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旅游景點導游詞介紹(通用3篇)
長春旅游景點導游詞介紹 篇1
凈月潭被人們譽為綠色明珠的凈月潭位于長春市東南部,素有中國臺灣日月潭姊妹潭之稱。山青水秀、林木繁茂,空氣清新宜人,環境優越,凈月潭曾先后被國務院和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現已成為吉林省省級度假區。凈月潭一年四季,景色各異,令人目不暇接,留連忘返,是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賞紅葉、冬季滑冰、滑雪的絕佳去處。
凈月潭風景名勝區,面積151平方公里,距市區中心12公里,國家一級公路直通湖畔。景區面積達83平方公里以上,分為潭北山色、潭南林海、月潭水光和潭東村舍四個景區,水景為主,山村襯托,植被豐富。由于她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完美的森林景觀以及清澈無瑕的一潭碧水,1986年國家在這兒開辟為北方綠化中心。1988年,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凈月潭風景名勝區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場,生長已有50多年的.人工林就有8000公頃,世界聞名。凈月潭迄今已形成多樹種、多層次、多結構獨自特色的森林景觀。成為踏青、春游、野營、登山、觀花、賞月、避暑度假的理想環境。由于造林歷來以松濤依舊,大森林的幽靜和神秘。
觀潭山上的太平樓,典雅別致,為集古今建筑精華于一體的藝術杰作。山村中有金代古墓兩座,已被長春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長春凈月潭旅游經濟開發區成立。區內包括凈月潭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吉林省凈月潭旅游度假區。,轄2個整建制鄉鎮、2個國有林場和凈月潭水庫。
長春旅游景點導游詞介紹 篇2
正中供奉的為東岳大帝,相傳東岳大帝是主管人間生死的,人們非常敬畏他,所以地方上都有東岳廟,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其誕辰日,會舉行隆重的祭奠和廟會。兩旁依次是高2米的十二生肖元神像。
現在,在左右配殿內供奉的是城隍菩薩和瘟都元帥,每年的五月十五、七月十五烏鎮都有迎瘟元帥、城隍菩薩的活動。
第三進玉皇閣分兩層。下層供有觀音,其左右兩邊站立的是她的弟—子善財童子和小龍女。上層供有玉皇大帝塑像,玉皇大帝是仙界中至高無上的主管,所以地位也最高。兩邊有程長庚研究室創作的壁畫。這兩幅壁畫均高3米,長8米,分別是太乙諸神上朝圖和西王母出游圖。
看完修真觀,接下去前往的是夏同善的翰林第。
夏同善翰林第和皮影戲
我們烏鎮曾有兩處翰林第,一為北柵的嚴辰,一為中市的夏同善。夏同善翰林第原是一般的民居,我們當地稱之為肖家廳。肖家廳大門里的門檻很高,中間一節可卸下來,稱為“德檻”。跨過石板天井便是肖家的正廳,在正廳匾額兩旁供奉著的大紅鏤漆木盒是盛放圣旨皇榜的。
那么既然是肖家廳又怎么會變成夏同善的翰林第呢?原來肖家廳是夏同善繼母的娘家,夏同善的生母在他五歲時就已過世了,他的父親續娶了烏鎮肖家的小姐肖氏,夏同善侍之如生母,在他十五、十六歲時,因家道中落,其父欲棄儒經商,夏同善隨繼母常住于肖家,他舅舅肖儀斌藏書頗豐,夏同善又酷愛讀書,每日手不釋卷而懶于酒醬鋪的事務。肖老太公非旦不責怪,反而認為孺子可教,把他送入塾館請老師教授。由此夏同善學問大進,科舉連連告捷,在二十五歲時考取進士,次年被欽點為翰林,夏同善為報答肖家對他的養育之恩,就把翰林第的匾額掛于肖家廳。
在一八七六年時,夏同善會同二十七名官員為楊乃武與小白菜翻案,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烏鎮的鄉紳非常敬重他,出資在肖家廳隔壁造了一間翰林第。現在我們就穿過這個假山到隔壁看一下。這個小小的庭院就是肖家花園了,假山、小池、竹子、芭蕉,顯得小巧而雅致,花園北邊的是“轎廳”,又稱“接官廳”,里邊停放的是兩頂轎子,一頂為冬轎,一頂為夏轎。在看南邊,這就是翰林第的正廳了,里面的一切擺設都是按當年的情形布置的,正廳的墻上高掛著“翰林第”的匾額。這幅題有“高風亮節”的竹子圖則象征了夏公的為官清廉和為人正直。走過正廳后面的天井就是樓廳,樓下安放著夏同善的塑像,當時夏同善與翁同和同為光緒皇帝侍讀,官拜兵部右侍郎。
在這個翰林第中還有一間小白菜曾住過的房子,被稱之為“白菜樓”,
那么小白菜怎么會住在這里呢?據說,當年“楊葛”冤案昭雪以后,裕親王十分好奇,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竟使我朝大小官員近百名被革去頂戴花翎?于是他命刑部帶那小白菜來面察,那小白菜雖然面色憔悴不堪,但仍掩不住她的天生麗質,裕親王頓起同情之心,便問她有什么要求,小白菜見裕親王問就說了:她曾在獄中許下一個愿,誰幫她洗清冤情,就服侍誰一輩子。裕親王一聽就為難了,因為慈禧已經下了諭旨要小白菜到庵堂了卻余生,可自己剛才話已出口又很難收回,這可怎么辦才好呢?思慮片刻之后,倒也想了個兩全其美的主意,他讓小白菜到烏鎮去伺候夏同善的母親夏老夫人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后再進庵堂,以還其心愿。但這段時間必須是不見天日的,悄悄地去悄悄地回。據說這里的后門與長廊就是為了使小白菜“不見天日”而修筑的。
接下來我們要去看的是一種快失傳的民間藝術:“皮影戲”,也就是古代的動畫片了!
長春旅游景點導游詞介紹 篇3
三臺八景十二峰
巫峽主要景觀有三臺(楚懷王夢會巫山神女的楚陽臺,瑤姬授書大禹的授書臺,大禹斬孽龍的斬龍臺)、八景(南陵山頂“南陵春曉”,楊柳坪“夕陽返照”,大寧河口“寧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魚釣”,寧河渡口“澄潭秋月”,五鳳山上“秀峰禪剎”,城西望夫“女觀貞石”,高塘觀“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戀、集仙六峰,南岸的飛鳳、翠屏、聚鶴、凈壇、起云、上升六峰)。
巫峽名勝十二峰
巫峽十二峰包括江北六座和江南六座。江北六座(自西向東)是登龍峰、圣泉峰、朝云峰、望霞峰(神女峰)、松巒峰、集仙峰;江南六座(自西向東)飛鳳峰、翠屏峰、聚鶴峰、上升峰、起云峰、凈壇峰。
巫峽兩岸群峰,以十二峰為奇,它們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為纖麗奇俏。
三臺八景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三臺”和“八景”。三臺是楚陽臺、授書臺和斬龍臺。“八景”是寧河晚渡、青溪漁釣、陽臺暮雨、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秀峰禪剎和女觀貞石。(這是“三臺八景”的簡介版,詳細版本請點擊:巫峽三臺八景。)
另外陸游古洞、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神女廟
神女廟最早見于文字的是宋玉的《高唐賦》。楚懷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神女自薦枕席,臨別時稱自己朝云暮雨陽臺之下,楚懷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從戰國至唐代前,巫山神女廟都是指陽臺之側的朝云廟。清光緒《巫山縣志》據《元統志》載,唐儀鳳元年(676年)建巫山神女廟;直至民國時,青石神女廟香火十分旺盛。
神女溪
神女溪是青石鎮與飛鳳峰之間的一條小溪,溪長15公里,水面湍急、溪淺道窄,其中有10公里為人跡罕至的原始山谷。二期蓄水已使水位上漲、水面趨于平穩;三期蓄水后,游客可到溪內峽谷縱深處探密,優美的風景與原生態居民“驚現”在游客面前,昔日只有少數攝影家知道的奇峰麗景,將成為三峽游的新亮點。
孔明碑
在巫峽十二峰的集仙峰下臨江的絕壁上,有一塊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鐫刻著六個蒼勁的大字:“重崖迭嶂巫峽”,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即孔明碑,是巫峽中著名的古跡。
相傳諸葛亮率師入蜀途中,經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的重要策論《隆中對》,表示要聯吳拒魏。后來,吳蜀夷陵之戰,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后深深感動,便下令退兵。
金盔銀甲峽
金盔銀甲峽是巫峽中的一段小峽,位于巫山下游10公里處。這里的江北岸,有一條小溪,名叫橫石溪,平時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在這條溪流與長江會合的山嘴上,有一處居民點,名叫橫石。
橫石一帶,山勢峻峭,臨近江水的崖壁,層多且薄,褶皺彎曲,這是典型的水成巖經地殼運動擠壓而成的一種巖石。其形狀似鱗片,顏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掛的銀甲;高處的石灰巖盔形山頂,呈黃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這段峽谷因此叫做金盔銀甲峽。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
三峽水庫到達175米以后,巫峽水位僅提高80米,對幽深秀麗的峽谷風光沒有大的影響,相反地有杉木壤溪、神女溪等更幽深的峽谷景觀可以開發,給游覽巫峽增添更多的奇情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