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家大院導游詞十四篇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進入大門即是一條寬闊的長長的甬路,構成大院的中軸線,甬路上有形式各異、建筑精美的5座門樓。從南向北門樓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寓意為“連升三級”。道路東西兩邊各有五進院落。東院
為內宅,有內賬房、候客室、書房、鴛鴦廳、內眷住房等,現在陳列著楊柳青年畫、泥塑、木雕、磚雕及天津民俗,細細觀覽,十分有趣。西邊的院落為接待貴賓的大客廳、暖廳、大戲樓、祠堂等,現已基本恢復了原有陳設。與內宅相比,這里建筑用材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大客廳院內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擋風避雨,當年從鎮外很遠就能看到。大戲樓寬敞華麗,可供200人聽戲飲宴,是華北民宅中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家孫菊仙、譚鑫培等都曾在此獻藝,其中花靈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細刻,極為華貴。西院的西邊還有三進院落,是私塾先生教書及其他的專用房。
隨著年代的變遷,樹大招風,時至民國后期,早先以“尊美堂”為首的四大門分成了大小近20個小堂。后世子弟中,雖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的,但大多是紈绔子弟,吃喝玩樂,寄生度日。“尊美堂”的主持石元仕不僅注重家產的積累,更善于擴大勢力,結交權貴,他的夫人就是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的侄女。他還先后被李鴻章和慈禧接見過。有四品官銜。民國以后到新中國成立,石家游手好閑之輩竟有盜竊祖墓變賣揮霍之事,最終結束了石家二百年的興發史。
“尊美堂”有著“津西第一家”;“華北第一宅”的美譽。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民宅。無論從規模還是從設計;無論是精密還是宏大,完全可以和山西的“喬家”,“王家”媲美。這一具有典型北方四合院就是以建筑的精美而聞名于世。它那垂花迎門是宮廷傳統結構中的絕學,顯示著其豪華高貴。它那三道垂花門的門樓都是精雕細刻,門柱石鼓上的“八駿圖”和“丹鳳朝陽“由兩位巧石匠干了一年,耗銀500兩。石家的祖先在朝期間考察了各種各樣的宅第,結合了王宮官邸與大戶民宅的建筑形式,就地繪制了藍圖,在正式起地基時還從北京高薪請來幾十位建筑高手,動用了囤積50年之久的上等磚石木材,耗資白銀幾十萬兩,工期達三年之久,修繕將近幾十年,終于完成了在民居史上的一次壯舉。
石家大院的長廊回廊大約有800米,它的故事聽也聽不完。要是您來到了楊柳青的石家大院,不僅會聽到和看到石家的興衰,要是趕巧在街上興許還能碰上石家的后代,聽聽他們口中有關石家的故事呢。
整個石家大院,現辟為楊柳青民俗博物館。跨進石家大院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大青方磚鋪就的長甬道。甬道的東側,原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寢室,現在是展品陳列區,陳列了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杰作和磚雕藝術品。甬道西側,主要有花廳、戲樓、佛堂等建筑,是石氏家族會晤賓朋、娛樂消閑、誦經禮佛的場所,現辟為博物館的“石府復原陳列區”。
花廳即客廳,現已按照原來的陳設進行復原。與花廳一墻之隔的是戲樓,這是北方最大的民宅戲樓,造型落落大方,特別是以美輪美奐的內部裝點著稱于世,令觀者瞠目。出佛堂,往西跨一道隔扇門,就是“天津民俗陳列館”了,這里展現了具用濃郁地方民間特色的楊柳青風箏、剪紙、花會道具以及婚俗等。大院建筑的內外檐裝修,用料考究,作工精細,磚雕木刻形式多樣,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見的做法。現為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2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石家在楊柳青二百余年的歷史,反映了石氏家族從落戶、發家、鼎盛、衰微、直至敗落的過程。
清雍正年間(1723—1735),石氏先人即從山東來到天津一帶操船營運。乾隆五十年(1785),從石衷一開始落戶楊柳青,其子石萬程頗善經營,家資日豐。到石萬程之子石獻廷時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單傳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道光三年(1827),石獻廷的兒子們遵照父親遺囑,分家另過,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寶福早夭,老二石寶善立長門福善堂;老三石寶慶立二門正廉堂;老四石寶苓立三門天錫堂;老五石寶珩立四門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錫堂的后世子弟中,雖也有勤勉上進、刻意經營者,但大多是紈绔子弟,吃喝玩樂,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門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寶珩長子石元俊在咸豐十一年(1861)科考中舉,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為名未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業經營,使得買賣興隆,資產巨增。光緒十年(1884),石元仕繼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僅注重家產積累,更善于擴大政治勢力。石元仕努力結交權貴,子女多與天津官紳、豪門結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族侄女。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石元仕帶頭出資在家鄉辦“支應局”,使地方免除許多禍亂,因而得到清政府賞識,先后被李鴻章和慈禧接見,并賞給他一個四品卿銜,一時名重津門,當選為天津議會、董事會委員,從而確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資本家與一身的社會地位。
民國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歲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擺壽筵,極盡奢華。不料次年,石元仕即背生潰疽,體弱已極,很快故去。其出喪規模,在楊柳青地區可謂空前絕后,所耗財資,難以計數。加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難收,衰落之勢初現。石元仕去世后,其家人即離開尊美堂老宅,全部遷往天津定居。民國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勢力不凡,喪事必得大辦,致使家業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負債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變賣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區人民政府將“尊美堂”宅第列為區級文物(俗稱石家大院),加以保護,并拔資修復。在天津市有關單位的支持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歷時六年,投資560萬元人民幣,終于完成修復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為“楊柳青博物館”對外開放,屬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3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車。我是導游胡玉娟,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首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陳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拍的。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個季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游人。一片黃土地,一片未開化的混沌,猶如盤古開天辟地似的景觀,不經意間的覺醒,幾經滄桑,終于在古今變遷之后成為一處獨特的地域風情。
40多年前,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時,那富麗堂皇中蘊含的深邃讓他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子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占地面積之大,外墻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復雜,均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10數里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筑史上之榮耀。”山西,地理位置獨特,中院于北方游牧民族物資交換的腹地,加之晉中南地少人稀,人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外出經商。因為誠實守信的性格和團結勤儉的作風以及嚴謹科學的管理,晉商的事業就此平步青云。由于難舍對故鄉的眷戀,苦心在外經營的商人飛黃騰達之后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跡般的出現在晉中那塊不算廣袤的土地上。豪華氣派,這是晉商實力的最真實寫照。看不盡的大院高墻,仿佛里面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俗話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院。”喬家大院時第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院。在這個完全城堡式的建筑里,院墻如同高墻,高大可見一斑。從前,更夫夜里便行走在院墻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聲音,那洪亮,方圓十里都可聽見。喬家大院的布局講究的是一個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筑風格配置豪華的家居擺設,一眼望去,不禁讓人遙想起大院繁華時的種種。一盞盞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在院墻,燃盡一地滄桑的流年。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博物館”之稱。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欄桿院、統樓院與包廂式的戲臺院被譽為渠家大院的“四絕”。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的頂棚,懸山式、歇山式、卷棚式、硬山頂式……讓人驚詫不已。院落中的技藝精湛的石雕盡顯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觀。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貴之氣。整體結構遵從篆書中的“壽”字,多壽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層四座的堂樓,雖不霸氣,卻充斥著貴氣。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態佇立在一片連綿的山脈間。紅門堡建筑群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于其中,作為太原王氏后裔的靜升王家,大院似乎飽含他們對于家族的殷切期望。 此外還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每個大院都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個場所都包含著中國晉商文化。從這些恢弘的建筑中,從這些寓意豐富的圖案中,我們似乎將晉商文化的脈絡重溫。且不論大院衰落的真實緣由,但是放眼于大院建筑的綺麗豪華、交相輝映的輝煌,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放飛遐思,遨游萬里。
讓我們走近大院,去感受——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詞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最后一祝大家開心愉快二祝大家身體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順利,永遠幸福。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4
何氏宗祠何氏宗祠位于縣城東13公里靜升鎮集廣村,系集廣村何姓族人的祠堂。何氏宗祠始建于何時,無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何氏宗祠占地面積為607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正廳、過廳、東西廂房和戲臺等。多年來,宗祠一直為生產隊辦公和倉儲用地,加上族人極力保護,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據集廣村?何氏族譜?記載,何氏家族先祖來自河南大石橋,與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同出一源。明朝,先祖何資攜弟從河南遷來靈石,何資定居于集廣村,其弟定居于兩渡村。兩渡何家歷代耕讀傳家,仕途騰達,名人顯官眾多。清代文臣何乃瑩、武將何道深均功績卓著,聲鈳遠揚。集廣何家已傳24世,人丁興旺。過去,每逢冬至、春節,舉族聚集宗祠,行祭祀之禮,以示不忘祖先。
石牌坊石牌坊位于靜升村中部,又名“孝義坊”,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的祠堂-孝義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梁,石頂石脊石獸,石斗拱石匾額,還鑲嵌以鏤空的石圖案。坊高7.36米,寬13.49米。底部的10頭石獅,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左右長短4根石柱上的前后4副楹聯,有楷有篆,古奧深沉。頂上“孝義”二字,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學士翁方綱于乾隆乙已(1785年)夏日所書。王家當年共有石牌坊15座,只有此一座幸存下來。孝義坊北面為孝義祠,建筑面積428平方米,分上下兩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面窯洞3孔,兩帝有廊廡,由此與上院相通。上院218平方米,正屋供奉祖先,南面小戲臺與祭祖堂相對,戲臺兩邊有優伶用的耳房,院東西亦為廊廡。孝義坊與孝義祠系王家十五世王夢鵬所建。王夢鵬事父母至孝,孝名卓著,遠播朝野,倍受頌揚。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5
各位團友:
歡來喬家大院旅游,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從外觀上看,大院形如城堡,不與周圍民居相連而四面臨街,四周10米多高的磚墻上,還筑有掩身女兒墻,如城墻垛口,氣宇軒昂、宏偉。從布局上看,大院體現了“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道德觀念。如果我們從高空俯視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征大吉大利的雙“喜”字。大院是一群四合院的有序組合,大院小院相套相依,高屋低房錯落有致,集實用和藝術為一體,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和借鑒價值。早在十幾年前就流傳著“皇家看故宮,民宅數喬家”的諺語。
眼前這座高墻深宅的大門,是磚砌拱券式門樓,它坐西朝東,上面建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檐下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諭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嬛”四個大字,大大贊揚了喬家大院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從文化內涵上看,這個大門雖然沒有以高聳的旗桿和威嚴的石獅顯示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卻在軒昂宏偉中體現了“在中堂”主人喬致庸一家“中和致祥”的人文追求。喬家大院是俗稱,它真正的名字叫“喬在中堂”。“在中堂”是什么意思呢?是喬致庸取其名字中包含的“不偏不倚,執用兩中”之意定的堂名,其實也是他為人的座右銘。喬致庸一生也的確人如其名,以中庸之道處世、待人、接物。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業突飛猛進,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一點我們在參觀中還要講到。喬致庸名字和為人與“在中堂”的事業和文化追求,在這座大院內的建筑群中,在進入大門的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
這個大門頂端正中所嵌的一塊青石上刻有“古風”二字,雄健的筆力表達了這所宅院的古樸風格。黑漆大門兩邊的一幅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喬家作為商人的最高追求。
大門對面的這幅磚雕“百壽圖”照壁上的100個篆體壽字,一字一個樣,字字有風采,象征著與壽有關的百種事情,如陰陽八卦、風雷雨電、花鳥魚蟲。門額上所刻“履和”二字,還有甬道的一個匾額“履中蹈和”四字,都是從“端詳步履田中道,怡然胸襟養太和”一句中意化出來的,既隱含“在中”二字,又體現了主人崇尚的中庸。影壁兩邊所刻一幅篆體楹聯,“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是晚清重臣左宗棠有感于喬家慷慨贊助軍餉用兵西北平叛而題贈,更體現出主人喬致庸所追求的“心志淡泊和為貴、誠信經商為正道”的人生境界。整個大院中,類似這樣的匾額、楹聯還有很多,都體現了主人對傳統儒家境界的獨特理解和向往,請各位朋友在游覽中細細識讀體會。
接下來我們參觀老院,老院也就是東北院,始建于(1755年)即清乾隆二十年,以后經過兩次擴建,一次增修,前后跨度近200年,但風格一致,渾然一體。門樓兩邊掩壁上的六邊形連續幾可圖案,很像龜背紋而名“龜背翰錦”。這里用龜背紋作圖案,用“翰錦”來命名,既是主人書畫文章能夠延年益壽的,又內含著主人希望子孫文辭秀美、前程似錦的愿望。
進入這個跨院,正對我們的是一座大型磚雕影壁。影壁上的楹額書有“福德祠”三字,門口雕有百壽圖,進入院內有著“門迎百壽,院納福德”的寓意。福德祠是供奉土地爺的祠堂,下邊的神龕就是供奉之處。深宅大院除了凡人保護外,還要神仙來保佑。影壁上端雕有4只獅子,獅與“時”諧音,意為四時如意或平安。中間雕有戟、磬和如意,寓意為能文能武、吉慶如意。正中偏上的芙蓉樹和上面的石雕壽山石英鐘,又暗喻著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六對鹿,鹿與“路”同音,比喻著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又泛指天下或宇宙,暗合著六合通順,經商致富。總之,整個照壁上的圖案,既表達了作為晉商巨賈的主人期盼吉祥如意、福壽雙全的美好愿望,又體現了喬家期望經商通順并匯通天下的個性追求。
老院是晉中一帶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樓院。什么是里五外三?一會兒您就明白了。各位進院首先要跨過高高的門檻,這寓意著“高門出貴子,我財不外流”。老院的里外院落由穿心過廳連通,里院二層樓北房為正房,與外院門樓對應,錯落有致,第幼有序。我們從進外院門到里院正房須連登三次臺階,不知不覺中會升高近3米,這不僅是建筑層次結構的科學安排,還暗寓著“步步登高、連升三級、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大家進來后,會明顯感覺到里院比外院要大一些。請各位數一下,里院的正房、廂房都是5間,而外院則都是3間,這就是“里五外三穿心樓院”,一種典型的地方民居建筑格式。
正院也是一個里五外三的穿心樓院,是喬致庸在140多年前的清同治初年建筑的。建成后喬致庸結合自己的名字,給宅院起了個雅號“在中堂”,正院是喬家大院最精巧的建筑,磚雕、木雕、彩繪比比皆是。就連北方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煙囪,在喬家大院都是一件件精美的磚雕藝術品,有的像亭臺樓閣、有的有門有窗,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為大院房頂平添許多風采。其實,整個喬家大院的雕刻、彩繪,可謂琳瑯滿目、疊彩紛呈,喻義也頗深遠。
從建筑裝飾藝術上看,喬家大院值得我們欣賞的有四個方面:即磚雕、木雕、石雕和彩繪,可以說這是一座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建筑裝飾藝術寶庫。整個大院的雕刻有300多處,每一處雕刻都有一種吉祥寓意,每一個圖案都是一個民間故事。傳統的吉祥圖案在這里大放光彩,如古錢代表富裕,銅鏡表示光明,龜圖寓意長壽。這些雕刻分布在大院的屋脊、房梁、窗欞、影壁等處,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由于時間關系,今天喬家大院之行到此結束,再見。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6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04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__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7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20_年歷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里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筑群落負載著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里山河之中。
于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南宋時遷至這里,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于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占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筑群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里的建筑群落,將磚木石雕陳于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于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戶人家的風范,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8
喬家大院依照傳統的叫法,北面三個大院,從東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三個大院依次為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個大院的稱謂,表現了喬家大院中各個院落的建筑順序。
清乾隆年間,現喬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喬家堡村的大街與小巷交叉的十字口。喬全美和他的兩個兄長分家后,買下了十字口東北角的幾處宅地,起建樓房。主樓為硬山頂磚瓦房,磚木結構,有窗欞而無門戶,在室內筑樓梯上樓。特點是墻壁厚,窗戶小,堅實牢固,為里五外三院。主樓的東面是原先的宅院,也進行了翻修,作為偏院。還把偏院中的二進門改建為書塾,這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傳說偏院外原來有個五道祠,祠前有兩株槐樹,長的奇離古怪,人們稱為“神樹”。喬家取得這塊地皮的使用權后,原打算移廟不移樹。后來喬全美在夜間做了一夢,夢見金甲神告他說:“樹移活,祠移富,若要兩相宜,祠樹一齊移。往東四五步,便是樹活處。如果移祠不移樹,樹死人不富……。”沒有多久,此樹便奄奄一息。喬全美恐怕得罪了神靈,便照夢中指示的地方,把樹移了過去,樹真的復活了,而且枝葉繁茂如初。這好象是“真神顯靈”,真有其神,于是又在側院前修了個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時主院與側院間有一大型磚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銜靈芝的鹿等。土地祠額有四個磚雕獅子和一柄如意,隱喻“四時如意”。祠壁上還有梧桐和松樹,六對鹿雙雙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順”。
喬致庸當家后,為光大門庭,繼續大興土木。他在老院西側隔小巷置買了一大-片宅基地,又蓋了一座樓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兩樓對峙,主樓為懸山頂露明柱結構。通天欞門,門樓的卡口是南極星騎鹿和百子圖木雕。上有陽臺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磚雕扶欄,正中為葡萄百子圖,往東是奎龍和喜鵲兒登海;西面為鷺絲戲蓮花和麻雀戲菊花,最上面為木雕,刻有奎龍博古圖。站在陽臺上可觀全院。由于兩樓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樓翹起,故叫做雙元寶”式。
明樓竣工后,喬致庸又在與兩樓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兩個橫五豎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來連成一體的格局。
光緒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穩,喬家的景儀、景儼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危,費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銀兩,買下了當時街巷的占用權。喬家取得占用權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側院;東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門;西面建了祠堂;北面兩樓院外又擴建成兩個外跨院,新建兩個蕪廊大門。跨院間有柵欄通過,并以拱形大門頂為過橋,把南北院互相連接起來,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國初年,喬家人口增多,住房顯得不足,因而又購買地皮,向西擴張延伸。民-國十年后,喬映霞、喬映奎又在緊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東南院相似。但窗戶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裝飾,朱光效果也很好,顯然在式樣上有了改觀。就是院內迎門掩壁雕刻也十分細致。與此同時,西北院也由喬映霞設計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連同原來的灶房,改建為客廳。還在客廳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廁”,增添了異國風情。
靠西北院,原來有一小院,為喬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書房院。分家后,喬健打算建內花園,從太谷縣一個破落大戶家買回了全套假山。正待興建時,“七七事變”爆發,日軍侵華,工程停止。日軍侵占時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處,只留部分家人看護。延續至今,喬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喬家大院大門座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山西巡撫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贈送的匾額,上書“福種瑯環”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付:“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間透露著喬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許正是遵循這樣的治家之道,喬在中堂經過連續幾代人的努力,達到了后來人丁興旺、家資萬貫的輝煌。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9
喬家大院位于山西祁縣喬家堡村正中,大院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后有多次擴建。第一次擴建由喬致庸主持,最后一次由喬映霞完成。
大院坐西朝東,院落布局很象一個雙“喜”字,象征大吉大利。它的圍墻有10米多高,很壯觀,它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
站在大院的東大門,可以看到頂樓正中懸掛著慈禧太后送的匾額,上面寫著“福種瑯環”四個大字。大門上寫著一付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這是李鴻章題寫的。大門對面有一個掩壁,上面題有左宗棠的對聯: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從東大門往西走,有一條80米長的甬道。甬道自東向西走盡頭是喬家祠堂。甬道將整個大院分成南北兩部分,甬道北邊自東向西分別有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和花園,甬道南邊自東向西有東南院、西南院和新院。
喬家大院總共占地面積是1087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是3872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大院內套有20個小院子,共有313個房間。
大院內隨處可見精致的木雕。如老院的三門木雕為葡萄白子圖,東南院正門有八駿馬和福祿壽三星圖等,雕刻品個個栩栩如生,有著民族寓意。磚雕工藝品在喬家大院到處可見,題材也非常廣泛。除此外,喬家大院還有精美的石雕。
喬家大院收藏有許多珍品,其中有三件號稱為“喬家三寶”。第一件是犀牛望月鏡,第二件是萬人球,第三件是二盞九龍燈。
院子里也有各種紀念館。比如展示喬家主人發跡的紀念館,也有陳列山西民間風俗習慣的紀念館。
參觀了喬家大院后,我感覺到很有趣,拍了許多照片,而且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0
梅家大院(即汀江圩華僑建筑群)位于端芬鎮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當地梅姓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大院占地面積80畝,108幢二至三層帶騎樓的樓房,呈長方形排列,鱗次櫛比,整齊劃一,中間有40畝專供商販擺賣商品的市場空地,儼如一座小方城,故有“梅家大院”之稱。由于始建之初,其規劃設計是業主將各自旅居國的風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華建筑藝術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現出歐美國家的建筑風格,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雖然每幢樓宇規劃整齊,但外型卻各異,既領先于當時圩鎮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年僑鄉人民的思想。
為了《讓子彈飛》影片拍攝,在保護梅家大院原有歷史建筑的同時,劇組將后來翻修的水泥路面和溜冰場等其他現代建筑全部敲掉,為了畫面效果,一整條水泥馬路變成了紅土路。在這里,馬縣長搞動員、鋪子彈、砍掉贗品黃四郎的頭等。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晉中,我是你們導游。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之稱。全省現存有大量明清時期民居建筑,它們大都集中在晉中祁縣、平遙、太谷、介休一帶,這些深宅大院不僅是當時富商大賈宅第,也是顯赫一時晉商歷史見證。那我們今天參觀喬家大院就是它們其中一個代表。
喬家大院位于祁縣東觀鎮喬家堡村,距太原54公里,乘車大約一小時就可以到達。喬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筑,是我國保存下來最完整一座民居建筑。占地8725㎡,建筑面積3870㎡,共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1985年喬家大院被開辟成為晉中民俗博物館,一部《大紅燈籠高高掛》使得喬家大院名揚海外,20xx年拍攝《喬家大院》更是讓許多人了解了喬家大院,了解了晉商。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喬家大院大門口了,我們現少停留一下。
我們看到喬家大院門前并沒有旗桿和石獅子,但是高大院墻,足以顯示出主人威嚴氣派。院內房屋設計十分完美,錯落有致,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專家學者贊譽其為“北方民居建筑一顆明珠”。因此人們常說“皇家有故宮,民家看喬家”。我們看到大門正對這個照壁,它叫做“百壽圖”是由一百個壽字構成,在百壽圖兩邊有一幅對聯“損人欲以覆天理,續道德而能文章”這是當時左宗棠寫,他先了主人淡泊心志,,百壽圖上方有“履和”二字,是從“端詳步履由中道,怡然胸襟養太和”一句中意化出來,體現了喬家主人中庸思想。
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喬家主人最高追求,就是人丁興旺,家庭和睦,只是致富前提,也是富貴歸宿。進入大門后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大院簡單構造圖,我們面前這條常80米甬道,將喬家大院六個大院分為南北兩院,北院房屋大都高大,是長輩居住地方,南面房屋相對較低是晚輩居住地方,大門是朝東開,所謂“紫氣東來”這個大門就是吸收祥氣。那我門一個大院一個大院來參觀。
【第一院】
整個喬家大院比國內不是一期工程一起完工,而是分為了三期工程,那我們要看第一院就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是一期工程第一院,稱為老院,它是由喬貴發之子,喬致庸之父喬全美所建。
進入大門,我們會看到一個照壁,叫做福德祠,那正是印證了“門迎百壽,院納福德”。一般民宅中都要有,它用途就是一、裝飾作用,二、鎮宅避嫌作用。
這里福德祠是用來供奉土地爺,大家看到下面有一個小龕,正是擺放土地爺,此外,在整個照壁上還有許多精美磚雕,我們來看,上面,兩邊各有一對獅子,那它諧音就是“四時平安”,中間有幾件法器戟、磬、如意,寓意為“吉慶如意”,下邊有壽山石,寓意為“壽比南山”,旁邊芙蓉樹,寓意為“福如東海”,我們數一數,一共有六對鹿,寓意為“六時通順”。好了我們要進院去參觀了,那這個院子是一個里五外三穿心樓院,我們要連登三級臺階,高約為1丈,寓意為步步登高吉祥祝福。
好我們來到了第一進院,這里展出是行和住民俗。我們來看這個廂房中有兩輛馬車,車輪十分高大,這正是富貴人家馬車。對面是居住民俗,展出是從古人類一直到現在居住地圖片。
穿過穿心,我們來到了第二進院,我們看到,正房是一個二層小樓,可是二樓是有窗沒有門,那這叫做統樓,上方有一塊牌匾“為善最樂”,這正是喬家老爺座右銘,那以前正房是用來會客,東西廂房是書房和臥室,我們今天來到喬家,就是喬家客人,所以我們先來正房看看,我們會發現現在是冬季,但進入房間并不會感覺到冷,我們會看到墻壁非常厚,厚大約為1.2米,那這是仿照過去窯洞而作,所以是冬暖夏涼。
東廂房展出是歲時節令,上半年從二月二龍抬頭,四月清明節,掃墓,五月端午,下半年從七月十五上墳,八月十五賞月,臘八喝臘八粥,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買對子,二十五掃房子,二十六打燒酒割肉,二十七殺豬又殺雞,一直到大年三十。
西廂房展出是衣飾,那以前是有這種觀念“男人看袖頭,女人看腳手”袖口越大,說明這個家越有錢,而女人則是越是腳小越好看,有這么一句話“三寸金蓮,四寸銀蓮,五寸銅蓮”腳大了就嫁不出去了,那我們看到這里還有兩雙很小鞋,它并不是三寸金蓮,是雙看鞋,那它是用來送給別人,就是要看這個女子手是不是很巧。
偏房是農俗展覽,有碾子、石磨,還有一些春種、夏管、秋收、冬藏農事活動。
【第二院】
第二院是二期工程,那在第二院所展出就是喬家發跡史。我們來進來看一下,喬家發家始祖喬貴發,名字是很好,貴發貴發,既富貴又發達,可是他卻是命運不濟,很小時候就父母雙亡,他被寄養在舅父家里,那他卻是一個十分勤勞有踏實人,親戚鄰里有什么事情,他都樂意去幫忙。有一天,他親戚結婚,他還是照舊去幫忙,等到新人行禮時候,新娘新郎要找喬貴發來行禮,后邊人就說“給那樣人行禮,還怕有失身份呢”這時喬貴發剛從廚房趕過來,滿身灰塵,聽到這句話后,心想,我堂堂一個五尺男兒,只因家里貧窮,就讓別人這么看不起,一咬牙,一跺腳,獨自走了西口,開始了自己發家之路。他與清徐一個姓秦小伙子,一起在一個雜貨鋪打工,由于他們勤快和好學,受到了老板賞識,教會了他們很多經商之道。后來,他們有了一些積蓄,就自己開了一個草料鋪,有一年,是個豐收年,糧價跌落,黃豆價格尤其低,他們便趁機購存大批黃豆。不料,次年黃豆緊缺,價錢不斷上漲,他們便將黃豆拋售出去,獲利頗豐。于是利用這筆資金,開設字號,名為廣盛公。后來因為管理滯后,有些虧損,經過三年整改,終于有了新起色,當時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他們認為這是復興基業新起點。我們看到下一位人物就是喬貴發兒子喬全美,如果說,喬貴發是喬家開創者,那他就是一個發展者,他為喬家制定了一系列家規家訓,一會兒我們去看看。那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喬致廣英年早逝,二兒子致庸繼承家業,我們看這幅圖,這位就是喬致庸,在他手上,喬家度過了最輝煌時期。他是喬家最年長人,活了89歲,一共娶了六個太太,最小一個可能可以作他孫女了,大家可能會問,喬家不是有很嚴格家訓嗎,怎么會娶6位太太呢?他活了89歲,老了如果總是讓女仆伺候生活起居,那樣不是很方便,所以兒女讓他娶妻,但從不納妾。當時喬家生意遍布整個包頭城,那有這么一句話叫“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
那后面這意味是喬致庸侄孫喬映霞,他當時是出外留學,把先進技術帶回到喬家,當時喬致庸認為自己兒子沒有很好人選,所以就將喬家交給了他。但是俗話說“富,富不過三代,而喬家已經是五代經商了,1926年開始走下坡路,由盛轉衰。票號與商號業務多被官商銀行奪走,日軍侵華戰爭及國內連年戰亂,也使商號一獗不振,慘淡經營直到1951年終于停業,1952年遣散職員處理善后,1953年春,歷時二百多年曾經輝煌一時“復字號”終于關門了。
那我們來看他們家譜圖,上面已經介紹過了,喬貴發三個兒子喬全美、喬全德、喬全義,喬全美有兩個兒子,喬致廣、喬致庸,喬致庸有11個兒子,下面是他孫子,那大家看下面有一個叫做喬健人,喬家就是在他這輩分家,下面子孫大家會看到很少有在山西,當年,喬家后人很少有人再子承父業,大部分都離家上學。現喬家后人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兩邊廂房展出就是喬家嚴格家規家訓了,喬致庸教育后人做事要先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同時戒“驕、貪、懶”,那喬家有名六不準也在這體現了:不準納妾、不準虐仆、不準酗酒、不準賭博、不準吸毒、不準技術。第二院與第三院是一個雙跨院,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穿過二院進入三院,在進入三院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間房里面展出喬家大院平面圖。喬家大院分為三期工程,大門朝東開,北房為長輩居住,南房為晚輩居住,那整個大院看起來形成一個雙喜字。
從北往南看,刪去4院和6院不看,拱形房頂是一橫,兩面廂房是兩豎,下面房頂又是一橫,院子是兩個口,甬道是一大橫,南房有是兩個口,正是一個雙喜字格局。
【第三院】
第三院為三寶院,我們來一件一件看,從正房看起,正房內叫做犀牛望月鏡,他是用東南亞鐵梨木雕刻而成,平時我們所見木頭都是密度小于水,所以放在水里會漂浮起來,而東南亞鐵梨木密度則很大,它會沉在水底,兩百年來,鏡子影像清晰,結構完美。大家看,它分為三部分,上面是鏡面,它像天上圓圓月亮,然后是祥云,最后是一頭犀牛,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犀牛是天上一個神將,玉皇大帝讓它來到人間傳令,每天人們應三打扮,一吃飯。它卻傳成了一打扮,三吃飯,玉皇大帝大怒,將它貶到人間,由于留戀天上生活,所以他頭總是朝向天上望著月亮,所以叫做犀牛望月,此外,犀牛還與喜牛諧音,也取一個吉祥寓意。據文物專家鑒定,此鏡最低價也值300萬人民幣。
東廂房中展出事第二件寶物,叫做“萬人球”,,這是個圓球形鏡子,無論有多少人在房中,也無論站在哪個角度,都可以在鏡子里找到自己,而且映像十分清晰,不會變形,所以叫做萬人球。那它當時是有一個重要用途,對,起監視作用,當時喬老爺把它掛在正房窗外,老爺經常會與掌柜商討商業事宜,這正是起到一個監視作用,防止有人在外面偷聽。萬人球確實是名不虛傳,此物是清代遺物。
第三寶就是懸吊在西廂房這兩盞“九龍燈”。九龍燈是用珍貴烏木制作一對八角形宮燈。因為燈上共雕有九條龍,故稱“九龍燈”。這9條龍分上下兩層排列,上4條,下4條,每4條組成一個萬字,燈頂端有是1條龍頭,9條龍頭上都有蠟簽可點蠟燭。每4條精雕細刻龍身所組成萬字形,在其轉折處都有軸相連,可以靈活轉動調整角度。在兩層萬字形中間是八棱形燈身,上有4面畫、4面水銀鏡子可反光照射。到了晚上,棱形燈內燭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如果還要增加房間亮度,那就把九龍燈上兩個萬字形拉直,8條龍便照直地向四方撲去,使得房間大亮。據說,這對九龍燈是當年慈禧太后西逃時賜給喬家,北京故宮博物院前些年幾次有意收走,但喬家大院管理部門不肯割愛,只好作罷。
【第四院】
我們現在來到就是第四院,商俗院,也是新院,它是由喬致庸侄孫喬映霞所見,那這個院子在建筑風格上處處體現出了他留學所帶來先進技術。首先我們來看正房窗戶,非常有歐式風格,此外這里還有很精美磚雕,我們看門楣上方磚雕,正中是一個香爐,上面還坐了一個小孩,寓意為香火旺盛,兩邊分別是琴棋書畫,喬家人希望自己子孫是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往兩邊看,分別是鐘和表,教育喬家后代子孫套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要珍稀時間;我們再看東廂房這邊有一個很有意思雕刻,大家順著我手勢看,中間小玻璃窗戶格子上方,有一列火車正在橋上行駛,還冒著煙,正是喬映霞當年把在外國看到火車憑借自己印像雕刻到這里。
那我們來這個廂房來看看,里面是一些坐商招牌,我們主要看一下這個藥店幌子,小圓球代表是丹藥,大圓球代表是丸藥,中間梭形代表是膏藥,下面還有一條魚,整個就寓意為“你吃了我藥就可以痊愈了”。對面廂房展出是行商幌子。所謂坐商就是有自己店面,而行商就是街頭叫賣。
正房蠟像就是當時掌柜和東家報賬情景,正面坐是東家,旁邊坐是掌柜,而后面就是小伙計了,那喬家乃至晉商當時選用小伙計是非常嚴格,首先必須面貌清秀,身高七尺,并且是本村村民,因為這樣知根知底;其次就是他人品和技能考察,必須通過嚴格考察,才能被錄用。偏房里都是從當地收購回來家具,我們來看這個小瓷娃娃,它是一個枕頭,我們看到它后面有一個小孔,那這是用來灌水,冬天灌涼水,夏天灌熱水,冬暖夏涼。從偏房出來,我們看到這個門楣上也有些木雕,大家可以看到兩顆白菜,諧音為“百財”,出了偏院,我們來看這個磚雕,一面是貓和蝴蝶,諧音“耄耋”,另一面是喜鵲登梅,寓意為“喜上眉梢”,然后我們來看這個院子照壁,它叫做“省分箴”,它是喬致庸妹夫趙鐵山所寫,省是醒悟意思,分是分寸意思,教育喬家后代做事要注意分寸,并要懂得知足。兩邊是暗八仙,也就是八仙法器,下面有戟、罄、如意,“吉慶如意”,最下面兩邊是獅子滾繡球,俗話說“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那我們也馬上要看到,喬家大院最為漂亮院子。
【第五院】
第五院就是喬家大院“在中堂”主人喬致庸所建,它也是一個里五外三穿心樓院,首先我們看到門楣上方,有一塊匾,叫做在中堂,取意為“不偏不倚,執用之中”體現了主人中庸思想,門楣上雕刻有福祿壽三星,兩邊有八駿雕刻,希望后代子孫都有所作為,這一院展出是人生禮儀,我們來看第一進院,里面展出是小孩過一周歲生日情景,不僅要全家慶賀,還要舉行抓周儀式,全國不少地區均有此俗,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描寫,賈寶玉抓周,其他東西不抓,偏偏抓了脂粉盒。生日這天,吃也很講究,一般都吃長壽面,希望孩子健康長壽,還要吃油糕,取諧音高低高,希望孩子今后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過生日最大忌諱是吃包子,怕孩子長大之后像草包一樣活窩窩囊囊。此外,大家可以看到墻上掛一件衣服,稱為百家衣,這是小孩母親從各家要回布料縫制,穿百家衣,以期望小孩健康成長,無災無病。
穿過穿心院,我們來到里院,首先我們來看,它是一個明樓院,二樓是有門有窗,相對于第一院來說,它建筑結構與風格,就十分講究與先進了。里院展出是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晉中結婚一般分為6個程序,我們一個一個地看,請大家跟好我腳步。迎娶這天,新娘早早起來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梳妝打扮,這天新娘從頭到腳都是一派紅色,必須穿紅棉襖、紅棉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民間當時有“十三留頭,十四嫁,十五生個毛娃娃”說法。因為過去女孩出嫁年齡尚小,長得比較瘦,為了襯托像大人一樣豐滿,所以要穿紅棉襖、紅棉褲,另外就是娘家人希望自己女兒嫁到婆家以后像紅棉襖一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厚厚實實。東房一室即嫁女婚俗展覽,床上放一木桶,一把椅子各是什么意思呢?桶是要待嫁女兒在離開娘家之前坐一下木桶,寓意為從此兩家相通,椅子是要待嫁女兒坐在上面,還要扇扇子,“坐椅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新娘上轎時,還要由娘家哥哥背到轎子上,“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
新娘入轎后,鼓樂齊鳴,在鳴鑼開道聲中,花轎開始啟程,儀杖隊進行在路上,據說是縣太爺在路上遇上也得繞道而行,民間有句俗話“百日為民,一日為官”。正房展出就是拜堂情景,大家看到新郎戴著官帽,而新娘頭上頂著蓋頭,那這個蓋頭是要用秤桿挑起來,取意為稱心如意。拜了天地就要如洞房了,我們來洞房看一看,炕上放著一個馬鞍,新娘要用一只腳跨過去,這時全人把馬鞍撤走,另一只腳就不跨了,意為“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此外還有“新娘跨馬鞍,一世報平安”之說。炕角分放四只蘿卜娃娃,蘿卜諧音摞輩之意,希望新媳婦過門后,能為主家傳宗接代貢獻力量。此外還有糖盒,里面有桂圓、蓮子、花生、棗,有早生貴子意思。晉中地區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馬桶要由小姑提到洞房,她提著盆在門外喊,“姑姑提盆盆,嫂嫂開門門,侄男侄女一群群”討其吉利,自然紅包不能少。
【第六院】
第六院原先喬家主人本來是要建一座“書房院”,當時已經買回了全套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這里只留下一部分花園,改成了“花園院”,1958年喬家出逃,留下了未完成花園。我們看到在北面有一排房間,就是當時建書房,書房建造在緊挨祠堂地方,主人也是有一定用意,祠堂是用來祭祖,勉勵喬氏后代發揚和繼承祖先業績,以繁盛喬家大業,而書房則是用于培養喬家子弟,希望他們發奮讀書,增長知識,成為優秀人才,所以書房院與祠堂緊鄰在一起,可以起到隨時隨地地激勵喬家子孫后代學業進步作用。
喬家大院就參觀到此,請大家記好集合時間,準時集合。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2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近20_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還是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后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余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等當時和現在的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余秋雨、王魯湘等視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題詞賦詩寫文章,給予很高的評價。
1999年,王家大院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游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20_年,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_年初,王家大院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質量萬里行”全國示范單位;20_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區”;20_年,王家大院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_年,王家大院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3
紅廟靜升鎮位于靈石縣城東北12公里處,自古以來人煙湊集,市井繁華,為靈石東北部和介休東南部的貨物集散中心。由于商貿發達,靜升自古以來富商巨賈眾多,因而規模宏大,建筑精細的民宅院落比比皆是,遠近聞名。在靜升村眾多的建筑物中,有一處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這就是紅廟。因此廟紅墻、紅門,人們俗稱“紅廟”,原有的廟名反而被人遺忘了。紅廟位于靜升村中部,建有正殿、東西配殿和戲臺等,占地面積734平方米。紅廟在當地又稱為“東社”,靜升村西的后土廟稱“西社”。“社”的確切含意如今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只知道過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節日,家家都來紅廟燒香上供,祈求神靈保佑。每年陰歷六月十九,是紅廟的廟會,會期常演戲助興。如今,紅廟的神像已不復存在,靜升村幼兒園設在紅廟里。
文筆塔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無論是院落的布局設計,還是門窗柱壁的雕刻,處處顯示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深藏著倫禮的深厚底蘊。獨立于王家大院建筑群之外的文筆塔也把王家詩禮傳家,注重文化的家風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筆塔位于靜升村南,塔高26米,底部周長12.3米,塔基為青石方形,磚砌結構,下粗上細,宛若毛筆豎立,直指藍天。雖經數百年風剝雨蝕,至今依然完好,足見其建筑藝術之高超。據老年人介紹,文筆塔旁邊原來有一面打谷場,打谷場附近有一個四委不枯的大水池,打谷場上有一個輾谷碌碡。打谷場像一片硯臺,碌碡像一塊墨錠,水池中的清水可供磨墨。形似毛筆的塔,身邊墨、硯、水齊全,象征著五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斷,由此可見五氏祖先獨具匠心的巧妙構思。
2023家大院導游詞 篇14
第五院就是喬家大院“在中堂”的主人喬致庸所建,它也是一個里五外三的穿心樓院,首先我們看到門楣上方,有一塊匾,叫做在中堂,取意為“不偏不倚,執用之中”體現了主人的中庸思想,門楣上雕刻有福祿壽三星,兩邊有八駿的雕刻,希望后代子孫都有所作為,這一院展出的是人生禮儀,我們來看第一進院,里面展出的是小孩過一周歲生日的情景,不僅要全家慶賀,還要舉行抓周儀式,全國不少地區均有此俗,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也有描寫,賈寶玉抓周,其他東西不抓,偏偏抓了脂粉盒。生日這天,吃的也很講究,一般都吃長壽面,希望孩子健康長壽,還要吃油糕,取諧音高低的高,希望孩子今后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過生日最大的忌諱是吃包子,怕孩子長大之后像草包一樣活的窩窩囊囊。此外,大家可以看到墻上掛一件衣服,稱為百家衣,這是小孩母親從各家要回布料縫制的,穿百家衣,以期望小孩健康成長,無災無病。
穿過穿心院,我們來到里院,首先我們來看,它是一個明樓院,二樓是有門有窗的,相對于第一院來說,它的建筑結構與風格,就十分的講究與先進了。里院展出的是婚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晉中結婚一般分為6個程序,我們一個一個地看,請大家跟好我的腳步。迎娶這天,新娘早早起來和父母去祠堂上香,然后坐在炕上等待梳妝打扮,這天的新娘從頭到腳都是一派紅色,必須穿紅棉襖、紅棉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民間當時有“十三留頭,十四嫁,十五生個毛娃娃”的說法。因為過去女孩出嫁年齡尚小,長得比較瘦,為了襯托像大人一樣豐滿,所以要穿紅棉襖、紅棉褲,另外就是娘家人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到婆家以后像紅棉襖一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厚厚實實。東房一室即嫁女婚俗展覽,床上放一木桶,一把椅子各是什么意思呢?桶是要待嫁女兒在離開娘家之前坐一下木桶,寓意為從此兩家相通,椅子是要待嫁女兒坐在上面,還要扇扇子,“坐椅子,扇扇子,榮華富貴一輩子。”新娘上轎時,還要由娘家哥哥背到轎子上,“哥哥背妹妹,好活一輩輩。”
新娘入轎后,鼓樂齊鳴,在鳴鑼開道聲中,花轎開始啟程,儀杖隊進行在路上,據說是縣太爺在路上遇上也得繞道而行,民間有句俗話“百日為民,一日為官”。正房展出的就是拜堂的情景,大家看到新郎戴著官帽,而新娘頭上頂著蓋頭,那這個蓋頭是要用秤桿挑起來的,取意為稱心如意。拜了天地就要如洞房了,我們來洞房看一看,炕上放著一個馬鞍,新娘要用一只腳跨過去,這時全人把馬鞍撤走,另一只腳就不跨了,意為“好馬不配雙鞍,好女不嫁二夫”,此外還有“新娘跨馬鞍,一世報平安”之說。炕角分放四只蘿卜娃娃,蘿卜諧音摞輩之意,希望新媳婦過門后,能為主家傳宗接代貢獻力量。此外還有糖盒,里面有桂圓、蓮子、花生、棗,有早生貴子的意思。晉中地區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馬桶要由小姑提到洞房,她提著盆在門外喊,“姑姑提盆盆,嫂嫂開門門,侄男侄女一群群”討其吉利,自然紅包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