國詩篇《猛虎行》,其中有“溧陽酒樓三月春,楊花點點愁煞人”的詩句。后溧陽酒樓改為太白樓。 唐昭宗天復三年,溧陽縣遷至今溧城鎮,原太白樓堙毀。溧陽人民為了紀念李白,康熙八年,在溧城鎮重建太白樓,并將《猛虎行》刻于樓旁。以后毀于太平天國戰火,清同治九年,樓又重建,又毀于日寇烽煙。溧陽人民為了恢復古跡,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于1986年撥款重建太白樓,以表達當地人民對偉大詩人李白的敬仰之情。 太白樓廣場上有一個大水池,大家猜猜,它為什么是六角形?六角形在我們生活中不多見,它指的是酒杯,也指“酒池”。池中矗立的石峰看來也醉了,成為“醉石”。再看看草坪中的一石馬,也等待醉酒的李白太久了,化成了“白馬魂”。這些形成了“醉石酒泉白馬魂,詩仙草圣共登樓”的意境。 高靜園雖小,卻讓我們領略了江南園林的魅力,太白樓讓我們耳邊又響起李白那蕩氣回腸的千古詩句。 各位游客,高靜園的游覽到此結束了。謝謝!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2
聊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從事農業生產。市境發現了距今約六、七千年的100座龍山文化城,它們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可見,古濟水西岸是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時期,聊城經濟和社會發展較快,農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春秋時期,聊城為齊國西部重要城邑;戰國時期,聊城為諸侯爭戰之地;秦漢時期,經濟文化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銅、鐵、鋁是主要生產工具,利用水井解決飲水和灌溉問題,豪富之家乘車馬出行,銅鏡、熏爐成為必需品,能制作工藝水平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快,培養了不少名士武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自然災害較多,其間局部統一的時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事業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隋大業4年(620xx年),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當時臨清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唐代是市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教育事業發達,造就了許多名人;明清兩代是聊城歷史上的輝煌時期,明朝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東阿文定公于慎行于萬歷七年所寫的《東昌府城重修碑》,有“萬貨輻輳,江北一都會”、“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傳引。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樂九年(1415)間曾數次興工開復會通河,縱貫中國南北的大運河為聊城的發展繁榮帶來勃勃生機,臨清、聊城(今之東昌府區)成為沿運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廛市煙火之相望,不下十萬戶”、商賈云集、百業興隆、帆檣如林、舳艫相接、車馬絡繹、貨積如山。外籍商人會館傍河而立,有崇樓高閣、殿宇名剎,清康熙帝4次來聊,乾隆帝9次駐蹕聊城。市境商貿昌盛,農業、紡織業、印刷業、筆業、工藝品生產業、磚窯業、食品業、造船業、漕運業發達。民國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會會員秘密組織民眾進行革新。民國時期,聊城是魯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國初,有棉業研究所、講習所、實驗廠,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車運輸公司、電燈公司、銀行、織布廠、醫院、官立中學堂、師范學校等。民國中后期,由于軍閥混戰、日軍入侵,農工商各業遭受極大破壞。
1937年“七七事變”后,聊城成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裝6萬余人,與日軍作戰80余次,保衛收復了大片國土,聊城人民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戰爭時期,聊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后方基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之際,市境有3.7萬人參軍入伍;在淮海戰役、渡江南下作戰中,境內民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全力支援解放軍作戰,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聊城人民繼承優秀歷史傳統,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游業成為新興產業。聊城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蔬菜、果品、畜禽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麥、鴨梨、圓鈴大棗、香瓜、小尾寒羊、魯西黃牛等名優稀特產品馳名中外,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居全國首位,久負盛名的冠縣鴨梨種植面積達60萬畝,為全國之最,肉豬年出欄100多萬頭,肉豬年出欄500多萬只。水利資源充足,境內有徒駭河、馬頰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加之位于黃河位山灌區上游,水利條件十分優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總量為454.86億立方米,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9.51億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石膏、鐵等地下礦藏豐富。地熱資源尚待開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糧食作物品種500多個,經濟作物品種107個,蔬菜品種600多個,藥材品種61個,林木果樹品種225個,花卉品種146個,飼養動物品種95個。聊城是山東省交通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京九鐵路、邯濟鐵路、濟館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聊城鐵路編組站是京九線上的4大編組站之一。從聊城出發,1小時到達濟南空港,4小時到達青島海港,3.5小時即可到達北京。 信息產業發展迅速,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網絡立體化的現代化電信網絡。聊城還開通了計算機互聯網和多媒體通訊網絡。“聊城信息港”是中國公眾多媒體信息網的一部分,它與國外信息網相連,實現了與世界資源共享。 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5處,特別是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 憑借“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全新城市定位和不懈地努力,一個新興的旅游休閑目的地——聊城,也大踏步走在了休閑城市建設的前沿。 20xx年“中國(國際)休閑發展論壇”、20xx年“第三屆中國(國際)休閑發展論壇”,論壇揭曉了“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評選結果,聊城兩次次榜上有名。
關于常州城市的導游詞 篇3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重慶解放碑了。這里是購物者的天堂,喜歡購物的朋友們可千萬不要錯過。在大家購物之前,我還是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重慶解放碑。
重慶解放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并命名為“精神堡壘”以激勵中華民眾奮力抗爭以取得勝利,抗戰勝利后,改"精神堡壘"為抗戰勝利紀念碑,從此便形成了重慶解放碑的雛形。
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次日,碑的頂端飄揚起歡慶重慶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1950年10月1日,重慶人民又在這里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個國慶節,真可謂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從那時起,記功碑正式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重慶人習慣的稱為解放碑。功勛卓著的劉伯承元帥親自為解放碑題詞“重慶人民解放紀念碑”。從此,解放碑成為重慶盛大集會重大節日的慶典之地,成為重慶當之無愧的紀念性建筑。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標志,任何一個標志性建筑都是一個城市歷史的濃縮與見證。說到重慶,最能體現重慶人精神,最具代表性,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解放碑了。因為它具有特有的歷史內涵,仍牽動著人們景仰的目光,在海內外具有非凡的影響。
正所謂“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一百年解放碑”,飽經風霜的解放碑真正的歷史只有百年,但長江和嘉陵江似乎約定了要在最后的匯流前在此收一收腰,有意要將那人氣、靈氣和財氣通通聚攏在這里。因此,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解放碑一躍成了中國西南地區首屈一指、寸土寸金的“黃金口岸”。特別是重慶直轄后,短短五年里,在它一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囊括了購物、旅游、商貿、餐飲、娛樂、休閑和金融等各種功能,成了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段。現在的解放碑是全國最大的商業步行街之一,它是重慶的象征、山城的名片和中國西部第一街。這里擁有各類服務機構5340個,有140萬平方米的營業面積,有85家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有10多萬種豐富的商品等待選購,每天要迎送數十萬的中外來客,它是重慶最時尚和最繁華的去處,是最有希望的商務中心和投資熱土.
好了,重慶解放碑我就簡單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現在就請大家隨意品嘗解放碑的美食,打望解放碑的美女吧。相信這里能給你一段難忘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