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教案模板(精選4篇)
初中物理的教案模板 篇1
一、教學目的
1.復習鞏固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并對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得出。
2、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干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只),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系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 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并聯起來,就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于5 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并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③怎樣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并聯電阻實驗(測并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 并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并聯的電阻 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于計算
的數(如 0.2A),電壓表的讀數為 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于10 也小于5 ,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 并聯后的總電阻比 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分別以 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對象,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在并聯電路中并聯后的電阻為( 3.3 )。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 表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 并聯導體的電阻相當于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 和 的電阻并聯起來、求并聯后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 與10 并聯后的總電阻和6 與10 并聯后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并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并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于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 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并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后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 U2 = R1 / R2。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在并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 I2 =R2 / R1。〉
六、小結
并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布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么?,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初中物理的教案模板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初中物理的教案模板 篇3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2.復習鞏固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3.會利用并聯電路的特點,解答和計算簡單的電路問題。
(二)教具
每組配備干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只),導線若干條。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問:請你說出串聯電路電流、電壓和電阻的特點。(答略)
問:請解答課本本章習題中的第1題。
答:從課本第七章第一節末所列的數據表可以知道,在長短、粗細相等條件下,鎳鉻合金線的電阻比銅導線的電阻大;根據串聯電路的特點可知,通過銅導線和鎳鉻合金中的電流一樣大;根據歐姆定律得U=IR,可得出鎳鉻合金導線兩端的電壓大于銅導線兩端的電壓。
問:請解本章習題中的第6題。(請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做,然后教師講評。在講評中要引導學生在審題的基礎上畫好電路圖,按規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課
(1)請學生閱讀本節課文前問號中所提出的問題,由此提出本節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五節 電阻的并聯〉
(2)問:并聯電路中電流的特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板書:〈1.并聯電路的總電流等于各支路中電流之和。即:I = I1 + I2。〉
(4)問:并聯電路電壓的特點是什么?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板書:〈2.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
(5)幾個已知阻值的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跟各個電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本節將學習的知識。
3.進行新課
(1)實驗:
明確如何測R1=5歐和R2=10歐并聯后的總電阻,然后用伏安法測出R1、R2并聯后的總電阻R,并將這個阻值與R1、R2進行比較。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實驗完畢,整理好儀器。
報告實驗結果,討論實驗結論:實驗表明,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板書:〈3.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問:10歐和1歐的兩個電阻并聯的電阻小于多少歐?(答:小于1歐。)
(2)推導并聯電路總電阻跟各并聯電阻的定量關系。(以下內容教師邊講邊板書)
板書:
〈設:支路電阻分別是R1、R2;R1、R2并聯的總電阻是R。
根據歐姆定律:I1 = U1/ R1, I2 = U2/ R2, I = U/ R,
由于:I = I1 + I2,
因此:U/R = U1/ R1+ U2 / R2。
又因為并聯電路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即:U = U1 = U2,
可得:1/R = 1/ R1 + 1 / R2。
表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之和。〉
練習:
計算本節實驗中的兩個電阻(R1 = 5歐,R2 =10歐)并聯后的總電阻。
學生演練,一名學生板演,教師講評,指出理論計算與實驗結果一致。
初中物理的教案模板 篇4
教學目的、任務要求:
1、知識與技能: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應用。
教學 重點: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 鏡的原理.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預習:
1、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2、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3、眼鏡的度數如何計 算?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為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制成了顯微鏡。為了看清遠處的物 體,人們又制成了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二、探究新知: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基本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每組凸透鏡相當于一個凸透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叫物鏡,靠近眼睛的叫目 鏡。
3、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 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后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 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4、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結合所學的生物學知識
5.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基本結構: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
(1)由于“視角”增大,對物體的觀察更加清晰。
(2)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5.其它望遠鏡:
(1)伽利略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
用凹透鏡作目鏡。
(2)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當堂檢測;
1、顯微鏡的鏡筒由 鏡和 鏡組成。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放大的 像,是因為物體經過了凸透鏡 次的放大作用。
2、使用顯微鏡時,被觀察的物體經過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與________原理相 同,說明了被觀察物 體應放在物鏡的________之間,成________像;第二次放 大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3、使用望遠鏡時,物鏡的作用與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目鏡的作用和________原理相同,成________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