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家風家教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4家風家教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家是濃縮的國,國是放大的家。那么,家風是什么,我理解的是一個家庭或家族長期以來形成的能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傳統風尚,是一種特色文化的傳承。可以說,良好的家風,是家庭建設的核心,燭照著每一名家庭成員的心靈世界,成為每個人的精神源泉。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家國情懷的邏輯起點在于家風的涵養、家教的養成。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為基礎,以治國平天下為旨歸,把遠大理想與個人抱負、家國情懷與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傳承家風和家教的本分。查處的一系列落馬官員身上不難發現,腐敗往往伴隨著家族式。貪官前方辦事,家屬后方摟錢,整個家庭就變成了權錢交易市場。更有甚者,貪官家屬依靠貪官權力,大包大攬國家工程,套取國家資金,牟取暴利。這些案件發生,說到底與家風不正有密切關系,家風建設是關乎作風黨風建設的重要一環。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撰寫《訓儉示康》家訓,教育兒子及后代繼承發揚儉樸家風,永不奢侈腐化。“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是明朝朱柏廬的治家格言。被傳為佳話的“六尺巷”故事,時任禮部尚書的張英“讓他三尺”,拓展的不惟街巷之寬與道德之厚,還開化奉揚了煦暖人心的佳美嘉善之家風、民風、社風。
家風建設修身為先。打鐵還需自身硬,完善個人修養,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延續,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傳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個人道德素質,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另一方面,作為領導干部要懂得知足,提高自身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魏征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領導干部應將廉潔自律克己奉公的思想深深烙入腦海,淡化個人得失,在為民務實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對領導干部而言,家風更是關系到作風能否端正、廉潔能否守住。好的家風能為廉潔奉公提供精神支撐;反之亦然,家風不正、家教不嚴,相互影響、惡性循環,最終會突破法治的底線、走向腐敗的深淵。近年來,出現的“大老虎”及家庭式腐敗現象的出現,莫不緣于此。
家風建設重在傳承。中國傳統教育講究言傳身教,教育不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還是道德修養的映射。在家風建設上,古語說,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優秀的個人修養是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感染下一代的。家風正,影響給孩子骨子里的正氣和正義是必然的,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釋放出來的自然是正氣,面對歪風邪氣乃至破壞黨風政紀的貪腐投機行為,便有一種本能的拒斥。
對領導干部而言,家風是砥礪品行、干事創業不可或缺的精神指針。成長于克勤克儉、崇儉抑奢的家風環境,自會多一份厲行。
2024家風家教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在這段時間里,我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做了一些總結,我覺得自己在學習上有了一些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我已經養成了學習思考的習慣。我記得有人說過:“學習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我覺得是真的,因為學習的真正目的不是你取得了什么成就,而是找到未來的方向。這學期學的幾門課,真的有這種感覺。例如,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我的一項任務是關于醫療制度的改革。其實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社會問題。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我也培養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完成案例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思路,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第三個問題,你對這種現象有什么好的策略。其實答案是千變萬化的。我的`回答是要學會尊重和重視人才,建立健全的績效考核體系,但是我覺得有一點我沒有提到,那就是績效工資制度,但是因為是新生事物,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我沒有寫下來,但也反映了我經濟知識的不足。比如組織行為學,其實就是管理學和心理學的綜合課程。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這是一個解剖人性的過程。我覺得我的不足在于性格特征的分析,因為人的性格比較復雜,我覺得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還是有疑惑的。總之,我從自己的學習中學會了思考,但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2.找到未來的方向。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找到未來的方向,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我也有這種感覺。比如行政管理專業,是一個有思想的綜合性專業,也有大眾化的特點。因為各行各業都需要行政,都需要管理辦公室的日常事務。其實學習管理知識對自己的工作也是有好處的,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狀態,控制自己煩躁的能力。還有時間管理,文件管理等等。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將他們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達到最佳效果。
我想,只有通過這種不斷的總結,我才能不斷進步,迎接未來的挑戰。
2024家風家教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這兩天可真夠忙的,白天聽完報告,晚上還得抓緊進行整理、補充、反思,因為老師們講得太快,只是簡單的記了一些關鍵詞、句,要是等到明天,可能什么都忘干凈了。
今下午是一位心理輔導師------縣實驗中學的郝老師講的有關怎樣去認識、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的問題。講得非常的生動,列舉的一些案例非常的感人,郝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幾次都聲音哽咽,在下面聽的老師們也出奇的安靜,不再有小聲嘀咕的聲音了。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賞識,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間的。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歸納為五大類,由低到高分成五個階層,像金字塔一樣。其中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吃、喝、拉、撒、睡,只有生理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有更高層次的需要。例如,一個人餓極了,可以去偷、去搶,這時他就顧不上安全的需要了。我們平時經常會抱怨一個孩子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長遠的目標,這是因為他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也就沒有了最高一層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了。我們就應該進行反思,是不是他感覺身邊的環境不夠安全,是不是他沒有愛和歸屬感,是不是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曾經有一份調查表明:在校的學生中,約有76%的感覺不快樂,這是個什么數字?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班有50名學生,就有近38個人是不快樂的。他們為什么感覺不到快樂?因為:1.他們的自由少得可憐。2.他們與人的交流少得可憐。3.他們享受成功的機會少得可憐,4.他們的玩樂少得可憐。5.他們輕松愉快的時間少得可憐。6.他們參加實踐的機會少得可憐。
郝老師提到一位學生家長告訴她,就在初四第一次模擬考試結束后,他的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告訴家里人,誰也不準去打擾他,就讓他今天吃死、睡死、玩死。家長擔心,這么一次小的考試就這樣子,要是高考還不得瘋了。還有一次,郝老師的孩子放學回家,嚷著說今天的作業太多,真煩!郝老師就勸她,做一個好孩子就是要吃苦的。誰知她的孩子說道:“做好孩子太累,我不愿做好孩子。”當時身為教師的她也無言以對。
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教育必須的,在一些發達國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必需品,有些人感覺身體不舒服,首先去找的是心理咨詢師,而不是醫生;而在一些欠發達國家,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一種奢侈品,按常規來講,每400個學生就得配備一名心理咨詢師,而我們有多少學校能達到這一要求呢?所以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就需要我們班主任、任課老師共同去關注,共同去解決。
我們要知道,沒有優點和沒有缺點的人一樣,都是不存在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閃光點等待我們去發現,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學生的成功就是教師的驕傲。任何的表彰、榮譽只能給你帶來一時的快樂,而學生的信任、感激才是你一輩子的快樂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