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教學設計(通用2篇)
《封鎖》教學設計 篇1
《封鎖》
張愛玲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小說,把握翠遠和宗楨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說寫作的意圖。
2、理解小說隱含的寓意。
3、通過資料搜索,集體賞讀法,品味張愛玲新奇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把握翠遠和宗楨的情感故事,把握小說寫作的意圖。
教學難點:理解小說隱含的寓意。
教學方法:探究法、鑒賞法
教學媒體:幻燈片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寫出《傳奇》的張愛玲,本身就是一部凄惋欲絕的傳奇。
二、作者介紹
1、 生平介紹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煐 ,1930年改名張愛玲 。祖父張佩綸雖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女婿,但到她的父親這一輩,家道已經中落。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典型的遺少型人物,母親是西洋化的女性,幾度跨洲越洋去留學,是一個頗具藝術天分和修養的音樂家和畫家。
她家既有前朝的豪華,而其本人又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因此曾受到非常完整的教育。但父親抽鴉片,討姨太太,母親憤而離家出走,張愛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溫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內部的爾虞我詐,不僅形成孤獨、敏感的內省個性,還使她過早地積累了對人對事的否定性情緒,習慣于以審慎懷疑的態度注視著周圍的世界。
2、年表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張煐。1930年改名張愛玲。
1939年考進香港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投入文學創作。兩年后,發表《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等作品。
1945年自編《傾城之戀》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戰勝利。
1952年移居香港。
1955年離港赴美,并拜訪胡適。
1973年定居洛杉磯;兩年后,完成英譯清代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
1995年九月逝于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五歲。
3、 代表作品
中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金鎖記》、《心經》、《花凋》、《琉璃瓦》、《連環套》、《紅玫瑰與白玫瑰》
長篇小說:《十八春》
三、檢查預習
閱讀課文,找出小說的三要素。
環境:被“封鎖”的電車里
人物:乘客(主要——呂宗楨、吳翠遠)
情節:開端——電車被“封鎖”
發展——車上人的不同表現
高潮——呂、吳二人的交談及心理活動
結局——“封鎖”開放,大家都回到自己生活的常態
第二課時
四、思考探究
1、小說開頭是如何描寫常態生活的?
“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庸常的生活周而復始。 電車軌道像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沒有完,“然而他不發瘋。”顯示了人們對日常生活麻木得一無所知。貧乏的日常生活狀態封鎖了人們。
2、小說結尾說:“然而思想畢盡是痛苦的……烏殼蟲不見了,爬回窠里去了。”一切又回到常態生活中。小說這種首尾呼應的寫法有何用意?
生活容不得浪漫,傳奇、夢想像肥皂泡,終究要破滅,并回到庸常的日子。只有日常生活才是真實、永恒的。
這種“常態—反常態—常態”的情節轉換過程,突顯了主旨。
3、小說中人與人之間的敵視、隔膜、不可溝通隨處可見,請從文章前半部分找出這類描寫的語句。
鐵門里和鐵門外的人互相懼怕、搓核桃的老頭子、人們對醫科學生所畫人體骨骼圖的理解評價。
4、閱讀“宗楨看報”,引得周圍的人都學樣的段落,看看哪句話可以概括他們的行為心理。
他們不能不填滿這可怕的空虛。
5、如何理解“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閑則生事,靜下心來,思考為什么,都只能徒增煩惱,鄭板橋說,難得糊涂,一思考就陷入窘境,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就會發現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
6、宗楨為什么要和翠遠搭訕?
直接的原因是要躲避表侄董培芝;報復太太。深層原因是在封鎖的非常態下,孤獨的宗楨發現了自己的缺乏與需要。
7、宗楨喜歡翠遠嗎?
一開始宗楨并不青睞翠遠,沒有款式,沒有特色。他不怎么喜歡身邊這女人,她沒有足夠特異的地方他引誘他。可是為了避開培芝,他只得硬著頭皮向翠遠“調情”。
8、設身處地想想,宗楨在培芝走后?為什么繼續他的調情?(有點問題)
第一是出于禮貌,第二是因為悶,無聊,找個人聊聊,破悶。
9、小說中說:“他們戀愛著了”,你覺得這是真的嗎?或者說,是否至少有那么一剎那,他們彼此迷戀?他們有沒有“越軌”的心理基礎?
有。有那么一會兒,他們經由對方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發現了自己的魅力,沒有什么比這個更讓人歡喜的,沖著這個,那對面的人兒萬分可愛的了,所以宗楨斷定翠遠是一個可愛的女人。
心理基礎:
①宗楨,老實人。身為家庭的頂梁柱,日夜奔忙,對工作失去興趣,完全褪化成一個賺錢的機器,他的身份是會計師,是父親,是丈夫,是市民,翠遠喚醒了他男人的意識,他竟然能讓一個女人臉紅,使她微笑,使她掉過頭來,原來,他還有一個男人的魅力。他的妻子不同情他,她脾氣壞,文化低,又不會牽就他,理解他。而且是包辦的,雖然,曾經很美,可是不要說是暮去朝來顏色故,就是仙女看久了也會出現審美疲勞。
這樣循規蹈矩的老實人,生命太沉重了。現在有這樣一個機會,哪怕是氣氣自己的妻子也好哇,即使不是行為,哪怕是心理上對跋扈的妻子做出背叛一定也是一個男人了不起的壯舉,想著就足夠讓人心花怒放的了。
況且,翠遠,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白,稀薄,溫熱,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來的一口氣,你不要她,她就悄悄地飄散了。”“她什么都懂,什么都寬宥你。”理智,不會糾纏,撒潑,愛她一愛,也沒有脫不了身的危險。
②翠遠呢,其貌不揚,內斂,節制,莊重,像教會派的少奶奶,卻還沒有結婚,她是一個好女人,沒有成就感的壓抑的工作環境,刻板的虛榮的家庭氛圍,她不快樂,她渴望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被誘惑。(氣氣家里人)。
10、封鎖解除了,宗楨“遙遙坐在他原來的位子上,……夢”。如何理解?
回到原地,是一個象征,事如春夢了無痕,宗楨這樣的好男人不會為電車上的偶然春心萌動付出行動,他不會付出愛,他只需要解乏,需要放松,而這些完成了,他們的關系也就完成了。
事后,他甚至已不再記得翠遠的臉了,對自己怕創舉卻是歷歷,他欣賞的是自己的冒險。在宗楨,實實在在的那只是一次“調情”。
(宗楨:好男人。瑣屑平庸,思想簡單,甚至都不能覺得自己的缺乏和欲望。
翠遠:好女人。其貌不揚,內斂自制,她的欲望就是背叛自己,渴望刺激,渴望誘惑。)
通過宗楨和翠遠在封鎖時的電車上的短暫情事,讓人們看到庸常眾生的瑣屑無聊,而又悲哀的一面,沒有思想,循規蹈矩,迷失自我。在這里,愛情不再是鮮亮的旗幟,而是公然調情破悶的幌子。
五、小結
1、“封鎖”的寓意
它首先是一個場景—電車遭遇封鎖后,車上的一個場景。深層次的暗含人與人心靈之間有形無形的封鎖隔閡,以及個體思想受人生常態的壓抑狀態。
有形的“封鎖” 無形的“封鎖”
《封鎖》隱喻人性與處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態對人實際是一種封鎖,封鎖因此成為人的處境象征;非常態中的人性是開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夠得以釋放,并導致激情的突然迸發,產生越軌的萌想,從而構成對日常生活的反封鎖,激情封鎖了平庸。
但張愛玲是厭棄確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結尾大多是沒有歸宿的反高潮。《封鎖》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鎖”不盡,是開放似的隨時等待重新解讀的謎一樣的世界。
2、寫作手法
采用“陌生化”敘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戲劇效果。試圖超越傳統的重現現實的方法,激發人們克服對生活的麻木感,改變人們對現實的認識。
陌生化不僅表現在語言層面上,也表現在敘事技巧上。小說具有獨特的敘事視角, 使描寫對象陌生化,即使讀者習以為常的事物經過藝術處理,或放大或變形,喚回了讀者對生活的原初感受,使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事物,進而獲得新鮮的審美感受。例如魯迅筆下“狂人”的傾訴、卡夫卡筆下“甲殼蟲”的內心獨白、荒誕劇《等待戈多》……
六、張愛玲小說語言藝術欣賞
1、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為什么?(隨手劃出比喻新奇的語句和言深旨遠的語句。)
例:生命像圣經,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成國語。翠遠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腦子里譯成了上海話。那未免有點隔膜。
這句話運用比喻聯想:“生命像圣經”,像《圣經》經過無數種語言最終譯成了上海話一般遙遠,因為譯來譯去的緣故,使人產生“隔膜”。這是翠遠在不經意的閱卷中,靈光一閃的醒悟——自己與真實生命的隔膜,就像翻譯與原著的隔膜。抽象的感覺,借助形象的聯想,讓人突然有所感悟。
2、張愛玲作比喻喜歡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本來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可由于她善于抓住本體和喻體間最關鍵的相似點,使得本體立即變得生動可感。
整個的花團簇錦的大房間是一個玻璃球,球心有五彩的碎花圖案。客人們都是小心翼翼順著球面爬行的蒼蠅,無法爬進去。
《鴻鸞喜》
十一月尾的纖月,僅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傾城之戀》
壽芝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擱在肋骨上的兩只手蜷曲著像死去的雞的腳爪。
《金鎖記》
3、張愛玲還善于以通感的方式將聲音、氣味、色彩、觸覺貫通,使意象新奇,富有彈性,將具象意義與抽象意義自由轉換、穿插,使意象的情感色彩更為立體。
視覺——她穿著的一件曳地長袍,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色,沾著什么就染綠了。她略略移動一步,仿佛她剛才所占有的空氣上便留著個綠跡子。
《白玫瑰與紅玫瑰》
感覺——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抺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的一顆朱砂痣。
《白玫瑰與紅玫瑰》
觸覺——今年冬天我是第一次穿皮襖。晚上坐在火盆邊,那火,也只是灰掩著的一點紅;實在冷,冷得癟癟縮縮,萬念俱息。手插在大襟里,摸著里面的柔滑的皮,自己覺得像只*。偶爾碰著鼻尖,也是涼涼的,像*。
《氣短情長及其他》
七、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課外閱讀張愛玲的小說,收集名言美句。
如:“笑,全世界便與你同笑,哭,你便獨自哭。”
“為愛而結婚,等于把白云裝進壇子里”
八、結語
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軌道上,人與人都保持著恰如其分的“位置”,這個位置,于生命深處也許有著種種的遺憾,那是對自己沒有得到的一切,所懷有的那一些不甘心。電車上的“封鎖”是人性的一個出逃機會、也是一場試驗,它引發了人心蓄積已久的燥動,讓人從常規脫韁而出,然而“封鎖”終究是短暫的,而這種短暫又意味著“安全”,讓“封鎖”中的男女有了現實中的退路。“封鎖”中的情與愛,終究是一場要謝幕的演出。
《封鎖》教學設計 篇2
《封鎖》
文題解讀
“封鎖”不僅僅是提示宗楨和翠遠遭遇愛情的特殊的時間段,它還有隱喻意義:貧乏冗長的日常生存狀態對人們的封鎖,激情封鎖了平庸,激情的瞬間產生又瞬間消失。小說結尾有烏殼蟲形象,這只烏殼蟲,是張愛玲小說中最有意義的小形象。《封鎖》這個小說的名字仿佛也是一個暗示,一切都在上天的封鎖之中,重新回到窠里,才是烏殼蟲應當有的選擇。
走近作者
張愛玲(1920.9.3—1995.9.8),原名張煐,筆名梁京。1943年她的小說處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爐香)被周瘦鵑發表在《紫羅蘭》雜志上。隨后接連發表《傾城之戀》《金鎖記》等代表作。1950年參加上海第一屆文代會,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旅居美國過著“隱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老死于美國洛杉磯寓所。
她的創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層社會,社會內容不夠寬廣,卻開拓了現代文學的題材領域。作品既以中國古典小說為根柢,又突出運用了西方現代派心理描寫技巧,并將兩者融合于一體,形成頗具特色的個人風格。
背景縱覽
小說的年代背景是1943年8月,描述的是舊上海的某一天,電車被封鎖的短暫一刻所上演的人情世態,描寫出兩個在平淡、疲乏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在某一短暫而特定的環境允許的情勢之下,表現出對各自常規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間反叛。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來都顯得漫不經心、簡簡單單,這樣的“封鎖”狀態常常出現于上個世紀的都市。感情在封鎖時開始滋生蔓長,到了“解鎖”時便已消失殆盡了。在一個非常態的環境下,一場感情的游戲亦可以被縮減掉許多步驟。短篇小說《封鎖》,就是張愛玲對這種社會問題的深沉思考,把人們擱在極端的情況下來考驗他們的人性。
字詞梳理
1.字音
柵欄(zhà) 口涎(xián) 水漬(zì) 潛移默化(qián)
絮叨(xù) 敷衍(fū) 訃告(fù) 嚇噤住了(jìn)
窘態(jiǒng) 熾熱(chì) 搭訕(shàn) 模棱兩可(léng)
寬宥(yòu) 穢褻(huì) 窠臼(kē) 略勝一籌(chóu)
2.多音字
3.形近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