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了解小說主旨;
2、理解華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說主旨;
3、理解環境描寫對表達主旨的作用。
教學重點
華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研究法
教學時數
3課時:情節、人物、環境各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理解小說明、暗兩條線索相互連接、交織、融合的特點,初步了解小說主旨。
教學程序
一、導入
從阿q形象說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二、魯迅
魯迅(1881--1936), 原名周樹人,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隨后接連發表了《孔乙己》《藥》《故鄉》等著名小說。1921年發表代表作《阿q正傳》,其后又發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說。
代表作品:短篇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雜文集有《南腔調集》等。
《藥》選自小說集《吶喊》。
三、怎樣鑒賞小說
(一)、小說的“三要素”: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
(二)、鑒賞方法:
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對理解主旨十分重要)
2、理清情節(結構安排也是為表現主旨服務的)
(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①抓線索:明線(常常是主要內容),暗線(往往暗示主旨)
②抓標題:(文章的眼睛)
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
外貌描寫(肖像、神態、衣著)、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
4、把握主旨
小說中的議論是作者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義,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說的議論往往就是小說的主題。
5、理解環境描寫(環境描寫也是表現主旨的重要手段)
自然環境:與人物活動有關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景物等。
社會環境:人物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
作用:
①渲染氣氛
②交代時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襯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題,為人物出場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
四、背景
《藥》創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復會成員徐錫麟、秋瑾被清政府殺害事件為素材寫成的。徐錫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紹興人,都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是在19xx年7月組織的反對清政府的起義中先后遇害的。作為同鄉的魯迅,對于他們的遇害很是激憤,于是就創作了這篇小說。
徐錫麟(1872—19xx年)和秋瑾(1875—19xx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家。他們都是浙江紹興人,并都曾經留學日本,進行革命活動。19xx年春,徐錫麟、秋瑾回國。徐錫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學堂堂長,暗中準備起義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吳興潯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辦《中國女報》,提倡男女平等。后來回紹興,與徐錫麟辦大通學堂,并主持大通學堂工作。秋瑾與徐錫麟組織光復軍,徐錫麟任首領,秋瑾為協領,暗中聯絡革命力量。后來他們約定于19xx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時起義,但因徐錫麟的活動已被清政府覺察,隨時有被破獲的危險,徐錫麟乃于7月6日乘學堂畢業大操之際起事,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攻據軍械所,因彈盡被捕,當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給清兵炒食凈盡。接著,秋瑾被人告發,清兵于7月13日從杭入紹,包圍大通學堂,秋瑾奮戰力盡被捕,7月15日被殺害于紹興城內軒亭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