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必修三
第二部分(“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寫汽車突然鉆出來,又突然拋描。
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我”遭遇到很多事情。
一是我的問路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回答,可我還對他們充滿了欣賞。初出家門的心情,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這符合自己第一次出門遠行希望自己親自闖一闖看一看的愿望,同時也沒有感覺到找不到旅館會帶來危害。
二是在第一次攔車沒有成功,但“我”很高興;而第二次被拒絕時我卻著急了。這是為什么呢?第一次我沒有料想到攔車不成功帶來的危害,反而覺得很有意思無所謂,而第二次我感覺到了現實的嚴峻開始逼迫自己,所以著急起來。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沒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個高處,中間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弧度。”
這里描寫的感覺,是部分神經被抑制的感覺,是一種無法擺脫的強迫癥,也是對希臘神話中推巨石上高山的西緒弗斯故事的一種改造。人生總是陷在這種荒謬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之中,一直到最后一刻。這里包含著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誰也無力擺脫的公式,人永遠是這公式的證明材料,圣賢豪杰.無一例外。這是真正的夢。
“盡管這樣我還是一次一次地往高處奔,次次都是沒命地奔。眼下我又往高處奔去、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車。”汽車突兀地出現在“我”的視野里,而且是毫無道理地對著我開來,沒有任何前因后果,正合夢的特征。汽車是確定的,但汽車的出現卻是不確定的,它隨時可以莫名其妙地出現.又隨時可以莫名其妙地消逝。就如同《鄉村醫生》中那突然從窗框中伸進來的紅色馬頭一樣。馬從何處來?何須問,問就是多管閑事。但馬頭畢竟從窗框中伸進來了,這一事實是確定的。
第三部分(“司機在公路中央做起廣播操”-“可他把我的背包搶走了”),寫汽車被搶。
隨即“我”搭上車。隨即汽車拋錨。
這也許是司機的詭計,也許是真正的拋錨。后來,一群老鄉擁上來把車上裝載的蘋果搶走,“我”為保護蘋果被打得滿臉開花。
司機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笑容是確定的,為什么笑?笑什么?不知道),并且搶走了“我”的書包和書,然后拋掉車輛,揚長而去。
小說的精彩之處即在于;司機與那些搶蘋果老鄉的關系下的巨大謎團,這也是余華在這篇小說里施放的一顆煙幕彈。如把這定為一個方程式,那么這方程是個不定式,它起碼有兩個以上的根,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確定的只是事件的過程。因為存在著許多可能性,事件的意義也就等于被徹底瓦解、事件是無邏輯的,但又準確無誤。為什么?鬼知道。對這篇小說進行確定意義的探討,無疑是一種愚蠢的舉動。當你舉著一大堆答案向他征詢時,他會說:我不知道。他說的是真話。
這是一個關鍵的情節,原本高高興興走出家門的“我”轉為了憤怒和悲傷。一汽車的蘋果和“我”的背包被人搶了,這對于第一次出遠門的“我”來說,社會出乎意料的殘酷:設想的美好與實際社會中存在的暴力、欺騙、背叛構成強烈反差。
這一部分,虛幻的東西多了起來,一撥一撥的人不知從什么地方鉆出來,而且不大講話,不講道理。如土匪似的搶劫,卻又那么自然。搶的場面很激烈,但作者的想要揭示的重點似乎不在這里,仍然扣緊“我”的體會去寫,而不是揭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