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2第三單元系統與設計教學建議
奉化市教師進修學校 黃育稼
第三單元 系統與設計
一、課程標準內容
本單元內容體現了《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以下幾點要求:
1、從應用的角度理解系統的涵義。
2、通過簡單的系統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
3、理解系統優化的意義,能結合實例分析影響系統優化的因素。
4、通過簡單的系統設計案例的分析,初步學會簡單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
5、確定一個生活或生產中的簡單對象,根據設計要求完成系統的方案設計。
二、教學要求
第一節 系統的結構
基本要求
1、從應用的角度來理解系統的含義。
2、了解系統的分類。
3、通過簡單的系統案例分析,理解系統的基本特性。
說明
對系統的分類不必講得過細。
第二節 系統的分析
基本要求
1、初步掌握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驟。
2、了解系統分析的主要原則。
3、理解系統優化的意義,能結合實例分析影響系統優化的因素。
說明
系統分析與優化的實例不要過于復雜,霍爾三維結構體系及數學模型不作要求
第三節 系統的設計
基本要求
1、通過簡單系統的設計案例的分析,初步學會簡單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
2、確定一個生活或生產中的簡單對象,根據設計要求完成系統的方案設計。
三、設計思路
本單元以“系統”為研究對象,即是前兩個單元內容的延伸,又是后一單元的基礎,集中了眾多核心概念和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是本教科書的主要內容。
系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整體性、相關性,動態性等既是系統的基本特征,又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以往研究問題,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這種方法的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但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不勝任于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子。系統分析方法能站在時代前列,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復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
有人認為,“系統”對于中學生太深奧、枯燥,其實這是誤解,本單元盡可能地回避生澀概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通俗地引出系統概念,通過對“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諺語的理解,以及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循序漸進地探討系統的基本特性、系統的分析、優化和設計,進而培養學生運用系統的思想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基于本單元的特點,在內容設計上選用了大量案例,依照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學習進程來組織學習內容,有利于學生把系統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整合到已有認知結構中。
第一節系統的結構,從自行車的組成部分、相互間的聯系和它們的功能,開始認識系統和系統的一般分類,通過多個案例與小試驗,引導學生理解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動態性和環境適應性等重要特性,強化對系統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