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精選7篇)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1
西安化覺大清真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筑群規模。其建筑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漢文化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真寺之一。
全寺布局呈東西向長方形,南北寬約50m,東西長約250m,建筑面積約6000m2。全寺分五進院落,每進庭院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臺、亭、殿組成。其庭院布置可以說在中國清真寺中別具一格,與阿拉伯風格的堡壘式清真寺風格迥異。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柏楊稱其為“世界上唯一中國式伊斯蘭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類”風格在中國清真寺中獨樹一幟。
西安化覺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宮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不僅是回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漢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2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蘭經》及珍貴字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后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古蘭經,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3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為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萬多穆斯林過宗教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國建筑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善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及保護,才成為目前的格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清真寺共有四個院落,布局上采取了中國傳統的中軸建筑為主、左右建筑對稱為輔的形式。寺內處處可見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又有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格調和特點,因而在建筑特點上風格特別,獨具匠心。
寺內第一進院,古建木牌豎于中央,高大精細,雕繪精美,琉璃瓦頂,非常壯觀;第二進院內,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后有“沖天雕龍”石碑以及“敕賜禮拜寺”的“敕賜殿”;第三進院內,省心樓位居中央,乃二層三檐八角形攢頂古樓,其側建有“講經堂”,內藏有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天方麥加圖;第四進院中央有鳳凰亭一座,狀如展翼神鳥,隨后還有全寺的中心場所——禮拜大殿。大殿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做禮拜,其內另有井畫400余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景色優美,意境悠遠。寧靜佇立的古老石質建筑以及色澤黯淡的亭臺樓閣,都似由遙遠的唐朝一路行將而來,伴有淡淡的孤獨氣質,記錄下片片逝去的時光。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4
提起清真寺,我們得先談談伊斯蘭教是何時興起何時傳人中國的,回族是何時形成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音譯,意思是 “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艾敏(約570-632年)所創造,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公元651年,大食帝國第三任哈利法奧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后,大食使節和 “貢史”不斷來中國訪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勢力東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通過海上香料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當時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中國定居下來并和漢族婦女結了婚,成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亂”時,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說4000)回兵助唐平亂,事后唐王將這批士兵賜居長安,為他們修建清真寺,準許娶中國婦女婚配。他們謹守伊斯蘭教義和禮俗,子孫繁衍,世代相傳,成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則在13世紀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斷融合其他種族、壯大自已的時代,也是回族共同體主體形成的時代。經過千余年的發展,伊斯蘭教在我國內地回、東鄉、撒拉、保安和邊疆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10個民族中,已擁有20__萬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漢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穆斯林,現在西安約有7萬穆斯林。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化覺巷清真大寺參觀。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東西軸線分為五個進院,占地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鄰照壁的木牌樓,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相映襯,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的展室,亦為仿古建筑,剔透玲瓏,古香古色。南展室陳列有一些明清紅木家具等,尤其是緊靠展室背墻陳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宮使用的紅木雕刻五爪龍床,極其珍貴。在左廂房緊靠背墻擺放有一對西洋沙發,該對沙發是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書法家的拓片等。
進入懸掛有 “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來到第一進院。在五間樓迎面一字排開擺放有4件圓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它們是干什么用的?你們可以猜猜。猜不著?這不奇怪,《正大綜藝》有一期節目就是讓觀眾猜清真大寺這4件圓形器物的用途。結果沒人能猜對。好了,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它們的用途:這4件圓形的器物是燈架,在燈架上沿順時針方向插有兩圈30余個燈座。這些燈架在化覺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歷史,它主要用來慶祝 “蓋得爾夜”。
蓋得爾夜是伊斯蘭教對《可蘭經》“始將之夜”的敬稱。“蓋得爾”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亦譯 “大赦之夜”,又稱“平安之意”,意為 “前定”、“高貴”。“蓋得爾夜”是指伊斯蘭教歷的九月二十七 (一說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傳這夜,真主安拉將世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事物都大體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前定之夜”。這一夜,安拉通過枷百利天使開始向艾敏圣人頒降《可蘭經》,眾天使和精靈都奉命降臨人間。在這個夜里,做一件善功可獲取千月善功的報償,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高貴之夜”。《可蘭經》第九十七章即以“蓋得爾”命名,認為是高貴的夜間,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貴之夜,都要依各個民族的方式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還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紀念日這一天,白天人們要在這些燈座上插上這些菜油燈盞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將油燈點亮,直至通宵。本寺燈架除了在“蓋得爾夜”使用之外,在這些燈架陽面,還刻了四個漢字:“祈求和平”,長年擺放在五間樓對面。
好了,現在請隨我進入二進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進院內樹木成陰,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這個石刻牌坊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4個大字,這 4個字出自《詩經》。分別在 《大雅·大明》和《周頌·敬之》二詩中。《大明》里有 “天監在此,有命既集”的詩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監在茲”的詩句。“茲”和 “此”這兩個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題額人將兩詩中的相關內容,化成一句話,意思是上天正在監視著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
兩側坊棉分別鐫刻“欽翼昭事”和“虛誠省禮”,東西有踏道,約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一座為明萬歷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為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 (回族)手書“道法參天地”;一座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7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均為我國書法珍品。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5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因為它與大進修巷的清真寺對象遙遙相望,并且局限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實,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汗青。經宋、元、明、清屢次重修和護建,慢慢形陳局限弘大,樓臺、亭殿機關緊湊調和,肅靜肅穆的構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構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坊,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雙方為仿古構筑的迎接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園對稱分列,石制牌樓聳立其間,碑陰雕刻有聞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布局優良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內里珍藏有阿拉伯文和華文翻譯的《古蘭經》及貴重書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后有石碑廊,陳列著建設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遼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星期。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繪圖案紛歧,墻壁刻蔓草斑紋,套刻古蘭經,構圖著色,均示意中國伊斯蘭教寺院構筑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6
西安化覺大清真寺寺汗青久長,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擴建,逐漸形成了本日的龐大古構筑群局限。其構筑氣魄威風凜凜浮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華文化的有機同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生涯最完備、最典范的清真寺之一。
全寺機關呈對象向長方形,南北寬約50m,對象長約250m,構筑面積約6000m2。全寺分五進院落,每進庭院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臺、亭、殿構成。其庭院部署可以說在中國清真寺中獨具匠心,與阿拉伯氣魄威風凜凜的碉堡式清真寺氣魄威風凜凜迥異。兩岸聞名作家柏楊稱其為“天下上獨一中國式伊斯蘭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類”氣魄威風凜凜在中國清真寺中獨樹一幟。
西安化覺寺是一座汗青久長、局限弘大的中國宮殿式古構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不只是回族重要的汗青文化遺產,也是漢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汗青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名貴財產。
西安大清真寺導游詞 篇7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進修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迂腐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進修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為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萬多穆斯林過宗教糊口的首要場合,也是我國構筑最早、局限最大、生涯較為完美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汗青久長、局限弘大的中國殿式古構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及掩護,才成為今朝的名堂,是陜西省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大清真寺共有四個院落,機關上采納了中國傳統的中軸構筑為主、閣下構筑對稱為輔的情勢。寺內隨處可見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氣魄威風凜凜,又有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格協調特點,因而在構筑特點上氣魄威風凜凜出格,匠心獨運。
寺內第一進院,古建木牌豎于中央,高峻風雅,雕繪精細,琉璃瓦頂,很是壯觀;第二進院內,中央直立石牌樓一座,后有“沖天雕龍”石碑以及“敕賜星期寺”的“敕賜殿”;第三進院內,省心樓位居中央,乃二層三檐八角形攢頂古樓,其側建有“講經堂”,內藏有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天方麥加圖;第四進院中央有鳳凰亭一座,狀如展翼神鳥,隨后尚有全寺的中心場合——星期大殿。大殿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做星期,其內還有井畫400余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景致美妙,意境悠遠。平安佇立的迂腐石質構筑以及光華黯淡的亭臺樓閣,都似由迢遙的唐朝一起行將而來,伴有淡淡的孤傲氣質,記錄下片片逝去的年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