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學習心得體會_學習老子道德經總結與感悟(通用3篇)
老子道德經學習心得體會_學習老子道德經總結與感悟 篇1
說起“道”,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紫氣東來”,也偶爾試著去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里所透露出的哲學。《道德經》只有五千余字,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都彰顯出經典。我不是個好學生,雖然老師為我們進行了很深的講解,但是這其中的“玄之又玄”,讓我望“道”興嘆。此書中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養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我最喜歡的文豪魯迅先生說的:“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南懷瑾南老曾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體現出了道法自然為風骨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經典,能給疲憊的心靈帶去力量,他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地對待人世間的種種,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鼓勵我們以一個樂觀的心態看待天下萬物。
“致虛極,守靜篤”一個“虛”字告訴我們時常要放空自己,當心無一物時,向內觀,自己的心感受到內在的光明,才能探尋事物的本質。
“上善若水”,也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呢?個人的淺薄理解:水的運動規律最接近道了,一個人甘于處下,善利萬物而不爭、放下自己、包容別人、返璞歸真、像水一樣至陰至柔、圓潤處事,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道”。
老子道德經學習心得體會_學習老子道德經總結與感悟 篇2
道家弟子經常把《道德經》當經念,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業。而朗讀、背誦文字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的文化學習的方法之一,歷來學習四書五經都是要會背誦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道德經》也不例外,多讀能背自然對認識《道德經》有益,但讀上萬遍可以修煉成什么我是懷疑的。當然在輕松自如的環境下,多讀幾遍《道德經》對身體也不會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確的姿勢下練習書法,通過氣息的調節,臂腕指的運動,手眼神的配合,對身體會起到保健作用的。這好像練太極拳,柔中有剛,靜中有動。可如今認可這種看法的并不乏人,聽說還有教授,我就奇怪了,這些人是否已背誦《道德經》萬遍了?是否已達到什么境界了?高壽了?是否可不食人間煙火了?可以不教書了?如不是,是否這種說法不靈?我可能是孤陋寡聞,我是沒有見到哪個人,即便是道長,因修煉《道德經》成了什么了。(神話故事和金庸武俠小說里有,可那是虛構的。)我覺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誠則靈”“的分兒上就不是科學了,科學是要讓事實證明的。
在學習目的明確后,邊看書邊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書則被書拖著走,進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讀幾遍某個版本的《道德經》后,可再找來另一個版本作比較的學習,看看其中那個講的有道理。如只讀《道德經》的原文,對時下的年輕人和古漢語欠缺的人來說是較困難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時地對一些章句進行反思,這既可加深對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判斷,這就是獨立思考。但這個獨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據,要結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去思考,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任憑自己隨意的想象,盡情地發揮,甚至武斷地結合眼下的社會去解讀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說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網絡了,豈不笑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可以有上千種解釋,但老子只有一個,老子就是老子,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另外,對大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不必拘泥原文的某個字,因為《道德經》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的原版。20xx多年來歷經歷代多人的傳抄、編輯,在文字上出現差異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這些版本應是專家學者的事,歷代不少專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經》版本,再重復做這些考證,似無太大的現實意義。現在對多數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誤區,而偏離了認識《道德經》的本意。
以上只是本人簡單談談學習《道德經》的方法,不一定是全面和正確,僅供初學或想了解《道德經》的人參考,談不上什么思維建議,還望得到研究老子《道德經》大家的指正。
老子道德經學習心得體會_學習老子道德經總結與感悟 篇3
讀完了,灰灰,我承認最后一部分讀得有些了草。
從窗戶望出去,田野一片蔥蘢,紛繁復雜各種綠交織在一起,秋莊稼長勢良好,開始秋收了。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經第二章也有類似的句子,‘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大致都表示道與德的本質是順其自然,不過分控制的意思。書中常見老子的訓誡是使百姓無知、無欲、不爭,智者無為,統治者希言,則天下無不治。百姓吃飽肚子,身體強健,安心工作生活,即能收獲一片祥和。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控制住欲望閘門,不用過分辛苦的勞作也能平靜生活。一旦打開成就了紛繁俗務,就可能一輩子不得安寧。能敏銳的體察細微處,才叫做‘明’,能固守住柔弱,才叫‘強’,才能自強不息。道經部分也有類似的句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至柔有什么?感情?水?它柔軟且無形,卻能穿透至堅。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行走在人生路上唯一擔心的是怕誤入歧途,即使大道已經很平坦,人卻仍舊喜歡走邪道。說到底還是為個‘貪’字,走邪道的人最后總會給自己弄上一堆不得已的理由,我看《案發現場》的時候,每集的兇手破案后都會這樣妄圖打開一個缺口,從法網從人情中討得一絲憐憫同情,我說這樣的人就還不如那些叫囂著‘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的壞蛋來得爽快,成者為王敗者寇,愿賭就得服輸,做為一個健全人,從開始那點欲望,就該做好成敗得失的準備,否則你就乖乖地過老子規劃的人生,無知無欲無為,英雄梟雄都得成不驕敗不餒,笑對人生直面江湖。你知道,我在說誰!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善于建樹的不會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會脫落,能守住這道理就香火不斷。建行央視廣告語,守誠者實,為公者益,求變者通,善建者行。不知此善建者是否彼善建者,我的理解是有所建樹有建設性功能,并有所秉持有一定固守理念的,就不會輕易放棄或動搖,這樣才能有所做為,才能不斷被傳承,也就不會被時代的車輪所拋棄。
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從一個環境對照旁的,出發點不同,觀念不同,感受到的就會不同。小舞和芳都是和我不同的人,有定居外國的,有長期過飛人生活的,從她們眼中有對比有俯視,因為她們見多識廣,以前我是有不理解,當看到‘以邦觀邦’這句,我才釋然,她們的生活經歷使她們已經成為要成為也希望成為的人了,這句就有一個角度問題,以自己國家之德觀察別的國家,這樣理解就客觀一些,也就能處之泰然了。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達到道的境界的人是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范疇的人,也就能一視同仁,都是獨立個體,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我覺著這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蕩蕩好像,也好!這就相應減少了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順其自然。讀到這,覺著這是我的套路,卻真的不適合推廣,天生冷淡和天生熱情的,秉持的理念必是不同的,爭執不得,各行其道就好。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禁令越多,百姓越窮;民間武器越多,國家越亂;民間奇巧淫技越多,邪惡怪事越多;法令越嚴,盜賊不斷。有關禁令老子沒想到今天環保問題、空氣質量問題的嚴重性,9.12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國十條”與公眾見面,京津冀地區到20xx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要下降25%,作為身居重災區河北的人是有多么歡欣鼓舞哇!優化空氣質量是利國利民又迫在眉睫的大事,相對來說,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影響,有所得必有所失呵!有關武器,不得不提美國喊了多年的‘控槍’,各類槍擊案看得人毛骨悚然無比痛心,而屢次對兇手施以精神心理疾患的托辭,貌似也難圓其說難脫其責。提到民間‘奇巧淫技’,當然會想到三聚氰氨、蘇丹紅、瘦肉精、塑化劑、地溝油,這個時代聰明人太多,而聰明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竟然意識不到自己也是消費者?騙來騙去終究也會騙自己。“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百姓健康和幸福,國家穩定和民族強盛,如果這些聰明人把目光放遠,把小聰明變成大聰明,未必不能賺大錢。
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喜歡這句,有四兩撥千斤的氣勢,讀著爽口,看著新奇。治大國我不懂,煎小魚兒我會!火候掌握好,油不能太少不能太涼,一鍋兒的量不能太多,以小魚兒下鍋擺得平整剛好,煎小魚兒最忌諱勤翻動,尤其是剛開始。這樣煎出的小魚兒鮮香酥脆,口感好賣相好,好吧!吃貨果斷表示,餓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德經很多句子重復了道經。這篇話鋒一轉又抒發懷才不遇的憂郁情緒。老子說,我的理念很簡單,也很容易施行呵?!它有宗旨有依據,為什么就沒人能懂我呢?唉!理解我的人太少,能取法于我的就更難得了呵!我就穿著這粗布衣裳,把我的理念帶進墳墓去吧!我大概可以想見他一籌莫展,一腦門兒官司仰天長嘆的悲憤場景。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就好;不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以為自己已經都知道了,這就是毛病。話說,我的毛病是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越讀越苦惱自己還有更多不知道的,這就很遺憾很茫然了,學海無涯苦作舟呵。我記得小時候村南有片沙土地,種著大片的防風楊樹林,那可是我和小伙伴的秘密花園,樹底下長著一種我們叫甜根的草(禾本科植物中草藥白茅,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那時候物質匱乏,那就是隨手拈得來的美味零食,甜根兒的根兒甘甜多汁,它們的根兒在地下串連,拔起來就扯出去好遠好遠,節上長芽竄出地面,就又長葉開出蘆花。讀書很像小時候扯甜根兒,捯呵捯呵,有營養的甜根兒和硌牙的沙土就一塊兒送進嘴里了,嘿嘿,不過還是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百姓不害怕統治者的高壓,那就危險了。說明什么?階級矛盾尖銳化,關系僵化明顯對立了,公仆就該為人民服務,忘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危機就臨近了。更有甚者,本來就來自百姓中間,一旦被人民賦予權利,就飄飄然不知所以,做些違法亂紀以權謀私的勾當。只要不攪擾百姓安居,不阻塞百姓生計,百姓是不會厭惡統治者的。不由聯想到城管。近年來城管與小販的問題,給政府遭成多大的負面影響呵。城市規劃市容市貌政績固然重要,但‘堵’絕不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大力疏導,使小販能合理合法的經營謀生才是正道。瞧全國人民眼中的執法者是什么形象什么素質,時不時就因此而激起民憤。造成今天的局面,有政府職能部門的責任,有部分城管隊員的責任,希望高效快速地扭轉這種對立關系呵。電視中明晃晃的鏡頭照射下,聯合執法活動中大腹便便的領導一臉橫肉地怒吼斥責一臉無辜的倒霉蛋,實在看不下去,你以為你是正義的化身奧特曼打小怪獸哪?!請文明執法好吧!有自知知明,自重自律自愛是每個公民都該遵循的準則。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總是以兵力逞強者早晚會被消滅,樹成材木質堅硬就必然會被折斷。強大的處在下位,柔弱的反而處在上位。這幾句不合時宜呵。兵強者屹立于世界之林呼風喚雨,柔弱者仰人鼻息受胯下之辱。我不知道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還是暫時性的狀況,總之這幾句眼下就不符合時局。
通篇讀下來,有符合口味的觀點,也有令人疑惑,不能茍同的,總之收獲頗豐。當然經典不是一遍就能讀得懂的,說不好哪天興致來了,就會再重新翻閱,好書的魅力不正在于此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