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譯注(精選5篇)
《千字文》譯注 篇1
公元六世紀初,南朝梁武帝時期在建業(今南京)刻印問世的《千字文》被公認為世界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兒童啟蒙識字課本,比唐代出現的《百家姓》和宋代編寫的《三字經》還早。《千字文》可以說是千余年來最暢銷、讀者最廣泛的讀物之一。明清以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幾乎家誦人習的所謂“三百千”。過去有打油詩講私塾:“學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黃喊一年”,正是真實寫照。
《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悟助者,焉哉手也”結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全文僅重字6字,見下【重字表】),句句押韻,前后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
【重字表】《千字文》實錄九百九十四個漢字,重字凡六,以漢語拼音為序列于下: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發 “巨”:劍號巨闕;巨野洞庭
“昆”:玉出昆岡;昆池碣石 “戚”:戚謝歡招;親戚故舊
“云”:云騰致雨;禪主云亭 “資”:資父事君;務資稼穡
相傳,梁武帝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于當時尚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紙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學,但雜亂難記。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于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的文學侍從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講了自己的想法,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啟蒙讀物。
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樂不可支,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后,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這就是流傳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贊賞,將他提拔為佐撰國史。不過,據說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發皆白。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此書為“絕妙文章”,清之褚人獲贊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緒于亂絲”。
《千字文》不僅各地蒙館塾師用作兒童課本,亦為社會上諸多行業所采用,如考場試卷編號,商人帳冊編號,大部頭書籍編號之類皆以《千字文》字序為序。《太平廣記》是一部收錄唐五代以前小說、雜錄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引用了不少用《千字文》語作文、說話的資料,讀來顯得非常幽默風趣。
所謂“寫書容易注譯難”,此乃作者一大心得。為了弘揚國學之精粹,懷揣自己知識淺薄,斗膽為《千字文》注譯,在此先謝古國網的“談者”。注譯有不妥之處,尚求有識之士指教,網上朋友或有見教,鄙人于此先行謝過。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①昃②,辰宿③列張。
【注釋】①盈:月光圓滿。②昃(zè):太陽西斜。③宿(xiù)〈古〉我國天文學家將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體叫做“宿”。
【譯文】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①調陽。
【注釋】
①律呂:中國古代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從低到高依次排列,每個半音稱為一律,其中奇數各律叫做“律”,偶數各律叫做“呂”,總稱“六律”、“六呂”,簡稱“律呂”。相傳黃帝時伶倫制樂,用律呂以調陰陽。
【譯文】
寒暑循環變換,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秋天收割莊稼,冬天儲藏糧食。積累數年的閏余并成一個月,放在閏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①,玉出昆岡②。
【注釋】
①麗水:即麗江,又名金沙江,出產黃金。 ②昆岡:昆侖山。
【譯文】
云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結成霜。黃金產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侖山崗。
劍號巨闕①,珠稱夜光②。果珍李奈③,菜重芥姜。
【注釋】
①巨闕(què):越王允常命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寶劍,第一為巨闕,其余依次名為純鉤、湛盧(zhàn lú)、莫邪(mò xié)、魚腸,全都鋒利無比,而以巨闕為最。
②夜光:《搜神記》中說,隋侯救好了一條受傷的大蛇,后來大蛇銜了一顆珍珠來報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間放射出的光輝能照亮整個殿堂,因此人稱“夜光珠”。
③柰(nài): 果木名,落葉小喬木,花白色,果小。
【譯文】
最鋒利的寶劍叫“巨闕”,最貴重的明珠叫“夜光”。水果里最珍貴的是李子和奈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①火帝②,鳥官③人皇④。
【注釋】
①龍師:相傳伏羲氏用龍給百官命名,因此叫他“龍師”。
②火帝:神農氏用火給百官命名,因此叫他“火帝”。
③鳥官:少昊(hào)氏用鳥給百官命名,叫他“鳥官”。
④人皇: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說:“人皇有九個頭,乘著云車,駕著六只大鳥,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共傳了150代,合計45600年。
【譯文】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魚兒在水中潛游,鳥兒在空中飛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這都是上古時代的帝皇官員。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①陶唐②。
【注釋】
①有虞:有虞氏,傳說中的遠古部落名,舜是它的首領。這里指舜,又稱虞舜。
②陶唐:陶唐氏,傳說中的遠古部落名,堯是它的首領。這里指堯,又稱唐堯。堯當了七十年君主,他死時把君位讓給了舜;舜當了五十年君主,又把君位傳給了禹;史稱“禪
(shàn)讓”。
【譯文】
蒼頡(jié)創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唐堯、虞舜英明無私,主動把君位禪讓給功臣賢人。
吊民伐罪,周發①殷湯②。坐朝問道,垂拱③平章④。
【注釋】
①周發:西周的第一個君主武王姬(jī)發,他討伐暴君商紂王而建立周朝。
②殷湯:歷史上商朝又稱殷,成湯是第一個君主,他討伐夏朝暴君桀(jié)而建立商朝。
③垂拱:語出《書·武成》:“淳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意思是不做什么而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皇帝無為而治的套語。
④平章:平指太平。章通“彰”,彰明,顯著。
【譯文】
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賢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們詢問治國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費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績彰著。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①一體,率賓②歸王。
【注釋】
①遐邇(xiá ěr):指遠近。
②率賓:出自《詩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譯文】 他們愛撫、體恤老百姓,使四方各族人俯首稱臣。普天之下都統一成了一個整體,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貼貼地歸順于他的統治。
鳴鳳在竹,白駒①食場。化被②草木,賴及萬方。
【注釋】①駒(jū):小馬。②被(pī):通“披”,覆蓋,恩澤。
【譯文】
鳳凰在竹林中歡樂的鳴叫,小白馬在草場上自由自在地吃著草食。圣君賢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澤遍及天下百姓。
蓋①此身發,四大②五常③。恭維鞠養④,豈敢毀傷。
【注釋】
① 蓋:發語詞,無實義。 ② 四大:指地、水、風、火。
③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④ 鞠(jū)養:撫養,養育。
【譯文】
人的身體發膚分屬于“四大”,一言一動都要符合“五常”。誠敬的想著父母養育之恩,哪里還敢毀壞損傷它。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譯文】
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嚴謹的貞婦潔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過錯,一定要改正;適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棄。
罔①談彼短,靡②恃③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注釋】
①罔(wǎng): 無,不,沒有。②靡(mǐ): 無,不,沒有。③恃(shì):
依賴,依仗。
【譯文】
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器度要大,讓人難以估量。
墨①悲絲染,詩贊羔羊②。景行③維賢,克④念作圣。
【注釋】
①墨: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宋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他看見匠人把白絲放進染缸里染色,悲嘆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強調人要注意抵御不良環境的影響,保持天生的善性。
②羔羊:語出:《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通過詠羔羊毛色的潔白如一,來贊頌君子的“節儉正直,德如羔羊。”《毛序》:“《羔羊》,鵲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
③景行:語出《詩·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對高山要抬頭瞻仰,對賢人的品德要看齊,站到一個行列中去。
④克:能。
【譯文】
墨子悲嘆白絲被染上了雜色,《詩經》贊頌羔羊能始終保持潔白如一。 要仰慕圣賢的德行,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齊,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①聽。
【注釋】
①習:長期反復地做,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活動。
【譯文】
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中呼喊聲傳得很遠,寬敞的廳堂里說話聲非常清晰。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①。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注釋】
①禍、福二句:語出《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譯文】
災禍是作惡多端的結果,福祿是樂善好施的回報。一尺長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寶貝,
而即使是片刻時光也值得珍惜。
資父事①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注釋】①事:侍奉。
【譯文】
奉養父親,侍奉君主,要嚴肅而恭敬。孝順父母應當竭盡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獻出生命。
臨深履薄,夙興①溫凊②。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注釋】
①夙興:“夙興夜寐”之略。夙,早。②溫凊(qìng):“冬溫夏凊”之略。凊,涼。
【譯文】
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樣小心謹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讓他們感到冬暖夏涼。讓自己的德行像蘭草那樣的清香,像松柏那樣的茂盛。
川流不息,淵澄相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譯文】
還能延及子孫,像大河川流不息;影響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儀容舉止要沉靜安詳,
言語措辭要穩重,顯得從容沉靜。
篤①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藉②甚無竟。
【注釋】①篤(dǔ):忠實,誠信。②藉(jiè):作襯墊的東西,憑借。
【譯文】
無論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認真去做,有好的結果更為重要。這是一生榮譽的事業的基礎,有此根基,發展就沒有止境。
學優①登仕,攝②職從政。存以甘棠③,去而益詠。
【注釋】
①學優:《論語》有“學而優則仕”之語。
②攝(shè):代理。
③甘棠:木名。即棠梨。《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后遂以“甘棠”稱頌循吏的美政和遺愛。
【譯文】
書讀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職權參加國政。周人懷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著時曾在甘棠樹下理政,他過世后老百姓對他更加懷念歌詠。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譯文】
音樂要根據人們身分的貴賤而有所不同,禮節要根據人們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區別。上下要和睦相處,夫婦要一唱一隨,協調和諧。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譯文】
在外接受師傅的訓誨,在家遵從父母的教導。對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長輩,要像是他們的親生子女一樣。
孔懷①兄弟,同氣連根。交友投分,切磨②箴③規。
【注釋】
①孔懷:出自《詩·小雅·常棣》:“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后來多用“孔懷”來代指“兄弟”。
②切磨:本指加工玉石等器物,此引申為學問上的探討研究。
③箴(zhēn):勸誡、勸勉。
【譯文】
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因為同受父母血氣,如同樹枝相連。結交朋友要意氣相投,要能學習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仁慈隱惻①,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②匪③虧。
【注釋】①隱惻(yǐn cè):惻隱,憐憫、同情。②顛沛(diān pèi):跌倒,比喻處境窘迫困頓。③匪(fěi):非,不是。
【譯文】
仁義、慈愛,對人的惻隱之心,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拋離。氣節、正義、廉潔、謙讓這些品德,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也不可虧缺。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譯文】
保持內心清靜平定,情緒就會安逸舒適,心為外物所動,精神就會疲憊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滿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會轉移改變。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①。都邑②華夏,東西二京。
【注釋】
①縻(mǐ):牽系,拴住,系住。②邑(yì): 國都,京城 。
【譯文】
堅定地保持著高雅情操,好的職位自然就會屬于你。中國古代的都城華美壯觀,有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
背邙①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注釋】①邙(mánɡ):山名, 北邙山,在河南省。
【譯文】洛陽北靠邙山,面臨洛水;長安北橫渭水,遠據涇河。宮殿回環曲折,樓臺宮闕凌空欲飛,使人心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①傍啟,甲帳②對楹。
【注釋】
①丙舍:宮中別室。
②甲帳:漢武帝時所造的帳幕。
【譯文】宮殿里畫著飛禽走獸,還有彩繪的天仙神靈。正殿兩邊的配殿從側面開啟,豪華的帳幕對著高高的楹柱。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①。升階納陛②,弁③轉疑星。
【注釋】①笙(shēng): 簧管樂器, 《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②陛(bì):帝王宮殿的臺階。
③弁(biàn):古時的一種官帽,通常配禮服用(吉禮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譯文】宮殿里擺著酒席,彈琴吹笙一片歡騰。官員們上下臺階互相祝酒,珠帽轉動,像滿天的星斗。
右通廣內①,左達承明②。既集墳③典④,亦聚群英。
【注釋】
①廣內:漢宮廷藏書之所;指帝王書庫。
②承明:古代天子左右路寢稱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稱。
③墳:《三墳》,記載三皇事跡的書。
④典:《五典》,記載五帝事跡的書。
【譯文】
右面通向用以藏書的廣內殿,左面到達朝臣休息的承明殿。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著成群的文武英才。
杜稿①鐘隸②,漆書③壁經④。府羅將相,路俠⑤槐卿。
【注釋】
①杜稿:杜度的草書手稿。
②鐘隸:鐘繇(yóu)的隸書真跡,見張懷《書斷》。
③漆書:汲縣魏安厘王墓中發掘出來的漆書。《晉書·束皙傳》。
④壁經:漢代魯恭王在曲阜孔廟墻壁里發現的古文經書。《漢書·藝文志》。
⑤俠:同“夾”。
【譯文】里邊有杜度草書的手稿和鐘繇隸書的真跡,有從汲(jí)縣魏安厘王冢
(zhōng)中發現掘出來的漆寫古書,以及漢代魯恭王在曲阜(fù)孔廟墻壁內發現的古文經書。宮延內將想依次排成兩列,宮廷外大夫公卿夾道站立。
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①,驅轂②振纓。
【注釋】
①輦(niǎn):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②轂(ɡǔ):泛指車。
【譯文】
他們每家都有八縣以上的封地,還有上千名的侍衛武裝。戴著高大帽子的官員們陪著皇帝出游,駕著車馬,帽帶飄舞著,好不威風。
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譯文】
他們的子孫世代領受俸祿,奢侈豪富,出門時輕車肥馬,春風得意。 朝廷還詳盡確實地記載他們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傳后世。
磻溪①伊尹②,佐時阿衡③。奄宅曲阜,微旦④孰營。
【注釋】
①磻(pān)溪:指姜太公呂尚。呂尚在磻溪釣魚,遇文王,拜為太師,輔佐周武王滅商。
②伊尹:原為有莘(shēn)氏女的陪嫁奴隸,商湯用為小臣,后來任以國政,輔佐商湯功滅夏桀。
③阿衡:商朝官名,相當于宰相。《詩·商頌·長發》:“寮維阿衡,左右商王。”,則是專指伊尹。
④旦:周公姬旦。
【譯文】
周武王磻溪遇呂尚,尊他為“太公望”;伊尹輔佐時政,商湯王封他為“阿衡”。周成王占領了古奄國曲阜一帶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輔政哪里能成?
桓公匡①合,濟弱扶傾。綺②回漢惠,說③感武丁。
【注釋】
①匡(kuānɡ):正,糾正,端正。
②綺(qǐ):綺里季,商山四皓之一。漢惠帝做太子時,漢高祖想廢掉他另立太子。呂后用張良的計策,厚禮迎來商山四皓,使他們與太子相處。漢高祖看到惠帝羽翼已成,就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頭。
③說(yuè):傅說。傅說原是傅巖搞版筑的奴隸,殷高宗武丁夢見了他,便畫相訪求,找到以后,用為宰相。
【譯文】
齊桓公匡正天下諸侯,都打著“幫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號。漢惠帝做太子時靠綺里季才幸免廢黜,商君武丁感夢而得賢相傳說。
俊乂①密勿,多士實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②。
【注釋】
①乂(yì):治理,安定。
②橫:連橫。戰國時,蘇秦說(shuì)六國聯合拒秦,史稱“合縱”。張儀主和拆散合縱,使六國一個個服從秦國,稱為“連橫”。由于連橫,秦國采取遠交近攻政策,首先打擊趙、魏,所以說“趙魏困橫”。
【譯文】
賢才的勤奮謹慎,換來了百官的各安其位。晉文公、楚莊王先后稱霸,趙國、魏國受困于連橫。
假途滅虢①,踐土會盟。何②遵約法,韓③弊④煩刑。
【注釋】
①假途滅虢(guō):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虞侯因不聽宮之奇的勸諫而遂使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后也被晉國滅亡。
②何:蕭何,漢高祖丞相。《史記蕭相國世家》說他“以文無害”,“奉法順流”。《漢書刑法志》說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這里大意是說蕭何輕刑簡法。③韓:韓非。《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李斯、姚賈毀謗韓非,勸始皇“以過法誅之”。過法、煩刑,都指苛刻的刑法。
④弊:作法自弊。
【譯文】
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消滅虢國,晉文公在踐土召集諸侯歃血會盟。蕭何遵奉漢高祖簡約的法律,韓非慘死在他自己所主張的苛刑之下。
起翦頗牧①,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注釋】①起翦(jiǎn)頗牧: 起:白起;翦:王翦;頗:廉頗;牧:李牧。
【譯文】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李牧,用兵作戰最為精通。他們的聲威遠揚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遠流傳在千古史冊之中。
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岳宗恒岱①,禪主云亭。
【注釋】
①岱(dài):泰山的別稱。也叫“岱宗”、“岱岳”。
【譯文】
九州之內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跡,全國各郡在秦并六國后歸于統一。五岳以泰山為尊,歷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禪禮。
雁門紫塞①,雞田②赤城③。昆池④碣石⑤,巨野⑥洞庭。【注釋】
①紫塞(sāi):北方邊塞,這指長城。
②雞田:西北塞外地名。
③赤城:山名,在浙江省天臺縣北,為天臺山南門。《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赤城霞舉而建標。”
④昆池:即昆明滇池。
⑤碣(jié)石:河北樂亭縣東,今沉入渤海。
⑥巨野:古湖澤名。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北五里。
【譯文】
名關有北疆雁門,要塞有萬里長城,驛站有邊地雞田,奇山有天臺赤城。賞池赴昆明滇池,觀海臨河北碣石,看澤去山東巨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曠遠綿邈①,巖岫沓冥②。治本于農,務茲稼穡③。
【注釋】
①綿邈(miǎo):連綿遙遠的樣子。
②巖岫(xiù)沓(tà)冥(míng):岫,山洞;沓,眾多、重疊;冥,昏暗。
③稼穡(jià sè):種植和收割。泛指農業勞動。
【譯文】
中國的土地遼闊遙遠,沒有窮極,名山奇谷幽深秀麗,氣象萬千。把農業作為治國的根本,一定要做好播種與收獲。
俶①載②南畝,我藝黍稷③。稅熟貢新,勸賞黜④陟⑤。
【注釋】
①俶(chù):開始。
②載:從事。
③黍稷(shǔ jì):黍,指植物名。亦稱“稷”、“糜子;稷,植物名。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
④黜(chù):貶職,罷免。
⑤陟(zhì):晉升、獎勵。
【譯文】
一年的農活該開始干起來了,種植著小米和黃米。收獲季節,用剛熟的新谷交納稅糧,莊稼種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賞賜,種得不好的就要受到處罰。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譯文】
孟子崇尚樸素,史官子魚秉性剛直。 做人要盡可能合乎中庸的標準,必須勤勞謙遜,謹慎檢點,懂得規勸告誡自己。
聆音察理,鑒貌辨色。貽①厥②嘉猷③,勉其祗④植⑤。
【注釋】
①貽(yí):遺留。②厥(jué):他的。③猷(yóu):計劃、謀劃。④祗(zhī):恭敬。
⑤植:立身于不敗之地。
【譯文】
聽人說話要審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 要給人家留下正確高明的忠告或建議,勉勵別人謹慎小心地處世立身。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①幸即。
【注釋】①皋(gāo):水邊的高地。
【譯文】
聽到別人的譏諷告誡,要反省自身;備受恩寵不要得意忘形,對抗權尊。如果知道有危險恥辱的事快要發生就退隱山林,還可以幸免于禍。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譯文】
漢代疏廣、疏受叔侄見機歸隱,有誰逼迫他們辭去官職呢?離君獨居,悠閑度日,整天不用多費唇舌,清靜無為豈不是好事。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
【譯文】
探求古人古事,讀點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除雜念,自在逍遙。輕松的事湊到一起,費力的事丟在一邊,消除不盡的煩惱,得來無限的快樂。
渠荷的歷①,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②凋。
【注釋】
①的歷:光彩爛灼的樣子。②蚤(zǎo):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譯文】
池塘中的荷花開得多么鮮艷,園林內的青草抽出嫩芽。到了冬天枇杷葉子還是綠的,梧桐一到秋天葉子就凋了。
陳根委翳①,落葉飄搖。游鹍②獨運,凌摩絳霄。
【注釋】
①翳(yì):遮蔽,掩蓋。② 鹍(kūn):“鹍雞”,古書上指象鶴的一種鳥。
【譯文】
老樹根蜿蜒曲折,落葉在秋風里四處飄蕩。只有遠游的鯤鵬獨立翱翔,直沖布滿彩霞的云霄。
耽讀玩市,寓目囊①箱。易輶②攸③畏,屬耳垣④墻。
【注釋】
①囊(nǎng):口袋。 ②輶(yóu):一種輕便的車子。
③攸(yōu):所。 ④垣(yuán):矮墻,也泛指墻。
【譯文】
漢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戀于讀書,眼睛注視的全是書袋和書籍。換了輕便的車子要注意危險,說話要防止隔墻有耳。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譯文】
平時的飯菜,要適合口味,讓人吃得飽。飽的時候自然滿足于大魚大肉,餓的時候應當滿足于粗菜淡飯。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①,待巾帷房②。
【注釋】
①績紡:泛指紡紗,績麻諸事。即紡績。②帷房:內房。
【譯文】
親屬、朋友會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應和自己不同。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務,盡心恭敬地服待好主人。
紈①扇圓絜②,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注釋】①紈(wán):很細的絲織品。②絜(jié):“潔”之書面語。
【譯文】
圓圓的絹扇潔白素雅,白白的蠟燭明亮輝煌。白日小憩,晚上就寢,有青篾編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弦歌酒宴,接杯舉觴①。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注釋】①觴(shāng): 酒杯。
【譯文】
奏著樂,唱著歌,擺酒開宴;接過酒杯,開懷暢飲。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樂又安康。
嫡①后嗣續,祭祀烝②嘗。稽顙③再拜,悚懼恐惶。
【注釋】
①嫡(dí):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的正妻。
②烝(zhēng)嘗:《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yuè),夏曰禘(dì),秋曰嘗,冬曰烝。”《說文》鄭注:“此蓋夏殷之祭名,周則春曰祠,夏曰礿。”此以“烝嘗”代指四時祭祀。
③稽(qǐ)顙(sǎng):屈膝下拜,以額觸地的一種跪拜禮,表示極度的虔誠和感謝。
【譯文】
子孫一代一代傳續,四時祭祀不能懈怠。跪著磕頭,拜了又拜;禮儀要周全恭敬,心情要悲痛虔誠。
箋①牒簡要,顧答審詳。骸②后想浴,執熱愿涼。
【注釋】①箋(jiān):文書、書信。 ②骸(hái):身體。
【譯文】
給人的書信要簡明扼要,回答別人的問題時要審慎周詳。身上臟了就想洗個澡,捧著熱東西就希望它有風把它吹涼。
驢騾①犢②牲,駭躍超驤③。誅④斬賊盜,捕獲叛亡。
【注釋】
①騾(luó):騾子。 ②犢(dú):小牛,泛指牛。
③驤(xiānɡ):馬抬起頭快跑。④誅(zhū):殺死,鏟除。
【譯文】
家里有了災禍,連驢子、騾子,大小牲口都會受驚,狂蹦亂跳,東奔西跑。官府誅殺盜賊,捕獲叛亂分子和亡命之徒。
布射遼丸①,嵇琴阮嘯②。恬筆倫紙③,鈞巧任釣④。
【注釋】
①布:呂布。呂布轅門射戟(jǐ),為劉備、紀靈和解。遼:宜僚。善于彈丸。
②嵇(jí):嵇康。善彈琴詠詩。 阮(ruǎn):阮籍。能嘯。
③恬(tián):蒙恬。晉朝崔豹《古今注》說蒙恬開始用兔毫竹管做筆。倫:蔡倫。《后漢書》記他開始創造性的用樹皮,麻頭,破布等來造紙,人稱“蔡侯紙”。
④鈞:馬鈞。三國時人,巧思,曾作指南針和龍骨水車。任:任公子。事見《莊子·外物》。
【譯文】
呂布善于射箭,宜僚善玩彈丸,嵇康善于彈琴,阮籍善于撮口長嘯。蒙恬制造了毛筆,蔡倫發明了造紙,馬鈞發明了水車,任公子善于釣魚。
釋紛利俗,竝①皆佳妙。毛施②淑姿,工③顰④妍⑤笑。
【注釋】
①竝(bìng):“并”異體字之一。
②毛:毛嬙(qiáng)。西:西施。《莊子·齊物論》:“毛嬙、西施,人之所美也。”
③工:善。 ④顰(pín):皺眉。 ⑤妍(yán):美麗。
【譯文】
他們或者善于為人解決糾紛,或者善于發明創造有利于社會,這些都非常巧妙。
毛嬙、西施,姿容姣美,哪怕皺著眉頭,也像美美的笑。
年矢①每催,曦暉朗曜②。璇璣③懸斡④,晦魄⑤環照。【注釋】
①矢(shǐ):箭。 ②(yào):日光、照耀。
③璇璣(xuán jī):古代稱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
④斡(wò):旋轉。 ⑤晦魄:月亮。
【譯文】
青春易逝,歲月匆匆催人漸老,只有太陽的光輝永遠朗照。 高懸的北斗隨著四季變換轉動,明晦的月光灑遍人間每個角落。
指薪①修祜②,永綏③吉劭④。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注釋】
①指薪:《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用木柴燒火,木柴有窮盡的時候,而火往下傳,卻不會滅。喻人的肉體會死亡,而人類的生命是延續無窮的。
②祜(hù): 福;大福。
③綏(suí):平安,安撫。
④邵(shào):勸勉,美好(多指道德品質)。
【譯文】
順應自然,修德積福,永遠平安,多么美好。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頭邁步,一舉一動都象在神圣的廟宇中一樣儀表莊重。
束帶矜①莊,徘徊瞻眺。孤陋寡聞,愚蒙等誚②。
【注釋】
①矜(jīn):自夸、自恃。《禮記·表禮》“不矜而莊。”
②誚(qiào):譏諷、嘲諷。
【譯文】衣帶穿著整齊端莊,舉止從容,高瞻遠矚。這些道理孤陋寡聞就不會明白,只能和愚味無知的人一樣空活一世,讓人恥笑。
謂語助詞,焉哉乎也。
【譯文】說到古書中的語助詞嘛,那就是“焉”、“哉”、“乎”、“也”了。
《千字文》譯注 篇2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一、 教學內容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二、 教學目標
1. 教學“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能夠讀準字音,認識漢字,理解意思。
2. 初步訓練學生的韻律感,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讀的基礎上背誦。
3. 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熱愛祖國文字并從中受到熏陶。
三、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誦讀,讀準字音,認識漢字,理解意思。
2. 通過熟讀成誦,激發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
3. 通過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漢字進行運用并進行拓展延伸。
四、 課前準備
1. 錄制配樂故事:《盤古開天地》。
2. 《千字文》(片段)朗讀錄音。
3. 古琴樂曲。
五、 課時安排
1課時
六、 教學過程
1. 激趣導入
(1) 上課之前,老師請大家聽一個故事,播放正文“經典鏈接”中《盤古開天地》(見《千字文》第14頁)的故事。
(2) 故事聽懂了嗎?有意思嗎?古人把這個有趣的故事編成了一首動聽的韻律歌。這本《千字文》,它由一千個不重復的字組成,讀起來也非常動聽,老師請大家聽一聽好嗎?
(3) 播放《千字文(片段)》錄音。
(4) 指名談談聽后的感受。
(5) 過渡:《千字文》四字一句,讀起來就像一首詩,讓我們覺得像歌一樣委婉動聽。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念一念,感受它的韻律美,好嗎?
2. 初讀正字音
(1) (出示帶拼音的字幕)有些字大家可能沒見過,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相信你們一定能讀準,自己練習一下,讀得好的同學等會兒老師請他當小老師,帶著大家一起讀!
(2)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3) 指名讀,相機正音,重點指導“宙”、“洪”、“荒”、“盈”、“昃”、“辰”、“宿”的讀音。
(4) 在正音的過程中相機理解“玄”、“洪荒”、“盈”、“昃”、“辰”、“宿”的意思。
(5) 指名領讀。
(6) 齊讀。
(7) (出示去拼音的字幕)去掉拼音大家能讀好嗎?同桌的兩位相互合作一下吧,你讀我聽,我讀你聽。如果你的同桌讀得好,請你伸出大拇指夸夸他,如果你的同桌遇到了困難就請你當小老師幫幫他。
(8) 同桌對讀。
(9) 指名開火車輪讀四句。
(10) 全班齊讀。
3. 再品讀韻律
(1)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棒,字音全都讀準了,但要讀得再好一點兒還要注意四個小標點呢!逗號和句號在提醒我們要注意停頓,我們讀的時候可要注意呀!如果讀音準確,聲音響亮,注意停頓,這樣讀起來就更好聽了,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好嗎?
(2) 全班齊讀。
(3) 發現“黃、荒、張”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韻母都是ang,這四句都是押ang韻。大家把古文的聲韻美讀出來了!古人讀書時常常搖頭晃腦、手舞足蹈,我們也學他們的樣子來讀讀吧!
① 師帶領學生搖頭晃腦讀。
② 師帶領全班學生按節奏拍手讀。(節奏:////)
③ 男女生合作,按節奏拍手對讀。
④ 全班手腳合作打節奏讀。(例:天 地 玄 黃 宇 宙 洪 荒 拍手 拍手 踏腳 踏腳/ 拍手 拍手 踏腳 踏腳)
(4) 古代的文字真是精妙,既有好聽的韻腳,也有規律的節奏,這就是韻律美。
4. 三讀解文意
(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已經讀了這么多遍,這四句的意思你知道了嗎?
(2) 出示“經典解說”,自己讀一讀,想一想。
(3) 指名結合“經典解說”說一說自己的理解。
(4) 我們仿佛看到了盤古開天地后的情景。老師和你們一起背一背這四句話,好嗎?師說一、三句,生對二、四句。師說前兩個字,生說后兩個字。
(5) 指名背誦四句。
(6) 全班齊背。
5. 練習延伸
(1) “天”、“地”、“日”、“月”、“星”這五個字常常出現在成語里,比如“開天辟地”、“日積月累”、“披星戴月”。
(2) 學生思考練習。
(3) 全班交流,相機理解。
6. 作業布置
(1) 把今天學的四句內容背給爸爸媽媽聽。
(2) 讀一讀《千字文》第14-15頁“經典鏈接”:《女媧》、《太陽系出現重大變化》。
(3) 結合平時了解到的宇宙知識,把腦海中宇宙的樣子畫下來。
《千字文》譯注 篇3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初步了解文中介紹了幾中動植物。
3.學習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簡單的畫面。
教學重難點:
1. 朗讀課文,誦讀《千字文》
2. 初步了解課文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復習背誦《千字文》片斷,引入新課。
二、讀文(由讀正確到讀流利)
1.聽視頻范讀正音。
2.學生自由練讀,要求讀準字音。
3.分句指名讀,讀對跟讀,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讀。
4.自由練讀,要求讀通句子。
5.指名讀全文,齊讀。
三、借助視頻、圖片感悟課文
1.播放視頻講解,要求認真聽。
2.找找文中講了哪些景物,并動筆畫出來。
3.指名交流,提示學生按照“從哪句知道了什么”的句式回答。(隨機將文中講到的7種景物板書于黑板上。)
4.借助注釋讓學生說說課文中是怎樣描寫荷花、園莽、枇杷、梧桐的,同時借助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5.學生匯報交流
匯報到“渠荷”時,相機引導學生背誦課后詩歌苑中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在學生匯報交流到“園莽”時,隨機引導學生閱讀課后漢字宮中“莽”的本意。在學生匯報到“梧桐”時,引導學生自讀課后故事《焦尾琴》。
6.“陳根委翳,落葉飄搖。游鹍獨運,凌摩絳霄”作為略處理。出示圖片,讓學生借助圖片找到相關句子,讀句子
四、誦讀課文
1.自由練習背誦。
2.出示填空背,借助板書看詞背。
《千字文》譯注 篇4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背誦《千字文》13,14,15,16段;
2.教育學生珍惜時間,讓學生明白“寸陰是競”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國學經典誦讀本《千字文》,小印章
教學重點:
背誦本節所學內容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理解所學內容
教學過程:
1.介紹今天的獎勵圖標,以激起學生的好勝熱情;
2.復習《千字文》9,10,11,12段;
3.教師伴樂有感情的范讀所學內容兩遍;
4.教師伴樂領讀,學生跟讀初步熟悉所學內容;
5.讓學生認真朗誦所學內容,并找出多音字,教師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
6.提出“寸陰是競”,讓學生自行感悟并議論,最后教師進行講解,并列舉一些關于珍惜時間的詞句;
7.分組朗誦,學生自由背誦;
8.游戲“雙簧”,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總結:
獎勵,蓋印章,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
附:千字文
【作者】周興嗣 【朝代】南北朝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
坐朝問道,垂拱平章。
愛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邇一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蓋此身發,四大五常。
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
景行維賢,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夙興溫凊。
似蘭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淵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
榮業所基,籍甚無竟。
學優登仕,攝職從政。
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
仁慈隱惻,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都邑華夏,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
宮殿盤郁,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畫彩仙靈。
丙舍旁啟,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杜稿鐘隸,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路俠槐卿。
戶封八縣,家給千兵。
高冠陪輦,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車駕肥輕。
策功茂實,勒碑刻銘。
盤溪伊尹,佐時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濟弱扶傾。
綺回漢惠,說感武丁。
俊義密勿,多士實寧。
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
何遵約法,韓弊煩刑。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百郡秦并。
岳宗泰岱,禪主云亭。
雁門紫塞,雞田赤誠。
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曠遠綿邈,巖岫杳冥。
治本于農,務茲稼穡。
俶載南畝,我藝黍稷。
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
庶幾中庸,勞謙謹敕。
聆音察理,鑒貌辨色。
貽厥嘉猷,勉其祗植。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
殆辱近恥,林皋幸即。
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索居閑處,沉默寂寥。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
欣奏累遣,戚謝歡招。
渠荷的歷,園莽抽條。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
游鹍獨運,凌摩絳霄。
耽讀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屬耳垣墻。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
飽飫烹宰,饑厭糟糠。
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紈扇圓潔,銀燭煒煌。
晝眠夕寐,藍筍象床。
弦歌酒宴,接杯舉殤。
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嫡后嗣續,祭祀烝嘗。
稽顙再拜,悚懼恐惶。
箋牒簡要,顧答審詳。
骸垢想浴,執熱愿涼。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
誅斬賊盜,捕獲叛亡。
布射僚丸,嵇琴阮簫。
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并皆佳妙。
毛施淑姿,工顰妍笑。
年矢每催,曦暉朗曜。
璇璣懸斡,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
矩步引領,俯仰廊廟。
束帶矜莊,徘徊瞻眺。
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千字文》譯注 篇5
教材說明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訓蒙教材,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
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構思精巧、宛轉有致,氣勢雄渾,條理貫穿,妙語連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句句押韻,前后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地理、倫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作人處事的道理,其知識性與藝術性,堪稱雙絕。
學習目標
1、能熟讀成誦,從而正確認讀漢字。
2、運用多種方法誦讀,訓練學生朗讀古文的韻律感,從而達到熟讀成誦。
3、讀懂文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意,從而熏陶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學習重難點:
疏通文意,熟讀成誦。
學習策略:
1、朗讀學習法,以讀促學,以讀帶學。
2、合作探究法,學習小組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合作探究領會文章。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背詩導入:
師:我們會背很多的唐詩。下面我們把背誦的《唐詩三百首》中的詩背誦一下。注意打好節拍。生齊背。(王奕丹、趙雪菲領誦)
吟誦著如此美妙的古詩文,我們覺得這些古代的大詩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你們想知道這些偉大的詩人小時候讀什么書入門的嗎?
《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書《千字文》。
2、簡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國學啟蒙教材,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構思精巧、氣勢雄渾,條理貫穿,妙語連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句句押韻,有條不紊的介紹了有關自然、社會、歷史、地理、倫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處事等方面的知識和道理,以及做人處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
3、聽故事:
相傳,梁武帝一生戎馬倥傯,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由于當時沒有一本適合的啟蒙讀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鐵石的文學侍從,從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跡中拓下一千個各不相干的字,每紙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學習,但雜亂難記。梁武帝尋思,若是將這一千字編撰成一篇文章,豈不妙哉。于是,他召來自己最信賴物。周興嗣接受任務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邊吟邊書,終將這一千字聯串成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后,拍案叫絕。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這就是流傳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興嗣因出色地編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贊賞,提拔為佐撰國史。不過,據說周興嗣因一夜成書,用腦過度,次日,已鬢發皆白。
同學們肯定迫不及待想學習《千字文》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這本才子奇書的魅力吧!
二、學習前五節
我們先來欣賞一下千字文前兩部分的誦讀。(拿好材料認真聽)
字正腔圓
知讀音
字正,就是發音一定要正確;腔圓,就是字要發的圓潤,宏亮。
1、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當遇到難讀的或者不會讀的字,動動筆圈起來。看誰學得最快,讀得最準。
2、請學生代表試讀文章,其他同學聽讀注意生字的讀音。
3、請同學相互糾正關鍵字的讀音
4、聽朗讀錄音,注意小聲跟讀。
5、教師強調重要字詞的讀音,然后學生齊讀文章第一節。
手舞足蹈
讀韻律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韻。你看,“黃、荒、張”都有一個“ɑng”音,(課件)這就是古文的聲韻美了。我們不僅可以用聲音去找這種聲韻的感覺,還可以用手打節奏。
1、全體學生拍手讀: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讀:例:女:天
地
玄黃(男:玄黃)
女:宇
宙
洪荒(男:洪荒)
的
3、小組合作嘗試打不同的節拍來讀。
古時候的文章就有這樣的奧妙!既有好聽的韻,也蘊含著不同的節奏,這就叫作韻律美了!
三讀成誦
知其意
1、遇到疑問標出來,小組間相互解決,然后反復誦讀。
2、教師點撥講解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小節背誦。
3、小組間進行誦讀競賽,評出表現最佳的小組。
三、繼續學習后四節
課件學習后四節。
1、你知道什么地方出產的黃金最好?什么地方的玉最好?
2、你知道最好的寶劍是什么劍嗎?你知道最好的寶珠什么?
3、你最喜歡的水果和蔬菜是什么?古人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四、總體讀第一部分
有節奏打節拍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
古人的詩唱出來更好聽呢!我們來欣賞一下。(播放課件)
唱出來的《千字文》真好聽,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學習一下。
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
關于宇宙的形成,始終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年來,在科學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論為主,認為宇宙來源于一場150億年前的爆炸,各種物質四散開來形成了現在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天地和星體。
其實,類似這樣的說法,在中國上古時代的很多神話傳說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經》所記載的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里的盤古,我們可以把他認為是一種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簡單地把他作為一個人或這神來看待。盤古在經歷“一日九變”之后,身體各個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種物質。這種觀點從基本上來說,是與現代宇宙學物質無處不在,沒有物質就沒有宇宙空間的理論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滓始牙,蒙鴻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等等記載,這些文字已經把宇宙的形成過程描繪的很細致、清楚了,宇宙是從無中產生的,起初像一個雞蛋,中間有一種無始以來匯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發了,這樣就行成了陰陽、天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宇宙這個概念,是我們中國首先提出來的,所謂宇指的是空間、宙指的是時間,合在一起就是時空的概念
。(《淮南子》:“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這個概念在西方,是由愛因斯坦才提出來的,而我們現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說在這方面我們又比西方高明了兩千多年。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土質呈微黃色,所以說是“天地玄黃”。關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經提到,按現在的說法是在150億年前生成的,在古代,還沒有現在各種先進的設備和儀器來進行科學的觀測和測量,所以只能用一個形容詞“洪荒”來代表那個極為遙遠的年代,相當與佛教上“無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宇宙、太陽系形成,日月開始按一定的軌道運行。盈昃在這里是為了押韻作倒裝來用,盈是充滿;昃是太陽偏西,連起來的意思就是太陽從東邊生氣,到西邊落下,地球上的一個白晝就這樣過去。然后月亮升起來了,因為它在圍繞地球運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現了“月有陰晴圓缺”的現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漢燦爛,像一盤圍棋一樣布滿了天空。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閏馀成歲
律呂調陽
日月交替,冷暖更迭,四季周而復始地變換,先民們在春夏辛勤地勞作,到了秋天收獲的季節,把莊稼、稻谷顆粒歸倉,儲存起來用以度過漫長而嚴寒的冬天。這些天文、氣象的常識,是古人經過相當漫長的時間來觀測和總結得到的。
說到“秋收冬藏”,在現在科技發達的時代,這個自然界過去被認為不可逆轉的規律,已經被徹底打破了。比如現在的反季節蔬菜、瓜果,就是這樣,完全可以做到四季可種、可收、可藏,這是科學的進步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方便和好處。但是,所謂有一利必有一弊,機械化、自動化的程度高了,人們就開始懶惰起來,種田的人少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高粱、什么是玉米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現在這種現象是越來越普遍了。過去我在農村老家,就有支農的大學生經常鬧把麥苗當雜草鏟除掉的笑話,這在我父母那種年紀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容忍同時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12個月(云塵子按:在實際應用中,有的是從上一年的立春到下一年的立春作為一年)。這里“閏余成歲”指的是后者,是年的意思。中國古代的歷法,相傳是由黃帝確定的(云塵子按:相傳更早的伏羲氏時代已經有了歷法),經過不斷地修訂,到夏朝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形式: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以月亮繞地球一周為一月,叫做夏歷或農歷。因為月亮圓缺交替一次是29天多一點,所以,每月設定為29天或30天,這樣一年12個月最多才360天,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大約365.25天少,因此,就通過設置閏月來調節,根據計算來設定,每個閏年都是多一個月。為了使太陽運行規律與月亮圓缺統一起來,又用二十四節氣來加以聯系。由于實際上地球繞太陽一周與實際的一年相比所用的時間要多出來一點,所以設置了閏月,每隔數年在2月份多加出一天,以保持歷法的準確。(云塵子按:以上藍字部分是云塵子所加,后面的紅字部分是原文,有錯誤,請不要看)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閏余成歲”的意思,閏字在這里當余數講。
基本的歷法規定好了,還要以一定的順序標明月份的變化,以區分四季和節氣的變遷,這就用到了“律呂”這個概念。據《宋史》載:“昔黃帝作律呂,以調陰陽之聲,以候天地之氣”,律本是一種用來調整、校對樂器音質的一種工具,由從低到高次第排列的管子組成,按我的想象應該和笙差不多,奇數(陽)的6只稱作律(陽六),偶數(陰)的稱作呂(陰六),這里陰陽的定義牽扯到《易經》方面的問題,因為不在題目范疇之內,所以權且略過。我們只要明白,當初是黃帝用陰陽12個音律來代表一年12個月份就可以了。所謂“調陽”就是調和陰陽,安排好年月的時序關系。因為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以月亮的盈虧為月叫陰歷;以太陽為基準,地球繞行一周為年叫陽歷。這一點是和西元的歷法是不同的。
三
云騰致雨
露結為霜
金生麗水
玉出昆岡
“云騰致雨,露結為霜”是兩種普通的自然現象,云彩上升到,遇到冷空氣凝結,當形成水滴,自身越來越重,不能繼續在空中飄浮后就會落下來形成降雨;初冬依附在草木枝葉上的露水,因為嚴寒的緣故,就會變成薄薄的冰霜,這就是《詩經》上所謂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不過用文學的語言形容起來就很優美了。
過去有的書上關于“金生麗水”的麗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浙江的麗水縣(市);一種是指金沙江。其實這兩種解釋都對,但都不確切,或者說擗解的過于程式化、具體化了,我以為“麗水”應該引申為水量豐沛、河流眾多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往往黃金的儲量多而容易開采。因為古代沒有機械化的挖掘、勘探設備,所以獲取黃金只能使用原始的“淘金”法,在臨岸的淺水處人工篩選。古詩上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描寫的就是淘金工人勞作的場面,當然如果按為人處事等方面來講,則是另有寓指,別具深意了。
“玉出昆崗”
中國的古籍中把昆侖山稱為“群玉之山”,認為昆侖山是盛產玉石的地方。古人認為玉是天地精氣的結晶,是人神進行溝通的中介,對玉石很看重,便把玉石制成的飾物生前佩戴、死后殉葬,如歷史上“金縷玉衣”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宗教色彩。至于由玉引出的“完璧歸趙”的故事,更是為世人所耳熟能詳了。
類似于古代的“淘金”,古代采玉的途徑主要是靠“撈玉”:莽莽昆侖山脈有眾多的河流分布,夏季山上的積雪消融,原生玉石就會被洪水攜帶奔流到地面,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到秋季河水漸落,“水落石出”,易于發現揀拾;此外還有在古河道和山腳礫石層中挖玉的,不過比之前者就困難得多了。
同樣“金生麗水”一樣,“玉出昆崗”也是泛指像昆侖山這樣的崇山峻嶺中多蘊藏有無暇美玉。因為自古盛產玉石的地方不止“昆崗”,一處,比如有名的和闐地區。在古代,為了方便將玉石從遙遠的新疆運送到中原地區,便開辟了類似“絲綢之路”的橫貫東西的“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
四
劍號巨闕
珠稱夜光
在冷兵器時代,劍被尊為百器之王,無論騷人墨客還是武勇匹夫都樂于佩帶,所以名劍往往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相傳春秋戰國時,越國的國君允常聘請當時著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其制作佩劍,一共做了5把,分別是:湛盧、巨闕、勝邪、墨陽、純鉤。(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外傳》:“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以巨闕最為珍貴,因而千字文有“劍號巨闕”之說。另外,《史記》荊軻刺秦王使用的“魚腸”劍,據傳也為歐冶子作鑄。
關于歐冶子鑄劍,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故事。如當初他鑄劍的時候,爐膛里的鐵汁遲遲不能流出,古人迷信,以為是爐神作祟,便把自己的妻子推入爐膛祭神,才得以成功。后來,同時代的干將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當他的妻子莫邪聽到她講述歐冶子夫婦的事跡后,毅然效法歐妻,舍身祭爐,所以人們把打造出來的兩口寶劍稱為干將、莫邪。不過,在眾多的名劍中,最富傳奇色彩的,當數“湛盧”,相傳這口劍是歐冶子在福建深山用特有的“神鐵”、“圣水”鍛制而成,歷時三年,據據《越絕書》載“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為了測驗寶劍的鋒利,歐冶子信守一揮,將一塊巨石轟然辟為兩半,。后來這把劍被越王命名為“湛盧”,那座山也因此被稱為湛盧山,那塊石頭則被人稱之為“試劍石”,是現在著名的“湛盧三峰十六景”之一。據說后來湛盧劍屢易其主后,到晉代為名將周處所得,后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自岳飛亭遇害,湛盧寶劍就失傳了。另,杜甫有詩云“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可見在唐代,湛盧在當時已經被作為名貴兵器的代稱而廣泛使用了。
“珠稱夜光”夜光珠即夜明珠,在珠寶珍玩中,以此珠最為價值連城。古書上記載,夜明珠除了會發光,還能解百毒、趨吉避兇,能防腐,更是吉祥富貴的象徵,所以古代的君王,都以擁有夜明珠為傲。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為宴請剛從突厥歸來的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為此,他命令工匠把宮殿裝飾一新,并且到處設燈火和蠟燭,把夜晚的宮殿照得如同白晝。萬萬沒想到,蕭氏卻指責說,宮殿里燈火過多,只覺得黑煙繚繞,煙氣逼人,雖然華麗,但不舒服。她接著夸口說,過去隋王朝在舉行類似活動的時候,從來不用這些東西,而是在宮殿內外懸掛120顆夜明珠,珍奇華貴,光彩照人。此外,清代慈禧太后死后,也曾用口含夜明珠的方法來防止尸體腐##敗,后被軍閥孫殿英所盜。這故事些都為夜明珠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而在古代,夜明珠的價值是凌駕與其他珍玩器物之上的,
“珠稱夜光”就是這個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