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教學設計
(三)誨人不倦
對于孔子的誨人不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書、傳授知識與技藝。孔子的誨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厭其煩地、具體地教導弟子們如何做人。他把許多精力、時間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導他的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問題了。為了編寫教材,孔子整理過不少古代文獻,編著成教學用書。這也是他誨人不倦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想上課很精彩,必須下課不精彩”。他對學生的愛也是他在教育事業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貢獻的情感基礎。
【活動】自主學習,課文其他問題研讀。
【問題】對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
【明確】觀點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述而不作”的原則,那么對古代的東西只能陳陳相因,就不再會有思想的創新和發展。這種思想在漢代以后開始形成古文經學派,“述而不作”的治學方式,對于中國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觀點二:闡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謙遜地指出自己對古代文化的貢獻是“述而不作”。正因為孔子的“述”,使他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人物。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自孔子以來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三、總結
【活動】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潔地評述孔子在教育教學上的影響。
【問題】說說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明確】孔子一生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基督教傳教士就將孔子的學說包括教育思想傳入歐洲,引起巨大震動。歐洲啟蒙思想家、“百科全書派”領袖伏爾泰稱贊孔子為“真理的解釋者”和道德的化身。
【提示】補充資料
幻燈片: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
【課后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2.“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育原則和方法,其影響十分深遠,至今仍然閃爍著思想的光輝。請你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就其中的一條進行評說。
【教學反思】
2.關于教學流程的組織與教學內容的調整。
方案一以“加強自學-注重誦讀-慎用串講-巧妙評點-重視積累”的思路,來設計整個教學流程。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活動的組織,旨在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鍛煉。
疏通文意時,要辨析“文學”“異聞”在文中的意義;3.8章比較復雜,要多讓學生研習討論;補充注釋“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要引導學生辨析、理解“其斯之謂與”“繪事后素”的句式特點。“其斯之謂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賓語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賓的標志。“繪事后素”是“繪事后于素”的省略。
本課涉及孔子關于教育的一些重要的原則和方法,學生對此有體驗,有感觸,也一定會有想法。可以讓學生研讀文本,思考并概括章句中蘊含的教育原則和方法。最好是讓學生聯系當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學習實際,參與問題探討,從而領會孔子“有教無類”“啟發誘導”“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和方法及其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如:“有教無類”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上下文沒有聯系,歷來對它的詮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課前應引導學生查閱《論語》相關內容,并上網搜尋有關資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課后“文言練習”四、五,涉及古代文化中的稱謂問題,情況復雜,難度過大,故不作統一要求。對于古代文化知識,我們主張隨文理解,不要求系統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