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44f3z"></kbd>

<style id="44f3z"><thead id="44f3z"></thead></style>
    <option id="44f3z"></option>
      <em id="44f3z"><dfn id="44f3z"></dfn></em>
    1. <menuitem id="44f3z"><thead id="44f3z"><i id="44f3z"></i></thead></menuitem>
      <u id="44f3z"><input id="44f3z"></input></u>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小说 ,艳妇臀荡乳欲伦交换h在线观看,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 a v无 码免 费 成 人 a v,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白嫩少妇激情无码,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二語文教案 > 《采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采薇》優秀教案

      發布時間:2023-10-21

      《采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采薇》優秀教案 篇1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過程與方法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項目敘述或回答

        歸納·整理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和“荷馬史詩”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2《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發現·創新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來(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囂(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饌(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歸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載渴載饑( zài )整飭( chì )

        2字形

        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

        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

        3解釋加點字

        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

        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

        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

        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學常識填空

       、傥覈谝徊吭姼杩偧恰 》,共收入詩歌 篇,又稱“詩三百”,分為“ ”、“ ”、“ ”三部分。“ ”即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是周朝王畿之樂;“ ”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這本詩集的主要表現手法有“ ”、“ ”、“ ”三種。

       、谙鄠髦吩姟兑晾麃喬亍贰ⅰ秺W德賽》為 (國籍)盲詩人 (人名)所作。

        5翻譯下列句子

       、傥倚膫,莫知我哀:

       、谖沂炊ǎ沂箽w聘:

       、蹜n心孔疚,我行不來: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寫填空

        , 。 , 。 ,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二)新課導入

        (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 誦讀

        (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錄音作示范,供學生比較學習)

       、 翻譯

        (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

        (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

       、 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 當堂成誦

        3、自主學習《奧德賽》。

        整體感知節選部分的結構、內容以及表現手法。

       、俳Y構

        分為五個小節:

        一、思鄉之苦,遵旨放行;

        二、奧德修斯的疑慮;

        三、神女證實;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鄉的堅定決心。

       、趦热

        節選部分表現了奧德修斯的思鄉的愁苦和返鄉的堅定決心。

       、郾憩F手法

        問:《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答:通過場景、動作、對話的描寫來烘托表現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

        (四)合作探究

        比較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歌中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 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奧德賽》寫的是將領奧德修斯凱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場景中的鄉愁。

       、 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較鑒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優秀教案 篇2

        一、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過程與方法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2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的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3鑒賞詩歌,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2在更廣闊的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二、教學重點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三、教學難點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四、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講義五、課時安排1課時六、教學過程(一)課前預習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項目敘述或回答歸納·整理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和“荷馬史詩”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2《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發現·創新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評價:課前檢查與反饋:1字音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來(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囂(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饌(yáozhuàn)宅。╠ǐ)逃遁(dùn)象弭(mǐ)歸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載渴載饑(zài)整飭(chì)2字形靡(靡費)聘(聘請)霏(煙霏)遁(遁詞)睽(眾目睽睽)糜(糜爛)騁(馳騁)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裝)彌(彌漫)飭(整飭)徨(彷徨)戌(戊戌)戒(戒嚴)弭(消弭)傷(傷感)3解釋加點字靡室靡家(無)不遑啟居(空閑)載饑載渴(又)靡使歸聘(問候)歲亦陽止(農歷十月)憂心孔疚(很,非常)戎車既駕(已經)四牡業業(高大的樣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來(慰勞,勸勉)彼爾維何(花盛的樣子)維棠之華(同“花”)彼路斯何(同“輅”,大車)歲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學常識填空①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共收入詩歌篇,又稱“詩三百”,分為、三部分。即國風,就是各國土樂;是周朝王畿之樂;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這本詩集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②相傳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為(國籍)盲詩人(人名)所作。5翻譯下列句子①我心傷悲,莫知我哀: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6默寫填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二)新課導入(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ㄈ┱w感悟1自主學習《采薇》。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①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有條件的可利用多媒體錄音作示范,供學生比較學習)②翻譯(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③了解作品主旨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薄皯n心孔疚,我行不來!薄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拔倚膫,莫知我哀。”④當堂成誦3、自主學習《奧德賽》。整體感知節選部分的結構、內容以及表現手法。①結構分為五個小節:一、思鄉之苦,遵旨放行;二、奧德修斯的疑慮;三、神女證實;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五、返鄉的堅定決心。②內容節選部分表現了奧德修斯的思鄉的愁苦和返鄉的堅定決心。③表現手法問:《奧德賽》通過哪些描寫烘托了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答:通過場景、動作、對話的描寫來烘托表現奧德修斯回歸故里的決心。(四)合作探究比較這兩首詩歌中的鄉情,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先讓學生找出兩首詩歌中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①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秺W德賽》寫的是將領奧德修斯凱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場景中的鄉愁。②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薄肮诺牢黠L瘦馬,斷腸人在天涯!薄坂l思情結的內涵:(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五)比較鑒賞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①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②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六)交流延伸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么,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么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么對于《詩經》,你們又了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里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注釋,又稱《毛詩》。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么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安赊薄苯柚鸽[居生活。

        3、師:那么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為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為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注解讀讀?指名個別讀。▎柭牨,你聽出了什么?——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饑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ü膭钭x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么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么?還聽到了什么?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愿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么?故園情難了!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么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ㄕn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蛟S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闭鞣蚧貋砹耍。ㄕn件出示后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里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4、你體會到了什么?(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么?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ǹ梢宰屢唤M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么?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征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币粯佑姓l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ㄕn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煟哼@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采薇(節選)

        昔往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今來雨雪霏霏——悲涼

      《采薇》優秀教案 篇4

        《采薇》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对娊洝匪洠鶠樵浫霕返母柙~。《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亠L,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谘,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辟x、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对娊洝肥侵袊F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背誦最后一段。

      《采薇》優秀教案 篇5

        采  薇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

        背景知識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1.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2.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漂泊、遠游、戰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優秀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对娊洝分械“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優秀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币话阏J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讹L》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芭d”字的本義是“起”!对娊洝分械摹芭d”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懊沂颐壹摇焙汀安诲貑⒕印笔沁@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保ā对娂瘋鳌罚┻@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痹娙砸赞辈酥饾u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莫”“止”“剛”“疚”“腓”“思”“雨”等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通讀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初步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2、過程目標:誦讀,合作學習,把握《詩經》重章疊句的好處。

        3、情感目標:了解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愛護和平,珍惜生活,熱愛祖國,熱愛學習。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文言實虛詞。

        2、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分析戰士歸途“我心傷悲”的原因及“樂景寫哀情”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和平一直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戰爭卻一直如鬼魅一樣,纏繞著和平。似乎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戰爭,因而戰爭是不少文學作品中永恒的話題。今天我們回到中華文學的源頭《詩經》,去感受戰爭給古人帶來的百味人生。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采薇》。

        二、回顧《詩經》有關知識

        三、誦讀課文

        1、自讀,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歸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讀

        3、齊讀

        4、指名學生誦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指出優點與不足

        5、自讀,梳理基礎知識(找出課文中重要詞語,并解決其意義和用法)

       。1)古今異議詞: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爾棘

       。3)活用詞:日(名詞作狀語)雨(名詞用作動詞)

       。4)一般重要實虛詞:靡(無)、遑(閑暇)、牡(雄性鳥獸,與牝相對,如牝雞司晨)、捷(勝利)、骙骙(熟練的樣子)、載……載……(一邊一邊,如載歌載舞)

        助詞,無實義:維、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賞析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戍邊戰士思鄉

        2、是不是一開篇就寫思鄉呢?

        不是

        3、開頭沒寫思鄉,寫采薇,這是《詩經》中的哪一種手法?還有哪些章用了這種手法?興,1-4的章都用了興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興。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興。(進一步加深對《詩經》“六義”的理解)

        4、其實,作者寫采薇,不僅有興的作用,還應該有其它用意,要不,為什么不寫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嗎?

        暗示了戰事的艱苦,戰士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饑;另外也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點?

        重章疊句,有加強語氣一唱三嘆之效,有節奏感和音韻美。(齊讀體會)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興,但也有變化,試說出。

        寫采薇從生到老的變化,反映了作戰時間之長,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幾年、十幾年、幾十行。

        暗示時間的流逝,增強思鄉的表達效果。

        7、那么戰士思家,他們有沒有回去呢?

        沒有,這反映了戰士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懷,主動的去作戰。

        8、第四、五章具體描寫了邊關戰事,都寫了哪些與戰斗有關的事物呢?

        高大的戰車、雄壯的戰馬、整齊的隊列、熟練的動作、精良的裝備等。

        戰士們對自己軍隊的強大,感到驕傲和自豪,面對強敵,雄糾糾,氣昂昂,同仇敵愾。最終取得了戰事的勝利(一月三捷)。

        9、戰事勝利了,終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寫法上與前面幾章有何不同嗎?

        最后一章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對比手法,以離家時的歡愉與歸家時的憂傷作對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為什么“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嗎?試說一說。

        多年的在外作戰,音書斷絕,家鄉的親人還在否?人事變化大否?(“少小離家老大回”)“去時里下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幾十年的離家,家鄉的老母親或許早已化成一冢墳墓了……真是“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啊。懷著種種復雜的心情,兇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詩十九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何誰?”

        五、小結

        這首詩歌寫到在國家危難之時,戰士在思歸與作戰之間,毅然決然選擇作戰,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作為現實主義詩歌,《詩經》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我們的釣魚島正面臨著日本的覬覦(日本已經聲明從個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時代,人多力量大,而現代戰爭的今天,人多已經不是優勢,應該以科技武裝自己,打好科技戰。作為我們同學們,應該努力學習,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這樣也就足夠了。

        六、布置作業

        詩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同學們擴寫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采薇思歸

        戰場戰事

        回家悲傷

        曹晴

      《采薇》優秀教案 篇9

        【學習目標】1、      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2、      了解《詩經》的藝術特點,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3、      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4、反復誦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重點難點】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鑒別又是學習的難點。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復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緦W習方法】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導入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二、了解《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XX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 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对娊洝匪洠鶠樵浫霕返母柙~!对娊洝返捏w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堆拧吩娛菍m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俄灐吩娪址譃椤吨茼灐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对娊洝啡娴卣故玖酥袊艽鷷r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辟x、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耙陨倏偠啵槊矡o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对娊洝肥侵袊F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三、理解思想內容1.      學生誦讀、翻譯。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學生翻譯,盡量由學生補充、訂正,教師適時加以啟發、指點。鼓勵學生課前翻譯全詩。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2.      整體把握。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薄皯n心孔疚,我行不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我心傷悲,莫知我哀。”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保ā对娂瘋鳌罚┻@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痹娙砸赞辈酥饾u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4、     探討鄉思情結的內涵讓學生找出詩歌中鄉愁出現的場景,體驗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聯系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揣摩鄉思情結的內涵。(先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再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鄉愁出現的場景:《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编l思情結的內涵: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5、     確藝術特點,熟讀成誦。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①    這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②    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辟Y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保◣熢u: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6、交流延伸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3)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優秀教案 篇10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閱讀題:

        16.對這首詩中詞句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點明出征時是春天。“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似乎是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說歸來時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遲遲”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來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17.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這首詩運用了起興的手法。

        B.前四句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時和歸途中所見的不同景色對比,寫出了內心的傷悲。

        C.這首詩寫的是戍邊戰士在歸途中的心情,通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他們戍邊時的苦況,對從軍生活的厭倦,及對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戀。

        D.“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后兩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特點。

        《采薇》參考答案:

        1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7、A(這首詩沒有運用起興的手法。“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直接敘述,而非對他物的描繪。)

        《采薇》賞析:

        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 “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怎能不“憂心烈烈”。那么,為什么戍役難歸呢?后四句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稘h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睹颉犯鶕@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蛟S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傷悲”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 “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恫赊薄,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采薇》優秀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重點難點:

        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是學習要點,賦、比、興手法的理解鑒別又是學習的難點。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是學習的要點。

        3、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詩經》因距今時代久遠(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詞句的理解歷來有分歧,今天閱讀理解起來在語言方面困難較大。我們在學習中首先要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預習課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反復熟讀課文直至背誦,透徹理解。學習的重點不必放在字詞句的逐一解釋上(但某些古漢語常用的實詞、虛詞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詞語、成語一定要掌握);重點應是學習掌握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所刻劃的人物形象,所運用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章法結構和停頓節奏等的藝術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關于《詩經》的編集,漢代有兩種說法:①行人采詩說。②孔子刪詩說。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根據《論語》中孔子所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確曾為《詩》正過樂。只不過至春秋后期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便只有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之所見的詩歌總集。

        《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对娊洝返捏w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亠L,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讹L》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垌灒亲趶R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有些詩,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制崩潰時期奴隸們的覺醒。還有不少詩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辟x、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对娊洝芬运难詾橹,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采薇》優秀教案 篇12

        一、說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欲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3、熟記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1)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三、說學法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四、說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節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

        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

        進入課文后,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朗讀一至三節,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啟”“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饑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衛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有什么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于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衛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里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士們靠野菜來充饑也反映了戰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么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著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爭,對家鄉的情感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爭,作者堅決抗戰,保家衛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里,學生對這三節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復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衛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

        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還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注釋再次理解四、五節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的大意,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復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里,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贊賞,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里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五、總結藝術特色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衛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敘事手法應用,如倒敘,追敘再回到現實的敘事線索

        布置作業:熟讀、背誦詩歌。

      《采薇》優秀教案 篇13

        一、說教材

        《采薇》是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小雅》,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這首詩雖然沒有《關雎》《蒹葭》等名氣大,但也是傳誦千古的名句,充分體現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我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

        根據新課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以及初二學生詩歌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了解《詩經》文化常識,反復誦讀,疏通文意。

        能力目標:品味詩歌獨特的語言美、音樂美;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把握戍邊士兵思念家鄉以及厭倦戰爭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點:反復朗誦,賞識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及學法

        (一)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提問點撥法進行教學。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如果學生一味死讀書,不求甚解,最后仍是“過目皆忘”。這就需要我們為師者在教學過程中多一點實質性的、能讓學生受用不盡的讀書方法指導。如注意停頓、語速、重音、語氣等。

        提問點撥法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價值、現實中的戰爭、民歌題材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二)說學法

        將在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領學生如何學習詩歌,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及審美感受能力。將疏通文意和理清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了解《詩經》常識

        生活中少不了詩,少不了歌,在我們這個小地方也有客家山歌,請大家欣賞兩首。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里,詩歌長河的源頭又在哪里?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尋找。

        你是一條旺盛的河流

        2600多年來邊唱邊走

        多少人翹首追溯你神秘的源頭

        哦 到春秋 再到西周

        “風”——土風民謠,淳樸自然

        “雅”——諸侯朝會,貴族歡宴

        “頌”——宗廟祭祀,樂舞翩翩

        直陳、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語言是賦、比、興

        因了你,“風騷”成為文學的雅稱

        你就是《詩三百》

        人們還恭敬地稱呼你《詩經》

        (二)、自主學習

        朗讀要求:初讀正音,把握節奏,要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解意,把握行式,要讀得韻味深長。吟唱詩歌,品賞詩情,要唱得情深意切。

        自主學習一:請從以下活動中任選一個完成。

        一、自主完成。用現代漢語通順地翻譯全詩。

        二、小組合作。把這首詩譯為現代詩,語言流暢,能押韻更好。

        三、交流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詩作的內容與表達的情感。

        自主學習二:詩歌美好的詩情畫意讓人沉醉,走出詩歌,讓我們以探究的眼光,去尋覓本詩美的根源。請同學們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發現詩歌中的美詞美句,體會篇章的美。

        (三)、提問點撥:

        問題1:感情基調?悲傷

        問題2:為什么在歸家途中還要悲傷?

        材料: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解析:詩人被貶在外,家人音訊全無,終于踏上歸家之途。一方面欣喜若狂,另一方面擔心家人為自己所累,團圓之夢成為泡影,越接近家鄉越是擔憂。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

        答案:歸家喜悅因為對家人、自身命運的擔憂而變得無比沉重。

        路途艱難,又饑又渴的現狀。

        回憶過去,痛定思痛。

        問題3:如何表現士兵的哀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以景寫情,情景交融 意象:楊柳 、冬雪

        (2)對比

        以樂景寫哀,以以往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的悲痛。

        (3)大雪交加,行道艱難,饑渴難耐,情景凄涼,語調低沉、蒼涼。

        (四)聯系現實

        如果文中的戍卒穿越時空來到今天,遇見從伊拉克戰場歸來的美國士兵,他們會有怎樣的一番對話?

        (五)作業:

        一是朗讀背誦課文;

        二是搜集本地民歌——客家山歌,與課文比較,體會《詩經》民歌的源遠流長。

        四、說板書設計

        設計思路是舉綱張目,以線串珠,就是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讓文章思路變成了學生思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背誦、理解、深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說教學反思

        參與本課堂學習的學生為初二學生,對《詩經》了解較少,沒有學習過《詩經》中任何一篇,古文知識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本文的教授我定位于誦讀欣賞,不要求過多糾纏于某一詞一句的辨析,只要求大致解意,能夠從讀準、讀美、可唱的層面解讀本詩。對詞、句、篇章,也只是從聲音美、形象美、情感美方面淺層次探究。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走進文本,發現美、感受美,在不斷追尋美的過程中激發愛母語、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采薇》優秀教案 篇14

        評委老師,各位同仁:

        大家好!現在由我來說課。我說課的題目是《采薇》。

        首先,我來說一下教材

        《詩經》是人教版高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由《氓》和《采薇》兩張組成,我今天給大家說的就是《采薇》,該單元主要是鑒賞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

        《采薇》以四言詩歌體的形式,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重章疊句手法的運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點。

        第二,我來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的“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反復誦讀,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掌握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用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鑒賞詩歌,本課的重點是掌握重章疊句的藝術手法。鑒于要培養學生對詩經的興趣和提高其鑒賞能力,所以我安培用兩個課時精講。

        第三,我再說說教學方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朗讀去體會征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鑒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誦讀法討論法 點撥法

        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最后,我來呈現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和學生集體朗誦余光中的鄉愁,營造氣氛。

        二: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請不同的同學自選章節朗讀,其他同學為其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湊。

        并大體讓學生把握結構內容。

        三:細讀賞析

        討論重章疊句這一技巧在詩中的作用和好處

        分組討論主人公對戰爭的態度及文章的主旨

        鑒賞最后一章,各抒己見。

        老師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和學生們交流

        四:作業:課后閱讀《詩經》里其他經典篇章,把自己喜歡的重章疊句找出來在班里交流。

        五: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快,自然流暢。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采薇》優秀教案 篇15

        教學大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

        1、結合課文注釋并參考工具書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逐句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在文中的語境意義,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美。

        4、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教學方法:文本研習法

        注意問題:教師深鉆教材,精心備課,努力提高課堂的點撥引導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币话阏J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讹L》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对娊洝肥侵袊姼瑁酥琳麄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氨取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三、課文檢查重點(串講課文時,需重點強調的知識點)

        (一)    重點詞句

        1.通假字

       。1)    歲亦莫止(     )

       。2)    彼爾維何(         )

       。3)    維常之華(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魚服(      )

        (6)    (xian)狁孔棘(     )

        2.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動詞,雨雪猶“落雪”。)

        3.古今異義

       。1)    不遑啟居(啟,古意是跪,今意指開啟;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帥,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詞多義

        (1)    作: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生。如:薇亦作止。②開始。如:天下之難比作于易。③創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2)    曰: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止:①語尾助詞。如:歲亦莫止。②腳,足。如:當斬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為使動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殘賊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禮貌。如:人而無止,不死何候。⑥副詞,僅,止。如: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4)    載:①記錄,記載。如:史載田橫事。②年。如:自去舟職,五載復還。③裝載。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引申為承擔,承受。如:載舟載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車。如:直上載公子車。⑤祝詞,起加強語氣作用,多用于動詞或形容詞詞頭,可譯為“且”“又”。如:如:“載欣載奔”。⑥副詞,開始。如:春日載陽,有名倉庚。

       。5)    靡: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6)    烈:①火勢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為放火燒,如:益烈山澤而焚之。又引申為猛烈。如:窮冬烈風。②光明,顯赫。如:君有烈名。③事業,功業。如:奮六世之余烈。④厲害,嚴重。如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7)    陽: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陽光,太陽。如:斜陽草樹,尋常巷陌。③溫暖。如:春日載陽。④表面上,假裝。如: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8)    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華: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爍爍其華。②開花。如:始雨水,桃李華。③美麗有光彩。如:華服麗人。④繁華。如:其街市之繁華。⑤精華。如:物華天寶。⑥敬辭。如:華誕,華居。

        (10)    思: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④祝詞,無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1)    戒:①防備,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備萬事。②告誡,警告。如:觀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②離散:如:一別如雨。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ǘ┱w感知

        這是一首描寫久戍邊防的士兵生活及其歸途中感悟傷時的詩。全詩采用倒敘的寫法,既通過戍卒的回憶和追述,來刻畫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一邊是溫暖的家,一邊是受外族入侵的國家,家難以舍棄,國也要保衛,戰士的心理就是這么矛盾。家當然要,但國也要,兩者都要,這樣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戰士心上!恫赊薄肪桶褢鹗總兊倪@種辛苦和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詩中也流露出了對統治者憤怒不平的情緒和士卒不可言喻的傷感。最后一章,把一個戍卒久役歸來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盤托出,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

       。ㄈ┱n文分析  句段詳解

        第一章寫戰士們為了保衛國家討伐yan狁,而離家遠戍在外,前兩句用了“興”的手法,后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拋家舍業,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寫守邊戰士居無定所,與家人音問隔絕,以及種種饑渴勞苦之狀。寫出了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辛和對家的眷戀。

        第三章寫戍卒士兵度過了漫長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寫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沒有盡頭,最后兩句,表達了戍卒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第四章追述戍守時緊張勞苦的生活。前兩句以常棣花為興,后兩句轉到對戰車的描寫,最后兩句寫戰事頻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勞苦和艱險。

        第五章,主要寫軍容之盛,器械之精,前兩句寫戰馬之肥壯,后兩句寫戰車之作用。五六兩句寫戰士們嚴陣以待,嚴防敵人。

        第六章,寫士卒們歸途撫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傷。前兩句寫回憶之景,后兩句寫眼前之景,五六兩句寫回家路上行軍的艱難,最后兩句寫自己內心的悲傷。

        附板書

        第一章:寫離家遠戍在外的原因¬¬——總寫:回憶倒敘

        第二、三章:寫戍卒守無定所及種種饑渴勞苦之狀    詳寫戍卒

        第四、五章:寫戍卒緊張勞苦的生活    種種情形      追敘

        第六章:寫士卒歸途撫今追昔————今昔對比,借景抒情,回到現實

       。ㄎ澹⿲懽魈攸c(結合學生在初中學過的 《關雎》,《蒹葭》來介紹)

        1.綜合運用多種敘述方法,第一章采用倒敘的寫法,刻畫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態,接下去追敘了種種饑渴勞累,緊張辛酸的生活情態。最后回到現實,結束回憶,全詩雖用多種敘述方法,但條理清晰。

        2.采用了“興”的抒情方式!安赊辈赊,薇亦作止”的興句,的確與詩的主題沒有意義上的聯系。但興句為全文定下了一種情調,烘托出了一種氣氛,讓詩好像涂上一種“清幽”的色彩。特別是通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的變化,讓情調一步步發生變化,暗示出戰士的命運也一點點發生變化,最后終于可以回家了。

        3.巧用疊字疊句,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三、背誦課文

        教后感言:

      《采薇》優秀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采薇》是如何體現《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學習重點]:1.《詩經》六義及重章疊唱的手法 2.詩歌所反映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詩經》的現實主義手法。[學習難點]:1、賦、比、興手法的理解2、有些詞句理解起來也可能有困難。 [教學時間]:一課時[學習內容與步驟]一、          導入詩文 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可知道《詩經》是什么嗎?有沒有同學愿意說說你所知道的《詩經》?可以結合資料和初中的知識說一說。二、          字詞點擊   1.錄音范讀,疏通詞句。2.學生朗讀,糾正字詞。

        歲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 載(zài)饑載渴:又饑又渴。          王事靡盬(gǔ):沒有止盡。

        彼路(lù)斯何:“路”,通“輅”。   四牡骙骙(kuí):馬強壯的樣子。

        小人所腓(féi):隱蔽,掩護。        象弭(mǐ)魚服:用象牙裝飾的弓。

        我行不來(lài):慰問。              雨(yù)雪霏霏:下雪。三、集體朗讀,思考討論。

        1、 我們初中學過《關雎》和《蒹葭》,知道“參差荇菜”、“蒹葭蒼蒼”都是起興的作用,那么本詩的起興之詞是哪個詞呢?在本詩中又是如何由“此物”興“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興,薇菜從發芽長到柔嫩又長到粗壯剛健的過程,是一個時間流逝的過程,然而戍役軍士從“莫”、“陽”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卻始終沒有回家,這漫長的戍役剛好與薇菜的生長過程相應,一起喻示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

        2、  他們總該回家吧!但轉眼又是一年,他們卻顧不上家室,甚至連一封家書都不能帶到家,這是為何呢?

       、榱霜濁袢肭种剩安诲貑⒕,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誰替他們帶回家信?(駐軍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ⅲ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3、  戰事頻繁,連年奔波,戍期未定,鄉音阻隔,在這樣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嗎?陣容又如何呢?4、5兩章在描寫車馬服飾之盛 ,武器裝備時,流露了什么樣的情感?

        周家軍隊軍威盛大,紀律嚴正,卒伍精強,日日加強戒備。

        不能忽略的是,在這一部分的歌唱中還透露出對苦樂不均的怨恨情緒。描寫了將帥車騎的威武、服飾的華美,但語氣間已帶譏諷之意。

        4、  在一個雨雪紛飛的日子,戍卒終于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不是這樣的呢?為什么?

        ⅰ 長久的戍邊生活

       、⑽羧丈下窌r的依依不惜之情    

       、=袢辗导衣吠镜钠D難和內心的悲苦

        四、脈絡梳理

        五、末章品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晉人謝玄把這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那么這四句詩是怎樣的抒發主人翁的感情的呢?1本詩借景抒情。詩含著兩個畫面,一是春天里微風吹拂柳枝依依惜別的畫面,一是寒冬季節雨雪紛飛的畫面。在這里,詩人沒有直接傾訴內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隨風飄拂的柳絲來渲染昔日上路時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紛飛來表現今日返家路途的艱難和內心的悲苦,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2本詩借助“楊柳”意象來抒情的。自《詩經》始,楊柳成為中國古典文學歌詠的對象,開了借楊柳懷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詩詞之中,青青楊柳枝成為牽絆游子、離愁別緒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以后,柳和離別已似乎有了某種必然的聯系。每當古人送別離人時,楊柳便出現在渡口、驛站、城外,楊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當古人懷人思親時,楊柳出現在亭臺樓榭,楊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間具有一種“同構”的關系,柔弱的柳枝那搖擺不定的形體,能夠傳達出親友離別時那種“依依不舍”之情。其次,還因為“柳”與“留”諧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來抒懷。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樂府《橫吹曲詞·折楊柳歌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敝馨顝短m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柳條過千尺!绷.問題探討:  (1)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2)與初中所學的過《關雎》和《蒹葭》相對照,重章疊唱的手法在本詩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這三章雖然采用重復的形式來表達同一種情緒,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變化,從而表現出感情的進展。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這些意蘊都是通過薇菜的變化表達出來的。在每章的后六句具體描寫思歸之情時,表達形式也有所變化。顯然,隨著戍邊時間的延長,鄉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這種反復吟誦,漸次深入的方式,讓讀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靈深處,體會著他們與日俱增的思鄉之苦。七、結語

      《采薇》優秀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學習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布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了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節嗎?

        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2、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二、新課導入

        (從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中國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自行誦讀、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并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诜g

        ③了解作品主旨

        問:《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答: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問: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答:“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薄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薄拔倚膫野!

       、墚斕贸烧b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后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全班交流: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匯總補充修正。

       、汆l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谄渌c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薄

       、坂l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鑒賞

        1再讀《采薇》,圍繞問題討論:

        (先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龠@首詩共六章,你看分哪幾個層次?

        分三個層次:1-3章為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4-5章為二層,直接寫戰爭。

        6章為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據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

        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③從4-5章來看,你又發現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弭、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堋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資料二: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資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六、交流延伸

        1、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2、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詩經采薇》原文注釋及譯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剛發芽)止(語氣詞)。曰歸曰歸,歲亦莫(“暮”的古字)止。靡(無;沒有)室靡家,獫狁(獫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閑暇)啟居(啟: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別。無論危坐和安坐都是兩膝著席,危坐(跪)時腰部伸直,臀部同足離開;安坐時則將臀部貼在足跟上),獫狁之故(以上兩句是說遠離家室是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說野豌豆長大了一些)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非常強烈),載(副詞,又)饑載渴。我戍(防守)未定(穩定。這句是說駐防未有定處。),靡使(使者)歸聘(問候。這句是說沒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問安)。

        采薇采薇,薇亦剛(堅硬。指薇將老而堅硬)止。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為“陽”,現代對農歷十月還稱為“小陽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為“止息”意),不遑啟處(意同“啟居”)。憂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來(歸來。一說“慰勉;慰問”。不來:是說無人慰問)!

        彼爾(花繁盛有樣子)維(語氣詞,加強語氣)何,維常(常棣,一種植物名)之華(以上兩句是以開得很繁盛的常棣起興,引出下文對壯盛軍容的描寫)。彼路(“輅”的假借字,大車)斯何(意同“維何”),君子(指將帥)之車。戎車(兵車)既駕,四牡(雄馬。)業業(壯大的樣子)。豈敢定居(猶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謂接戰、交戰。一說,抄行小路為“捷”。三捷:言多次行軍,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強,威武)。君子所依(“依”猶“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隱蔽。此句說步卒借戎車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閑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象弭(mi,弓的一種。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魚菔,就是用魚皮制成的箭袋)。豈(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備),獫狁孔棘(棘:急?准,很緊急。此句說獫狁很猖狂兇狠,敵情很緊急)!

        昔(指出征之時)我往(到……去,指到前線去)矣,楊柳依依(楊柳柔弱隨風不定之樣子)。今我來(歸來)思(語氣詞),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樣子)。行道遲遲(遲緩的樣子),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優秀教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采 薇》教案(精選5篇)

        學習目標: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 《采薇》教案1

        《采薇》教案[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 《采薇》教案2

        學習目標: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 《采薇》教案3

        一、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 《采薇》課后作業(精選15篇)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氓》和《采薇》導學(精選12篇)

        一、思考領悟 《詩經》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手法。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中帶本質性的社會問題,使詩歌創作成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圖畫!睹ァ,偏重敘事;《采薇》,偏重抒情。...

      • 《采薇》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大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1、結合課文注釋并參考工具書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 《采薇》的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1.了解《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3.《采薇》是如何體現《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4.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 《采薇》閱讀答案(精選17篇)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精選17篇)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精選16篇)

        采 薇[ 設計依據與教學目標 ]古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體現著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墩Z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習中華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 《氓》和《采薇》導學(通用13篇)

        一、思考領悟 《詩經》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為“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寫實手法。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反映生活中帶本質性的社會問題,使詩歌創作成為一幅幅社會生活的圖畫。《氓》,偏重敘事;《采薇》,偏重抒情。...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精選12篇)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恫赊薄肺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古詩文閱讀答案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閱讀答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采薇》閱讀答案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小編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采薇》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采 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高二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a黑|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老熟女露脸视频| 缙云县| 国产真正老熟女无套内射| 国产99青青成人A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成人午夜电影福利免费| 麻花传媒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一区|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亚洲|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毛片|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少妇被粗大猛进进出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桃花|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 同德县|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久久一日本综合色鬼综合色| 同性男男黄gay片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禁18| 欧美牲交40_50a欧美牲交aⅴ|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免费视频| 国产午精品午夜福利757视频播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中| 国产成人剧情AV麻豆果冻| 90后极品粉嫩小泬20p | 一本久道中文无码字幕av|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情欲少妇人妻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