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涉江采芙蓉》賞析(精選11篇)

      ◆《涉江采芙蓉》賞析

      發布時間:2022-12-02

      ◆《涉江采芙蓉》賞析(精選11篇)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1

        《詩三首》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3.培養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4.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字詞過關,讀懂詩歌,對詩歌的初步鑒賞。

        難點:通過品味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教學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回顧“詩歌(古風)發展脈絡”導入新課:

        我在剛學過的《孔雀東南飛》一課中給大家歸納過“詩歌(古風)發展脈絡”這一知識點,不知同學們還有印象嗎?即《詩經》——楚辭——樂府民歌。由于當時只學到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所以只歸納到此。這節課,我們將學習詩歌(古風)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蕭統的《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鐘嶸《詩品》評價道:“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今天,我們首先學習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窺一斑而見全豹”,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大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學生齊讀。

        2、 教師范讀。

        3、 一生朗讀,師生評價。

        4、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了游子思念親人(妻子)、思念家鄉的情感。

        • 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 3、4句:   人在遠方  心愿難遂

        • 5、6句:   回望故鄉   長路漫漫

        • 7、8句:   天各一方   憂傷難遣

        四、深層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 ,這是“以樂襯哀”的手法。“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

        板書設計:

        情節                    藝術手法                  突出特點

        • 1、2句 :  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以樂襯哀(芙蓉、蘭澤、芳草)   

        • 3、4句:   人在遠方  心愿難遂——自問自答(設問)             意境高潔、清幽

        • 5、6句:   回望故鄉   長路漫漫——動作細節(還顧)            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 7、8句:   天各一方   憂傷難遣——聯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詩十九首》中疊音詞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這首詩都運用了疊音詞。“漫浩浩”一詞,運用疊音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

        《迢迢牽牛星》一詩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盈盈”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盈盈”是水的形態,“脈脈”詩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表現對象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確切不移、自然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現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2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作以終老!

        【評析】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游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么?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游子無疑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豈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我們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豈不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

        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你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哩!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你才發現,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般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氫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遺送給誰?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正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仿佛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他望見了故鄉的山水、望見了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了么?顯然沒有。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 盡的”長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句時,你是否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匠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的虛擬。”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

        ,因而把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游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3

        【學習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學習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學習要點】 一、 知人論世1、結合注釋,了解《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鑒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4

        高中語文涉江采芙蓉教學反思篇一

        一.“涉江”所得

        (1)以藝術形象為通道。美總是蘊藏在一定形象中的,通過具體形象的品賞,才能啟發審美想象。所以我讓學生找出詩句中的具有動作感和畫面感的字詞,產生直觀的視覺形象,再借助聯想和想象去補充詩人創作留下的空白,從“在場”探知“不在場”。

        (2)以情感為通道。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很難調動學生的情感,也就無法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深情的我”,會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產生好的影響。于是,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深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用我的深情來渲染、熏陶學生。

        (3)以類比思維為通道。通過對泰戈爾的詩歌和這兩句詩歌的情境的對比,加深學生的感受。“別后思念”的描寫既是這首詩的高潮點,又是人們生活中離別時難免會出現的情景,借助其他詩人離別的普遍體驗,造成對離愁的主題反復渲染,深化學生的體驗。學生對離別經歷、體驗的回憶,感受與詞句的品讀交融在一起,與詩人情感產生交流,產生共鳴。但是,這里我有一個失誤,后來老師和同學也給予指出了,泰戈爾的這首詩并不是離別詩,而是講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的,我在這里是斷章取義了,要注意換一首離別詩,比如柳永的《雨霖鈴》等。

        (4)以暗示手法為通道。古典詩歌的創作年代離我們現在很遠,學生心理距離的產生是很自然的。所以,在進行審美情境創設的時候還要輔助以教態暗示,教學語言暗示等,搭設時空橋梁,帶領學生跨越時空。在教態暗示上,在讓學生想象長路漫漫的時候,我做了個手指緩慢地比劃了一條線,讓學生順著線的方向想象。在教學語言暗示上,不同風格的詩人作品要用不同風格的教學語言暗示,比如《赤壁懷古》要慷慨激昂,富有鼓動性,《歸園田居》要清新質樸,富有鄉土氣息。《涉江》的頸聯是寫游子的思婦的相思之痛,所以我用了溫柔委婉,富有幽怨氣息的語言,效果不錯。

        二. “涉江”所思

        (1)誦讀出情境。在對這兩句詩歌的想象中,我缺乏指引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情境。在想象時結合誦讀,可以讓學生在誦讀時體會其中內在的感情旋律,正確把握詩歌的朗誦節律,并一邊吟誦一邊驅遣想象,喚醒相應的生活和情感體驗,以在頭腦中形成和詩作相應的立體畫面。而我在解讀這兩句的時候,基本沒有讓學生誦讀,忽視了“讀書百遍,其意自現”的重要性。

        (2)音樂再現情景。適當的樂曲和詩歌有機結合,給學生一種新的刺激,容易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激起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如果我在讓學生想象時,放一點適合詩歌感情基調的音樂的話,可能想象的效果會更好。

        (3)個性化的文本細讀。潘新和先生認為:文本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樣處在“期待”中,期待“主體投入式”的對話,對待文本就像是對待自己的精神之友和知音一樣。所以要讓學生成為文本細讀的主體,以教師細讀引領學生的細讀,培養學生與文本“共振”的品質。在體會這兩句詩的時候,我缺乏剝奪了學生文本細讀的主體地位,沒有讓學生自己進行個性化的細讀,而是在我的引導下朝“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的方向解讀,或許還有一些個性化的解讀,就在我的“強權”之下被扼殺了。

        三.對教學的其他反思

        教師是一種資源,學生也是一種資源,學生的回答往往能啟發教師的進一步教學思路。但在對提問的處理上,我有失妥當。特別是在首聯和頷聯的分析時,問、讀、議進程極為緊張,并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多元有界的思考空間。而且問題類型和方式不夠多樣,多直接型;問題平面化,不注意層層遞進;忽視提問誘導和評價環節。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觀念,也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然也包括理論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更新。我覺得我對詩歌的解讀缺乏新意,除了詩歌畫面想象和最后的問題探討部分能一定程度調動學生的的創造性的個性思維外,其他地方仍然是一種傳統的解讀法。

        本節課雖充分的體現了人文性,但工具性不夠突出;語言雖感情飽滿,但仍有表述不到位之處;教姿教態時有不自然的小動作;在備課的時候沒能準確地理解“藝術特色”的含義,導致在分析詩歌藝術特色的時候,分類有點亂;在一些抒情性詩句示范性朗讀的時候情感可以更投入點。

        經過這次的微格教學,我深刻認識到,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在親身“涉江”之后,才能發現擁有無限“芳草”的“蘭澤”,最后采得“芙蓉”歸。

        高中語文涉江采芙蓉教學反思篇二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簡單卻意蘊悠長的詩歌,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詩歌中蘊涵的情感以及詩歌清幽高潔的意境和含蓄悠長的特點,課時是一個。

        由于英語老師有事,所以語文課和英語課換課,語文課是第一二節。相對來說,時間不大夠用,講課時顯得倉促了些。不過,因為詩歌比較簡單,所以教學計劃基本完成,給他們留了翻譯詩歌兩大場面的作業。

        詩歌需要反復誦讀,但是,我發現《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都沒有很好地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詩,總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就忽略詩歌的誦讀。這樣下去語文課就淪落成默課,所以以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多讓學生讀書。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5

        《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鑒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6

        《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 詩歌鑒賞品味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7

        8 

        一、復習詩歌的知識

        詩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就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質較高,有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 ,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風格、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

        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并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為失落,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么?“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 ”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后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總結:對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 、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于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8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于“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必修ⅲ的詩歌的鑒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于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采芙蓉》簡析

        對于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采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后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愿難遂;最后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鑒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鑒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為主

        閱讀分析法為輔

        三、說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么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么要向東南飛?”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為‘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為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采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并范讀。

        采之欲遺誰?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梁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后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后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鑒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9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這四個方面加以介紹。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一、說教材

        1、編者意圖

        古詩《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于“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該單元是必修Ⅰ詩歌單元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為必修Ⅲ的詩歌的鑒賞打下鋪墊。這樣的編排順序,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詩歌的發展,便于由淺入深地學習我國的古典詩歌。教師也能夠據此而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

        2、《涉江采芙蓉》簡析

        對于本首古詩所表現的內容,歷來存在爭議,個人贊同雙關說,詩題中的“芙蓉”二字一語雙關,既指“芙蓉”這種香草,又暗含“夫榮”之義,以“芙蓉”寓“夫榮”。

        該詩首先說采香花芳草打算贈送對方;然后說所思之人身在遠方,心愿難遂;最后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

        3、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詩歌內容。

        熟讀成誦,理解其雙關的修辭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古代詩歌鑒賞能力,初步掌握通過意向分析來鑒賞詩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標:通過本首詩歌的學習,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歌尤其是古詩的熱愛之情。

        4、教學重點:

        展開想象的翅膀,細心揣摩詩歌的意向。緣由:意向分析是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學難點: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詩歌中所抒發的感情。緣由:這首古詩離我們的時代比較遙遠,要學生用今人的思維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況且,陶冶學生的情操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說教法、學法

        誘導探討法為主

        閱讀分析法為輔

        三、說教程

        (一)導入

        1935年,陸侃如在巴黎大學文學院博士資格答辯上,一位教授突然問了這么一個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么要向東南飛?” 只見陸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從容地答道:“因為‘西北有高樓’!”立即博得滿堂喝彩。《西北有高樓》是我國早期五言組詩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陸侃如引用這首詩為自己解難,說明古詩十九首影響深遠。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同樣出自古詩十九首,下面請進入《涉江采芙蓉》。

        (二)學生朗誦,教師正音并范讀。

        采之欲遺誰? 遺,讀如(wèi)贈送。

        (三)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時一人所作,梁代蕭統因各篇風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后世遂沿用這一名稱。詩歌內容,大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極情緒。抒情真摯深入,語言樸素自然,表現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對后代產生很大影響。

        (四)鑒賞

        1、合作探討

        ①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

        ②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④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這句詩是全詩發展的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

        ⑤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⑥本詩的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2、教者小結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故在教學時應當注重對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書設計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潔、清幽

        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五)指導背誦

        明確:按照詩意的“起承轉合”來記憶背誦。

        (六)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10

        師:板書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師: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下面,請大家看課文下面的注釋,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

        師:《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下面請大家聽課文錄音,注意節奏和情感把握,好不好?

        生:好的

        生:聽課文配樂錄音后自己反復閱讀

        生:分組討論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生: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師補充: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生: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師:在古代詩文中,“芳草”、“蘭澤”等鮮花仙草往往和知己、君王聯系在一起,也往往用來表達美好的事物和情感。比如屈原的《離騷》中就有大量的這樣的詩句。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生1:這是過渡

        生2:為下文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師: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生1:不是,這樣寫含蓄些

        生2:這句話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補充:“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生1:“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

        生2:“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生1: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

        生2:愛之深才思之深嘛,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涉江采芙蓉》賞析 篇11

        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

        2、 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鐘嶸曾評《古詩十九首》說:“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詩品》)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整體把握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送花草的人一轉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兩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

        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四、 詩歌賞析

        1、 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 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境描寫,意在從側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合”,這兩句在結構上是暗轉過渡,為表現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變為下面的黯然銷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五、 問題探究

        關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一)

        六、延伸閱讀

        西洲曲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涉江采芙蓉》賞析(精選11篇) 相關內容:
      • 8 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精選2篇)

        8一、復習詩歌的知識 詩歌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分界分為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就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二、《古詩十九首》選自南朝蕭統《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

      • 《涉江采芙蓉》優質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選15篇)

        《涉江采芙蓉》[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 高中語文《涉江采芙蓉》優秀說課稿范文(精選2篇)

        一、說教材1、編者意圖古詩《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教材必修ⅱ選編于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總的說來,必修ⅱ閱讀教學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的詩歌及其發展,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選2篇)

        《涉江采芙蓉》[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 《涉江采芙蓉》試講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3.培養學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古詩詞誦讀《涉江采芙蓉》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掌握詩歌中重要字詞的讀音及意思,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學習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合作演繹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及意境。4.培養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 《詩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12篇)

        一、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引導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引導學生體悟“懸想”(對寫法)的手法,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 《涉江采芙蓉》教案(通用6篇)

        《涉江采芙蓉》[教學目標]1、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教學重、難點]1、運用想象和聯想描摹詩歌畫面;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 《涉江采芙蓉》課堂實錄

        師:板書 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師: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 高中語文《涉江采芙蓉》優秀說課稿范文

        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程這四個方面加以介紹。不當之處,懇請指正。...

      • 8 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教學目標] 1、 了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常識; 2、 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 3、 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畫面。...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av|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5| 福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小视频|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男人和女人高潮做爰视频|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99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大片| 中文字幕亚洲制服在线看| 国产AV国片精品有毛|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无码av不卡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国产女同一区二区在线|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中文日产乱幕九区无线码| 国产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网| 亚洲天堂领先自拍视频网| 亚洲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国产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视频手机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绥中县|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日韩av日韩av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色一区| 激情综合网五月婷婷|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AV|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6avv| 亚洲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真人做爰免费视频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