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教案第二節唐文學繁榮的原因
3、文化與文學:唐文學的發展與文化的昌明、繁榮有這不可分割的聯系,各種藝術門類之間是相互影響、滲透的。(1)南北融合、東西一統的“大家族”文化。李氏有“胡夷血統”(陳寅。,形成開放的文化。(2)科舉及學校教育使得人們的文化素質提高;(3)史學、經學的發達。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陳、南、北、晉、隋、北齊、北周史。另有劉知己《史通》。出現了王通、孔潁達這樣的大儒和大經學家。史學對史傳文學有影響,如《段太尉逸事狀》、《張中丞傳后敘》等。(4)各種藝術門類的相互影響。書法:楷書中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草書中有張旭、懷素。李白詩、張旭字、裴旻舞為“三絕”。繪畫和雕塑:閻立本、吳道子的人物,“吳帶當風”;韓干的馬;王維的山水。敦煌壁畫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題畫詩出現,及“詩中有畫”、以畫法入詩。蘇軾: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音樂:古詩中很多是和樂歌唱的,如樂府,七絕被稱作“聲詩”。燕樂的發展產生了詞。許多詩人的詩作與音樂有關:《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詩中有許多描寫舞的,《公孫大娘劍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與文學:唐代實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釋、道三教外,另有一些異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傳布。儒、釋、道三教兼重的。如玄宗親注《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是證。儒——理想政治。(1)以儒治國,建立封建的倫理秩序?诐}達注《五經正義》,成為士人科舉的必讀書。文宗開成年間刻“開成石經”(12經,無孟子,石刻,兩面刻字)道——撥亂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著長生、享樂方向發展!皣獭。釋——強調苦行,以求來世。(3)統治階級多信佛,有三次大規模迎佛骨活動。陜西扶風縣法門鎮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韓愈寫《諫迎佛骨表》被貶。
魯迅先生:“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忍而解!崩锨f思想與道教有所不同:老莊思想給文學藝術帶來的是一種偏于含蓄沖淡、自然悠遠的審美情趣,一種充分凈化了的純凈、和諧、安寧的自然意象群,一種以對內心體驗的“表現”為主的藝術思維方式。道教給文學藝術帶來的,乃是一種追求絢麗神奇的審美情趣,一種色彩繽紛、瑰瑋怪誕的意象群,一種近乎沉浸于幻覺之中的熱烈想象力。
參閱: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佛教與中國文化》、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
5、軍事與文學:唐代與邊疆地區如突厥、吐谷渾、高麗、南昭、吐蕃時有戰事,包括衛國和拓邊兩種。主要在西北——東北這一線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統治者鼓勵建立軍功。士人關心邊塞戰爭,如高適、岑參積極入幕,王維訪邊,產生了大量邊塞詩。
6、唐代士人生活與文學:寒士,地主階級里面居于中下層的文士,包括不同門第和出身的人。他們多通過科舉躋身廟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們是文學的生產者,其思想、心態、生活直接影響到文學創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從書齋到考場到官場,唐人喜游歷,如李白、杜甫。希望通過漫游播揚名聲,求得舉薦、廣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勝之地或都市。(2)讀書山林(隱逸),或“走終南捷徑”。(3)應舉。(4)朝會。(5)貶謫。如沈宋,如柳宗元與“永州山水”。
緒論 思考與練習:
1、整理唐代文學興盛的外部和內部原因。
2、重點掌握唐詩的概貌特點。
3、復習新體詩格律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