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通用2篇)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

      發布時間:2023-07-29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通用2篇)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 篇1

        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學內容

        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下)

        二. 教學重、難點

        以

        1.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例如: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

        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2. 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歸去來兮辭》)

        特:(4)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 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4.(附)動詞,作謂語。常用義項如下:

        (1)認為      

        例釋:自以壽不得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2)用、使用  

        例釋:賢俊失在巖穴,大臣怨于不以。《漢書》

        (3)率領、帶  

        例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因

        1.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趁機)、“憑借”,“經過”“通過”。

        例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就”。

        例如:

        項羽即日因留沛公飲。《鴻門宴》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3. 附:動詞。今譯為:沿襲、順著。

        如:

        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于

        “于”通常用作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 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例如:

        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1)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

        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例如: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3. 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4. 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如:

        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2)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說》,“在這職業上”)

        與

        1. 介詞,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相當于“跟”“和”。如:

        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2. 連詞,表并列,相當于“和”。如: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過秦論》)

        3. 語氣助詞,通“歟”。如:

        為是其智弗若與?(《弈秋》)

        4. 固定結構“孰與”“與……孰”,相當于“跟……相比,哪一個… ”。如:

        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5.(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

        (1)親附、跟隨  

        例釋:與贏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2)給予        

        例釋:與斗卮酒。(《鴻門宴》)

        (3)交往        

        例釋:始而相與,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呂氏春秋》)

        (4)對付        

        例釋:一與一,誰能懼我。(《淮陰侯列傳》)

        (5)允許、贊許  

        例釋:吾與點也。(《論語》)

        (6)幫助    

        例釋:君之謀過矣,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論語》)

        (7)參加、參與 

        例釋:蹇叔之子與師。《左傳》

        (8)稱譽        

        例釋:朝過夕改,君子與之。《漢書》

        則

        1. 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后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2)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于“那么”“就”。

        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 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者

        1. 助詞,主要有以下用法。

        (1)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后,組成名詞性短語(“者”字結構),通常翻譯為“…的n.(人、事、物等)”或“…的”。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仲尼之徒無能道桓文之事者。(《齊桓晉文之事》)

        (2)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后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后說明或論斷。如: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逍遙游》)

        (3)“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后,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曩者辱賜書。(《報任安書》)

        (4)“者”有時放在數詞后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

        (5)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如: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6)“者”字在句中停頓,引出判斷,不譯。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

        1.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 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即“有何厭”)

        定語后置的標志。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4)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3.(附)動詞,作謂語。今譯為: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為學》

        理解虛詞的原則:

        1. 一定要將每個虛詞的最基本的用法和意義(上述的)牢牢記住。

        2. 上述18個重要的虛詞都有很多用法和意義,如何準確進行翻譯是難點。因此,一定要結合對所在句子的語法結構進行分析來理解。詞在句子中。

        3. 在閱讀古文時,很有可能遇到不常用的、甚至沒見過的詞義。(既包括虛詞,也包括實詞。)因此,有一個靈活的頭腦是很重要的,當然,靈活來源于對語境的把握。一定要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詞在篇章中。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題。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眼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以行③。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曰:“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曰:“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曰:“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曰:“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皿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 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 躋:超級升官。③ 扈從:隨從護駕。④ 粘罕:全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⑤ 皿血:含血噴出。

        1. 對下列句子中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 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 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 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 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 俅以幸臣  躋顯位      ② 得全首領以沒    

        ③ 扈從以行         ④ 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 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 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 下列句子中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 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 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 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4. ① 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 帝殊有難色

        a. ① 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 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 ① 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 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 ① 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 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 ① 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 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 ① 汝歸勿遽言  ② 奈并累若屬何(    )

        a. ① 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 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 ① 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 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 ① 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 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 ① 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 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 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句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① 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 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 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 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7.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 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 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 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試題答案】

        第1題:(答案b)

        解題思路: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閱讀文言文,應當有整體意識。讀完全文可知,這段文言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李若永:一是他的籍貫、官職;一是高俅死后他不顧列代朝制,勸阻皇帝按“幸臣躐躋顯位,敗壞軍政”的罪責論名分;一是在強敵金人面前不顧生死,大義凜然的膽識。這樣,為解答以下幾題就打下了基礎。

        本題考查的是常見的實詞在文中的含意,能力層級是b級。除了a中的“靖”字作“平息”義解釋課本沒學過,其他三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都學習過。但只要將“非所以靖公議也”的前后文字認真讀一遍,“靖”作“平息”講是能夠確定的。c和d項中的“覲”字和“職”字在《譚嗣同》和《出師表》中分別出現過,作“拜見”和“職分”解釋在文中是正確的。“金人曳出”中的“曳”字,中學課文也學過,作“拉”或“拽”解釋,這是容易判斷的。即可斷定正確選項是b。

        第2題:(答案c)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也是b級。

        ① 句“俅以幸臣躐躋顯位”中的“以”字是介詞,有“憑借”的意思。② 句“得全首領以沒”中的“以”字是連詞,相當“而”的用法。③ 句“扈從以行”中的“以”作連詞用,也相當“而”字的用法,連接狀語“扈從”和中心詞“行”。④ 句“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中的“以”字是介詞,是“用”的意思。由于選項的設置是將①和④作比較,②和③作比較,可斷定②和③是相同的,據此排除b、d兩項。①④兩句中的“以”字雖然用法相同,都是介詞,但意義不一樣,即可排除a項。

        第3題:(答案b)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和16題一樣,也是實詞在文中的意思。但區別是:16題是單音詞,18題是復音詞。考查的能力層級為b級。

        a項中的“故事”是古今義實詞,高中課文《六國論》“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與它的意思一樣,都當“先例”的含意。c、d兩項容易,不難排除。只有b項“全首領”有一定的干擾,如果不加分析,講成“保持高位”似乎還可以。但只要細讀全文,可以發現李若水是在向皇上勸諫,說高俅“其罪當與童貫等”,意思是對他的判罪應當和童貫一樣。稍有知識的考生知道,童貫是北宋的宦官,徽宗時與蔡京互相勾結,欽宗時被處死。由此可見,“全首領”是說他保全頭沒有被殺。其實“全首領”的用法與《五人墓碑記》中的“保其首領”的意思一樣。

        第4題:(答案d)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

        了解句意往往離不開詞義,① 句中的關鍵詞是“等”字,只要懂得“等”字是等同的“等”,就可以排除a、b兩項。② 句的關鍵詞是“殊”字,它既有“特殊”的意思,又有“很、十分”的意思。這個字中學課本中經常用,但考生只學過作表程度的副詞“很、十分”的意思,況且,在此作程度副詞修飾中心詞“有”字是準確的。因此判斷d項為正確選項也不是很難的。

        第5題:(答案c)

        解題思路:

        這道題和19題一樣,考查的也是正確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能力層級也是b級。同樣也要了解詞義。① 句中的關鍵詞是“遽”字,它既有“恐慌”的意思,又有“急速,匆忙”的意思,但依據語境,這里只能講成“匆忙”。因此a、b兩項可以排除。再看②句則側重于句意的判定。d項強調“牽累你們的原因”,c項強調“牽累你們”之后的擔心。可見。c項符合語境。

        第6題:(答案d)

        解題思路:

        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對復句中各分句間的詞意關系的理解,考查的能力層級是b級。

        ① 句的前后兩個分句是承接關系;② 句前后的關系是轉折關系,意思是“你昨日雖然大罵金人是狗輩,但粘罕元帥并沒有發怒”:③ 句各分句之間的關系是因果關系比較容易判斷;④ 句是并列關系也容易理解。由此可知,四個句子的各分句之間的語意關系都不同,正確的選項當然是d項。

        第7題:(答案a)

        解題思路:

        這道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層級為c。但由于這段文言文比較淺顯,容易理解,不會造成干擾。

        a項的敘述有的地方不符合原文意思,從前一句看,解說沒有錯誤,但后一句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與原文不符。原文有“章再上,乃止”一語,意思是李若水“連上了兩次奏折,皇帝才制止了此事(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可見皇帝并非“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 篇2

        高三語文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上)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學內容

        考點復習指導與練習:文言虛詞用法(上)

        二. 教學重、難點

        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

        (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復習文言虛詞時,首先要區別幾個概念:

        用法:是語法概念,多用來指詞性,是功能上的問題。

        意義:是語意概念,包括語言意義和語法意義兩個方面,前者指可以翻譯成某個現代漢語詞匯,后者指這個詞對句子結構所起的作用。

        詞性:代詞(人稱代詞、物主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等)、副詞(疑問副詞、語氣副詞、時間副詞等)、介詞、連詞、助詞(結構助詞、語氣助詞、)

        (一)而

        1. 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附: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2)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石鐘山記》)

        (3)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4)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2.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多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如: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 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二)何

        1. 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如: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2. 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如: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 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1)“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于“怎么樣”或“什么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2)“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如: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戰?(《曹劌論戰》)

        (三)乎

        1. 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如: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如: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用于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4)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何之?(《歸去來辭》)

        2. 用作介詞。相當于“于”。 如:

        生乎吾前……(《師說》)

        3. 此外,可作形容詞詞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前赤壁賦》)

        (四)乃

        1. 用作副詞。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臣乃敢上壁。(《謙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 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 用在判斷句中,作判斷詞,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五)其 

        1. 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物主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壁”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賓語。)  

        (3)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這一點是要通過領會語境來判斷的。]

        (4)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2. 用作語氣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期望、婉商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反詰。)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3. 用作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或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故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六)且 

        1. 用作連詞。表示遞進關系、并列關系。如: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有時相當于“尚且”,先讓步,后推進一層。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圣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 用作副詞。相當于“將”“將要”,“暫且”“姑且”。如: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七)若 

        1. 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例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

        2. 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例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例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4. [附]動詞,表比況。今譯為:像、如同。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齊桓晉文之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所 

        1. 用作助詞。

        (1)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后序》)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 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用作介詞,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后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 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4. [附]名詞。今譯為:處所、位置、地方如:

        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5. [附]數詞。表約數,今譯為:許。如:

        從弟子女十人所。(《滑稽列傳》)

        彗星出天市,長二尺所(《后漢書》)

        (九)為 

        1. 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3)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5)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6)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 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3. [附]動詞,作謂語。常見義項有:

        (1)做、作      

        例: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

        (2)治、治理    

        例: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3)擔任、充當  

        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4)變為、變作  

        例: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逍遙游》

        (5)當作、作為  

        例: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墨子•公輸》

        (6)算作、算是  

        例: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公孫丑下》

        (7)叫做、稱為  

        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逍遙游》

        (8)是          

        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為善,斯不善矣。《老子》

        (9)有          

        例: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小人焉。《孟子》

        (10)參與       

        例: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11)認為       

        例: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十)焉 

        1. 用作代詞。作賓語相當“之”今譯為“它”。如:

        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 兼詞。兼“于之”。今譯為:于是、于此。如:

        晉國天下莫強焉《孟子•梁惠王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

        [特]表疑問。今譯為:哪里、怎么。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3. 助詞 

        (1)表語氣。常用在句末。結合語境可今譯為:了、呢、啊,有時也可不譯出。如: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故錢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傳》

        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2)形容詞詞尾。今譯為:……地、……的樣子。如:

        盤盤焉,囷囷焉(……的樣子)《阿房宮賦》

        (十一)也

        1. 結構助詞。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如: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弈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2)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2.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云:“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后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特]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2)表示疑問語氣的,相當于“耶”。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3)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注意:“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未完待續)

        補充學習材料:

        教材中常見的17個文言虛詞:

        安、但、耳、夫、蓋、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猶、哉

        19安

        (1)副詞 作狀語表疑問  今譯為:哪里、怎么     

        例釋①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② 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夢游天姥》

        (2)代詞 作賓語表疑問  今譯為:<1> 哪里、哪兒   例釋①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②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

        <2> 什么、什么人 例釋:泰山其頹(如果崩塌),則吾將安仰?《禮記》

        (3)連詞 不作成分     

        今譯為:于是           

        例釋:因(因為)久坐,安從容談三國之相怨。《戰國策•魏策一》

        (4)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

        <1> 安撫      

        例釋: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赤壁之戰》

        <2> 安置、存 

        例釋: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芙蕖》

        (5)附形容詞     

        今譯為:

        <1> 安定        

        例釋:①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②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2> 安全        

        例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

        <3> 安穩        

        例釋: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 徐緩、慢慢  

        例釋: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戰國策》

        但(不同于現代漢語的“但是”,無轉折義。)

        副詞 作狀語表范圍  

        今譯為:

        <1> 只、僅    

        例釋: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辭》

        <2> 只是、只管 

        例釋:① 但欲求死,不復顧利害。《指南錄后序》② 此系私室,但坐無妨。《紅樓夢》

        耳

        (1)語氣詞

        <1> 表限定 今譯為:而已、罷了  

        例釋:白起,小豎子耳。《毛遂自薦》

        <2> 表肯定 今譯為:了(或不譯)

        例釋: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3> 表感嘆 今譯為:啊          

        例釋: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連詞 相當“而”                   

        例釋: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夫

        (1)語氣詞

        <1>句首提示下文    不譯        

        例釋: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莊子•秋水》

        <2> 句中緩沖語氣    不譯         

        例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

        <3> 句尾表示感嘆    不譯         

        例釋: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報任安書》

        (2)指示代詞<1>近指   

        今譯為:這、這個  例釋: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2> 遠指 

        今譯為:那、哪個、那些    

        例釋: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3)附名詞

        <1>成年男子  

        今譯為:男人    

        例釋: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

        今譯為:丈夫              

        例釋:昔者,吾舅死于是,吾夫又死焉。《札記》

        <2> 復音詞“夫子” 

        今譯為:老師              

        例釋:夫子何命焉為?(老師有什么指教呢?)《墨子》

        蓋

        (1)語氣詞 句首發議論   不譯  

        例釋:五人者,蓋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2)副詞 作狀語表揣測  

        今譯為:<1> 大概因為   例釋:屈原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

        <2> 大概一般   例釋: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喜歡開頭的人確實多,堅持…)

        (3)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

        <1> 覆蓋、遮蓋、掩蓋 例釋:萬變其情,豈可蓋兮。《楚辭•九章》

        <2> 壓倒、勝過     例釋:威蓋海內,功彰萬里之外。《戰國策》                         

        <3> 崇尚、重視     例釋: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縱逸王志。《國語•吳語》

        (4)附名詞 指車蓋、傘具、器物蓋             

        例釋:① 撤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院記》 ② 勞不坐乘,暑不張蓋。《商君列傳》

        故

        (1)副詞 作狀語 

        今譯為:<1> 仍然、依舊       

        例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附鄉黨,……累官故不失洲郡也。《赤壁之戰》

        <2> 故意             

        例釋:然贏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信陵君竊符救趙》

        <3> 特意             

        例釋: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4> 通“固”本來     

        例釋:此物故非西產。《促織》

        <5> 必定            

        例釋:吳不亡越,越故亡吳。《戰國策》

        <6> 從前             

        例釋:此故吾儕同說書者也。《柳敬亭傳》

        (2)連詞       

        今譯為:因此、所以          

        例釋: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伐顓臾》

        (3)附名詞     

        今譯為:<1> 緣故、原因        

        例釋:凡物之然也,必有故。《呂氏春秋》

        <2> 事故、變故        

        例釋:王室多變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孟子》

        <3> 老朋友、舊交情    

        例釋:① 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② 故人西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附形容詞   

        今譯為:舊的、衰老     

        例釋:①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赤壁懷古》

        ② 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        

        或

        (1)無指定代詞  代人代物 

        今譯為:有人、   

        例釋: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有的人   

        例釋: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論》

        有時     

        例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史記•封禪書》

        (2)副詞 作狀語

        今譯為:或許、也許

        例釋: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3)連詞

        <1> 與“既”并用

        今譯為:既……又……   

        例釋:既立之監,或佐之史。《詩經》

        <2> 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    

        例釋:或僧有所記錄,當作數句留院中。《蘇軾•答謝民師》

        即

        (1)副詞

        <1> 表時間  今譯為:立即,立刻 

        例釋:①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鴻門宴》

        ② 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幕碑記》

        <2> 表強調 

        今譯為:就、就是 

        例釋:① 欲勿予,即怕秦兵之來《廉藺列傳》

        ② 呂公女即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漢書》

        (2)連詞

        <1> 表讓步  今譯為:即使     

        例釋: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 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     

        例釋:君即不能,愿君堅塞兩耳,無聽其談也。《戰國策》

        (3)介詞

        <1> 表時間  今譯為:當       

        例釋:① 項伯許諾,即夜復去。《漢書》  ②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2> 表某時某地 譯為:就在    

        例釋: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斬義頭。《漢書》

        (4)附動詞 作謂語 譯為:

        <1> 接近,靠近  例釋: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誠意伯集》

        <2> 登上,舍,離 例釋:① 安釐王即位,公子為信陵君。② 文公即世。《左傳》

        既

        (1)副詞

        <1>表時間 

        今譯為:已經     

        例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屈原列傳》

        <2> 表范圍 

        今譯為:盡、完全 

        例釋: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

        (2)連詞

        <1> 順承   

        今譯為:既然     

        例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伐顓臾》

        <2> 與“且”并用

        既…且…

        例釋:三軍既感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孫子•謀攻》

        (3)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完了     

        例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韓愈•進學解》

        然

        (1)指示代詞   

        今譯為:如此、這樣/那樣  

        例釋:① 不然令五人保其首領,以老于戶牖之下《五人墓碑記》

        ② 鞣使之然也。《勸學》

        (2)副詞   今譯為:竟、便     例釋: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莊子•天地》

        (3)連詞 表轉折   今譯為:可是、但、卻    例釋:陳平智有余,然難以獨任。《漢高祖本記》

        (4)助詞

        ① 用于句尾表示比擬 今譯為:

        <1> ……一般    

        例釋: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禮記•大學》

        今譯為:

        <2> ……似的    

        例釋:其視殺人如艾,草菅然《漢書•賈誼傳》

        ② 形副詞之后表狀態  

        譯為:……的樣子   

        例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見梁惠王下》

        ③ 擬聲詞詞尾  今譯為:地   例釋: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5)附動詞 作謂語表肯定     

        今譯為:對的 是的 是  

        例釋:① 成然之。《促織》② 虎以為然《戰國策》③ 太后曰:“然”《觸龍…》

        雖

        (1)連詞

        <1> 表假設讓步    

        今譯為:即使    

        例釋:① 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促織》

        ② 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

        <2> 表轉折        

        今譯為:雖然    

        例釋:汝初聞言而怒,后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無詞相答。《與妻書》

        (2)副詞 通“唯”

        今譯為:只 僅 

        例釋:決之則行,塞之則止,雖有明君能決之有能塞之。《管子》

        遂

        (1)副詞 作狀語  

        今譯為:

        <1> 終于 竟  

        例釋:① 遂定從于殿上《毛遂自薦》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為天時…《三國志》

        <2> 于是 就  

        例釋: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3> 索性     

        例釋: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璧之戰》

        (2)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

        <1> 實現 成功 例釋:①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 ② 四者無一遂。《報任安書》③ 吾聞先生事魏,不遂。

        <2> 成長 養育 例釋;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老,以遂群生。《論衡》

        惟

        (維 唯 [在“思”的意義上,“惟”“維”通用;在“只”的意義上“惟”“維”通用];語氣詞三字通用)

        (1)副詞   

        今譯為:

        <1> 只要 只有

        例釋:貴可以問賤,賢可以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問說》

        <2> 只   

        例釋:① 唯見江心秋月白《琵琶行》② 惟德是依。《左傳》③ 惟利是圖(成語

        (2)語助 句首表祈使 譯為:希望       

        例釋:① 唯大王與群臣孰議之。《廉藺列傳》② 陛下未有續嗣,子無貴賤,唯留意。《漢書》表肯定  

        今譯為:是   

        例釋:楚王曰:“唯,唯!誠諾先生之言……”《毛遂自薦》

        已

        (1)副詞 1>表時間  今譯為:不久   

        例釋:①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項脊軒志》② 韓王成無軍功…廢以為侯,已又殺之。《項羽本紀》

        今譯為:已經       

        例釋:① 天下既已治也《逍遙游》②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論》

        今譯為:

        <1> 之后       

        例釋: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鴻門宴》

        <2> 表程度  今譯為:甚,太      

        例釋: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五人墓碑記》

        (2)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停止,廢止  

        例釋:①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勸學》  ② 死而后已(成語)

        今譯為:完成       

        例釋:千品萬官,已事而逡(退)《東京賦》

        (3)語氣詞 用在句尾,譯為:了         

        例釋:禍如天發,不可追已《漢書》

        矣

        語氣詞

        <1> 表陳述、感嘆  

        今譯為:了 

        例釋:① 余病矣。《左傳》  ②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國策》

        <2> 表命令、請求  

        今譯為:吧  

        例釋:①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 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猶

        (1)副詞   作狀語  今譯為:

        <1> 尚 還 仍 

        例釋:① 猶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②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2> 尚且 

        例釋:①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  ② 臣少時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也已矣。

        (2)連詞

        <1> 表讓步 

        今譯為:雖、雖然   

        例釋:① 詐猶可以偷利,而后無報。《說苑》

        ② 猶含棟梁具,無復霄漢志。(杜甫)

        <2> 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       

        例釋:猶有鬼神,此必敗也。《左傳》

        (3)附動詞 作謂語  

        今譯為:如同 好像  

        例釋:①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  ② 記憶猶新(成語)

        哉

        語氣詞

        <1> 表感嘆 

        今譯為:啊,呀  

        例釋:①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

        ②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

        <2> 表疑問 

        今譯為:呢,了 

        例釋:①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石鐘山記》

        ②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3> 表反詰 

        今譯為:嗎 

        例釋:① 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孟子》

      2023屆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用法(通用2篇) 相關內容:
      • 2023年高考語文知識點(通用14篇)

        文學常識: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②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

      • 全國卷高考語文文言文重點知識點(精選2篇)

        傳記文學中常見文言實詞歸類一、官位升遷、任免(1)辟:征召(2)遷:升官(3)拜:任命,授給官職(4)舉:舉薦(5)擢:提拔選拔(6)調:調任(7)累遷: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 (10)除:任命授職(11)轉:改任(12)攝:代理(13)署:委任、代...

      • 2023年山東春季高考語文知識點(精選2篇)

        2、兼稱幾項如《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3、古代謙辭(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

      • 2023年高考語文總復習知識點(通用3篇)

        一、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在文章內容上的作用1. 內涵豐富的詞語體現文章的思想和情感。2. 聯接性詞語對文章內容和要點有提示作用。3. 指代性詞語能確定相關內容的位置和范圍。...

      • 2023全國卷高考語文知識點整理(精選2篇)

        重點詞語解釋1、 賈人夏則資皮(積蓄,儲備。這里作準備)2、吊有憂(慰問)3、當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長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兒子)5、踐辭曰(推辭)6、越四封之內(疆界)7、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副詞,表詰問,同豈,難道)8、旅進旅...

      • 高考語文課外知識點總結(精選2篇)

        1、我國最古老的文學體裁是 詩歌 。2、女媧補天這則神話出自 《淮南子》 。3、被稱為古今語怪之祖的作品是 《山海經》 ,《精衛填海》的故事里, 精衛是一 只鳥 。...

      • 2023年全國高考語文知識點(精選3篇)

        語文答題公式(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

      • 福建2023春季高考語文知識點(精選2篇)

        離騷 、1、文學常識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

      • 2023高考語文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精選2篇)

        赤壁賦1、詞語:窈窕:指女子步行緩慢的樣子。少焉:不多一會兒。釃酒:斟酒。馮虛:馮,通憑,凌空之意。愀然:憂愁的樣子。舳艫、橫槊、賦詩、麋鹿、扁舟徘徊、斗牛、扣舷、桂棹、幽壑江渚、扁舟、相屬、蜉蝣、肴核狼籍、相與、枕藉、嫠...

      • 山東春季高考語文必備知識點(精選2篇)

        1、一星期為七天最早來自哪里?( C )A、古羅馬 B、古埃及 C、古巴比倫 D、古印度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出處?( A )A、《詩經》 B、《春秋》 C、《楚辭》 D、《孟子》3.推敲的典故源于唐代詩人( B )癡迷于吟詩煉字的故事。...

      • 高考語文必記必備知識點(精選2篇)

        現代文答題模式1.開放型試題:評+引+析+結2.談看法或補敘結尾:感悟+引申3.原因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4.詞語的表達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確性+結構性5.聯想感悟型:A.感:根據文本,聯系全文B.悟:聯系實際,結合自身,另舉一例,提出建...

      •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必背重點知識點(通用2篇)

        詩歌鑒賞題答題技巧1、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2、仔細閱讀全詩,注意詩中出現的意象(即描寫的對象),調動常識儲備,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 高考語文必備重點知識點(通用2篇)

        文學常識:①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②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浙江富陽人。...

      • 2023年江蘇高考語文知識點(通用3篇)

        1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12.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 高考語文必背常考知識點(通用2篇)

        課文1.《勸學》(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車柔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車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蜜臀av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 卡通 欧美 制服 中文|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国产视频最新| 亚洲综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日本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自拍小视频在线| 天堂在线精品亚洲综合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永寿县| 骚虎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你懂的在线观看| 欧洲极品少妇| 西城区| 好屌草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又黄又刺激又黄又舒服|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无码观看 | 亚洲精品美女一区二区| 国产乱色熟女一二三四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早起邻居人妻奶罩太松av| 日本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 亚洲第一成人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选在线播放| 又大又粗又硬又爽黄毛少妇| 少妇xxxxx性开放|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在线视频|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欧美视频网站www色| 亚洲成色av网站午夜影视|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日韩不卡在线观看视频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