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教案
小結:主要是兩點。
1家世和家庭。司馬遷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馬談在任太史令時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條件,修著一部記述“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史書,但未能如愿。臨終時,他把這一理想和愿望留給了司馬遷,希望司馬遷做太史,不要忘記他所欲論著的心愿,并認為一個人事親、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揚名后世,以顯父母,這是最大的孝道。父親的話對司馬遷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司馬遷流著淚向父親承諾:“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2遭遇李陵之禍,接受宮刑。這對司馬遷影響極大,經歷此事,他對封建統治者的殘酷性和上層社會的世態炎涼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響了他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也影響了他對《史記》一書的創作。司馬遷之所以在為名節自殺和為事業隱忍茍活之間選擇后者,全是因為《史記》未成。他發憤著書,以十分剛毅的精神完成《史記》的寫作,并通過《史記》一書來鞭撻黑暗,表彰正義,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讀《史記》不能不了解司馬遷,了解司馬遷,不能不讀《報任安書》。《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的苦心孤詣之作。在這封寫給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馬遷以無比憤激的心情,述說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恥大辱,傾訴了內心郁積已久的痛苦和憤懣,披露了封建最高統治者的專斷不公,委婉地述說了他受刑后忍辱茍活的苦衷。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寧愿受辱也要死得“重于泰山”的堅忍和偉大,同時此文也反映了他的文學觀和生死觀,所以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記》和司馬遷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二)通讀、感知、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課文
1教師范讀或聽錄音,引導學生感知內容,體會感情。
2學生誦讀,重點段落反復誦讀。
3師生、學生之間互動,研讀課文,解答預習中不理解的詞語及句子,對重點語句進行翻譯。
4梳理每段內容,概括段意。(投影打出)
第1段:說明來信內容,就未能及時回信表示歉意。
第2段:申述自己遭受腐刑而未能死節的原因。
第3段:說明受刑后隱忍茍活的原因。
第4段:列舉古代“倜儻非常之人”身處逆境“論書策”以抒其憤的例子,作為自己的榜樣。
第5段: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寫作宗旨,表達“就極刑而無慍色”的決心。
第6段:再次表述沉痛羞辱的憤懣心情,照應開頭,解說無從推賢進士的苦衷。
(三)作業
1整理本課出現的通假字。
2解釋下列畫線的詞語,注意其古今的不同意義。
(1)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
(2)素所自樹立使然也
(3)此言士節不可不勉勵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5)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
(6)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