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四、精講點撥:
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更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淀,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又是對當時社會拋棄人才的控訴。
寫作技巧總結:1大量運用比喻,化抽象無形為具體可感。2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3巧用疊詞,使音節悅耳動聽富有節奏感。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濃厚。5結構嚴謹,一明一暗,兩條線索運行。
五、達標測評、反饋矯正:
閱讀課文“尋聲暗問彈者誰”至結尾,完成練習。
1、下列對所選詩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的心情:本不愿意出場但又不得不出場。
b、自“轉軸撥弦三兩聲”起十二句起寫彈琵琶的全過程。從調弦、彈奏到收束,寫得非常具體。僅僅是調弦校音,就顯示出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豐富的感情。
c、自“弦弦掩抑聲聲思”以下六句,總寫“初為《霓裳》后《綠腰》”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d、“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是對琵琶的正面描寫,渲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襯托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
2、對《琵琶行(節選)》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排比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調、音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琵琶琴弦所發出的不同樂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b、詩人寫音樂旋律的變化時,寫出了先“滑”后“澀”的兩種意境。“間關”之聲,輕快流利,而這種聲音又好像“鶯語花底”,視覺形象的優美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優美。“幽咽”之聲,悲抑哽塞,而這種聲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視覺形象的冷澀強化了聽覺形象的冷澀。
c、由“冷澀”到“凝絕”,是一個“聲暫歇”的過程,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佳句描繪了余音裊裊的藝術境界,令人拍案叫絕。
d、全詩的主旨體現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千古名句上。詩句將琵琶女與詩人聯系在一起的主要是“淪落”二字,他們都有從興到衰的不幸遭遇,詩人借以抒發了他被貶后失意消沉的抑郁情緒。這一詩句也從客觀上反映了封建社會仕途的險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