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律風骨兼?zhèn)洹钡氖⑻圃娊贪?/p>
詩人厭惡污濁的官場,這里安靜、淳樸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響,所以選擇隱居。后人稱之為“詩意的生活”、“詩意的憩居”。
4.由詩中所寫景與人來看,詩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景清幽、明凈,以物芳而明志潔;
人淳厚、樸實,廣人相而望政通。
王維追求的是寧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
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嘔見王侯!蹙S
六、擴展閱讀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體現(xiàn)寧靜、淡泊的志向,《紅塵之上》把詩句送給哪些人?這句話對他們分別有何特殊含義?詩人希望建立一種什么樣的人際關(guān)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種朋友都能擺脫世俗、欲念的束縛,建構(gòu)一種寧靜、淡泊的心境和真誠、相知的人際關(guān)系。
七、課后思考:
除了隱居,有無更好的方式?
隱居是不是逃避?試與屈原比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T葛亮
《與諸子登峴山》
[教學(xué)目標]:
1.感悟盛唐詩歌“聲律風骨兼?zhèn)洹钡奶攸c及其闊大雄渾、豪邁恢宏的藝術(shù)境界。
2.初步熟悉王維、孟浩然和高逋、岑參的生平事跡及其詩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和山水田園詩派的風格差異。
[教學(xué)重點]:
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是一首吊古傷今詩。鑒賞時應(yīng)重點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這種情感的。
[教學(xué)過程]:
一、生平簡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世稱孟襄陽。其詩與王維齊名,時稱“王孟”。浩然一生有壯志,然終不被用,雖名重當時,卻以隱居終老。在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內(nèi)心充滿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詩歌中,我們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園風光里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不堪。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yīng)制,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F(xiàn)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讀、背誦
三、詩句解釋:
1.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許多名勝古跡,我們又來登臨。(由于山上有歷史印跡,才來登山)
3.水落下去魚梁顯露出來,天氣寒冷,夢澤顯得格外深遠。(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這是登山所見所想—虛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峴山蕭條、悲涼、邈遠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還在,讀完上面的文字不覺淚水沾濕衣襟。 (為何作者會流淚?)
四、問題探討:
1.首聯(lián)看似閑筆,但到了頷聯(lián)我們就明白它不是閑筆了,你能說說在尾聯(lián)中這閑筆更大的妙處嗎?
明確:詩人因觀覽舊跡而登臨此山,因舊跡而傷懷,因歷史觸動內(nèi)心,又由歷史聯(lián)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滅無聞”,想到自己不就是這眾多賢者中的一個嗎?
2.這首詩的結(jié)尾似乎與我們常見的詩歌結(jié)尾不同,最后詩人似乎仍在敘事,詩人僅僅在敘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