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并序》教學設計
《歸去來兮辭 并序》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
《歸去來兮辭 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二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古代抒情散文。鑒賞抒情散文是一個用心靈去探尋美的歷程,需要用心靈去貼近它,去感受它藝術境界的美妙。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稓w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傳世名篇:文章表達了作者辭官歸田的強烈愿望和歸途上的心情,敘寫了田園生活風貌,以及回歸田園后的生活樂趣。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弊x其文,我們若穿越其田園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階段及高中語文前四模塊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文言修養。因而摒棄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講求語法的傳統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問題,注重由語言之路徑、入文學之堂奧。
多數學生喜歡陶淵明,如果誘導得當學生是會積極參與的。以前也學過許多陶淵明的詩文,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詩文的平淡自然的藝術特點。而對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則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把握即可。但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學會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三、設計思想
關于文言文閱讀的教學,高中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诖,我確定了預習在這篇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新課標又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彼,本文教學擬將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這樣,不僅實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通過對問題的探究、挖掘,也改變文言文傳統教學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賞析《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
2、探討作家作品和時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鑒賞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鑒賞其藝術特色的能力。
2、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難點:《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歸隱的看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個性閱讀:閱讀課文,自主解決文言字詞的難關,通過查找字典和根據課文的注釋來進行翻譯全文。解決以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