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14篇)

      《登泰山記》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8-02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14篇)

      《登泰山記》教案 篇1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biāo)

        (一)知識教學(xué)點

        1、掌握“陰”“始”“望”“坐”“視”等文言詞語的含義、

        2、掌握通假及詞類活用、

        3、學(xué)習(xí)本文烘托、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

        (二)能力訓(xùn)練點

        1、反復(fù)朗讀,整體理解,了解全文的結(jié)構(gòu)和主要內(nèi)容、

        2、一詞多義及詞類活用、

        (三)德育滲透點

        領(lǐng)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壯麗,開擴胸襟,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情操、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反復(fù)朗讀,說出游記的順序;整體理解,熟讀成誦、

        難點:

        (1)掌握通假及詞類活用、

        (2)學(xué)一點古代文化常識、

        解決辦法:介紹泰山風(fēng)貌,指導(dǎo)誦讀;對照課文注釋疏通文義,老師適當(dāng)點撥,感受泰山的高峻、雄壯、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xué)生活動設(shè)計

        1、了解有關(guān)泰山的知識、

        2、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作好預(yù)習(xí)工作、

        3、整體把握,熟讀成誦、

        五、教學(xué)步驟

        (一)明確目標(biāo)

        1、掌握“陰”“始”“望”“坐”“視”等文言詞語的含義

        2、反復(fù)朗讀,整體理解課文內(nèi)容,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及桐城派

        姚鼐(1731—1815),桐城派古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安徽桐城人、乾隆三十九年辭官后,曾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xué)四十余年、治學(xué)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著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軒全集》、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劉大槐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方苞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主張古文當(dāng)以“雅潔”為尚、劉大槐提出“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不可偏廢”、桐城派的文章,內(nèi)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xué);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2、關(guān)于“五岳”

        泰山在山東省中部,古稱東岳,別稱岱岳、岱宗,與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華山(在陜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稱五岳,而泰山居?xùn)|,突兀挺拔,雄偉壯麗,被尊為“五岳獨長”“五岳獨尊”、

        (三)重點、難點的學(xué)習(xí)與目標(biāo)完成的過程

        1、范讀課文并正音、

        磴dèng徂徠cúlái戊wù樗蒲chūpú罅xià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提出疑問、

        (1)第一段

        陰、陽——古時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2)第二段

        自京師風(fēng)雪——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今所經(jīng)中嶺山巔——和、

        既上——到、

        晚日照城郭——遠看、

        余循以人——開始、

        (3)第三段

        戊申———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逐漸、漸漸、

        曰——有人、

        得日——有的、

        (4)第四段

        ——模糊或缺失、

        皆不往——來得及、

        (5)第五、六段

        生——石縫、

        3、歸納小結(jié)、

        (1)通假

        ①成五(“采”通“彩”,彩色)

        ②其級七千余(“有”通“又”)

        ③少(“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2)詞類活用

        ①汶水流,濟水流(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②明天南(名詞作動詞,照)

        ③山石,土;多平方,少圜;雜樹,松(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很少有”)

        (3)歸納“以”的用法

        余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在,介詞)

        余始循人(同“而”,連詞)

        回視日觀西峰(和“上”“下”“東”“西”“來”等字連用,表時間、方位或范圍,為現(xiàn)代漢語所沿用,不必譯)

        (4)學(xué)一點古代文化常識、

        ①關(guān)于“陰”“陽”、

        ②關(guān)于“朔”“晦”“望”“既望”、

        朔——農(nóng)歷每個月的初一、

        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望——農(nóng)歷每個月的十五日、

        既望——農(nóng)歷每個月的十六日、

        4、課文內(nèi)容重難點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點出泰山及日觀峰的位置;第2段寫登山經(jīng)過;第三段觀泰山日出;第4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第5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其中,第2段和第3段為課文重點、

        (1)[提問]指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明確]泰山的地理位置: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人濟、

        日觀峰的位置:當(dāng)其南北分者,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2)[提問]簡敘作者登山經(jīng)過、

        [明確]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南麓起步,繞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嶺、復(fù)循西谷,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jīng)由的路線、

        (3)[提問]登上山頂后,作者按照由遠及近、由上而下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明確]作者登上山巔,眺望遠方,座座山峰披著皚皚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陽中,宛如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

        (4)[提問]文章通過景物的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锏淖兓模?/p>

        [明確]是按照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景物的變化的、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

        稍見:云中白若持捕數(shù)十立者,山也、

        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回視: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5)[提問]作者還寫了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物?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人文景觀: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道中石刻、

        自然景觀:多石,少土;少雜樹,多松;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好處:這樣寫,增加了泰山的人文內(nèi)涵和景物特點,也使文章顯得豐富深刻,體現(xiàn)了桐城派重考據(jù)的文風(fēng)、

        5、[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哪些特點?

        [明確]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cè)面烘托的辦法、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cè)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 “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樗蒱”“絳皓駁色”等作側(cè)面烘托,給人以想象,又生動有趣、

        (2)敘事簡練,語言形象、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的歷程,只用“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yīng)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其中“乘”“歷”“穿”“越”四個動詞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zhǔn)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又如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3)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各具特點、如“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寫青山背負(fù)著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又如“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6、學(xué)生齊讀全文、

        (四)總結(jié)、擴展

        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色,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喚起了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練習(xí)第一題、

        2、以“觀日出”為題

        寫一篇短文,把觀看的經(jīng)歷和感受描繪一下、

      《登泰山記》教案 篇2

        [教學(xué)目標(biāo)]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xué)重點]

        本文詳略恰當(dāng)?shù)奶攸c。

        [教學(xué)難點]

        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xué)目標(biāo)。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xué)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三.句讀:下列句子中停頓不當(dāng)?shù)囊豁検牵?)

        A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撸?皆謂之天門/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苦帶然

        D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

        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2.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當(dāng):在。其:指泰山。

        3.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歷:經(jīng)過。限:界限。至于:到達。

        4.道皆砌石為磴 磴:山路上的石臺階

        5.余始循以入 循:沿著、順著。以:而。

        6.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

        道:走路,名詞作動詞。遂:于是

        7.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p>

        及:到。限:本義門檻,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8.明燭天南 明:明亮。燭:照耀,名詞作動詞。天南:定語后置,南邊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陽。

        (二)一詞多義的解釋。

        1.居

        A 半山居霧若帶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C 居十日

        D 居廟堂之高

        E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僅僅足

        意思:停留;居住;過;處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長城之限

        B 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p>

        C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時月

        E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門檻;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師乘風(fēng)雪

        B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C 于是乘其厲聲以呵

        D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意思:冒著;乘坐;趁;量詞,一車四馬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嶺

        B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E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F 萬戶侯豈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義;政策,方法;取道;說

        (三)內(nèi)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處?“我們”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課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觀峰。

        2.用“其級七千有余”“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從側(cè)面點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從文中找出記敘登山路線的詞語。

        答:自、歷、窮、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復(fù)循、遂至

        4.作者描寫了哪些景色?

        答:“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五.作業(yè):讀誦一、二段

        第 二 課 時

        一.補充注釋: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記月,即當(dāng)時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農(nóng)歷每月初一是“朔”,十五為“望”,十六為“既望”。五鼓:古代五時鐘,以打更擊鼓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兩小時,晚七點起更,五鼓相當(dāng)于五點鐘。

        2.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 揚:卷起

        3.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自:從

        4.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純正

        6.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承:承接

        7.其遠古刻盡漫失 盡:全

        8.僻不當(dāng)?shù)勒?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縫,前面省略“于”。

        (二)一詞多義解釋

        1.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C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國破滅,率賂秦耶?”

        意思:有的;或許;有時;有人

        2.極

        A 極天云一線異色

        B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C 初極狹,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E 南極瀟湘

        F 屋極有窗以達氣

        意思:盡頭;盡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盡;頂點

        3.視

        A 回視日觀以西峰

        B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C 子孫視之不甚惜

        D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E

        意思:看;審察;對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較

        4.坐

        A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B 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余口盡殺之

        C 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意思:與“站”相對;判罪;座位;因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C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意思:開始;最初;才;開頭、開端。

        (三)指出下列帶點詞語的詞性活用情況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嶺

        3.明燭天南

        4.其陰,濟水東流

        5.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p>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之。

        1.須臾成五采

        2.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級七千有余

        6.汝識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當(dāng)中流

        五.內(nèi)容分析:

        1.課文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風(fēng)、雪、云;日出時—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寫:泰山日出美如畫(壯觀);側(cè)面描寫:而皆若僂——泰山(高峻)。

        2.第四段寫了泰山的自然景觀,也寫了人文景觀,試列舉這些人文景觀,并說這樣寫的好處?

        答:列舉: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跡——道中石刻。這樣寫可以表現(xiàn)泰山之歷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寫泰山自然景觀的?

        答:寫土質(zhì)—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寫樹—多松,生石罅,平頂;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寫雪—冰雪,與人膝齊。寫水—無瀑布。寫鳥獸—無。

        六.作業(yè):課后練習(xí),背誦全文。

      《登泰山記》教案 篇3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2.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3.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重點]

        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難點]

        體會描景特點。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xué)目標(biāo)。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fēng)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xué)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dǎo)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zhǔn)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zhǔn)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 二 課 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yán)明,剪裁得當(dāng)。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dāng)。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xí)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教案 篇4

        教學(xué)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xiàn)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nèi)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xué)重點及難點:本文詳略恰當(dāng)?shù)奶攸c;側(cè)面烘托的手法

        教學(xué)方法:“讀——講——析——結(jié)”四步閱讀法

        教學(xué)課時:2課時

        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xué)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jīng)石峪、黑龍?zhí)兜让麆俟袍E。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一、補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顛(dian)

        徂(cu)徠(lai)岱(dai)祠 行(xing)宮 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

        二、補充釋字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三、理清課文結(jié)構(gòu)

        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jīng)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fēng)、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四、.說明游蹤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p>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yán)明,剪裁得當(dāng)。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dāng)。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xué)案》中的練習(xí)題

        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教案 篇5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二、在教學(xué)過程 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xué)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yù)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dāng)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xí)一的回答,達到教學(xué)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fēng)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xué)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dǎo)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zhǔn)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zhǔn)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dǎo)入  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yán)明,剪裁得當(dāng)。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dāng)。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xí)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dāng)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fēng)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fēng),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方苞(1668~174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鳳九,一字靈皋,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五十年,被牽連進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獄。赦出后隸漢軍旗籍,入直南書房。累官至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曾寫《獄中雜記》,揭露當(dāng)時司法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創(chuàng)始人。提倡寫古文要重“義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時始終以此為宗旨,文章寫得雅潔精練,沒有支蔓蕪雜的毛病,開創(chuàng)清代古文的新風(fēng)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學(xué)和唐宋散文,因而發(fā)表很多文章反對黃宗羲、顏元的反程朱理學(xué)的思想,在當(dāng)時影響極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補遺》2卷。

        劉大櫆(1698~1779)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散文代表作家之一。他極重文的神氣。在布局謀篇、行文寫作上喜歡鋪張排比。辭藻氣勢,較方苞、姚鼐為盛,而雅潔淡遠則不如。在描寫山水、刻畫景物的文章中,又以篇幅長大、描繪詳盡取勝。代表作有《觀化》、《息爭》、《焚書辨》、《書荊軻傳后》、《黃山記》等。著作有《海峰先生集》16卷,《論文偶記》1卷。

        《海峰先生詩文集》書影

        姚鼐(1732~1815)

        中國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偲,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xiāng)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xué),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繼承方苞的義法論和劉大櫆的聲氣論,在理論上又有所發(fā)展。①提倡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濟”。②總結(jié)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為八大要素。③概括文章的陽剛、陰柔兩大類的風(fēng)格,認(rèn)為兩者不能偏廢。姚鼐的文章與歐陽修、曾鞏相近,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于“陰柔”之美。他的議論文如《伍子胥論》、《李斯論》,序跋如《老子章義序》、《海愚詩抄序》,書信如《答翁學(xué)士書》,記傳如《登泰山記》,都可看出他的風(fēng)格。其缺點是氣力不能健舉,規(guī)模不夠闊大,缺少現(xiàn)實內(nèi)容。他的詩清拔淡遠,尤工近體,但為文名所掩。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世以為精當(dāng),流傳很廣。

        [1]

      《登泰山記》教案 篇6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chuàng)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jīng)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并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學(xué)教案,歡迎參考。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反復(fù)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xué)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fēng)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dāng)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fù)雪:背負(fù)。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xué)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xué)生用原文復(fù)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fēng)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登泰山記》教案 篇7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反復(fù)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xué)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fēng)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dāng)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fù)雪:背負(fù)。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

        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xué)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

        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

        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xué)生用原文復(fù)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

        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

        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

        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

        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

        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

        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fēng)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

        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

        察點,描寫日出。

        附:板書設(shè)計

      《登泰山記》教案 篇8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積累詞句,增加文言儲備。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學(xué)方法:閱讀品賞

        教學(xué)時數(shù):一節(jié)

        步驟和內(nèi)容:

        課前:分發(fā)學(xué)案,布置預(yù)習(xí)。

        一、導(dǎo)入:(由學(xué)生齊讀杜甫《望岳》引入課題。)

        屏幕:展示圖片——泰山遠景,顯示文字——杜甫《望岳》。

        師: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們談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發(fā)出敬仰之情。巍巍

        泰山,以其蒼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蘊,牽動著我們多少情懷!屏幕上是我們初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詠泰山名作,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大聲齊讀。

        師: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泰山是設(shè)想時能讓我們“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胸激蕩,放飛思維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筆下,又是怎么樣的情形呢?這一節(jié)課里,讓我們追隨作家的腳蹤,領(lǐng)略泰山的獨特之美。

        二、展示教學(xué)目標(biāo)

        (屏幕:教學(xué)目標(biāo)。師讀出,強調(diào))

        三、簡單介紹清代桐城派。

        師:對于桐城派,結(jié)合課后小短文及課下注釋,有四點我們要重點關(guān)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

        學(xué)者型散文流派。

        主張散文寫作講究義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材料真實準(zhǔn)確)、辭章(結(jié)構(gòu)巧語言精)三者兼長。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記》

        師:尤其是第三點,課后短文中涉及的“義理”是指文章表達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據(jù)”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實準(zhǔn)確,“辭章”之文章的結(jié)構(gòu)、語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學(xué)生理解“義理、考據(jù)、辭章”的含義)

        生:結(jié)合課本相關(guān)內(nèi)容,了解識記。

        四、文章閱讀品賞

        1、引導(dǎo)學(xué)生分組朗讀,梳理文言詞句。

        師:學(xué)習(xí)文言文,講求讀準(zhǔn)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本文我們已經(jīng)做了預(yù)習(xí),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xué)朗讀這篇文章,檢查一下預(yù)習(xí)情況。

        (提問兩位同學(xué)分別朗讀文章前兩段和后四段,糾正讀音停頓的問題。易錯音:汶wèn水、濟jǐ水;與知府朱效純/子穎/從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與人膝xī齊)

        2、檢查關(guān)鍵文言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問題

        屏幕:出示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泰山之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師乘風(fēng)雪

        (冒著)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明燭天南(名詞活用作動詞,照)

        少圜

        (通“圓”)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而)

        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蒼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師:依次提問多個學(xué)生,并明確關(guān)鍵詞意或補充活用類型。

        (2)翻譯句子(根據(jù)時間,機動安排)

        (屏幕)展示問題: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生解答,師總結(jié):處于那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注意提醒“當(dāng)”字的理解)(屏幕)展示問題: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dāng)?shù)勒撸澜詾橹扉T云。

        生解答,師總結(jié):現(xiàn)在所經(jīng)過的從中嶺到山頂那些擋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稱它們?yōu)樘扉T。(注意提醒“崖限當(dāng)?shù)勒摺睘槎ㄕZ后置)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1)老師引導(dǎo)復(fù)習(xí)游記的基本知識:游記及其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屏幕展示)游記的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師引領(lǐng)回憶:

        從題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記,這種問題初中和高一時已學(xué)習(xí)過。

        游記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的景物狀貌,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悟的記敘文。我們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覽時間、路線成為“游蹤”,把作者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稱為“觀感”。那么作者如何記述他這次游覽呢?

        (屏幕)出示問題:

        明游蹤

        1、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

        2、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2)明確游蹤

        師:下面我們簡單分組討論,請快速從文中找出作者行蹤變化涉及的有哪些地點。

        生簡單分組(同桌或前后)討論,在文中畫出,篩選本文中游覽的季節(jié)、天氣和游覽的路線或景點。

        師根據(jù)學(xué)生表情,引領(lǐng)細心、詳細的.找出來。(注意提問不常問答的學(xué)生,加強表揚。)明確:游覽的季節(jié),冬季;天氣,雪后的晴天。

        提問明確:

        作者筆下登泰山有三個階段:來泰山、登泰山、賞泰山。

        (屏幕展示)

        來泰山:京師、齊河、長青、泰安

        登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山顛

        賞泰山:日觀亭、三個宮祠、道旁石刻

        (注意引導(dǎo):對于登山來說,路線常可以是多條的,作者走的是那條?具體而清晰的交待游蹤,有助于描寫所見所聞,抒發(fā)獨得之感。)

        (3)品賞景象:

        生:讀泰山晚日部分句子。

        師引領(lǐng)分析:作者寫到了那些景物?怎么變換觀察角度?

        圖片展示——泰山之云“半山居霧若帶然”,說明“若帶”。

        師讀泰山日出部分,要求聽讀時把握寫景的順序。

        師生明確,以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時間為序。,(展示三幅圖片)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

        師:引導(dǎo)學(xué)生用文中的句子來解說日出的過程,明確光亮和顏色的變化。

        (4)拓展聯(lián)想,審美想象

        師:泰山上賞日出,令人神往,但能看到,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呀。同學(xué)們,你去過泰山,看過日出嗎?有誰看過,請說一說?

        請幾個學(xué)生自由地談。師也談一談自己的心愿。

        (5)品評作者的觀感:

        師(引導(dǎo)學(xué)生分析作者登山是有備而來):

        泰山上賞日出也不是隨意都能看到,大家想一想哪個季節(jié)最適合看日出?……如果從云霧少,易看到的方面考慮呢?

        (引導(dǎo)學(xué)生思考:作者選冬天登山的,也許是有選擇的。)

        師:要篩選出文中描寫作者游覽的情形的句子,要自己的話描述。

        (生找出后,屏幕展示)

        來泰山:乘風(fēng)雪

        登泰山:道中,磴幾不可登賞泰山:看日出時

        看山石時

        師引導(dǎo)學(xué)生重點聯(lián)想分析頂風(fēng)冒雪、“迷霧冰滑”“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的“擊”字和“雪與人膝齊”等處描寫。

        明確:作者在冬雪凜凜之時,不怕山高路險,包含著獨特的精神價值。

        五、引導(dǎo)學(xué)生聯(lián)想生活經(jīng)歷,品味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

        屏幕展示:泰山遠景圖,問題——

        泰山巍巍,天寒路險,作者卻頂風(fēng)冒雪,毅然登臨,領(lǐng)略到了獨得之樂。

        你有過類似經(jīng)歷嗎?

        你有何感悟?你還能由此聯(lián)想到什么?

        學(xué)生分組討論,自由發(fā)言,組織語言。

        師:提示學(xué)生聯(lián)系相關(guān)經(jīng)歷,由近到遠發(fā)表感想。盡可能多提問,引導(dǎo)深入聯(lián)想,對能深入到人生哲理的給予贊揚。

        六、生化情感,收束教學(xué)

        師引領(lǐng)回憶,然后師生齊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勵志語句。

        屏幕展示: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名言——世之奇?zhèn)ァ㈦U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教師用激情話語引領(lǐng)學(xué)生課余進一步深入品賞本文,品悟人生。

        (備用——屏幕:國畫《蒼茫泰山》

        本人自撰的評論姚鼐情懷的對聯(lián)一副——

        頂風(fēng)冒雪,登臨絕頂,顯滿懷豪情。

        俯仰天地,踏雪賞日,成曠世奇緣。)

        (完)

      《登泰山記》教案 篇9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登泰山記(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二、在教學(xué)過程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xué)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利用預(yù)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dāng)點撥。 結(jié)合練習(xí)一的回答,達到教學(xué)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教學(xué)步驟

        作者介紹《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dāng)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登泰山記(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p>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zhǔn)確。

        四、理清文章思路讓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zhǔn)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記》教案 篇10

        【 自 讀 程 序 】

        1.結(jié) 合 注 釋 ①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3.用 原 文 句 子 回 答 下 列 問 題 , 深 入 理 解 課 文 內(nèi) 容 。

        ① 由 課 文 的 哪 些 句 子 可 以 推 斷 出 泰 山 和 泰 山 日 觀 峰 的 地 理 位 置 ?

        ② 作 者 是 如 何 從 京 城 到 泰 安 的 ?

        ③ 敘 述 作 者 登 山 的 過 程 。

        ④ 登 上 山 頂 后 , 作 者 按 照 由 高 到 低 的 順 序 描 寫 了 \" 望 晚 \" 時 的 哪 些 景 物 ?

        ⑤ 文 章 通 過 景 物 變 化 來 寫 泰 山 頂 上 的 日 出 , 分 別 寫 了 哪 些 景 物 ?這 些 景 物 是 按 什 么 順 序 排 列 的 ?

        ⑥ 作 者 還 寫 了 泰 山 的 哪 些 人 文 景 觀 和 自 然 景 觀 ?

        (解 說 : 此 設(shè) 計 旨 在 訓(xùn) 練 學(xué) 生 的 文 言 文 自 讀 能 力 , 讓 學(xué) 生 在 熟 悉 課 文 的 基 礎(chǔ) 上 理 解 字 詞 的 含 義 和 用 法 。 做 思 考 題 時 強 調(diào) 字 不 離 句 , 句 不 離 篇 , 一 方 面 使 字 詞 知 識 得 以 鞏 固 , 一 方 面 從 整 體 上 把 握 課 文 思 路 , 初 步 掃 除 文 字 和 理 解 上 的 障 礙 。 )

        【 自 讀 點 撥 】

        1.姚 鼐 和 \" 桐 城 派 \"

        姚 鼐 (1731- 1815), 字 姬 傳 , 一 字 夢 谷 , 安 徽 桐 城 人 。 乾 隆 39年 辭 官 后 , 曾 在 江 寧 、 揚 州 等 地 書 院 講 學(xué) 四 十 余 年 。 治 學(xué) 以 經(jīng) 為 主 , 兼 及 子 、 史 、 詩 文 。 作 品 多 為 書 序 、 碑 傳 之 類 。 有 以 其 室 名 命 名 的 《 惜 抱 軒 全 集 》 。

        \" 桐 城 派 \" 是 清 代 散 文 的 主 要 流 派 , 創(chuàng) 始 人 是 康 熙 時 的 方 苞 。 方 苞 注 重 文 章 的 \" 義 法 \" , 主 張 以 \" 清 真 雅 正 \" 之 文 , 載 孔 、 孟 、 程 、 朱 之 道 。 劉 大 木 魁 師 事 方 苞 , 并 發(fā) 展 了 他 的 理 論 , 強 調(diào) \" 義 理 、 書 卷 、 經(jīng) 濟 \" , 要 求 作 品 闡 發(fā) 程 朱 理 學(xué) , 同 時 又 主 張 在 藝 術(shù) 形 式 上 模 仿 古 人 的 \" 神 氣 \" \" 音 節(jié) \" \" 字 句 \" 。 姚 鼐 是 劉 大 木 魁 的 弟 子 , 他 的 口 號 是 : \" 義 理 、 考 據(jù) 、 辭 章 , 三 者 不 可 偏 廢 。 \" 實 際 上 是 以 \" 考 據(jù) \" \" 辭 章 \" 為 手 段 來 闡 發(fā) 儒 家 的 \" 義 理 \" 。 因 為 上 述 三 人 都 是 安 徽 桐 城 人 , 所 以 人 們 稱 他 們 為 桐 城 派 (但 后 來 的 桐 城 派 作 家 并 不 都 是 桐 城 人 )。

        2.基 礎(chǔ) 知 識 重 難 點 解 析

        ① 通 假 字

        a.成 五 采 (\" 采 \" 通 \" 彩 \" )

        b.多 平 方 , 少 圜 (\" 圜 \" 通 \" 圓 \" )

        c.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有 \" 通 \" 又 \" )

        ② 詞 性 活 用

        a.汶 水 西 流 濟 水 東 流 (名 詞 作 狀 語 )

        b.明 燭 天 南 (名 詞 作 動 詞 )

        c.山 多 石 , 少 土 ; 多 平 方 , 少 圜 ; 少 雜 樹 , 多 松 (形 容 詞 作 動 詞 )

        ③ 積 累 并 掌 握 \" 當(dāng) \" \" 余 \" \" 以 \" \" 及 \" 等 一 詞 多 義 現(xiàn) 象 。

        ④ 文 言 名 量 表 示 法

        文 言 文 中 名 詞 與 量 詞 的 位 置 與 現(xiàn) 代 漢 語 不 同 , 是 先 名 詞 后 量 詞 。 如 \" 數(shù) 十 \" \" 云 一 線 \" 在 現(xiàn) 代 漢 語 中 應(yīng) 為 \" 數(shù) 十 \" \" 一 線 云 \" 。

        3.學(xué) 一 點 古 文 化 常 識

        ① 關(guān) 于 \" 陰 \" \" 陽 \" 。

        ② 關(guān) 于 \" 朔 \" \" 晦 \" \" 望 \" \" 既 望 \" 。

        ③ 古 代 紀(jì) 年 、 月 、 日 、 時 方 法 。

        4.課 文 內(nèi) 容 重 難 點 把 握

        全 文 分 五 段 , 第 1段 點 出 泰 山 及 日 觀 峰 的 位 置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jīng) 過 , 第 3段 觀 泰 山 日 出 , 第 4段 介 紹 泰 山 古 跡 , 第 5段 介 紹 泰 山 冬 季 景 色 。 其 中 , 第 2段 和 第 3段 為 課 文 重 點 。

        第 2段 寫 登 山 經(jīng) 過 , 可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 一 是 由 北 京 到 泰 安 , 二 同 從 山 麓 到 山 頂 , 三 是 到 山 頂 以 后 所 見 到 的 景 物 。

        第 3段 是 全 文 重 點 中 的 重 點 , 也 是 寫 得 最 精 彩 的 部 分 。 作 者 按 時 間 順 序 依 次 寫 了 待 日 出 、 日 將 出 、 日 正 出 和 日 出 后 的 情 景 , 以 云 天 、 東 海 和 群 峰 為 陪 襯 , 表 現(xiàn) 了 泰 山 日 出 的 萬 千 氣 象 。 寫 等 日 出 , 著 意 寫 了 當(dāng) 時 的 環(huán) 境 和 氛 圍 , 以 \" 大 風(fēng) 揚 積 雪 擊 面 \" 形 容 風(fēng) 力 的 強 勁 , 以 \" 足 下 皆 云 漫 \" 顯 示 日 觀 亭 高 聳 于 云 天 之 上 。 在 這 樣 的 環(huán) 境 中 等 待 日 出 , 內(nèi) 心 自 然 是 充 滿 豪 情 。 寫 日 將 出 , 則 集 中 表 現(xiàn) 東 方 天 際 的 變 化 , 最 初 是 被 白 雪 覆 蓋 的 山 巒 微 微 顯 露 出 來 , 接 著 天 際 出 現(xiàn) 了 一 條 \" 異 色 \" 云 帶 , 一 轉(zhuǎn) 眼 又 變 成 了 五 彩 斑 斕 的 云 霞 。 這 一 層 全 是 寫 景 之 筆 , 但 從 \" 稍 見 \" \" 須 臾 \" 這 兩 個 詞 語 也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全 神 貫 注 進 行 觀 察 的 情 狀 。 寫 日 出 , 只 有 兩 句 , 但 \" 下 有 紅 光 動 搖 承 之 \" 卻 是 泰 山 日 出 的 特 有 景 象 。 最 后 寫 日 出 后 日 觀 亭 以 西 諸 峰 的 \" 絳 皓 駁 色 \" , 另 有 一 番 妖 嬈 之 態(tài) , 又 用 一 個 擬 人 化 的 比 喻 \" 若 僂 \" 來 烘 托 日 觀 峰 凌 空 俯 瞰 群 峰 的 雄 姿 。

        5.表 現(xiàn) 手 法

        ①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本 文 寫 景 狀 物 主 要 采 取 抓 住 景 物 特 征 從 旁 烘 托 的 寫 法 。 例 如 寫 泰 山 的 高 峻 , 先 用 \" 其 級 七 千 有 余 \" 暗 暗 點 出 , 然 后 借 人 在 山 頂 俯 視 所 見 \" 半 山 居 霧 \" 的 形 象 和 人 在 日 觀 亭 時 \" 足 下 皆 云 漫 \" 的 圖 景 來 進 行 烘 托 。 又 如 寫 \" 雪 \" , 除 \" 冰 雪 \" \" 雪 與 人 膝 齊 \" 等 正 面 描 寫 外 , 又 以 \" 明 燭 天 南 \" \" 白 若 \" \" 絳 皓 駁 色 \" 等 來 從 旁 烘 托 。 作 者 是 在 嚴(yán) 寒 中 登 山 的 , 而 文 中 不 著 一 個 \" 寒 \" 字 , 但 從 \" 大 風(fēng) 揚 積 雪 擊 面 \" \" 冰 雪 , 無 瀑 水 , 無 鳥 獸 跡 \" 等 句 中 都 可 以 想 見 氣 候 的 嚴(yán) 寒 。

        ② 動 靜 結(jié) 合

        動 靜 結(jié) 合 是 本 文 寫 景 的 又 一 特 色 。 如 \" 及 既 上 , 蒼 山 負(fù) 雪 , 明 燭 天 南 , 望 晚 日 照 城 廓 , 汶 水 、 徂 徠 如 畫 , 而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 皚 皚 白 雪 , 覆 蓋 青 山 , 銀 色 雪 光 , 映 亮 南 天 , 本 是 一 片 靜 景 , 但 作 者 用 擬 人 化 的 \" 負(fù) \" 與 用 如 動 詞 的 \" 燭 \" , 將 靜 寂 的 遠 景 變 為 一 幅 視 野 開 闊 、 氣 勢 宏 大 的 動 景 , 讓 人 一 洗 寒 冬 游 客 寥 落 的 孤 寂 之 感 , 平 添 陽 春 盎 然 之 意 。 汶 水 河 一 息 不 停 、 徂 徠 城 辭 舊 迎 新 , 作 者 \" 如 畫 \" 一 筆 , 又 將 動 景 繪 為 一 幀 靜 態(tài) 水 墨 。 \" 半 山 居 霧 若 帶 然 \" 更 是 化 動 為 靜 的 神 妙 之 筆 , 縷 縷 云 霧 , 時 聚 時 離 , 飄 浮 不 定 ; 作 者 僅 以 \" 帶 \" 繪 形 , \" 居 \" 字 描 態(tài) , \" 半 山 \" 定 位 , 以 靜 寫 動 , 寥 寥 數(shù) 語 , 將 畫 面 開 闊 、 氣 象 萬 千 的 麗 色 風(fēng) 光 展 現(xiàn) 給 讀 者 , 讓 人 怦 然 心 動 , 登 臨 絕 頂 , \" 一 覽 眾 山 小 \" 的 豪 情 , 超 乎 俗 眾 的 意 境 悠 然 于 筆 外 。

        ③ 敘 事 簡 練 , 語 言 形 象

        全 文 只 有 六 百 多 字 , 卻 充 分 表 現(xiàn) 了 雪 后 泰 山 的 特 殊 情 趣 , 給 讀 者 留 下 深 刻 印 象 。 文 中 敘 事 簡 練 , 如 從 京 師 到 泰 安 的 途 程 , 只 用 \" 自 京 師 乘 風(fēng) 雪 , 歷 齊 河 、 長 青 , 穿 泰 山 西 北 谷 , 越 長 城 之 限 , 至 于 泰 安 \" 幾 句 就 完 整 地 表 現(xiàn) 出 來 了 。 其 中 \" 乘 \" \" 歷 \" \" 穿 \" \" 越 \" 四 個 動 詞 都 很 形 象 。

        【 自 讀 思 考 】

        1.下 面 各 句 中 加 點 字 與 \" 明 燭 天 南 \" 中 \" 燭 \" 的 用 法 相 同 的 一 項 是 ( )

        a.腰 白 玉 之 環(huán)

        b.孔 子 師 郯 子 、 萇 弘 、 師 襄

        c.其 陰 , 濟 水 東 流

        d.后 世 之 謬 其 傳 而 莫 能 名 者

        2.下 面 各 句 括 號 內(nèi) 所 填 省 略 的 詞 語 錯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fù) 雪 , (雪 )明 燭 天 南

        b.余 始 循 (之 )以 入

        c.中 谷 繞 (以 )泰 安 城 下

        d.少 雜 樹 , 多 松 , 生 (于 )石 罅

        3.對 下 面 句 子 理 解 有 誤 的 一 項 是 ( )

        a.蒼 山 負(fù) 雪 , 明 燭 天 南 。

        青 山 上 覆 蓋 著 白 雪 , (雪 )光 照 亮 了 南 面 的 天 空 。

        b.泰 山 之 陽 , 汶 水 西 流 。

        泰 山 的 北 面 , 汶 水 向 西 流 去 。

        c.或 得 日 , 或 否 , 絳 皓 駁 色 。

        有 的 得 到 陽 光 照 射 , 有 的 沒 有 被 照 到 , 或 紅 或 白 , 顏 色 錯 雜 。

        d.山 多 石 , 少 土 。

        山 上 多 有 石 頭 , 少 有 土 。

        4.將 《 登 泰 山 記 》 的 第 3段 擴 寫 成 描 寫 冬 天 泰 山 日 出 壯 麗 景 象 的 文 字 , 不 少 于 500字 。

        參 考 答 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教師中心稿)

        ------------------------------------------------------------

        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資源網(wǎng) 2003-02-04

        三棵槐樹 電子郵箱: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二、在教學(xué)過程 中,注重朗讀環(huán)節(jié),知道學(xué)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預(yù)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解決,教師適當(dāng)點撥。

        四、結(jié)合練習(xí)一的回答,達到教學(xué)目的二、三,應(yīng)是本文的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新課

        利用電視或電腦錄放泰山風(fēng)光與雄姿,并請去過泰山的同學(xué)說說自己是怎樣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樣登泰山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xué)習(xí)姚鼐的《登泰山記》

        二、作者介紹(投影)

        《登泰山記》選自《惜抱軒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軒而被人稱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全集》,他所選編的《古文辭類纂》在近代是一部家傳戶誦的文章總集。

        桐城派: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于方苞,經(jīng)劉大櫆、姚鼐的發(fā)展,形成完整的理論,三人并稱“桐城三祖”,姚鼐被稱為領(lǐng)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張,講究義理、考據(jù)、詞章三者兼長,注重內(nèi)容和形式的關(guān)系。寫景散文尤有獨特成就。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xué)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依據(jù)節(jié)奏推知句意。

        2、默讀全文,要求學(xué)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xué)生討論,揣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fēng)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dāng)?shù)勒摺В浩А?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3、指導(dǎo)學(xué)生準(zhǔn)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畫出作者登山線路圖,進行比較,看誰畫得準(zhǔn)確。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學(xué)生發(fā)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jīng)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

        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jīng)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shù)木拔锾攸c。

        3、思路(板書)

        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

        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jīng)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yè)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xí)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zhǔn)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課時

        導(dǎo)入  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fēng)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jié)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懢拔镒兓模棵鑼懥嗽鯓拥膭倬埃?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xiàn)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jié):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yán)明,剪裁得當(dāng)。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dāng)。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jié);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

        四、齊背課文,進一步體會以上特點。

        五、布置作業(yè) 

        1、熟練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xí)一(3)

        3、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本文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xué)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叢書《語文第二冊教案》,本文署名馬彥英。

        附:

        桐城派

        中國清代散文流派。創(chuàng)始人方苞。繼承發(fā)展者雖眾,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劉大櫆和姚鼐。因方、劉、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派,時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論,以義法為中心,逐步豐富發(fā)展,成為一個體系。方苞謂“義”,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內(nèi)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義經(jīng)法緯之說,是要求文章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古文當(dāng)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劉大櫆發(fā)展了方苞關(guān)于“法”的理論,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shù)性,提出了“因聲求氣”說。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強調(diào)“義理、考證、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文風(fēng)上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頗具特色。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對矯正明末清初的文風(fēng),促進散文發(fā)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1]

      《登泰山記》教案 篇11

        教學(xué)目標(biāo):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fù)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xué)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jié)組合:

        當(dāng)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biāo)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shù)

        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dǎo)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

        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jié):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shè)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dǎo)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nèi)容擬標(biāo)題:旅游路線圖?/p>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guān)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fēng)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乘風(fēng)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歷”“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fēng)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

        內(nèi)容擬標(biāo)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shù)耐緩剑纷x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fā),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jīng)由中嶺,復(fù)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xiàn)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dǎo)游,引導(dǎo)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成如容易卻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

        第三層內(nèi)容擬出標(biāo)題:晚清文照圖

        7.登山固然艱難,但登上極頂,那陡然呈現(xiàn)的泰山氣象萬千的景色,又激動著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一幅其妙無比的泰山夕照圖,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這幅瑰麗的風(fēng)景畫描述出來嗎?學(xué)生自由朗讀,描述畫面。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fēng)味。當(dāng)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gòu)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認(rèn)為這幅風(fēng)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fù)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x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表現(xiàn)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yīng)。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xiàn)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

      《登泰山記》教案 篇12

        【說課】

        在古代山水游記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本文敘述了作者冬日登覽泰山和觀日出的全過程,再現(xiàn)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異景色以及日出時的壯觀瑰麗的場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內(nèi)容很豐富。作者先總寫了地理位置及形勢,首選為我們勾勒了泰山的輪廓,采用點面結(jié)合寫法。然后寫登山的具體經(jīng)過,詳略地描寫了途中的艱險和初登頂峰的所見。蒼山、白雪、紅日、云霧、流水、城廓,絢爛如畫,盡收眼底。接著濃墨重彩地描寫了作者泰山之巔觀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時間順序?qū)懥巳粘銮啊⑷粘鰰r、日出后的景觀,寫景層次分明,多角度地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瞬息萬變的綺麗圖景。最后略寫了登山所見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文章以時間為經(jīng),以泰山景為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層層深入地描寫景物,結(jié)構(gòu)完整嚴(yán)謹(jǐn),語言簡潔,生動形象,體現(xiàn)了姚鼐散文的風(fēng)格。

        本文內(nèi)容簡單,語言文字淺顯,在預(yù)習(xí)的基礎(chǔ)上,我主要從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和手法入手,從文章寫作借鑒的角度和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文中的景物描寫(“泰山日出”、“泰山夕照”),從而學(xué)習(xí)借鑒大家的大手筆,感悟作者的大情懷。具體教學(xué)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寫景為重點引導(dǎo)學(xué)生鑒賞,培養(yǎng)學(xué)生的知情意行及審美感受能力。先引導(dǎo)學(xué)生賞析文本經(jīng)典,通過討論獲得寫作借鑒和人生感悟。再補充同題材內(nèi)容比較閱讀。最后讓學(xué)生進行口頭表達訓(xùn)練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

        教學(xué)中采用鑒賞法、討論法,擬定用一課時完成。

        【目標(biāo)要求】

        1、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xué)習(xí)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2、培養(yǎng)學(xué)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3、培養(yǎng)學(xué)生口頭表達能力。

        【重難點】

        重點:賞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寫片斷,學(xué)習(xí)借鑒作者景物描寫技法。

        難點:結(jié)合本文寫景狀物的寫法,進行藝術(shù)審美,從而能夠知識遷移。

        【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

        一、導(dǎo)入。

        太陽東升西落,日復(fù)一日。太陽是光明、溫暖、激情的象征。我們也司空見慣,但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筆下,太陽卻是那樣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主席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雖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壯麗。詩人金哲在《通往太陽的路》中寫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條彩綢路”。奇特的想象、繽紛的色彩,為我們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渾壯麗景象。泰山觀日出是泰山頂上一道特別的風(fēng)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二、學(xué)生朗讀全文。

        三、教師總體分析本文構(gòu)思。

        作者以登覽為主線,以日觀峰為主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為我們描摹了四幅氣韻俱佳的生動形象的畫面:泰山地勢圖——雪后登山圖——泰山日出圖——泰山景物圖。

        四、重點欣賞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斷。

        1、請學(xué)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余學(xué)生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和相應(yīng)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師板書】

        時間景物特征描寫角度藝術(shù)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風(fēng)呼嘯

        積雪擊面

        云霧彌漫近/動景側(cè)面烘托

        為日出蓄勢

        稍見山白若樗蒱

        云一線異色遠/靜景烘托蓄勢

        須臾云霧幻成五采遠/動景烘托蓄勢

        日上日正赤刀丹

        紅光下承之遠/動景

        虛實結(jié)合正面描寫

        回視絳皓駁色

        山皆若僂遠/靜景

        色彩/情態(tài)

        側(cè)面烘托

        拓展意境

        2、問題討論:

        1)本段重點是寫日出,可作者沒有直接入題,又是怎么寫的?(見上表分析)

        2)作者已完成日出描寫,為什么還要寫“回視”這一句?(見上表分析)

        3)從作者對泰山日出的景物描寫中,你獲得了哪些寫作啟示或人生感悟?(開放性)

        提示:

        從寫作角度看:

        a、寫作要善于觀察生活,感悟人生,捕捉生活細節(jié),才能寫出好文章來。

        b、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多層次多角度來寫。

        c、寫景要注意表現(xiàn)手法多樣化。如正面?zhèn)让娼Y(jié)合,動靜虛實結(jié)合等。

        d、寫景語言要簡練,生動,富有文采。

        從人生感悟角度看:

        a、世之奇?zhèn)ス骞郑浅V^常在于險遠,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b、不經(jīng)風(fēng)雨,怎么能見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艱辛的代價不可。

        c、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才能驅(qū)散心靈的陰霾。

        d、要養(yǎng)成勤于觀察,勤于思考的習(xí)慣。

        3、拓展閱讀(教師補充資料,學(xué)生比較兩文描寫日出的異同)。

        秋未冬初,星皎云凈,夜色空濛如縠,村雞鳴,曙光生。登日觀,注目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轉(zhuǎn)瞬,忽露半體若月弦,其色殷紅,光乃不曜,終為一輪而上騰,少頃,日中忽如一燈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罍樽,次如葫蘆。上黃白,下赤紫,作薄蝕狀。又次如葫蘆、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之燼。蓋其初為海氣所蒙,蟬蛻即盡,然后全體昭融,光芒四射。云躍前卻,若危船顛浪,心為震蕩。其下積霧,色正黑。俄而重霧之下,忽出白練,長可競天,殆海水也。(清孔貞瑄)

        (學(xué)生討論交流,教師總結(jié))

        提示:

        相同點:二者皆按時間順序?qū)懥巳粘龅膭討B(tài)過程,都注重景物色彩的瞬息變幻,動靜結(jié)合,都采用了烘托的藝術(shù)手法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不同點:課文善于用側(cè)面烘托手法,孔文側(cè)重從正面直接描摹。課文側(cè)重日出前后的色彩變化,孔文側(cè)重于日出時的形態(tài)變化。孔文對景觀成因作了解釋,課文沒有這一層。孔文采用了博喻繪形繪色,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課文中的比喻沒有孔文豐富。

        4、學(xué)習(xí)借鑒大家寫景手法,進行口頭作文表達訓(xùn)練。

        請同學(xué)們閉上眼睛,想象你所觀察到的日出景觀,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少于100字。(開放性表達)

        學(xué)生構(gòu)思3~5分鐘,請同學(xué)表達,師生共評價。

        五、利用剛才的鑒賞方法自己去欣賞“泰山夕照”圖,并用詩歌形式改寫之。

        教師示范:

        蒼山聳翠/白雪皚皚/映照天南/鳥瞰山麓/汶水西流/徂徠橫臥/霧縈山腰/飄若仙帶/殘陽普照/江山如畫。

        六、課堂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山水游記。作者多層次多角度地描寫了泰山奇景奇觀,尤其是寫泰山日出一節(jié)尤為精彩生動。寫景循序漸進,步步深入,既富層次感,又有立體感,真可謂主從相屬,高下相傾,遠近相配,色彩相融,動靜結(jié)合,栩栩如生,引人入勝。這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卻給我們無限的美感的遐想,同學(xué)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吧,關(guān)心生活,熱愛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明天有太陽更絢爛!

      《登泰山記》教案 篇13

        自讀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結(jié)合注釋通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chǔ)知識。

        3、反復(fù)朗讀,整體理解,達到背誦。

        4、學(xué)習(xí)本文烘托、動靜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

        5、積累一點古文化常識。

        自讀程序

        1、結(jié)合注釋①和教師的講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①由課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斷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從京城到泰安的?

        ③敘述作者登山的過程。

        ④登上山頂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過景物變化來寫泰山頂上的日出,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⑥作者還寫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解說:此設(shè)計旨在訓(xùn)練學(xué)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讓學(xué)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chǔ)上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做思考題時強調(diào)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

        自讀點撥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辭官后,曾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xué)四十余年。治學(xué)以經(jīng)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chuàng)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木魁師事方苞,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強調(diào)"義理、書卷、經(jīng)濟",要求作品闡發(fā)程朱理學(xué),同時又主張在藝術(shù)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jié)字句"。姚鼐是劉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jù)辭章"為手段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橥┏桥?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礎(chǔ)知識重難點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圓")

        C。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

        ②詞性活用

        A、汶水西流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

        B、明燭天南(名詞作動詞)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形容詞作動詞)

        ③積累并掌握"當(dāng)余以及"等一詞多義現(xiàn)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詞與量詞的位置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是先名詞后量詞。如"數(shù)十云一線"在現(xiàn)代漢語中應(yīng)為"數(shù)十一線云"。

        3、學(xué)一點古文化常識

        ①關(guān)于"陰陽"。

        ②關(guān)于"朔晦望既望"。

        ③古代紀(jì)年、月、日、時方法。

        4、課文內(nèi)容重難點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點出泰山及日觀峰的位置,第2段寫登山經(jīng)過,第3段觀泰山日出,第4段介紹泰山古跡,第5段介紹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為課文重點。

        第2段寫登山經(jīng)過,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從山麓到山頂,三是到山頂以后所見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點中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東海和群峰為陪襯,表現(xiàn)了泰山日出的萬千氣象。寫等日出,著意寫了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和氛圍,以"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形容風(fēng)力的強勁,以"足下皆云漫"顯示日觀亭高聳于云天之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等待日出,內(nèi)心自然是充滿豪情。寫日將出,則集中表現(xiàn)東方天際的變化,最初是被白雪覆蓋的山巒微微顯露出來,接著天際出現(xiàn)了一條"異色"云帶,一轉(zhuǎn)眼又變成了五彩斑斕的云霞。這一層全是寫景之筆,但從"稍見須臾"這兩個詞語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貫注進行觀察的`情狀。寫日出,只有兩句,但"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卻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寫日出后日觀亭以西諸峰的"絳皓駁色",另有一番妖嬈之態(tài),又用一個擬人化的比喻"若僂"來烘托日觀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現(xiàn)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

        本文寫景狀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的寫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的形象和人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來從旁烘托。作者是在嚴(yán)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著一個"寒"字,但從"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跡"等句中都可以想見氣候的嚴(yán)寒。

        ②動靜結(jié)合

        動靜結(jié)合是本文寫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靜景,但作者用擬人化的"負(fù)"與用如動詞的"燭",將靜寂的遠景變?yōu)橐环曇伴_闊、氣勢宏大的動景,讓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陽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徠城辭舊迎新,作者"如畫"一筆,又將動景繪為一幀靜態(tài)水墨。"半山居霧若帶然"更是化動為靜的神妙之筆,縷縷云霧,時聚時離,飄浮不定;作者僅以"帶"繪形,"居"字描態(tài),"半山"定位,以靜寫動,寥寥數(shù)語,將畫面開闊、氣象萬千的麗色風(fēng)光展現(xiàn)給讀者,讓人怦然心動,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超乎俗眾的意境悠然于筆外。

        ③敘事簡練,語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xiàn)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敘事簡練,如從京師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句就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其中"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都很形象。

        自讀思考

        1、下面各句中加點字與"明燭天南"中"燭"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腰白玉之環(huán)

        B、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

        C、其陰,濟水東流

        D、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2、下面各句括號內(nèi)所填省略的詞語錯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fù)雪,(雪)明燭天南

        B、余始循(之)以入

        C、中谷繞(以)泰安城下

        D、少雜樹,多松,生(于)石罅

        3、對下面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B、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泰山的北面,汶水向西流去。

        C、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

        有的得到陽光照射,有的沒有被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

        D、山多石,少土。

        山上多有石頭,少有土。

        4、將《登泰山記》的第3段擴寫成描寫冬天泰山日出壯麗景象的文字,不少于500字。

        參考答案

        1、A

        2、C

        3、B

        4、略

      《登泰山記》教案 篇14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反復(fù)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fēng)格。

        教學(xué)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yīng)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lǐng)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xué)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jié)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dāng)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fēng)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dāng)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fù)雪:背負(fù)。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jīng):盡。

        僻不當(dāng)?shù)勒撸浩А?/p>

        3.理清思路:

        問: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xué)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huán)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xí)

        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我們已經(jīng)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討論的內(nèi)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jīng)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jīng)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shù)拿谰埃骸吧n山負(fù)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xué)生用原文復(fù)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xiàn)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fù)白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然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shè)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jié)

        本文充分體現(xiàn)了姚鼐的散文風(fēng)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察點,描寫日出。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14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23篇)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21篇)

        【 自 讀 程 序 】 1.結(jié) 合 注 釋 ①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 登泰山記教案(精選4篇)

        邱龍濤教學(xué)目的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教學(xué)設(shè)想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 登泰山記教案

        教學(xué)目的 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 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 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 教學(xué)設(shè)想 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 登泰山記教案

        【 自 讀 程 序 】 1.結(jié) 合 注 釋 ① 和 教 師 的 講 解 , 了 解 姚 鼐 及 \" 桐 城 派 \" 。 2.借 助 注 釋 自 讀 課 文 , 找 出 文 言 知 識 點 , 并 口 頭 翻 譯 課 文 。...

      • 登泰山記(網(wǎng)友來稿)教案

        梁萬年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登泰山記(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邱龍濤教學(xué)目的一、指導(dǎo)學(xué)生通過朗讀積累一定的文言實詞,進而疏解文意。二、指導(dǎo)學(xué)生理清本文思路,體會描景特點。三、指導(dǎo)學(xué)生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品位形象而優(yōu)美的語言,學(xué)習(xí)寫作方法。教學(xué)設(shè)想一、安排兩課時教學(xué)。...

      • 《荷塘月色》教案(精選13篇)

        【教學(xué)目標(biāo)】1.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特色;2.領(lǐng)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學(xué)習(xí)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學(xué)習(xí)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4.學(xué)習(xí)欣賞和鑒賞散文。【教學(xué)重點】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 《今生今世的證據(jù)》教學(xué)設(shè)計(通用14篇)

        教學(xué)目標(biāo):反復(fù)研讀,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教學(xué)重點、難點:1。通過閱讀,訓(xùn)練學(xué)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xué)的重點。2。...

      • 高一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天堂亚洲国产av麻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波多野结衣av| 国产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免费高清视频| 三男一女吃奶添下面视频| 九九热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白妞大战非洲大炮| 久久国产精品日本波多野结衣 | 26uuu另类亚洲欧美日本|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消防器材|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 亚洲男人av天堂久久资源| 封开县|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性男女做视频观看网站|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黑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 91超碰在线精品|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精品九九热在线免费视频| 黄网站色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 色777狠狠狠综合| 蜜臀av久久国产午夜福利软件| 一区二区三区av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高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动漫| 日韩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草草浮力影院| 日韩av裸体在线播放| 激情自拍校园春色中文| 起碰免费公开97在线视频|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