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詞二首
1.提問:大家一起說說,本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書) 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凡詩詞,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這個特點,那么這種藝術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下面同學們分小組討論這個問題,準備派代表發言。
①用哀景和樂景同寫悲情
師:作者在詞中選用了哪一類景?這種景怎么表現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黃昏送別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處歇”
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詞表面寫景,實際是在寫情,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詞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酒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b.“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煙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相似,傍晚云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c.“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好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后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這種歡樂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沉入了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個地方是以“樂景寫悲情”。與前面幾處的景物描寫是有區別的。(迎娶劉蘭芝的場面)
②景情水乳交融,妙合無痕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a.“柳”的情感內涵。
柳既是送別的象征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學生活動]背誦(個別學生背誦不熟練,可以看一下課本。) ⊙(“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高柳亂蟬嘶”。“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褒《送別裴儀同》)、“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王昌齡《少年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送別》)。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長亭已經被當作離別地點的通稱。)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
b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溫庭筠《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李清照“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c.虛中有實,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寫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楊柳岸三字隨手拈出“本地風光”,令人感到親切、自然。一夜行舟,醒來時早已置身于寥廓開闊的山驛水程中,所以唯覺曉風清冷、唯見殘月凄楚,曉風殘月四字便寫出了此種扁舟曉行的真切風光。
d.寫出幽美深約的新境界
常人在離別時,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優秀詞人卻在此同時寫出了它的美:夾岸殘柳,參差拂動于秋風之中:孤舟離人,黯然獨對天邊殘月,悲劇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麗景,詞人在舒緩而哀惻的聲調中傳遞出一種抑郁惝況的凄情和煙水迷離的凄美來,這種“綺怨”的風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約”詞的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