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6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發布時間:2024-03-0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6篇)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青島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P5053頁。)

        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了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和數的分成及相同加數相加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除法是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則是認識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過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會,引導學生在給小動物們分食物的活動中來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有趣有意義的情境中主動地展開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并為后續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初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2、情感與態度:經歷平均分的探究過程,體會除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3、解決問題,數學思考:能用除法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并會運用平均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建構平均分的語言模型。

        教具學具:

        課本、課件、實物投影儀,棋子

        學習方式:

        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信息

        師: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麗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師: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這些小動物在干什么呢?哦,原來他們在開豐收慶祝會呢。(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呢?

       。A設:學生可能會零零散散的說:有12個桃子)

        師:能不能把所有的數學信息接著說完?

        其他學生又補充:

        師:說的真完整,那你知道這些東西是給誰準備的嗎?

       。A設學生會說:桃子是給猴子準備的,蘿卜是給兔子準備的,竹筍是給熊貓準備的,松果是給小松鼠準備的。)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體驗平均分

        1、分竹筍,體驗不同的分法。

        師:大家快看,熊貓哥哥和弟弟正盯著竹筍呢,大家來猜一猜它們在想什么呢?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傩〗M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谟^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現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的平均分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P18頁,例4,練習四中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在溝通圖畫語言、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聯系的過程中,發展符號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3.感受數學的簡潔美。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難點:理解掌握除法運算的含義。

        四、教學準備

        課件、竹筍圖片、盤子圖片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斫鈭D意,明確問題。

        1.出示12個竹筍。

        看見什么了?誰看見了,再說說。

        2.出示4個盤子。

        這幅圖什么意思?互相說一說。

        指名匯報。(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

        3.出示:每盤放幾個?

        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ò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

        (二)開展活動,認識除法,了解除法的含義。

        1.到底每盤應該放幾個?誰愿意上來分一分。

        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

        2.剛才我們干什么了?就這個意思,你還在哪看見了?(可以指圖,也可以指題目)3.這幅圖還有這句話的意思,還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板書:12÷4=3(個))

       。1)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讀一讀。

        (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3)這是除號,“÷”表示什么意思?

       。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結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兒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圖、文字、動作等具體說說)

       。ㄈ┰趫D、文字語言、動作語言和數學符號的轉化過程中,體驗符號化思想。

        1.根據題目要求列算式。

        看圖列除法算式。小結:

        ①觀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題目不一樣可是算式卻都一樣呢?

       、谀隳茉倥e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也用這個算式來表示嗎?

       、勰隳芨鶕约旱睦斫庹f一說,除號前面的數都表示什么?除號后面的數都表示什么?等號后面的數都表示什么嗎?監控:

        這幅圖什么意思?從哪兒知道的?這個意思還可以怎樣表示?

        在這兒,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書:20÷5=4,你能用動作或者圖畫來表示這件事嗎?小結:通過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體會?

        (四)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頁做一做。

       。1)告訴我們什么了?

       。2)動手分一分,填寫算式。

       。3)匯報:說說每道除法算式的含義。

       。ㄎ澹┱n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塊。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例

        1、例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多媒體顯示小精靈及錄音: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我邀請了一些客人。瞧,他們來了。ǘ嗝襟w顯示4位小朋友)。媽媽端來一盤橘子,讓我分給4位朋友,我該怎么分呢?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诎讶块僮臃滞,每人分得同樣多。

       、壑环至艘徊糠珠僮樱咳朔值降氖峭瑯佣嗟。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4)教師小結:像這樣,每人分到同樣多的橘子,你知道數學上把這種分法叫什么嗎?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

        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ㄇ榫常﹦偛,大家幫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現在他想把8塊糖平均分給4位朋友,應選擇哪種分配方法呢?多媒體顯示下圖: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師:第(3)種分法每份都是4塊糖,是平均分,為什么不選擇這種分法呢?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平均分物體的時候應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樹結果子啦。ǘ嗝襟w顯示神奇樹)。

        明明為了感謝大家,特意摘了許多,讓我分給大家。想要嗎?就在2號袋中。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1)師:想一想,也可以動手擺一擺,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盤放幾個?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ㄇ榫常┟髅鞯膵寢尭嬖V我們一件事,有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多媒體顯示一筐橘子),為此發生了爭論。怎樣分才能使5個人都滿意呢?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體,體現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后記]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要培養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就必須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見解、敢于提出不同觀點的勇氣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勉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不要輕意對學生的見解下結論;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在情緒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相互辯論,直至學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統一認識。

        在理解“份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雖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這時一學生說:“我還有一種方法!边呎f邊走上講臺,用手比畫了一下。原來,他是把6個桃從中間分開,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理解。這時又一學生說:“我還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學生敢于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向教師挑戰.正是學生自主精神的體現。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性交流。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們群體上。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情商高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并能較好地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有畏難情緒)時,總能及時找到指導、得到幫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交流,例如,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結果,讓學生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讓小組之間互相辯論,從而進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分配的方法,臺下同學可向他提出問題或發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進行學生個體與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啟發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知識、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現思維過程,將教師教學的過程演變為學生積極參與、不斷表現自我的、充滿生機、富有靈氣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節課從引入體會平均分到練習應用,我都設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從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學生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在小組內、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學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的方法;并能正確、迅速地口算。

        教學手段:

        幻燈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學過程:

        一、知識鋪墊:

        1、表內乘法口訣(可用口算卡進行)。

        2、50是幾個十?700是幾個百?

        3、8個十是多少?24個十呢?24個百呢?

        4、5個2是多少?

        二、新課教學:

        1、P1例1

       。1)引導學生擺小棒:每堆擺兩捆(每捆10根),擺3堆。

       。2)啟發學生議論: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導學生看實物,理解算20X3的思維過程:3個2是6,3個2捆(2個十)是6捆(6個十),6捆就是60根,即3個20是60。結果與加法相同。

        2、小結:求3個20是多少,可用乘法計算。口算20*3這樣想:

        2個十*3=6個十=60

        3、P2例2

       。1)顯示例2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后掌握其數量關系。每堆有300塊小木塊,一共有4堆。

        (2)讓學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塊。

        (3)讓學生口算結果,并說出怎樣想。

       。4)小結:求4個300是多少,用300X4計算。這樣想:

        3個百*4=12個百=1200

        三、練習設計: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業:

        1、復習P1例1 、P2例2。

        2、P4第1、2題。

        3、小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怎樣建構的

        兒童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決定了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觸類旁通,而小學這一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處于匱乏階段。

        對任何知識他們都處于一種認知淺層,老師應如何使他們對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呢?通過對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解讀,發現蘇教版二(上)第四單元第一次教學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列式的起步。該單元的教學必須扎實到位。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動手對實物擺一擺、分一分、試一試、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平均分的意義,主動建構起對"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6

        分法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ǘ┦箤W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除法的含義.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教具和學具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ㄟ^實物演示

        知道平均分的含義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怎樣進行平均分呢?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

        例1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教學

        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每盤放幾個?”“是不是每盤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

        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ㄋ模╈柟谭答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

        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課堂教學設計說明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系起來.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除法的初步認識習題精選

        1.填空把10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個.列出算式:( )÷( )=( )

        2.填空24÷4=( )讀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就是( )里面有( )個( ).

        3.填空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4.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數是12,除數是6,商是2.□÷□=□

        5.應用題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僮寣W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趯φ掌骄值倪^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诮涣饔懻摚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賻煟撼ㄋ闶街械娜齻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侏毩⑼瓿。

       、诮涣鳎悍值慕Y果和算式的寫法。

       、圩x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除法的初步認識1 教案。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課件:

        提出問題:熊媽媽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教案《除法的初步認識1 教案》。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媽媽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小熊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應用,加深理解

        四、課堂總結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0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法的興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單元的的教學內容顯得極其重要。而真正讓學生明白并理解、熟練地運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說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在整個除法的教學中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馬虎不得的。

        而我們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更加的具體化,直觀化,明了化,實實在在的盡最大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會到,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來明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學生自己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平均分從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比如三人一組分鉛筆又或者是分學生自己帶的練習本、又或者是用數學教具里的不同顏色的木棍來分,當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點,買點糖果來讓學生分,分這個東西是更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與興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個班里試了,我發現通過分吃的東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實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愛吃,都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只有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就更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起老師自己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那要強得多。

        我自己的設計教學思路是非常緊密的,一步緊扣一環,從而就導致了我是一直牽著他們的思路走的,也就喪失了讓學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許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們去做去思考,這樣就讓學生顯得很被動,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他們自己主動的,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展開,因為除法的學習是個新的內容,應該讓學生自己的參與,自己去探討,讓他們自己成為首次打開除法大門的這把金鑰匙,這樣的話就會更加的好,教學效果就會更好。雖然我的教學思路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立足于課本知識,但我還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扼殺”了學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開始導入的環節里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有哪兩位同學愿意上來當老師的小助手?

        師:現在我手里有8顆糖,要分給老師的這兩個小助手,應該怎樣分?有幾種分發呢?

        生:一個同學分3顆,一個同學分5顆

        師問:那分到3顆糖的同學你有沒有意見呢? 師:我也覺得這樣分不公平,那應該怎樣分呢?

        生:每人分4顆

        師問:那為什么這樣分才公平呢?

        生:因為他們都是一樣多啊! 師:對,一樣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證每個人分的一樣多,也就是說要保證每份分的一樣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新知識----------《平均分》(板書課題)

        生: 讀課題《平均分》

        因為在這個環節中,我根本就沒有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這樣只能是讓一少部分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教學當中來,甚至是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時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題,沒有注意到應該采用舉一反三逐步滲透后再提出來,這點從教學上來說有點失敗。雖通過平均分,實際操作進行直觀的學習,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是機械性的學習,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生動性。所以在另外一個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蘿卜的故事,那感覺就是好多了啊!學生們也學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發現這個問題。

        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兩個學生,也更不要去懷疑孩子們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發現,去解決。因此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在(5)班上的有點失敗,因為我沒有讓時間去學生一起去體驗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讓學生在演示操作的過程中讓他們思考怎樣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已經把在(5)班的不足都進行了充分的補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也并不是說我在重一個班輕一個班,我都很重視的,只是剛好那天(5)班的課在(1)班的課前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預見到的,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才會發現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點點的修改,一點點的接近完美。如果從2(1)班上來,那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很成功的!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也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三次的實際操作中,第一次是讓學生重視分的結果,體會感受“平均分”的含義;第二次是重視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過份數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并為學生營造探索的思維空間;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幾個層次的教學,都是在其中一個班上了之后才發現這些有待進一步改進之處的。

        我以后也會秉承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還給孩子們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認識表內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認識,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讓學生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這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是今后學習表內除法(二)以及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利用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實踐經驗。為此,教學時要借助教材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活動機會。單元主題圖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具體情境參觀科技園的準備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樣多的生活實例,通過直觀操作展示了除法在應用時的兩種實際操作的方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一次接觸除法而產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數學思考: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使用數學的成功經驗,逐步形成用數學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

        3.問題解決: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情感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及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除法的含義,用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五課時

        除法初步認識練習課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 153=5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21頁練習四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3)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是平均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每人獨立在練習本上寫一寫除字,然后組內互查,幫助寫錯的訂正。

        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放(3)支竹筍。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讀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結合題目說一說12、4、3各自代表的含義嗎?

        小組內互相讀一讀12÷4=3。

        2、自主學習

        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們小組來匯報:12代表12支竹筍,4代表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3代表每盤放3個

        師:那12個蘋果,平均分成4盤,每盤三個,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發現了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發現:把12個東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師:那15÷5=3表示什么含義呢?

        師:你能編一個用12÷4=3計算的題嗎?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授課日期:年月日星期

        課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矗麄冋诜质澄锬!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傩〗M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谟^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現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的平均分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并鞏固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估計商所在區間的能力。

        教學重點:

        筆算除數是整十數除法思維過程和確定商的位置。

        教學難點:

        理解算理,確定商的位置。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主體調動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進行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練習,看看今天誰表現得好,誰的收獲多?

        2、板書課題: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練習

        二、基本練習

        1、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60×( )<132 ( )×30<142

        50×( )<460 80×( )<460

        師:這些題對我們做除法有什么幫助呢?

        板書“商我們把這里的幾十看作幾個十,再想幾的乘法口訣 想乘做除,乘法口訣可真是我們做除法的好幫手!

        2、看誰反應快:請說出商的首位在哪一位上?首商是幾? 90 )550 3 )468 40 )840

        師:誰能說一說怎樣確定首商的位置呢?

        通過剛才的練習我們知道了如何準確快速地確定首商的位置、利用口訣估出商是幾?下面我們就來完整地筆算兩題,看誰寫得又快又好。

        3、筆算: 78÷20 197÷80

        師:誰愿意說一說這一道題你是怎樣做的呢?

        同學們做得都很好,老師這兒收集了幾道題,請同學幫忙檢查一下?

        4、火眼金睛辨對錯,把不對的改正過來。(指名說說今后要注意什么)

        師:學好除法不僅可以提高計算能力,還能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

        三、指導練習

        1、解決問題⑴:張老師帶83元錢,可以買幾個計算器,還剩多少錢?(計算器20元/個

        要求看清題中信息和問題,再獨立完成,指名演板。檢查反饋時強調格式及書寫完整。83÷20=4(個)3(元)

        答:可以買4個計算器,還剩3元。

        2、解決問題⑵:小學四年級476名同學到科技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要租幾輛車呢?(60人/輛)

        要求讀題并指出數據,再獨立完成,指名演板。

        學生可能有兩種做法:

        ① 474÷60=7(輛)54(人)

        答:一共要租7輛車,還剩54人。

        ② 474÷60=7(輛)54(人)

        7 1=8(輛)

        答:一共要租8輛車。

        讓第二種做法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7輛車不能裝完476個同學,余下的54個同學也要坐上車,所以7 1=8(輛)肯定這種結合實際靈活解題的做法。

        四、全課小結,暢談收獲 請同學們來說說自己今天有什么收獲?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篇16

        課題:

        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實錄及反思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材分析: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除法是計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在編排時從分東西引入,通過分東西使學生初步領會除法的實際意義。例1通過讓學生動手分一些實物,借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例2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過程,直觀的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讀、寫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義。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練習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實際操作題,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分一分、連一連,再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說說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

        2、學生認識除號,會讀、會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 3、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語言表達能力; 4、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和對除法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方法:講授法、演示法、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你會分嗎? ⑴動手分一分

       、仆勒f一說: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演示(課件展示)

        生1:我是這樣分的,3個一份,正好兩份。

        生2: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4個,再右邊4個。

        生3:我是2個2個分,先左邊2個,再右邊2個,直到分完。

        生4:我是1個1個分,先左邊1個,再右邊1個,直到分完。

       、刃〗Y:剛才小朋友對8個圓片進行平均分,有的是4個4個分,有的是2個2個分,有的是1個1個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個,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認識

        1、把12個圓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會分嗎? ⑴獨立動手分一分

       、仆澜涣,你是怎么分的? ⑶匯報交流:出現多種情況(略)

        學生匯報分的過程和結果,教師同時繼續演示課件

        2、介紹除法的書寫來源

        “平均分”在數學中也可以用一種計算方法來表示——除法,除法的符號是除號,除號怎么寫呢?(師生交流書寫)“平均分”該怎樣用除法來表示呢?

        3、除法的含義 選擇其中情況一種來講

        如:○○○ ○○○ ○○○ ○○○

        師:這幅圖是把多少個圓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個? 生: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ㄖ付嗝麑W生說圖意)

        師:剛才說的圖意怎樣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還可以列成12÷3=4 師:先來看第一個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說圖意)

        師: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師:(引導)分幾個圓片?每份幾個?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說含義)

        4、理解除號的意義。

        追問,還有誰會列除法算式,你們怎么知道的? 在學習的道路上,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根據同學們的發言,你有什么疑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貴有疑,有疑問、有思考,你就會有進步)

       。ǔ柋硎臼裁匆馑?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號的寫法: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展開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個符號就是除號?(一條橫線可以看做是把物體進行平均分,上下兩個一模一樣的圓點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樣多。)

        5、介紹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

        我們把要分的蘋果的總數6寫在除號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分得結果寫在等號的后面。

        不看圖,你能說說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6、小結:把總數進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對一幅圖,就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給其余幾幅圖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8、質疑:看書上例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9、基本練習:

        書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1)明確要求:讓學生把18塊餅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幾塊?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不看圖說說每個除法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練習(略)

        1、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幾份?

        __________ 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訂正時讓學生說說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把

        1、2題進行對比,讓學生知道雖然都是12根小棒,因為第1題是每2根1份,第2題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數也不同

        2、補充練習

        教師把10本作業本平均分給2名同學,每名同學分得幾本? 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說說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數所表示的意義。

        四、歸納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分東西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板書:除法的初步認識)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學反思

        ㈠效果分析

        這是一節研討課,也是一節嘗試課,曾在多個班級試教過,嘗試著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課上,主要觀點是:不區分兩種分法,認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圖列出兩道相應的除法算式,并對照圖說出含義。從幾節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具體表現在:

       、背晒χ

       、挪粎^分兩種分法確實是可行的,學生所有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及知識結構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沒有兩種分法的。

        ⑵看圖列出兩道除法算式,學生基本都會。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早已經受過熏陶,所以,根據圖意列出算式不成問題。

       、谑芮懊鎰倓倢W過的“乘法”影響,學生自然能夠“照樣子畫葫蘆”,就能列出兩道除法算式。

       、彩≈

        看圖說意義,或對算式作出解釋,從學生上課的舉手可以看出,從練習中,從課后談話得知,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艔慕虒W內容處理角度來看,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除法的含義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把兩種意義集中在一起教學,這不是難上加難嗎?從這個意義上講,消除一個“人為的教學障礙”而新生成一個“人為的教學難點”似乎有點得不償失。

        ⑵從學生的學習出發點來說,由于前面的乘法學習已經取消了對”幾個幾“的理解。在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高清12÷4=3,的幾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菑某ū旧淼暮x要講,12÷4=3可以理解成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個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老師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掌握知識,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有它的形成過程,在教學中如何提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真正掌握知識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體驗,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物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這節課教學順序是:分實物→同樣多→平均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及表示的含義。分實物,學生從分的結果中找出“同樣多”的一種,從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師并沒有抓住最佳的教學時機,在動手操作中,教師并沒有滲入“平均分”的概念,沒有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印象進入角色,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教師并沒有完全脫離教案,沒有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沒有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遲到》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一、導入t:這一節課我們要來認識一個人——林海音,林海音在20世紀的臺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是臺灣女性文學的奠基者。對于發展和繁榮臺灣文學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她的作品影響了一代代讀者。...

      • 《遲到》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學會安排一天的事務,學會料理自己學習生活上的簡單事情,掌握刷牙、書包等技能。教學重點:初步養成按時作息,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衛生的習慣。教學難點: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計劃,不敷衍的文明行為。...

      • 《群鳥學藝》教學設計(通用16篇)

        之一佚名 教學要求1.懂得只有認真、虛心、耐心,才能把本領學到手。2.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邊讀邊思考理解詞句;聯系上下文,回答課后的思考題;朗讀課文;練習用“先……再……然后……”說話。教學重點了解這篇童話所要說明的道理。...

      • 《群鳥學藝》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1. 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把事情做好。2. 初步學會根據課題提出問題,并通過集體討論使問題得到解決。3. 學會本課生字15個,理解10個新詞,能提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能用"不僅……而且……"造句。...

      • 《血染的實驗報告》教案(通用7篇)

        教材簡介《血染的實驗報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研究員、著名的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為代價,進行了一次特殊的實驗,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實驗報告,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留下了寶貴...

      • 《開天辟地》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材分析: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課文脈絡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寫得非常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辟天地...

      • 《開天辟地》教案(精選12篇)

        一、學習第五自然段。1、讀一讀,問: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說說把什么比作什么。2、讀這里,你能感受到盤古怎樣的形象?(巍峨的)多么的了不起呀!3、再讀這句。...

      • 《一個接一個》教學設計(精選16篇)

        課前預習1.初讀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大意。2.圈出文中的生字,標記不理解的詞語,讀準生字的字音,想想詞的意思。3.留心觀察平時自己都在做哪些事情。4.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

      • 《一個接一個》教案(精選15篇)

        活動目標:1、嘗試在繪本的情境中理解有序地排好隊,一個接一個的意思。2、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會遵守游戲規則,學習一個接一個的排好隊,等待游戲;顒訙蕚洌豪L本《排好隊,一個接一個》,PPT課件。...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线天在线播放| 人妻伦理在线一二三区|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石原莉奈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粉嫩小泬无遮挡20p|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综合色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日韩精品国产另类专区|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观看免费| 宜君县|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日韩精品国产中文字幕|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片区| 日韩午夜无码精品试看| 高清免费毛片|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道不卡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 国产美女免费永久无遮挡|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四虎永久精品在线视频| 内射中出无码护士在线|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国产在线啪| 性久久久久久| 国产人妻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 亚洲熟妇熟女久久精品综合 | 亚洲综合无码日韩国产加勒比|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99久久国产福利自产拍|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