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精選17篇)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
學習目標:1理解“不解、奔馳、旅費、誠懇、固執己見”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3、知道寓言是一種文體,初步掌握寓言學習的目標與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
重點: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難點:培養學生古文閱讀的興趣。
學生課前準備:
1、讀課外書上的寓言故事(一周前開始)
2、理解“轅”、“轍”的意思。(可以問父母,也可以查字典、上網)查資料(上課的頭一天布置)
3、預習作業:(上課的頭一天布置)
(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至少讀兩遍,不認識的字在文中寫上拼音。
(2)在文中勾出帶生字的詞語。
(3)讀課后的生字。
(4)查字典把課后生字的部(bù)首寫在生字旁邊。
(5)田子格中每個生字至少組三個詞語。教師教學準備:(故事和對話)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1、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寓言故事?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寓言故事。你們知道嗎,寓言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我要考考大家,老師才講了什么是寓言?對,同學們聽得真認真。寓言是世界各國人民都十分喜愛的文體,外國也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
師: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南轅北轍》。
二、教師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1、昨天我們預習了《南轅北轍》這則寓意,誰來告訴老師,“轅”是什么意思?“轍”又是什么意思?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而當車往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
2、齊讀課文:寓言中有幾個人物?
3、學生自學。
自學要求:
自由讀課文,用“—”勾出季梁說的話,用“﹋﹋”勾季梁的朋友說的畫。
4、讀一讀季梁說的話,想一想;季梁是怎樣的人?
5、同桌合作學習:讀一讀季梁的朋友說的話,想一想;季梁的朋友是怎樣的人?
教師見機指導學生理解“不解、奔馳、旅費、誠懇、固執己見”等詞。指導學生用“雖然……可……”造句。
課件出示:
季梁: 你去楚國應該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馳呢?
朋友:不怕,我的馬好。
季梁:馬雖然好,可這不是去楚國的路?
朋友:沒關系,我的旅費很多!
季梁:旅費再多,向北走,無論如何也到不了楚國。
朋友:你不用擔心,我的車夫駕車技術非常高。
6、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7、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8、課件出示:(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楚國就會越遠。)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9、自由讀寓言:寓言主要講什么?你明白什么道理?
四、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知道?(教師放課件)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要想身體好要經常鍛煉身體,不能靠吃補藥。)
五、舉一反三,拓展延伸。
1、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是怎樣學懂這個寓言的?
2、補充閱讀:《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一天,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fān)土,看見一只兔子從旁邊的草叢中慌慌張張的竄(chuànɡ)出來,一頭撞(zhuànɡ)死在田邊的樹樁(zhuānɡ)上,死了。農夫高興極了,他沒花一點力氣,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從此,他再也不種地了,天天守在樹樁(zhuānɡ)旁,想撿兔子。可是他再也沒有撿到兔子了,而他的田地卻荒蕪(wú)了。
六、回家的作業選做:
(1) 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 有聲有色地地講述寓言故《南轅北轍》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南 轅 北 轍 明白
北轍 寓言:讀故事——→道理。
↑
方 ∣ 越
向 ∣ 走
錯 ∣ 越
了 ∣ 遠 ∣
南轅
(楚國)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本是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故事后被廣為流傳下來。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習快馬、很多的路費和駕呈技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從人物的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這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3、在熟讀課文和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做事時要選準方向再去做,讓行動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則一事無成。
4、加強讀寫訓練,練習擴寫《南轅北轍》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課后讀寫小練筆。
教學難點: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四、教學建議
(一)教學好生字“轅”和“轍”,有助于成語“南轅北轍”寓意的理解。
本課生字認的和寫的都比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還是有難點的。
“轅”和“轍”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字,“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如果教學中單單告訴學生字典中的解釋,學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過具體的車馬的圖片或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效果會更好,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成語中,“轅”向南表示行動的方向與目標,“轍”向北表示向北走,從而可以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可見,講生字時理解好“轅”和“轍”這兩個字的意思,對講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意思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適合于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而熟練的朗讀便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其中的寓意。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讀一讀,演一演,從兩個人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路人的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和去楚國那個人的毫不領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先讓學生揣摩這兩個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導朗讀。在讀中讓學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說的“馬跑得快”、“路費多”、“駕車技術好”這些是不是那個人要到達楚國的有利條件,而他卻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三)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的內容
1、引號的用法。課后練習第二題是填標點,思考引號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引號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題是介紹引號能引用人物的語言的作用;第二小題講的是引號還能引用特定的詞語,表“水”是重點要描述的對象。對引號的第二種用法,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在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中,什么地方還出現過引號的這種用法,源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課后題既可在課上理解課中滲透訓練,也可在課后單獨練習。
2、在講讀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為讀寫訓練做鋪墊。
(四)讀寫訓練建議
本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對簡單,學生一讀就懂,對這樣的小文,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結合這篇寓言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建議課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練筆。
1、寫讀后感,發表自己對人物做法的議論,聯系生活學習的實際理解寓意。比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想象表達:“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你會怎么勸那個去楚國的人?你還可以用這些話勸勸誰呀?”
2、擴寫成300字多字的習作,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豐富課文的語言材料,使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寫;為故事續寫結果。
3、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課文的描寫方式,把對話描寫改成敘述性文字,從中錘煉自己的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性描寫的能力。
四、源于本課的備課思考,給出簡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一)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單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三)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1)出示古代車馬的圖片,了解“轅”和“轍”的字意。并把這兩個字放在成語“南轅北轍”中,初步體會成語的大意,這對學習課文內容會有幫助的。
(2)指導書寫: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轅”和“猿”對照學習。“緊”字強調下半部別寫錯了。
(四)以讀帶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寓言的深刻含義。
(1)通過課下預習,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卻往北走,會怎樣?(3)組織學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讀課文,讀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國那個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條件?
他在對話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而路人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勸說他的?
注意文中對話句子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體會課文的內容。
(4)引讀思考:要去楚國的那個人把那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
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5)課外延伸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南轅北轍”的事情?
(五)課堂讀寫小練筆
(六)課后作業:完成課堂讀寫小練筆。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3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執教了南轅北轍一課,教后感受頗深,特將感想整理如下: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比如:轅和轍的教學,我在課前的預設時,估計學生可能對這兩個字的理解有困難,所以,我特意準備了古代馬車的圖片,并將其制作成幻燈片式的課件,以備需要時使用。課堂上, 學生真的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就將課件展示出來,這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轅和轍”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應該說,是課前充分的預設,使我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展開自己的教學。
2、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扎實,充實。
《寓言二則:南轅北轍》教后記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后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后,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后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系”。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系”,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梁聽到這個消息后,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著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后,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昨天學《南轅北轍》,說到那個人能不能到楚國時,大部分的學生紛紛搖頭。忽然,一雙小手舉起來了,是班長,他站起來大聲說:“老師,他能到楚國。”學生嘩然。我不動聲色:“說說你的理由。”他理直氣壯地說:“因為地球是圓的,背道而馳,花的時間會多一些,但最終是能到楚國的。”我笑了,這個觀點,我曾經在一本書上讀到過,是一位老師提出來的。我問學生:“你們贊同嗎?”學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疑惑不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地球,確定了兩個地點。學生恍然大悟。我又問他們:“那是不是說這個人這樣做就可行了呢?”學生議論紛紛,很快,幾個孩子就站起來反駁:“這樣做,會花費許多不必要的錢和時間,是不可行的。”“這樣做,是浪費。”
看學生對課文理解得差不多了,我說:“那我們來分角色讀吧。”沒想到學生卻不贊同,他們說要來表演。看他們興致勃勃的樣子,我同意了。學生們馬上分小組演起來。我看看他們表演的情況,選了兩個比較好的來演給大家看。沒想到學生又有提議,要男女生比賽。他們表演得興高采烈,然后根據課文內容給表演的同學提了一些意見。
我的課堂比較民主,學生很喜歡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歡這樣的課堂。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學習《南轅北轍》這則寓言,當我提出疑問:那個人錯在哪兒時?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他錯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國去,車子卻向北開,背道而馳,怎么能達到呢?可以看出學生讀懂了課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揚了這些回答問題的同學。這當中,有一個學生喊了一聲:“我認為可以到。”雖然聲音不大,可我聽見了,我趕緊讓他起來說說自己的想法。他說:“因為地球是圓的,他一直走,繞著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國嗎?”他還沒坐下去,就有同學說:“那要多少年啊?有那么多盤纏嗎?”那位學生反駁道:“課文里說了盤纏帶得多呢!”另一位學生站起來一本正經地說:“我認為他不能到楚國。因為課文里講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繞地球一圈是要改變方向的。”面對這些思維活躍的孩子,我覺得答案的對錯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這樣對他們說的:“這個故事發生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哥倫布,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還以為地球是一個方的平面。現在通訊發達,都成為地球村了,因此同學們的眼界開闊,知識豐富,能對南轅北轍提出自己的疑問,這種敢想敢說的行為是很非常可貴的。”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本是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故事后被廣為流傳下來。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習快馬、很多的路費和駕呈技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從人物的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這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3、在熟讀課文和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做事時要選準方向再去做,讓行動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則一事無成。
4、加強讀寫訓練,練習擴寫《南轅北轍》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課后讀寫小練筆。
教學難點: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四、教學建議
(一)教學好生字“轅”和“轍”,有助于成語“南轅北轍”寓意的理解。
本課生字認的和寫的都比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還是有難點的。
“轅”和“轍”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字,“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如果教學中單單告訴學生字典中的解釋,學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過具體的車馬的圖片或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效果會更好,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成語中,“轅”向南表示行動的方向與目標,“轍”向北表示向北走,從而可以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可見,講生字時理解好“轅”和“轍”這兩個字的意思,對講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意思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適合于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而熟練的朗讀便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其中的寓意。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讀一讀,演一演,從兩個人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路人的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和去楚國那個人的毫不領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先讓學生揣摩這兩個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導朗讀。在讀中讓學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說的“馬跑得快”、“路費多”、“駕車技術好”這些是不是那個人要到達楚國的有利條件,而他卻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三)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的內容
1、引號的用法。課后練習第二題是填標點,思考引號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引號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題是介紹引號能引用人物的語言的作用;第二小題講的是引號還能引用特定的詞語,表“水”是重點要描述的對象。對引號的第二種用法,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在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中,什么地方還出現過引號的這種用法,源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課后題既可在課上理解課中滲透訓練,也可在課后單獨練習。
2、在講讀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為讀寫訓練做鋪墊。
(四)讀寫訓練建議
本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對簡單,學生一讀就懂,對這樣的小文,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結合這篇寓言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建議課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練筆。
1、寫讀后感,發表自己對人物做法的議論,聯系生活學習的實際理解寓意。比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想象表達:“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你會怎么勸那個去楚國的人?你還可以用這些話勸勸誰呀?”
2、擴寫成300字多字的習作,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豐富課文的語言材料,使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寫;為故事續寫結果。
3、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課文的描寫方式,把對話描寫改成敘述性文字,從中錘煉自己的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性描寫的能力。
四、源于本課的備課思考,給出簡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一)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單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三)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
(1)出示古代車馬的圖片,了解“轅”和“轍”的字意。并把這兩個字放在成語“南轅北轍”中,初步體會成語的大意,這對學習課文內容會有幫助的。
(2)指導書寫: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轅”和“猿”對照學習。“緊”字強調下半部別寫錯了。
(四)以讀帶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寓言的深刻含義。
(1)通過課下預習,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卻往北走,會怎樣?(3)組織學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讀課文,讀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國那個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條件?
他在對話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而路人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勸說他的?
注意文中對話句子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體會課文的內容。
(3)引讀思考:要去楚國的那個人把那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
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4)課外延伸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南轅北轍”的事情?
(五)課堂讀寫小練筆
(六)課后作業:完成課堂讀寫小練筆。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人教版)第六冊 9 寓言兩則《南轅北轍》
[教學目標] 1、會認“纏”等字,會寫“盤、纏、硬”,正確讀寫“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南轅北轍》,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
[教學重點] 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教學難點] 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老師把一件物品放在右邊,讓一名學生向相反方向取回物品,學生們會立即發現老師所指的方向有誤,老師追問為什么取不到?
過渡:古時候也有這樣的一個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而他偏往北走,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南轅北轍(板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引入課文,教學生字。
1、讀課題,解課題
2、自由朗讀課文,畫出生字。
3、學習生字“盤、纏、硬”,生詞“盤纏、硬要”。
(二)理解課文內容
1、聽錄音小聲跟讀,想一想:課文寫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總述。板書:去楚國,卻向相反方向走。)
2、讓學生把朋友三次提醒的話在課本上畫出
3、第一次朋友是怎么提醒他的?(指名找出)
(1)從朋友的提醒中同學們知道了什么?(那個人要去楚國,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走)
(2)他的朋友這樣提醒他,他怎么回答?(指名找出)板書:馬快
(3)同學們,馬跑得快就能到楚國嗎?為什么?(不能,方向相反,馬跑得越快離楚國就越遠)
(4)請兩位同學進行對話。
4、第二次他的朋友怎么提醒他?(指名找出)
(1)出示小黑板: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
這是個什么句?(反問句)
你能換一種敘述方式說這句話嗎?(馬跑得越快,離楚國就越遠。)
對比讀這兩句話。
(2)聽了朋友的話,那個人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讀)板書:車夫本領高
什么是“好把式”?(駕車的技術非常好的車夫)
(3)同學們,車夫的駕車技術好就能到楚國嗎?為什么?
(4)請兩位同學有感情地對話
5、第三次朋友又是怎么提醒他的呢?他又是怎么回答的?(指名找出)
6、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盤纏多
什么是“盤纏”?(出門帶的錢)
(1)盤纏帶得多就能到楚國了嗎?為什么?(方向不對,他永遠到不了楚國。)
(2)朋友提醒了他多少次?(3次)他都沒有聽,結果怎樣?齊讀最后一段。
(3)“硬要”是什么意思?(一定要)
( 三)、深入理解,揭示寓意。
1、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如果你們看到這個人,你想對他說什么?
4、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三、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行動和目的相反,是永遠達不到目的地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只有認準正確的方向才會成功)
四、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總起——去楚國,卻向相反方向走
(1)
馬快
南轅北轍 分析—— 車夫本領高
(2-9) 盤纏多
總結----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10)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3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2、明白要聽取別人的勸告,要保持行動與目標的一致的道理。
3、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體會成語的含義。
教學重點:
會寫3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教學難點:
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
教具準備: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回憶學過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題,讀題,解題。
1、學習“轅、轍”二生字(結合插圖投影)
2、解題:南轅北轍指的是戰國時有個人要到南方楚國去,卻駕著車往北走,別人說他走錯了,他硬說能走到。后來比喻行動和目的不相符。
三、觀看課件,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
看完之后讓學生說說看懂了什么?
四、自讀課文,檢查自學效果。
1、自由朗讀課文,不懂的生字圈出來。
2、劃分段落,明白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記住認字表的生字。
4、說說難寫的生字有幾個,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業。
1、正確朗讀課文,抄寫生字詞。
2、排練課本劇,完成課后第3題。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袁 轅 緊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明白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重點: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當地運用“南轅北轍”。
教學難點:
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課本劇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我們班有幾位同學對這個寓言故事很感興趣。他們想編了一個課本劇讓同學欣賞,同學們歡不歡迎呢?
二、讀中生疑,讀中探究。
1、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問也可以提出來交流交流。
2、學生交流學習心得
3、這個人要去南方,卻往北行駛,有人告訴他方向錯了嗎?這個人是誰呢?季梁勸了他幾次呢?"季梁是怎么勸,那個朋友又是怎么說的?你們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
4、季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5、季梁勸了車上的朋友三次,那么這個人接受了嗎?像這樣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師: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表現季梁的誠懇,車上朋友的“固執”?請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7、師生分角色朗讀
三、放飛想象,體會寓意。
請同學們想象:楚國在南方,而那個去楚國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呢?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讓我們跨越時空,飛到古時候去感受一下南轅北轍的故事。
五、拓展升華,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錯了,聽了別人的勸告才改正了,能說說看嗎?
2、師小結:是呀,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準方向,還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勸告。作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提出善意的勸告。
六、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搜集成語故事,舉行“成語故事會”。
板書設計:
南轅北轍
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
往北駛←——————————楚國(南)
離楚國越遠
教學后記: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7
案例背景:
有幸去隔壁班聽老師教寓言《南轅北轍》。學到最后,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師問:趕車人有三個非常好的條件:馬跑得快,車夫是個好把式,帶得盤纏多,他應該很快就能到達楚國,可為什么說,他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呢?有一生說:因為楚國在南邊,他卻往北邊走,走錯了方向。離楚國越來越遠,永遠也到不了楚國。馬上有一生反駁:不能說他到不了楚國,他的馬跑得快,趕車本領高,帶得錢又多,因為地球是圓的,繞一圈還是可以到達楚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其他同學紛紛附和,一下子就議論開了,從他們的臉上明顯地感受到對書本的懷疑。這則寓言出自《戰國策》。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發現地球是圓的,已經是14、15世紀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后才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學生的回答事先老師沒有預料到,而且也快下課了,教師略一思考:知道這則寓言出自哪里?那時候的人都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我們就把地球想象成方形的。最后借助板書得出寓意:
北 南
馬快
越走越遠 車夫好把式 楚國
盤纏多
做任何事,要是選錯了方向,無論有多好的條件,也是達不到目的的。
下課后,同學們并沒有停止討論,他們爭論的中心就是明明可以到達楚國,為什么說離楚國越來越遠了呢?
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二:
師:同學們都說地球是圓的,趕車人繞地球一圈可以到達楚國。現在換一下身份,我們就是趕車人,現在就在太行山下,這么匆匆忙忙要到哪兒去啊?(并出示地球圖片)
生:我們要到楚國去。
師:從太行山開始一路向北走。一路上要經過哪些地方?
生:中國、蒙古、俄羅斯,最后到達一望無際、冰天雪地的北冰洋。
師:從太行山到北冰洋大約要走8000千米左右的路。即使日夜不停地趕路,也要一個多月才能到達。
但是到楚國了嗎?
生:沒有。反而離楚國越來越遠了。
師:你能說說你在這一個多月里的感受嗎?
生1:我現在好累啊,我多想好好休息一下,美美地睡上一覺。
生2:有一天夜里,我們還遇到了狼,好不容易逃出來。現在想起來還很害怕呢。
生3:我的馬車壞了,盤纏也用光了,每天都饑寒交迫。
……
師:但是還不行呀,還沒到達楚國呢,繼續趕路吧。該朝哪邊走呢?繼續朝北走,已經無路可走了。要想到達楚國必須往南走。原路返回一個多月可以回到太行山,假如繞一圈,還要走多久啊?
生:好幾個月,甚至一年。
師:還想趕路嗎?是什么原因使你左右為難?
生:走錯了方向。
師:是呀,如果一開始就往南走,你的馬好,車夫駕車本領高,盤纏多,半天或一天時間就可以到達楚國了。這時候,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生1:無論你有多么好的條件,如果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你是很難達到目的的。
生2:你的條件再好,要是方向錯了,你就要付出比原來多得多的汗水。
生3:方向才是最重要的,選對了方向,你的條件才會發揮作用。
……
師:是呀,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己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案例反思:
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總是建立在自己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所以教師簡單的一句“我們把地球想象成方形的”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因為“地球是圓的”是真實存在的。而第二個教學片斷實錄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把靜止的文本變成充滿情趣與生活氣息的立體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想象。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索、消化、實踐、建構,從而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內涵,得出了有自己感悟、體驗的心得體會:“你的條件再好,要是方向錯了,你就要付出比原來多得多的汗水”。做事要選對方向的哲理在學生心里扎下了根。教學是一個豐富多變、動態發展的過程,課堂是充滿變數的。課堂上遇到一些“挑戰”并不可怕,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耐心與智慧迎接挑戰,并讓它變成美麗的花朵。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8
《南轅北轍》教學片斷及反思
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交流時間,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正是新課改革的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學《南轅北轍》一文時,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課堂情景如下:
今天,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了《南轅北轍》這一課,和以往一樣,課進行得非常順利。正當我要對這一課進行小結時,一個平時十分調皮的學生舉起了手。
“向尚,你有什么什么問題?”
“老師,我認為這篇課文不對,因為他這樣走,也能走到楚國去。”
教室里發出了哄笑聲。
“真的,老師,他如果一直走,就可能繞地球一圈,就到了楚國。”向尚紅著臉爭辯。
學生們都不解地望著向尚。
正在這時,又一個同學舉起了手,“我認為向尚說的對,因為地球是圓的,麥哲倫就曾經環球一周。”
向尚高興地說:“我也是這個意思。”
“麥哲倫是誰?”很多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麥哲倫是……”
向尚聲音響亮地向同學們介紹了起來,其他學生聽得也津津有味。
“鈴……”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是不肯罷休,都爭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書唄!”向尚自豪地回答,這個一向被同學們認為不聽話的學生第一次嘗到了被人佩服的滋味。
正在向尚得意的時候,張佳反駁道:“我認為這個人也不能到楚國去,因為他的錢可能不夠多,沒到楚國就花完工了。”
“對,還有可能遇到大海,沒有船,就不能走了。”
“還有可能沒到楚國,那個人就老死了。”
學生們都笑了。
“看來,前人寫的這個故事確實是非常有趣,那我們能從這個故事中學習到什么嗎?”
一陣沉寂。
“老師,我從中知道了每個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正確目標。”
“我知道了多看書能獲得很多知識。”
……
新課改提倡開放的課堂,要求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如何才能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呢?從這一個課堂片斷中不難看出,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師必須善用教材,善待學生,讓新教材真正地成為課堂與生活的橋梁,讓寬容充斥我們的課堂,從而讓學生在語文這個小課堂中去真實地感受生活這個大課堂,為學生發揮個人的潛能提供充足的時間,才能讓學生自覺地發展自己的特長,張揚自己的個性,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目標: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含義。
②、認讀生詞,理解詞義。
2、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3、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4、情感目標
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含義。
教學方法: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有沒有聽過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廟”。今天老師也想和大家講一個這樣的故事:話說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漸衰弱,但國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鄰國趙國。他的一個謀臣季梁本來已經在出使齊國的路上,當聽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絞盡腦汁想了一路。當他風塵仆仆趕到魏國國君面前時,給他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對,這就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二、解題
1、通過課題你了解了那些知識?
2、理解“轅和轍”。
三、初讀課文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課文,去了解一下這個故事。
1、教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
提問:
現在你能說說故事主要圍繞誰與誰之間的對話展開的?
師:課前讓你們預習,你們能把課文讀通讀準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并理解詞語
南轅北轍 季梁 遇到 行駛 楚國 不解 應該
奔馳 雖然 旅費 誠懇 駕車 固執己見
①選擇其中的詞語造句
②老師給小組長發生字卡,由小組長幫忙檢查,并匯報檢查情況
四、讀中生疑,讀中探究
1、默讀課文,然后概括主要內容。
2、質疑:
①、這個人要去南方,卻往北行駛,有人告訴他方向錯了,這個人是誰?
②、季梁勸了他幾次,是怎么勸的?那個朋友是怎么說的?
③、從中反映出了季梁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④、季梁勸了車上的朋友三次,那么這個人接受了嗎?像他這樣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用一個成語形容他,叫什么?
⑤、現在請你幫老師分析這個人能否到達楚國,并說說理由。
師:大家看,這是我們數學課上學習的方位坐標,我們都知道上北下南,楚國在南面,馬車本應往南,他卻往北走,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他所想要達到的目的與付出的行動
⑥、如果你遇到這個人會對他說什么呢?
⑦、現在你能講一講“南轅北轍”是什么意思嗎?這個故事它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師小結:是呀,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準方向,還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勸告。作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提出善意的勸告。
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五、拓展寓言。
師:通過一個故事來揭示一個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還知道哪些寓言?能給大家講講嗎?
六、課堂總結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南轅北轍的故事錄象、(生字、對話)的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了聯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南轅北轍》一課教學反思
有幸執教了南轅北轍一課,教后感受頗深,特將感想整理如下:
1、建立大語文觀,使學習達到更高的層次。
感悟一個道理。在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動的語氣向他們介紹了寓言在我國的發展史,及其表達的特點,讓他們在深入了解寓言這種文學體裁的基礎上,對寓言這種歷史文化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他們對祖國悠久的文化史的贊嘆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很好的對學生今后的學習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他們由這一個寓言故事的學習,發展到喜歡這種文學體裁,從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大量閱讀這種文學作品。此時,我們語文教學所產生的功效啟是僅僅學會一篇課文所能比的?
2、“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
教師的任何教學都是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以學定教。教學中,為了使后面的精讀更有效的展開,首先在初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掃請字詞障礙。這個過程中,教師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詞。找到后,又給他們自己發問和講解的機會。教師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難時,才現身引導。長此以往,學生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正是在這樣反復實踐的過程中,語文能力逐漸形成了。
3、“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讓語文教學如萬花筒般五彩斑斕。
有句名言說的好: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歷史背景,人生經歷,知識水平的不同對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在正確把握文章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最不容忽視的就是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本節課的教學中,針對楚國人能否到達楚國的問題,學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時的抓住了這一有價值的生成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4、自主感悟與適時引導貫穿整堂課的學習中。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扎實,充實。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要”,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一、 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1、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濫竽充數、畫蛇添足、井底之蛙.)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大家真是讀了很多寓言故事。通過讀這些故事我們知道:寓言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我要考考大家,老師剛才講了什么是寓言?對,同學們聽得真認真。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外國也有寓言故事,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情境創設:你家在哪里?假如你要回家,要往哪個方向?往相反的方向可以回家嗎?戰國時候,魏國國王想出兵攻打趙國,大臣季梁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于是魏安厘王深信他講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這個故事就是“南轅北轍”。今天我們就要學習我國古代的一則寓言—《南轅北轍》。
二、初步感知課文,解決字詞問題。
(1)、自讀課文,想想文中的這則寓言講的是什么故事,借助拼音認讀生字,同學間可相互交流認字方法。 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認識“轅、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2)、教師出示“轅”和“轍”,幫助學生理解.
(3)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4) 這則寓言講了什么?
三、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1、齊讀課文,想想寓言中有幾個人物?
2、學生自學。自學要求:
自由讀課文,用“——”勾出朋友說的話,用“﹋﹋”坐車人的話。
3、讀一讀朋友說的話,想一想;朋友是怎樣的人?
4、同桌合作學習:讀一讀坐車人說的話,想一想;坐車人是怎樣的人?
課件出示:兩人的四次對話
5、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6、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表現朋友的誠懇,車上的人的“固執”與執迷不悟?請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
7、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車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錯了,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高,這幾個條件越好,他離楚國就會越遠。)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8、學習第10自然段
齊讀最后一段,重讀“硬要”體現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重讀幾個“越”,強調這個人的最后結局。
9、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我想對那個到楚國去的人說……
四、總結寓意,升華認識與感受。
1、自由讀寓言:寓言主要講什么?你明白什么道理?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方向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南轅北轍刻畫了一個一意孤行,固執的人物形象,諷刺了那些目的與行為相反的人。目標與方向背道而馳。
2、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要想身體好要經常鍛煉身體,不能靠吃補藥。)
4、小結:是呀,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準方向,還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勸告。作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發生了南轅北轍的行為,我們也應該要提出善意的勸告。
五、作業 選做:
(1) 閱讀《寓言故事:春秋戰國十大愚人》(主要有:買櫝還珠、杞人憂天、南轅北轍、畫蛇添足、鄭人買履、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邯鄲學步、刻舟求劍、掩耳盜鈴),思考其愚在何處,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 有聲有色地地講述寓言故《南轅北轍》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南 轅 北 轍 明白
向北駛 寓言:讀故事——→道理。
↑
方 ∣ 越
向 ∣ 走
錯 ∣ 越
了 ∣ 遠
∣
(楚國)南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出自于《戰國策·魏策四》。本是魏國的謀臣季梁用這樣一個小故事,勸安厘王以大業為重放棄伐趙,故事后被廣為流傳下來。
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文章是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的,路人強調的是:既然方向錯了,就永遠也到達不了目的地;而要去楚國的那個人強調的是:雖然方向錯了,但是他有跑得習快馬、很多的路費和駕呈技好的車夫,所以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從人物的對話的過程中和文章結尾的點睛這筆中,學生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這則寓言常用來比喻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熟讀課文,通過人物的對話體會寓言的主要內容。
2、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
3、在熟讀課文和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懂得,做事時要選準方向再去做,讓行動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則一事無成。
4、加強讀寫訓練,練習擴寫《南轅北轍》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課后讀寫小練筆。
教學難點:在理解《南轅北轍》寓意的基礎上,寫好課好小練筆。
四、教學建議
(一)教學好生字“轅”和“轍”,有助于成語“南轅北轍”寓意的理解。
本課生字認的和寫的都比較少,但字意和字形的把握還是有難點的。
“轅”和“轍”都是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的生字,“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如果教學中單單告訴學生字典中的解釋,學生可能理解得并不清楚,如果能通過具體的車馬的圖片或教師在黑板上畫的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效果會更好,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對“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意思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成語中,“轅”向南表示行動的方向與目標,“轍”向北表示向北走,從而可以理解出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行動與目標相反,結果只能是離目標越來越遠。可見,講生字時理解好“轅”和“轍”這兩個字的意思,對講讀課文時,理解課文內容,進而理解成語“南轅北轍”的意思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抓好文中人物對話的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課文適合于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而熟練的朗讀便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其中的寓意。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讀一讀,演一演,從兩個人的對話中,引導學生體會路人的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和去楚國那個人的毫不領情和一意孤行所形成的鮮明的對比。朗讀教學中,要注意先讓學生揣摩這兩個人的心理,然后再指導朗讀。在讀中讓學生先要理解那人所說的“馬跑得快”、“路費多”、“駕車技術好”這些是不是那個人要到達楚國的有利條件,而他卻把這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三)教學中應注意滲透的內容
1、引號的用法。課后練習第二題是填標點,思考引號的不同用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引號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方法。第一小題是介紹引號能引用人物的語言的作用;第二小題講的是引號還能引用特定的詞語,表“水”是重點要描述的對象。對引號的第二種用法,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在你接觸到的語言文字中,什么地方還出現過引號的這種用法,源于學生自己的思考,才會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課后題既可在課上理解課中滲透訓練,也可在課后單獨練習。
2、在講讀中注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為讀寫訓練做鋪墊。
(四)讀寫訓練建議
本則寓言,短小精悍,寓意也相對簡單,學生一讀就懂,對這樣的小文,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對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處的。
結合這篇寓言的語言文字的特點,建議課下進行以下幾方面的練筆。
1、寫讀后感,發表自己對人物做法的議論,聯系生活學習的實際理解寓意。比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設計一個想象表達:“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些什么?”“你會怎么勸那個去楚國的人?你還可以用這些話勸勸誰呀?”
2、擴寫成300字多字的習作,在原文的基礎上,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合理的想象,豐富課文的語言材料,使語言文字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加上人物的心理描寫;為故事續寫結果。
3、還可以讓學生改變課文的描寫方式,把對話描寫改成敘述性文字,從中錘煉自己的使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性描寫的能力。
四、源于本課的備課思考,給出簡單教學設計,僅供參考:
(一)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七單元,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課題:南轅北轍)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三)檢查生字的預習情況。(1)出示古代車馬的圖片,了解“轅”和“轍”的字意。并把這兩個字放在成語“南轅北轍”中,初步體會成語的大意,這對學習課文內容會有幫助的。
(2)指導書寫:注意“袁”的上部是“土”不是“士”。
“轅”和“猿”對照學習。“緊”字強調下半部別寫錯了。
(四)以讀帶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寓言的深刻含義。
(1)通過課下預習,說說你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文中的楚國在太行山的南面,那人卻往北走,會怎樣?(3)組織學生不同方式、多角度讀課文,讀中感悟。
想一想文中要去楚國那個人有不哪些有利的條件?
他在對話中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狀態?
而路人又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勸說他的?
注意文中對話句子中的標點符號,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深入體會課文的內容。
(4)引讀思考:要去楚國的那個人把那些有利的條件用反了,會有什么后果?
再引導學生仔細讀一讀路人說的幾句話,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路人所要表達的意思。
理解好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也是理解本文寓意的關鍵所在,當目標和行動相反時,只能是背道而馳,永遠不可能實現目標。
(5)課外延伸
想一想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南轅北轍”的事情?
(五)課堂讀寫小練筆
(六)課后作業:完成課堂讀寫小練筆。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3
過程:
談話:看看你的語文書和用品都準備好了嗎,我看我班的同學很聰明,這堂課像課間那樣開心快樂,目光聚焦到我這里,喜歡故事嗎?我們這節課就來學寓言故事。喜歡嗎?
齊讀課題,能讀地輕快點嗎?指讀指讀,閉著眼睛說出這個成語,想自己讀讀這個故事嗎?要求:聲音讀出來,第二個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有的同學讀完第一遍,已經讀第二編了。
讀兩遍的舉手,請你讀第一段,看看誰聽的最認真,獎勵讀第二段。
指讀第二,第三段,第四段有點難讀,請你想一想,其他也想一想。
生讀,你再想想,他很——奇怪,你能讀出奇怪的感覺嗎?他怎么都想不通。齊讀。
我覺得還不夠奇怪,你再試試看。有點了,你再試試看。眉頭都皺起來了。是啊,齊讀。
你讀得最認真了,獎勵你讀第五段。
獎勵你讀第六段。這時候你——更奇怪了,再讀。。
獎勵你讀第八段。我有點不明白了,什么是好把式?
生:駕車的本領很好。
如果一個人是劃船的高手,我們就叫他——劃船的好把式。……講解好把式。
兩個同學齊讀第九段。
看來有點難讀,我們和他們一起讀讀好不好、
齊讀。
再請你讀一遍,有進步了。
獎勵你讀第十段,有個輕聲詞語,請你全出來。了“盤纏”讀。誰知道盤纏的意思?
生:銅錢,銀兩,
放到家里的錢叫盤纏呢?
生:出去旅游身上帶的錢。
木管聚焦,看眼睛亮,板書“盤纏”,解釋多用舟為工具,纏在要腳尖。纏繞讀,頭頂上有個小點不要忘了,寫三遍,看誰寫得最好,獎勵讀最后一段。有一個人頭抬得最高,有的用腦子擠了擠。字寫得很漂亮啊。有同學多寫一遍。
看看誰拿書最漂亮,他好,他好,獎勵大家齊讀。
這個故事好玩嗎?有趣嗎?你把最好玩的地方讀出來。
生:讀最后一段。
師: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桌子很硬,硬要往北走是這個意思嗎?
生:倔強、執意。
朋友勸了他幾次?
生:三次,畫下來。
這個人回讀了幾次?
生:還是三次,波浪線畫下來。
接下來高難度的挑戰,誰能把朋友的提醒背下來,誰能把這個人的話背下來,我一會就請他表演。
誰挑戰:
我們評價他們表演得怎么樣。聽得最認真得到下一次表演機會。
我要請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用扮演朋友,又扮演這個人。
生齊讀前三段,請一個同學表演。
再練練誰能超過他,我大拇指送給他。
生練習。
這個人想去楚國,朋友勸他……導讀。歸結。
故事學完了,木管聚焦到老師這里,你讀懂了什么呢?你想對南轅北轍的人說什么呢?
生:我想說,他到不了楚國。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生:我想說……
合上書,看到黑板來。我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到很奇怪,難道這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里嗎?難道他準備的不夠充分嗎?
生:他準備了很多盤纏
生:他忘了準備地圖,搞不清方向。
師:準備很充分,目標很明確,原因就在于方向走錯了。對了,這個成語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準備再充滿,目標再明確,搞不清方向也會成功。
默寫兩個南轅北轍。
你剛才表演了故事的中間部分,你再練一練,把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也加上去。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南轅北轍的故事錄象、生字、對話的課件等。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師: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師:我現在僅請一個同學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誰愿意來?
請一名學生上臺講故事。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師:好,讓我們齊刷刷的打開語文書吧。注意在讀故事的時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詞勾出來,一會兒我們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讀故事。教師巡視。
師:誰有問題?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師:還有字詞方面的問題嗎?
生:沒有。
師:那我可要考考你們了。(出示“轅和轍”的生字卡片。)誰認識這兩個字?
生齊讀。師將字卡貼在黑板上。
師:觀察字形,你發現了什么?
生:都帶車字旁,都跟車有關。
師:真聰明。老師這有兩幅圖,可以幫助大家理解轅和轍。(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師:剛才有同學提出了“盤纏”這個詞,這兩個字和另外的一個“硬”字,我們這節課還要來寫一寫。先觀察它們,是什么結構?
指名回答。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又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師:第一遍讀課文就為我們理解課文掃清了文字的障礙,現在,再讓我們仔細的讀讀課文,想一想,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師:我們先來讀讀這段話中的第一句話。
課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話。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貼的對嗎:是不是相反?
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再讀讀這句話,你還讀出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師指名回答。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坐車人與朋友的3段對話。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學生邊讀邊想。
師請兩名同學現場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教師:多么固執的坐車人,他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學生分組辯論。
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視了自己所走的方向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此時,你面對如此愚蠢的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生:還是聽聽別人的勸告吧。
生:你的方向錯了,條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師生一同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5
一、說教材 說學情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課文用對話形式敘述,人物的對話形象性很強。文體短小精悍,敘述生動,三年級學生已學習并了解了寓言這一文章體裁,這篇文章內容簡單,較好理解。。
二、說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聯系上下文及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的詞句,讀懂故事,體會成語的含義。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的質疑,理解能力。
b、能夠表演,再現課文情境。
c: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
做什么事必須把方向搞正確,要聽從朋友善意的勸告。
三、說教學理念
這節課我主要的在探究中段的閱讀教學。三年級是個特殊時期,由低段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閱讀階段的過渡時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我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1、重視字詞學習 雖說字詞的教學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但是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有必要進行個別難寫、難認的字進行輔導。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犯相同的錯誤。
2、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怎樣學習寓言的方法, 讓學生以后在自學中也可以有方法可循。在理解字詞中,理解“轅”和“轍”中學生是通過查字典理解的,抓住課文南轅北轍的那個人的心理了解寓意。
3、在《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根據這點,我在設計中讓學生小組內競賽看誰讀得最好,設計以導演演員這樣的環節尊重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力爭本課教學中體現由“師教生學”轉變為“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傳授知識”向“促進學習”轉變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積極性,及時的表揚鼓勵,用使學生對學習寓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古希臘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點燃的火把。”課堂上我設計當導演,當演員這樣讓學生喜歡的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激qing,用嘗試給人物加上動作、神態描寫來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努力實現這樣的一種課堂學習狀態:學生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小眼發光,小嘴常開,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說教學流程
為完成本課的目標,我設計以下6個環節:
一、課前談話,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
教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不少寓言故事吧,誰能說說你都讀了哪些?
1、學生回憶讀過哪些寓言故事,舉例說一說。
生1:我讀過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
生2:我讀過龜兔賽跑。
生3:我讀過南轅北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讀過的寓言故事,喚起他們對舊知的回憶,為后面教師直接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做了鋪墊。)
2、教師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及發展史。
教師:看來,大家真是讀了很多,更可貴的是你們還把這些故事都積累在大腦這座智慧寶庫中。你們知道嗎,寓言在我國已經有3千多年的發展史了。(師用驚嘆的口氣說)。聽到這,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還以為只有幾百年呢。
生:真沒想到,它在我們國家已經有這么長時間的歷史了,太了不起了。
師:是啊,你也為我們國家有這么歷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間,勞動人民用生動、機智的故事寄托一個個深刻的道理。我聽到剛才有個同學說讀過南轅北轍,還有誰讀過這個故事?
多數學生舉手。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寓言的發展史,激起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贊嘆之情,使他們更加喜歡閱讀這種文學體裁。揭示寓言的表達特點,使學生對寓言的認識更加深入,全面。)
3、 一個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簡要介紹南轅北轍這個故事的梗概。
師對學生的表現做適當的評價并面向全體學生說:我們大家愿不愿意跟著老師再來了解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設計意圖:把對新內容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體現了聯系舊知建構新知的教學理念。)
二、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1、認識“轅、轍”.
a、請學生自由讀故事,讀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
b、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轅、轍”的生字卡片。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
c、教師出示轅和轍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
師: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此時完成課題的書寫。
1、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隨機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詞。
生:我不理解“盤纏”這個詞。
師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這個詞。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車夫。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是當今教育之必須。教師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才得到發揮。教學中教師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并發揮小老師的作用幫助理解,這一過程充分給足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空間。在全體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又及時加以點撥,使接受學習與自主學習很好的貫穿整堂課的教學中)。
1、學寫“盤纏、硬”。
a、教師講解并示范這三個字。
師:來,請伸出食指,我們一起寫一寫。先寫盤,它是上下結構,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寫的扁一些,這樣整個字看起來就穩重了。纏的左邊的絞絲寫的窄一些,右邊別寫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這樣記:比石頭更硬。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三個漢字在音、形、義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分別加以示范指導,使學生對每一個漢字的掌握做到扎實、有效。)
b、學生在生字本上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并加強寫字姿勢的指導。
師請學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紙中書寫。巡視過程中,教師對寫字姿勢及習慣好的孩子進行表揚,以暗示其他孩子。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表揚與暗示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將受益非淺。)
三、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整個故事的內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問大家: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教師繼續問:讀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車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1、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2、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3、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讀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師對不同人物語氣的指導,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當生出現兩種答案:能和不能時,教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4、學生分組辯論。
(設計意圖:課前充分的預設不但使教師在面臨生成的問題時臨危不亂,而且能及時抓住這一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辯論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潛移默化的得到了訓練,使問題的答案逐漸變的明朗,使學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驗證。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原來還是如此愉悅,還可以如此輕松。)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教師對辯論進行小結: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因此,無論他的條件多好,也只能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設計意圖:教師精彩的結語不但使學生的辯論圓滿的結束,而且又一次將學生引入對故事的理解中,此時故事所蘊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過理解故事內容,達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極輕松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教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設計意圖:在對古代故事意猶未盡的的欣賞中,古今聯系再次理解“南轅北轍”。學生不僅懂得了道理,還明白了今后應該怎樣做。)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的音形義。正確讀寫“南轅北轍、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語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重點:
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寓言故事。
難點:
了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寓言《亡羊補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齊讀課題:南轅北轍。還記得學習寓言的方法嗎?
二、理解題目意思。
1、出示轅和轍的課件,仔細觀察 “轅”“轍”,你有什么發現?(解釋:轅:車前駕牲畜的兩根直木;轍:車輪壓的痕跡。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轅就會指向哪個方向。而當車往哪個方向走時,車轍就會往哪個方向延伸。)
2、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南轅北轍”這個詞語的理解。
二、初讀寓言,感知大意。
1、打開語文書,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哪幾個人?其中是誰南轅北轍?
2、學習生字新詞。
3、課文講了哪幾個人?誰南轅北轍?你能用一兩句話說說他南轅北轍的行為嗎?
4、課文中也有一句話非常肯定地概括寫了他南轅北轍的行為,請找一找。
三、學習寓言,體會寓意。
1、課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話。學生自由讀,從這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1)引導:楚國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實際行動),這就是說——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板書:南 北 目的 行動)
(2)你還從哪個詞讀懂了什么?理解生字“硬”,“硬要“什么意思?給“硬要”換一個詞語。從這個詞我們可以推斷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國在南邊,明明知道在南邊,卻硬要往北走,從“硬要”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固執、很愚蠢、無知、不聽勸告、執迷不悟)
(3)朗讀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國在南邊,卻如此固執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這樣做呢?請讀讀文中朋友與他的對話,劃出坐車人的理由。
(1、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2、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3、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你同意他的“理由”嗎?為什么?
3、反饋交流理由,隨機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并板書。
4、他就是認為自己有這樣優越的條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勸他,他總是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聽別人意見的人,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他,叫做什么?(“固執己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
5、請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一個人當坐車人,讀出他的“固執”,另一個人當他的朋友來誠懇地勸一勸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讀,隨機指導。 坐車人:抓“沒關系”讀出他的自以為是,無知。 朋友: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這是一個什么句?換成陳述句怎么說?哪句好?為什么?指導讀出反問句的語氣。)
6、放飛想像: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你們想像一下,楚國在南方,而他卻往北走,結果會怎樣?
7、那將會是多么可悲的下場!古時候的人們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他們認為天圓地方。坐車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與目的地相反,他這樣的一意孤行,導致的結果是: 出示句子,齊讀:誰都知道,他的馬越好,車夫的本領越大,盤纏帶得越多,走得越遠,他離楚國也就越遠。 這句話重復出現了哪個詞?前三個“越”強調了什么?后一個“越”強調了什么?(條件越好,離目的越遠,結果適得其反。)
8、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結果。隨機提供關聯詞來說說。(雖然„但是„ 盡管„可„ 無論„„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時,你想對那個坐車人說些什么? (我們知道一個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對,是實現不了目標的。)
10、再次讀題,“南轅北轍”這個成語的含義是(行動和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就會越遠。)形容這個意思的還有一個成語:背道而馳。
四、拓展延伸,升華認識。
1、早在20xx多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看動畫。
2、其實,別說在20xx多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舉個例子說說。
五、創設情境,復述故事。
1、是呀,你瞧,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樣的人,也有像魏王這樣的事,如果你想告誡他,給他講這個故事,你會講嗎?
2、明確復述要求;
(1)說清故事的主要內容。
(2)能恰當地運用作者的語言和自己的語言。
(3)聲音響亮,口齒清楚,態度自然。
3、學生自由練習。
4、指名講,點評。
作業:
收集寓言故事,進行課外閱讀。
《南轅北轍》第二課時教案 篇17
教材分析:
《南轅北轍》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學習這則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涵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會寫“盤纏、硬”,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則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重難點:在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解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一則新的寓言故事——《南轅北轍》。(板書齊讀課題)
1、解題:認識“轅、轍”.
師:請學生觀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帶車字旁)“轅”是車前駕牲口的兩根長木頭。當車往南走時,轅就會指向南方,(板書:南)。而當車往北走的時候,車轍就會伸向北方。(板書:北)。“轍”車輪走過的痕跡,指道路。“南轅北轍”要去的方向是南方,車子卻朝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二、 初讀故事,解決字詞問題
a還有哪個詞不理解?請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幫助理解——盤纏、把式”等詞。
“盤纏”——
“好把式”——其他學生也不理解,教師及時引導:”把式”在這個故事中指的是趕車的人,
文中說“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這個好把式是什么意思好車夫。
b
三、 精讀課文,感悟寓意。
教師:故事的內容我們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話來概括?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話)
1、課件出示重點句:“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邊走。”
學生自由讀,并根據這句話談讀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國在南邊,他硬要往北走。
師:也就是他的目的地與行走的方向相反。(貼楚國的圖片)誰能幫我貼出馬車行走的方向?指名貼馬車圖。
師:是相反嗎?生:是(師在兩幅圖的下面板書:相反)
師:從這一句,你知道了坐車人是個怎樣的人?(很固執。很愚蠢。)
師: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還硬要這樣做,他真的這樣愚蠢嗎?他有沒有自己的理由呢?
2、生自由讀書,找找坐車人的理由。
課件出示:
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沒關系,我的馬跑得快。
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是越遠了嗎?沒關系,我的車夫是個好把式!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國呀!沒關系,不怕時間久,我帶的盤纏多。
學生自己讀,邊讀邊琢磨:朋友是怎么問話的,坐車人又是怎樣回答的?
3、請兩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人扮演坐車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師幫助敘述。在兩名同學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不同人物的語氣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師:坐車人自認為有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就一定能到楚國,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
5、課件出示:(他的馬越好,趕車的本領越大,帶的盤纏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國。)——學生齊讀。
6、面對坐車人,你想說些什么?指名回答。
四、播放歷史故事《南轅北轍》,升華認識與感受。
教師:早在2300年前,魏國的大臣季梁就用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勸說魏王打消了企圖依靠武力攻占趙國的念頭,想不想看看?
1、欣賞故事《南轅北轍》,了解整個故事的歷史背景。
師:魏王是個聰明人,當他聽了南轅北轍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勸告。其實,別說在2300年前,就是現在,我們身邊還經常有人犯南轅北轍的錯誤,想想你見過嗎?
2、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見過的《南轅北轍》現象。
3、師提出當前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南轅北轍》現象,并提出希望與建議。(個別學生不愿努力,卻期盼著通過抄襲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