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通用3篇)
高中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 篇1
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弟子規是圣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后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于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復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并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么做兒女,應該怎么做學生,應該怎么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短信,叫養生小專家。里面說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余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里,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后,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并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并做到更好!
高中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 篇2
《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說明文般復雜。它有著的,不過是最為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于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
只愿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并不復雜,因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為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說,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于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里,它閃著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里,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了,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里,缺了它便不再完美。
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里,經著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為偶像,我以《弟子規》為規范。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著我走向黎明,引領著我走向成功。
高中弟子規心得體會800字 篇3
很多人說《弟子規》里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升華,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長養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大不相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愿,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的事。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想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余,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這是要不得的。
父母通過讀書,會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讓孩子們懂得生活的規則,培養孩子的傳統美德《弟子規》還讓我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諸如此類的名言警句,但我卻一直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極其優美的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回想一下,驕傲自滿的的確確給自己招來了許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后于別人一大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我最喜歡的一句經文。一個人的能力再大,總會有限,人無完人,人總有缺點,所以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只有一雙眼睛,一對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虛懷若谷,就好像多了許多雙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聽到的范圍就擴得很大,那么就會走得更高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