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教學設計
生:外形比較瘦,看它的莖又細又長,像個瘦高個兒。它的花瓣也很單薄,瘦窄。師: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生:可能強調的不僅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風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風傲霜,但簾內的詞人卻因為思念和孤獨而萎靡不振。生:這是反襯吧,寫出人尚不如花。生:詞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黃花還瘦,可見詞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師:詞人用“瘦”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愁思本來應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詞人卻巧妙地用黃花這種真實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重點內容:學情分析、教法設計、學法指導、分類推進措施)
五.總結詞的意境
六.情讀·悟情【說明】在理解內涵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朗讀,可謂水到渠成,我們經常會抱怨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感情,說他們不會讀書,其實他們不是不會讀而是沒有讀懂,他連其中的感情都不清楚,你讓他怎么讀出感情呢?所以要想讀出感情必須建立在學生徹底領悟文章的基礎上,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具體直觀地表現了出來,真不愧為中國第一女詞人。還能說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詩句嗎?生: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生: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末尾三句設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這三句,共同創造出一個凄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在這首詞里,雖然寫的是思親,但是卻沒有出現思親或相思之苦的語句,而是用了敘事的方式,表達出深深的思親的愁苦。顯的很沉重高雅。 古詩詞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屢見不鮮,比喻的巧妙也是這首詞廣泛傳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與綠楊俱瘦”(宋無名氏《如夢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幾分?”(宋程垓《攤破江城子》),“天還知道,和天也瘦。”(秦觀《水龍吟》)等等。但比較起來卻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寫得這樣成功。原因是,這首詞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結合得十分緊密,極切合女詞人的身份和情致,讀之親切。
詞中還適當地運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韻味。例如,下片寫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采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詞中多此一層轉折,吟味時多一層思考,詩的韻味也因之增厚一層。通過描述了重陽佳節作者把酒賞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種凄涼寂寥的氛圍,表達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與孤寂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