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通用6篇)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1
以往提起絲綢之路,人們往往是以華人視角看待這樣一條略帶傳奇色彩的媒介之路、發展之路。但彼得·弗蘭克潘卻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重新詮釋了絲綢之路。翻開這樣一本書,歷史中的一幕幕仿佛躍然紙上,重新出現在了我的面前。幾千年后的人,當重新拾起這一段記憶,多的不僅僅是對歷史人文的贊嘆,更是對人類向未知世界探索勇氣的褒獎。
本書以二十五個章節的篇幅,從絲綢之路的誕生說起,中間跌撞起伏,時而將其譽為天堂之路,時而稱之其為納粹之路。這不僅是由于絲綢之路本身就兼具貫連國家、地域、城邦和民族的重任更是由于其是商業、軍事、文化傳播的紐帶。多少文明因絲綢之路的存在而誕生存在,也有多少幫族因絲綢之路的存在而大放異彩,還有多少地域依靠絲綢之路而衰敗而泯滅,這些我們都無從而知,而本書作者最巧妙之處就在于從多角度詮釋絲綢之路,給予人們更多的遐想也給予人們更多的好奇。
其實,與其說絲綢之路的存在只是一條古老的商道,不如說它更像是文化層面上的一種現象。中原文化是兼容并蓄的,西方文化是開放激昂的,兩種文化因為不同而需要傳播,這是人類的遷徙、文明相遇、文化交流過程中很自然的現象。然而中亞、西亞較為開放的環境,關鍵是深處在東西方兩個文明之間成為商貿、財富和文化的傳輸帶上,因此也被視為應當予以控制的關鍵地帶,成為各個王朝、部族的必爭之地。隨著宗教和信仰也通過商人、商道迅速的傳播網世界各地,因此信仰分散、民族混雜,任何一個王朝、帝國都很難獲得比較穩定的政治環境來推進深入的`融合。現代社會的人們更多的將戰爭問題歸結于文明的沖突,而忽視了長期以來絲綢之路上最為可觀的事實,那就是絲綢之路帶來的發展張力,尤其是為每一個新生的力量留下了生存的機會。
近現代,中國對世界史的研究,長期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過于重視歐洲部分,鮮有關注亞洲的中西部地區。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中亞是欠發達的蠻荒之地,西亞除了石油就是沙漠,而絲綢之路更像是一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古老傳說。我們已經習慣于一部程式化的文明史:古希臘之后出現了羅馬,羅馬之后出現了歐洲,歐洲之后出現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之后出現了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政治民主帶來了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碰撞中,誕生了追求生命、自由和幸福權利的美國。細想起來,這簡直就是一首西方政治成功、文化優勢和道德勝利的頌歌。而此書,則更像是對我們傳統思維的一種顛覆,此書的創作包含了現實主義的三個特點:第一,通過真實的歷史細節,準確地再現歷史現實。第二,選用典型性素材,深刻地揭示了現實主義的歷史本質。第三,客觀地描寫歷史,在矛盾與沖突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現實主義的思想傾向。可以說,《絲綢之路》不但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完全可以媲美任何一部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高速信息網絡構架,駱駝駿馬傳播數日的資訊、信息只要一秒即可世人皆知。而我們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處于一個正在向上但還未達到某種高度的尷尬時期,這就像人類的基因模型是雙螺旋結構,一架梯子是引流我們蜿蜒而上,另外一架是提醒我們道阻且長。而絲綢之路就很像這條螺旋結構中的中間構架,指引一段時期內的人類向上攀登。文明傳播也好、信息時代也罷,需要的都是勇敢、智慧的人類去探索去發掘,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工作中、在生活中保持好奇心,積極接納新事物,保持理性的思考與個人的見解,形成自我頭腦的“絲綢之路”為自身及社會的發展增添動力,為今日與未來的世界構筑橋梁。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2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接下來,就由我為你們談談我的讀書心得吧。
我們為什么而讀書?有可能是為讀書而讀書,沒有明顯的目的;或是為了考上一所好大學;三是為了古人所說的修身養性;四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立志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我們不能夠做第一種人,因為這樣沒有理想,沒有奮斗目標,不是我想讀書,是父母硬要我來讀書的,沒有理想的人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她的生命之泉將提前枯竭,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堆行尸走肉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你想這樣的人會有怎樣的出息,在青少年時代就沒有人生理想,這是最可怕的。所以我們要堅信:明天的失敗都是由于今天不努力,今天的努力明天一天會有大收成。
培根說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總之,讀書能夠陶冶個性。高爾基說過: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也就愈接近完美。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天空中沒有陽光一樣。讀書可以使我們增長見識,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使我們變的有修養。使我們找到好工作……使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約一個世紀以前,有一位單瘦的學生在回答老師為什么而讀書的.時候,充滿自信地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并用畢生的心智實現了他的諾言,贏得了全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敬重,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熱愛你的祖國的話,那么,認真讀書吧!書籍是全人類的智慧,它可以幫助你跟上時代的步伐,你的祖國母親正等著你去為她增加力量。如果你熱愛生命的話,那么,認真讀書吧!因為個人的前途只有和民族、國家的利益緊緊相聯的時候,生命之花才能夠開得燦爛。
讓我們心中永遠記住這句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讓我們齊努力吧!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3
“本書將改變你與出現在你生命中的青少年的互動方式。它將會打開你的眼界,讓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理解青少年,了解令人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
常常遇到孩子不可思議的行為或心理變化,忍不住焦慮、擔心、氣憤,往往帶著固定的思維模式,用成人的世界觀進行批評、教育,結果收效甚微,有時還適得其反,往往爆發孩子與家長或老師之間的沖突,逆反更加嚴重。所有的行為都是一種交流,但這門語言更加復雜難懂。《不可思議的青少年大腦》告訴我們,其實很多青春期懵懂少年的行為特征,它是大腦發育中帶來的變化。作為守護者,了解這一切,才能解釋一些學生的叛逆,才能提供有效幫助,而不是謾罵和指責。如果一個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學,突然與成人對抗,故意破壞紀律,愛撒謊等,面對這種“表面現象”,我們家校聯合,依靠壓制、逼迫等手段,把孩子逼進校門,控制住他們,自認為解決了問題,其實我們將失去為孩子提供實際所需的支持的機會。他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并沒有解決。
上學期,有一個五年級的女生以肚子疼為借口不來上學,家長帶著去多家醫院檢查確認沒有病,才意識到她撒謊不想上學。家長勸說無效,忍無可忍,連踢帶打,推進校門走了。這個學生就坐在校門口哭,老師怎么勸也不進教室。值班時我遇見了,把她帶到會議室,想方設法引導,陪伴一節課后,她才開始傾訴。她因為和同學鬧點矛盾,回家告訴了父母,家長在向老師反映情況時,有些激動,彼此嗓門又高,她以為家長和老師吵架。她痛苦地說:“我媽媽跟老師吵架了……”原本因為和同學有點矛盾就很難過,現在又因為自己引起老師和家長吵架,她覺得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她,教室對她來說無立足之地。退學,讓她避免面對她假想的那些冷落和打擊,這也強化了她不進教室的叛逆行為。探究到問題的根源,老師和家長共同向她進行解釋,都在尋求幫助她的辦法,大家都關心她。這個敏感的孩子重又鼓起走進教室的勇氣。
青少年的'大腦正在建設之中,成年人是腳手架。當孩子正在經歷強烈的情感時,他們的情感大腦占據主導地位,占用了絕大部分腦力,他們沒有多余的腦力進行理性的邏輯思考。當她討厭上學這種極端行為發生時,此時的強烈情感是正常的,這也是成長的重要部分。作為家長和老師,需要發展讀懂青少年需求的能力,讀懂行為解碼,才能適時適當為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作為撫育青少年的成年人,你可以做什么來創造一個能夠充分發揮他們潛能的環境呢?你又如何才能在需要的地方保護和支持他們,并彌補他們的弱點呢?”身兼為人父母和老師雙重身份的我們,青少年或出現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或出現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我們要為孩子付出愛,更要懂得如何愛,愿我們的力量與孩子同在,陪伴其左右并持之以恒。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4
如果沒有書,就沒古印度文化,如果沒有書,就沒有華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如果沒有書,人類也就失去了支柱,沒有了靈魂。
從竹簡到白紙,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才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書!一本本知識豐富的書,包含著無限美麗的文字,敘寫了無數壯麗的詩篇。它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
大多數人都會說,我們讀書是為了增長學問,提高修養,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但多少人在讀書過程中意識到讀書的根本目的是要認識自己,完善自己。我們往往能從書中看到和得到存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但是似乎在平時并沒有發現書雖客觀,但是來源于生活,書中的內容再怎么離奇再怎么變化,它都脫不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讀書靠的是頑強的毅力,執著的熱情。充分利用時間,發揮效率,有的書可以瀏覽,有的書需要細讀、精讀,這樣才能從書中悟出真諦,發現書中的“黃金”,讀到動情時,還要學會把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下來,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書的理解,還能夠提高寫作能力。
在書中,我領略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體會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書中,我參與了重大決策的謀劃,目擊了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在書中,我參悟了佛學禪機,感受人生的哲學;在書中,我興奮過,怨恨過,憤怒過,暢想過。書的內涵,絕非薄厚不一的幾頁或幾十頁的紙張所能包含。
讀書是為了充實人生,豐富人生,使人生變的有意義,有意義的人生是在不斷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說,讀書就是為了了解自己,修正自己。
在漫長的瀏覽中可以將書中的神奇自然化,又可以將書中的平淡神奇化。總之,書中的世界奧妙無窮,它以其“魔力”創造著神話,傳播著知識,另人神往,使人癡迷。我情愿做一個書癡,用畢生去破譯那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古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由顏如玉。”朋友,認真讀書,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一片光彩吧!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5
我有幸讀到了中國文學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古今中外的巨著是明代文學巨匠羅貫中所著,本書是根據《三國志》改編,融入了一些演義的色彩。
本書講的是漢末時期,天下割據,戰火不斷。后來是魏、蜀、吳三分天下,經過幾十年的混戰,又統一為晉朝的故事,這正好應了開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前沿。本書通過戰爭抒發了作者歌頌封建社會與英雄不敗的.情感。書中人物眾多,性格特點鮮明,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氣凜然的劉備,粗魯的張飛,有勇無謀的呂布等。在這林林總總的人物之中,我最佩服諸葛亮,因為他博學多識,上曉天文,下知地理,而這些知識的獲得都離不開讀書。就是這些書讓諸葛亮輔佐劉備“先取荊州后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所以,可以見到書籍的重要性,大到奪取江山,小到漲一分知識。
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問到了一個課外的知識,別的同學都搶著舉手回答,就我不知道。而這個知識點關乎到的書籍就是很著名的一本書,所以我對自己的不愛看書很是懊惱,于是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積累書中的知識。
所以,我平常在家中空閑的時候就讀讀書,用書給自己增添樂趣,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讀書真是一件快樂的事。在這里借著《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吳國大將呂蒙因孫權的引導創造了手不釋卷的典故向大家發出呼吁,不管是什么情況,上哪去,口袋里都揣著一本書,比別人多看一分鐘的書,你的知識面就會更加廣闊,成為當時代“小諸葛亮”。
開展青少年讀書行動心得體會感悟 篇6
童年的作者是高爾基,而這本書寫的就是這位鼎鼎大名的作者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但是,高爾基筆下的童年,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哀愁。
我很喜歡《童年》里的萬尼亞舅舅,他在逆境下的開朗活潑,實在讓人欽佩,我真的應該向他好好取取經了。萬尼亞舅舅對小主人公阿廖沙的影響是巨大的,萬尼亞舅舅跟大人小孩都合得來,而且特別機靈,真的很讓人妒忌啊!要不是阿廖沙的其他兩個舅舅,萬尼亞也就不會死了,那么善良可愛的一個人啊,在那兩個舅舅的“欺壓”下離開了人間,為這件事,我還憤憤不平了很久。
講到這里,我真的應該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做一個“批判大會”。為什么他們要害死萬尼亞,那么好的人兒啊,都是因為錢,米哈伊爾和雅科夫最終還是沒好果子吃的,這倒讓我心里帶來一絲慰藉。可是,可憐的阿廖沙啊,不再有人對他嘻嘻哈哈了,不再有人為他擋鞭子了。
阿廖沙的外公,一個脾氣古怪的怪老頭,真是讓人琢磨不透他,他有時還會大阿廖沙呢,阿廖沙,這個可憐的孩子。不過幸好,阿廖沙還有他那慈祥的外祖母,生活不會太慘。
如果,我遇到這樣悲慘的童年,我會怎么辦呢?或許,我會逃避,而有人說,我會像阿廖沙那樣勇敢的面對,但是,如果真的發生在我們身上,能不能真的像阿廖沙那樣呢?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從小已經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了,從小錦衣玉食的我們,不太可能會那樣堅強吧。逆境在眼前,我可能會硬著頭皮上,但更多可能是以眼淚來解決。
我真的不敢相信有人會這樣堅強,高爾基能輕松過去的坎,我們或許費再大力氣也過不去吧,凡事,還講一個毅力。這,應該是我們讀書的收獲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