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
4.從來史筆求簡。試比較下面兩組話,說說哪一種寫法好?
①a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b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勇而有謀,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請辭去。”
b于是舍人相與諫藺相如,欲辭去。
(b的寫法不好。①用b的寫法,則繆賢敢于薦舍人去充當使者、趙王同意召見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視國家大事為兒戲,不符合史家選材原則。②用b的寫法,略去諫的內容,則下文“獨畏廉將軍哉”失去所本。)
※5.緊接本文,原作還有這樣一段話: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畿,拔之。后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后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于閼與下。”
說說這段話在文章中的作用。
※表示參考題,下同。
(這是對上文的補筆,略寫“廉藺交歡”后五年間趙國的大事,從側面贊揚廉藺二人精誠團結,在軍事上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三、整理字詞。
1.檢查練習第三題的完成情況。
2.分類。
a一詞多義類:
負:①依仗(負其強)
②承擔,使承擔(寧許以負秦曲)
③背著(肉袒負荊)
④辜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⑤背棄(負約不償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發)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請(引趙使者藺相如)
④掉轉(引車避匿)
幸:①僥幸(則幸得脫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寵幸(幸于趙王)
小結:①抓住一個最基本的意思;②結合上下文內容加以引申。
b引申的一個特殊種類——詞義隨用法的變化而變化:
①名詞活用如動詞。
衣:穿(乃使其從者衣褐)
刃:殺(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廣成傳舍)
②形容詞、動詞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請完璧歸趙)
畢:將……進行完畢(畢禮而歸之)
歸:送回(畢禮而歸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小結:要注意變化后的意思跟原義是有聯系的。
四、留作業。
1.背誦最后五段。
※2.明人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認為,“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他的理由是:“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秦將白起)十萬眾壓邯鄲(趙都),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于是廉頗以他的勇猛善戰而聞名于諸侯各國。
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