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精選3篇)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 篇1
《人類簡史》對此進一步延伸,闡述了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產物,并以此作為貫穿人類歷史的一條主線。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類對大自然的無知,形成了諸如宗教、神靈和圖騰等信仰,這種存在于大腦中的意識恰恰是區別一個族群與另一個族群的標志,族群就這樣被想象出來了。隨著一個地區或族群人口的增長,規范人際活動的秩序和規則逐漸形成,如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尊卑貴賤。這種人們最初想象形成規則經由國家政權確立,就成為了必須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
再來看經濟,經濟活動最基本的元素是貨幣。早期貨幣的形態千差萬別,金銀、珠寶、貝殼等很多東西都能充當貨幣的功能,而賦予這些物品商品交換媒介功能的正是人們的觀念——對貝殼貨幣價值的一致認可。例如在監獄里,由于大家的認同,香煙也能成為通用的貨幣。
當今的貨幣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無價值的紙張,政權聲稱以國家實力為支撐確認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購買力,便成為全國通用的貨幣,美鈔甚至在全球范圍內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個人都想象他人同樣能認可這一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所以說貨幣作為交換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們的想象而形成的。經濟活動的規則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們長期交易逐漸達成的共識。
到底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是先交錢或先交貨?買到的貨物質量不合格,能否退貨或退款?企業破產了,企業負責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錢抵償公司債務?要進行交易,雙方必須想象對方會遵守同一套規則;成立公司,必須要想象其他人會認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體系和規則設定。圍繞在大家周邊的每一個品牌實際上也是一種想象。
大家看到iPhone,立馬想到時尚和品質;看到Nike和Adidas,就聯想到運動;看到勞斯勞斯,就想到奢華……我們不需要親身使用這些品牌,它們所代表的內容就留存在腦海里了。離開了這些規則、公司、品牌的經濟注定是無法進行的。
金融體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礎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銀行的賬戶金額。銀行具有貨幣乘數的放大效應,存100元在銀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準備金后,比如說10%,剩下的90元又被銀行貸給其它人,這樣原本的存在銀行的100元就變成190元。如此進行無限次數的存貸,最終銀行賬戶的金額合計是1000元。這1000元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錢的話,銀行是給不出的。所以說儲戶賬戶里擁有的資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來的,銀行必須依賴于儲戶的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現擠兌的情況。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許多是純想象構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實的描述也一定是帶著想象的成分,因為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想象的結果。“桌子”一詞很容易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腦海的是一張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體本身的形態可能是各式各樣的,或許是石頭材質的,或許是缺了腿的,或許桌面上擺了一束花……但我們在描述的時候,人為略去了一些信息,這種重塑的過程就是一種想象。
想象構建了民族、社會、國家,想象構建了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經濟規則,想象構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構建了政治、經濟、文化,構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構建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類簡史》的確是一本簡史,它簡單不是因為對人類歷史浮光掠影,而是因為它以想象這一新穎的視角貫穿了人類發展的三個階段,層層推進、邏輯一致,撥開歷史迷霧、化繁為簡,令人讀后思路為之開闊、耳目一新。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 篇2
《人類簡史》是一部不長的書,卻按時間順序梳理了從智人出現到當今又到未來的人類發展全過程。書中確定了人類歷史的三個關鍵節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和科學革命。
認知革命是指在距今7萬到3萬年間,人類出現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能夠通過語言傳遞事實和信息。認知革命以前,人類是靈長類動物的一種,與其它動物并無太大區別,風餐露宿,捕獵、采集為生,要躲避其它猛獸的襲擊。
認知革命以后,傳說、神話、神及宗教出現,人與人之間通過這些虛擬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紐帶,協作和活動的范圍大幅擴張,部落的規模擴大、能力提升,開始成為自然界的主導力量,甚至具有滅絕其它物種的能力。認知革命以前人類只有生物學上的特征,之后便產生了歷史學,有了文化意義上的人類歷史。
農業革命是指大約1萬年前,人類通過種植、馴養等方式,由捕獵、采集的游牧生活轉向在定居在永久聚落里。通過發展農業,人類獲取食物的來源更有保障,為養活更多的人創造了條件。人口大量增加,人類開始定居,農業社會形成。在這過程中,由于農業產品的差異,出現了商品交換;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出現了統治階層;進而出現了村鎮、城市和王國,也創造了更多充滿智慧的文化產物,金字塔、漢莫拉比法典、百家爭鳴……人類活動越來越復雜多樣,文字在記錄這些歷史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后人得以了解農業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關于農業社會,書中提出了兩個有趣的悖論。第一個是到底是小麥利用了人類,還是人類利用了小麥?農業社會以前,人類居無定所,小麥只是一種普通的野草。在小麥作為糧食的價值被發現后,人類開始大規模種植小麥,人類數量才得以大量增加。
伴隨這一過程的是小麥從普通作物一舉成為遍布全球的主要作物,約占據225萬平方公里。從生物角度看,一個物種繁衍的速度加快、規模擴大,則意味著這種物種在物競天擇中取得了成功;反之,則瀕臨滅絕的物種則意味著物種的失敗。因此,人類大規模的小麥種植活動對人類的繁衍和發展的確有很大作用,但同時小麥自身也因此獲得了物種的大發展。我們可以說是人類利用小麥加快繁衍生息,但從小麥的角度來看,卻是小麥利用人類擴張到全球。這是個很新穎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個是人類大規模耕種到底增加了幸福,還是減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規模農業耕種使得人類擁有更多的糧食,免于饑餓的痛苦,也使人類得以定居并發展出商業和文化,無疑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大規模的農業耕種使得人類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縛了,不得不日復一日地面朝黃土背朝天進行農業生產,比游牧采集為生的辛勞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看來,人類原本為了增加幸福而進行的農業活動,反而使得農民勞累不堪,難言幸福。這確是件吊詭的事情。
科學革命是近代以來,尤其是17、18世紀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這兩大引擎,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進步,使得人類逐漸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基礎科學的發展,依賴于政府的大量投入。
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為科技的進步奠定了經濟基礎。對黃金的需求直接促成了新大陸的發現和航海技術的發展,帝國的支持和擴張需求為科技快速發展插上了翅膀,而國家間的戰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更是猛烈地推動科技前進。
科學、產業和軍事科技水乳交融,從此世界急速發生改觀。科技如今不僅是價值創造的源泉,也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人類甚至可以通過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轉自然的力量。核武器的研制,原本是為了摧毀,如今卻因為對其的忌憚反而促成了各國間形成整體和平的良好局面,這也是科技帶來意料之外的一大好處。
當然,科技的負面作用也不容忽視:高強度快節奏的生活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信息的泛濫增加了人們的焦慮和壓力,生態和環境日益脆弱,等等。無論如何,人類發展已經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生物工程、量子通信……未來世界的模樣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如果單單是把人類歷史此般概述一遍,這本小書遠不能在20xx年出版后的短短幾年內風靡全球,為人津津樂道。書中闡述想象的世界的獨特視角,則是構成本書獨特魅力的另一絕妙之處。
本書關于想象構建人類活動的描述并非獨一無二。安德森早在1984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體》中就闡述過最初民族和國家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地域的隔絕和交通的不便,跨地區的溝通聯系很少,民族和國家的概念更多地存在于人類的想象之中。
《人類簡史》讀書筆記與心得感悟 篇3
活著是一種力量,走了是一個榜樣 當時許許多多年輕人,深深受到巴金作品的影響既是在今后的文學創作上也是在人格塑造上。
“巴老對年輕人寫作非常鼓勵。有時候,他會把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推薦到報社發表。”
記錄巴金,是一生的幸運。現在,我越來越感到,他的存在,就是一種力量,不僅與我,更是對整個社會。”
“巴金先生歷經風雨能活到百歲有余,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生命的象征。。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照片上的巴金老人總是那么精神矍鑠。
先生此去應無悔
如今,巴金西去了,他的精神從此成為一種榜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時代也因之結束了。
在我看來,巴金最終稱得上是一個“完人”,也許并非完美,但十分完整。“長時間以來,他一直是中國文學界的前輩,從此,我們失去了一個大師。巴老活著,是一種力量;現在走了,他的精神更是一個綿延的榜樣。”
為了寫《巴金傳》,徐開壘訪問了巴老的出生地——成都,訪問了巴金的堂弟李西齡、侄子李致,徐開壘大體上弄清了巴老大家族百年來的變遷。
徐開壘說,巴金對他的寫作十分放手,巴老從不向他表示應該怎樣寫或者寫什么。徐開壘每寫完一章就把原稿交給巴老校閱。《巴金傳》上、下卷一共十二章,巴金一字不易把書稿直接交給該書的責任編輯李濟生。直到正式出版前,巴老請他的女兒李小林把全書從頭至尾念了一遍給他聽,直到這時巴老才提出了補充修正的意見。徐開壘說,巴老對他工作的支持,實在是也的幸運。
徐開壘說,生活是作家傳記的中心。他曾就此問題請教巴老。巴老回答說:"作家傳記是以作家在實際生活中的為人,來對照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看看兩者是否符合。"徐開壘說,巴金的這一段話非常令人信服,他正是按照這個準則,去寫巴老的一生。
去年五月,徐開壘完成了《巴金傳》的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說,由徐開壘為巴壘作專是一件頗合情理的事情。徐開壘比巴金年輕十八歲,他正好處在一個交替的層面上,徐開壘本人也是作家,如果把他算作老作家,也是老作家中最年輕的。如果把他算作"青年一代",他又是最年長的。在承上啟下、承前啟后這個意義上,徐開壘是最為恰當的人選。特別是一九四九年之后,徐開壘和巴金生活在完全相同的大時代背景下,徐開壘可以很好地把握整個時代的脈膊。徐開壘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散文作家,這也保證了《巴金傳》文筆的流暢優美。
隨著年歲增長,巴金身上的激烈情緒漸漸淡化,自文化生活出版社成立之后,我們便可以看出巴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有所轉變。在他的堆滿著外文書籍的書櫥里,也開始出現了明代萬歷刻的線裝本《批點唐詩正聲》。傳統舊戲也不再被他視作攻擊對象了。尤其是川戲,成為他的業余愛好。據他的朋友回憶,五十年代初他在興致好的時候,可以隨口背誦許多古詩,包括《長恨歌》、《琵琶行》那樣的長篇,這很使人想起巴金在幼年時候,由他母親親自教誦《白香詞譜》的情景。也許到了中年以后,母親在無意中留給作家的古典文學的修養方始開出了燦爛之花,這些美學趣味上的變異,與作家的生活環境,政治情緒都有密切的關系。
對于年輕時候的行為,晚年巴金作了認真的反省:“我年輕時候思想偏激,曾經主張燒毀所有的線裝書。今天回想起來實在可笑。”他對簡化漢字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如果漢字走向拼音化,“這樣我們連李白、杜甫也要丟掉了。”然后他說:“我們有那么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誰也無權把它們拋在垃圾箱里。”他的這番話,與1932年的激烈,形成了鮮明對照。
隨著偏激思想與情緒的消退,濃厚的文化興趣與獨特的藝術鑒賞力,在巴金身上凸現出來。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等人的著作的同時,他翻譯了歷來被認為是唯美作家王爾德的童話;他酷愛買書、藏書,在同時代作家中其藏書量名列前茅。最突出的貢獻,莫過于他作為編輯家、出版家的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