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
6.耕牧于河山之陽 山之南 水之北
7.南略邛,還報(bào)命 巡行 巡視
8.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愚鈍
9、小子何敢讓焉 辭讓 推辭
10、適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往……去
而子遷適使反 恰逢
籍每適渾 拜訪
11、相 其在衛(wèi)者,相中山 做……丞相 輔佐
諸侯之相王 一起
12、而 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 順承
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 修飾
13.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嫉害 阻塞
14.是故禮以節(jié)人 用來
15.以為天下儀表把……作為
16.察其所以 ……的原因
17.《樂》樂所以立……的原因
18.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才
19.被之空言而不敢辭 蒙受,遭受
20.垂空文以斷禮義 用筆墨寫成的著作
21.欲遂其志之思也 考慮
22.俟后世圣人君子 等待
23.不得通其道也 實(shí)現(xiàn)
24.退而深惟曰 思慮,考慮
25.承敝通變 衰敗
五.翻譯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請注明)
1.紹重黎之后,使復(fù)典之
又讓重、黎的后代繼續(xù)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shí)期
2.自司馬氏去周適晉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后
3.惠王使錯(cuò)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秦惠王派司馬錯(cuò)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后,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4.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南略邛,還報(bào)命
探察禹穴,觀覽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xué)問,考察孔子的遺風(fēng),在鄒縣、嶧山行鄉(xiāng)射之禮;困厄于鄱、薛、彭城,經(jīng)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xiāng)。于是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巡視邛、笮、昆明,歸來向朝廷復(fù)命。
5、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賓語前置)
從前孔子為什么要作《春秋》呢?
6、 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
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采納,政治主張無法實(shí)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biāo)準(zhǔn)
7、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bǔ)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惡,尊重賢能,賤視不肖,使滅亡的國家存在下去,斷絕了的世系繼續(xù)下去,補(bǔ)救衰敝之事,振興廢弛之業(yè),這是最大的王道。
8、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句式:定語后置】。
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國家的數(shù)不勝數(shù)。
9、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被動句)
再說士賢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國君的恥辱
10、 子所論,欲以何明 ?(賓語前置)
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闡明的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