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戲曲大舞臺》案例
[活動案例]“中國戲曲大舞臺”綜合實踐活動(案例)
實踐學校:瓊海市華僑中學
學生年級:七年級
指導老師:吳榮
一、主題的確定
本課題的選擇是從與七年級學生的一次談話而引起的,當時他們雖然學了“中國戲曲大舞臺”綜合實踐活動課,卻都在抱怨:課本上說了那么多戲曲,可我們一種也不懂。同學們在談話中都認為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研究課題。一方面,因為絕大多數同學都來自鄉鎮,經常聽爺爺、奶奶哼幾句,有一定的興趣;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對于戲曲方面的知識知道得實在太少了。經過班級集體討論,最后確定了“關注戲曲”這一主題。
二、活動目標的確定
活動總目標:
1、 初步了解中國戲曲的有關基本知識;
2、 理解戲曲中臉譜、行當等含義;
3、 學會欣賞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戲曲;
4、 了解一些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
5、 了解當地有關戲曲文化的現狀。
情感目標:
1、 通過合作小組的集體研究活動,對自己的新發現有喜悅感和成就感,在活動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樂趣;
2、 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感情和關注,為戲曲的明天開一劑藥方;
3、 激發大家熱愛戲曲,為家鄉戲曲獻計獻策的激情。
能力目標:
1、 初步學會與同學、與社會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養社交能力;
2、 學會寫活動計劃,培養實踐能力;
3、 學會多渠道收集、記錄整理資料,在活動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 培養團結精神,體驗合作的愉快;
5、 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力求培養“自我?社會“的認識觀。
三、確立活動小組
課題確定以后,活動正式開始了。為了活動進行的方便,我們的活動小組馬上成立了。根據初一(1)班學生都是住校生的特點,在征求學生意見后,就以寢室為單位,將五個寢室編為五個小組。
第一組:301寢室蔣費炳、吳建偉等10人
第二組:302寢室陸誠斌、徐群榮等10人
第三組:410寢室張潔、魯曉麗等10人
第四組:411寢室沈琳、鄭曹穎等10人
第五組:412寢室莊穎、劉湘等10人
四、活動實施過程
第一階段:查詢、積累資料
(一)、活動目標:
通過查閱資料、問老師、采訪社區戲迷等方法了解有關戲曲方面的知識,發現當今社會在戲曲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活動地點:鄉鎮、學校圖書館(室)、電腦房(上網查詢)、音樂教師辦公室、鎮上的“戲迷角”、鄉村錄象室、音像資料市場、高震聲爺爺家等地方。
(二)、活動流程:
1、各小組到鄉鎮、學校圖書館(室)摘錄戲曲方面的知識(如:戲曲的概念,戲曲的特點,戲曲的種類等等);
2、各小組到電腦房、網吧等地方查詢有關戲曲方面的資料,并下載一些戲曲片段;(如咚咚鏘網站、神州戲曲網、戲曲搖籃、梨園春戲曲在線網等等)
網站名稱資料內容下載片段
咚咚鏘網站戲曲e文、昆曲e文、名家名段、京劇ABC等《霸王別姬》等
CCTV戲曲頻道名劇欣賞、梨園漫話、戲曲人物等《玉堂春》等
梨園春戲曲梨園動向、戲曲欣賞等《九斤姑娘》等
神州戲曲網地方戲曲、戲曲擂臺、經典劇目等《狀元府》等
4、 第二小組的陸誠斌等10位同學分別采訪了五個鄉鎮的錄象室,了解老人愛看的戲曲節目;有的還聆聽了老人們的演唱呢。
地點時間老人愛看的劇種劇名
觀音橋小店04、4、15越劇、京劇《五女拜壽》(越劇)
沙家浜錄像室04、4、21越劇、黃梅戲《天仙配》(黃梅戲)
東浜錄像室04、4、27越劇、滬劇《紅樓夢》(越劇)
新塍陸家橋錄像室04、5、2越劇、京劇《智取威虎山》(京劇)
我們的體會:戲曲的流行與所處的地域位置有關。
老人們的希望:希望鎮政府能恢復原有的老劇院,多些現場表演。
4、第三小組張潔、魯曉麗等10位同學到鎮上的“戲迷角”、高震聲爺爺家訪問,了解本地戲曲文化情況,尋求對策(他們設計了一組采訪題目,認真作好記載,寫好采訪日記。)
(1)、流傳在本鎮的劇種有哪些?老人們最喜愛的劇種是什么?
(2)、鎮上有沒有劇團?(以前呢)有名氣的藝人有嗎?
(3)、對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唱戲有什么看法?
(4)、對現今的戲曲文化有什么看法?怎樣振興本鎮的戲曲文化?
5、第一小組的蔣費炳、吳建偉等10名同學在音樂室聽老師彈唱十幾種戲劇,欣賞了《中國戲曲名家名段》VCD中的《徐九經》、《四郎探母》等,還學唱了京劇片段《甘灑熱血寫春秋》等。
第二階段:合作探究、討論分析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分析能力;
2、學會合作與交流。
(二)、活動流程:
1、以寢室為單位,組織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
2、在探究中繼續收集、整理資料;進行以“戲曲”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
3、各組整理研究成果并撰寫體會文章
第三階段:互相交流展示成果
(一)、活動目標:
1、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實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樂趣,對研究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
3、總結研究成果,體驗合作的喜悅。
(二)、活動流程:
1、各小組展示階段性成果;
(1)、欣賞戲曲磁帶;
(2)、看VCD和下載的戲曲片段,進行模仿秀比賽;
(3)、展示京劇中的臉譜,了解臉譜中的象征意義;
2、各小組參加知識競賽,體驗勞動成果;
3、擬定方案,進行社區宣傳,尋找振興地方戲曲文化的途徑。
(1)、將收集到的資料寫成文章投到廣播站作一次專題欄目;
(2)、制作卡片、小報,分小組深入街道、農村、公共場所宣傳有關戲曲知識,了解戲曲文化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3)、向鎮政府寫建議書,希望政府重視戲曲文化建設;
(4)設計公益廣告,呼吁人們重視地方戲曲文化。
附:向鎮人民政府提出的“振興地方戲曲文化”建議書的概要:
尊敬的鎮人民政府:
我們是中學初一(1)班的學生,我們在對地方戲曲文化的調查研究活動過程 中,發現新塍鎮的許多文化設施正在遭到破壞。為了振興地方戲曲文化,我們向政府提出三條建議:
(1)、關閉街上的麻將館,多增加些有利于戲曲文化發展的文化設施;(如老劇院)
(2)、多向居民、村民宣傳傳統的戲曲文化,宏揚傳統美德,抵制各種腐朽思想;
(3)、為居民、村民多提供一些表演的舞臺,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此致
敬禮
初一(1)班全體學生
2005年1月8日
五、活動實施過程中的花絮
(一)、小組活動的開展很有成效
確定了研究課題后,大家就在課堂上充分交流、討論怎樣進行研究,從哪些方面著手,到哪里查資料、利用哪些時間查詢,大家各抒己見。最后大家一致決定,地點離學校近的,就利用活動課、中午;離學校遠的,就利用周六、周日的時間。這樣,他們有的泡圖書館,一看就是幾個小時;有的網上下載,每發現一種教科書上所沒有的戲曲就驚喜異常,能下載的都下載下來,一一品味;有的通過采訪一些鎮上、村里的老戲迷,了解本地戲曲文化的現狀。
返校后,同學們集體討論,互相交流信息和活動感受,把收集的資料介紹給大家,一起研究。隨著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學生們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如知道戲曲的種類不局限于語文課本上的知識;通過網上下載,購買音像資料等,對許多戲曲的唱腔特點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每個同學都能哼兩段不同的曲種;有幾個女同學還偷偷地喜歡上了越劇,唱得有聲有色,想考越劇學院呢。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也注意到了各學科的整合。如請教音樂老師,學到了許多音樂方面的知識,把戲曲與音樂融合在一起;采訪老戲迷、高爺爺運用了語文學科的口語交際,寫出許多質量較高的體會文章,提高了寫作能力;上網查詢運用了信息技術知識;列表運用數據對比來分析本地戲曲文化現狀用了數學內容等等。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把多種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有機的整合。
(二)、知識競賽的熱烈場面
由于學生在活動實施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音像作品,因此在知識競賽上同學們表現出驚人的知識面。他們回答時不看任何資料,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題目學生都回答出來了。這里是知識競賽的一段實錄:
師:今天我們圍繞“關注戲曲”這個主題開展一次知識競賽,參賽的同學將面臨三種題型的考驗,分別是三道10分必答題,10分搶答題,20分搶答題。搶答題答對加上相應的分數,答錯倒扣相應的分數。下面請301室的同學聽清題目:黃梅戲之名的由來是因為其發源于什么地方?
生:湖北的黃梅縣。
師:回答正確加10分,生可分為哪幾種?
生(想了十秒鐘):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行當中的“凈”,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的代表臉譜是誰?
生:包拯。
師:回答正確加10分,臉譜中的紅臉含有褒義,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遲疑了好一會兒,在全班同學倒數到2時才回答出):忠勇。(熱烈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四大行當中的丑,俗稱為什么?
生:小花臉。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京劇的起源是由于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進京。請問是哪四班?
生(思考片刻):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我們聽一段戲曲,想一想它是什么戲曲?名稱是什么?(教師開始放錄音)
生:京劇。《甘灑熱血寫春秋》。(異常熱烈的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10分,我國戲曲講究用藝術手段和技術手法來表現人物,其中常用的藝術手段有四種,哪四種?
生:唱、念、做、打。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中國的戲曲可分為哪四大行當?
生(為難地,在同學們倒數到1時答出):生、旦、凈、丑。(掌聲響起)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請聽一段戲曲錄音,想一想它是什么戲曲?名稱是什么?(教師開始放錄音)
生:越劇。《紅樓夢》中的〈金玉良緣〉。
師:回答正確加10分。下面我們進入搶答題,請同學選題。(301室的同學要了20分的題目)請聽好了,在臉譜中代表草莽英雄的是什么?
生:藍臉和綠臉。(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回答正確加20分。
(411寢室的同學要了20分的題目)
師:聽戲曲錄音,想一想那是什么戲曲?名稱叫什么?“白天去種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豫劇。《花木蘭》“夜晚來紡棉”
師:回答正確加20分。(掌聲如雷)
……
師:下面宣布結果:第一名301室,第二名411室……
知識競賽后,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查詢的資料以及錄音帶、VCD等等,同學們在欣賞之余,獲得了更多的戲曲知識。
(三)學生談收獲
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同學們紛紛談了自己的體會,將真實的感受寫在了體會文章當中:
詹琳琳同學: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種,可謂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昆劇的典雅精致,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戲曲。今天,為了檢驗這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舉行了一次戲曲知識競賽。
這場競賽是以宿舍為單位的,每個宿舍都選出了三名代表。為了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同學們事前紛紛開展看書、上網、到圖書館查找一些相關資料、向社區中一些愛看戲的老人進行采訪等等實踐活動。
通過這次活動,我們對“戲曲大舞臺”有了較深刻的認識。比如說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一步的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里邊又分為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搖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數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丑”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總之,我國的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瑰寶——戲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內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蔣維斌同學:
“我鄰居李媽媽平時總喜歡聽《翠姐姐回娘家》的越劇故事。內容敘述了翠姐姐回家看娘的遭遇,反映了紹興舊時農村婦女的生活,從中可以體會出這些婦女在呼喚健康的家庭倫理道德的回歸,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情節生動,生活氣息濃郁,鄉土特色鮮明,深受人們喜愛。”
劉湘同學:
“我們這些平日酷愛流行影視文化的少年們,現在應該行動起來了,給自己創造良好的條件,去了解戲曲,親身感受一下戲曲藝術的魅力。”
魯曉麗同學:
“綜合實踐課真好!一次活動下來,我的社交能力提高了不少。記得我第一次去找高爺爺,整整與他斗了十分種嘴,才順利地采訪了他。”
六、活動中教師的指導
針對七年級學生實踐能力、社交能力還較稚嫩的特點,在實踐中,我嘗試著自己當參謀,放手讓學生活動,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比如學生第一次采訪失敗、計劃不完整、收集的信息比較散、活動后沒有及時記載等等。我就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多角度收集信息、發現信息、歸納信息,在處理信息中獲得許多戲曲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在這里,教師無疑是一個引導者。
七、活動后的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新課程。開設這一門課程,能夠培養出社會發展需要的多面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因為它不僅能讓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綜合運用到實踐并使之得以鞏固提高,而且能使學生學到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就能掌握許多有價值的知識,就能發現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第一次上網時我注意到同學們只知道好玩,活動沒按老師的思路去做,結果學生把握不住有價值的資料,發現的問題也雜亂無章。
以后,我及時調整思路,把學生放在參與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把每個小組又細化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工明確,既有分頭查找,又有合作討論,讓學生回到主題上來。
經過一個多月的實踐活動,使我感受到課改中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對激發學生的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興趣創造性思維、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態度,以及了解戲曲、熱愛戲曲的激情很有作用。在活動中,同學們認識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先必須訂好一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查詢資料、采訪、合作討論等活動不但能夠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如甬劇、錫劇、雜劇等知識,更學到了與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的思維拓寬了,能力提高了。如社交能力,分工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產生了興趣,體驗到了實踐過程中的成功與快樂。因此,我認為,學校、社會、家庭應該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開展綜合活動實踐的環境,在活動中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八、教師的體會
1、綜合實踐活動最主要的是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首先在內容方面要靈活多樣。因為學生每個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都存在著差異,并不是不變的。其次,教師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考慮參與者他們需要什么,才能有效地進行指導。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要給學生說話的空間。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者:吳榮
作者單位:瓊海市華僑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