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
他主張印度教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后總督(韋維爾和蒙巴頓)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滿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輕印度教徒槍殺。
3、怎么樣理解“你來晚了”的含義?
甘地很早就將絕食付諸行動,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兇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說“你來晚了”。他用這種絕食行動進行斗爭的選擇是真實的發自內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現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況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輪回之說,死也不足為懼。
4、甘地是瑪妮的祖父,為什么她卻對悲痛的人群說是“巴普(父親)死了”呢?
瑪妮不是站在血緣的立場說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眾立場說這句話的。按照印度的習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稱為父親。甘地是圣雄,公眾都視其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親又有一種“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們的心中處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運動的領袖,被尊稱為“圣雄”,是印度民族運動的先驅。在他身上體現了一種為民族獨立事業而進行的一種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
五、比較閱讀
試將此文與“神五”新聞進行比較閱讀,品味中外記者消息報道的不同。
1、外國記者撰寫的消息報道與中國記者撰寫的消息報道不盡相同。外國記者講究生動靈活,形式創新,不太拘泥于固有的格式和套路。
2、國內的新聞以寫人為主,國外的新聞大都以寫事為主。同樣是寫重大事件,其表達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的投入、信息量也不盡相同。
六、小結全文
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極右派分子拉姆納拉姆所刺殺,印度各界人士極度悲痛,雖然孟買等地發生了一些騷亂,但各宗派之間空前團結,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敘手法,扣人心弦。
七、寫作練習
學習消息的寫法,就校園里新近發生的事件,寫一篇新聞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