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選讀》
4.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出處:“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勞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出處:“勞苦功高如此。”
6.慷慨悲歌: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悲壯的胸懷。出處:“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7.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含貶義。出處:“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楚出,號為‘霸王’。
8.在此一舉: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出處:“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9.作壁上觀: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含貶義。出處:“及楚擊秦,朱將皆從壁上觀。”
10.才氣過人:才:才能;氣:氣魄。才能氣魄勝過一般的人。出處:“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11.蜂擁而來:象蜂群似的擁擠著過來。形容許多人一起過來。出處:“陳涉首難,豪杰蜂起。”
12.以一當十: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出處:“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13.披堅執銳: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含褒義。出處:“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14.取而代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處:“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含褒義。出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16.學書學劍:學文練武。出處:“學書不成,去,學劍。”
17.膝行而前:跪著用膝蓋向前移動。形容敬畏恭謹之極。出處:“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
《廉頗藺相如列傳》
1.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出處:“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2.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處:“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3.怒發沖冠: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出處:“相如因持壁卻立倚柱,怒發沖冠。”
4.刎頸之交: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出處:“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5.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含貶義。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6.價值連城:連城:連在一起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貴重。出處:“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滑稽列傳》
1.優孟衣冠: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含貶義。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楚相孫叔敖死后,兒子很窮。優孟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楚莊五受到感動,封了孫叔敖的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