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心得
孔子的這句話受到許多人的贊賞。他如此博學,還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精神十分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對于提高我們邊檢人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來,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同時,這句話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加強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孔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為思考,思維;“罔”讀wǎng,意思為迷惑,昏而無得;“殆”讀dài,意思為沒有信心。這一句話的意思為: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說明了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論語》學習心得4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本意:氣質比理性強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氣質強的人則會慢條斯文。有理性,又有氣質的人,就可以成為君子。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 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于發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 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 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 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 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 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理解和發 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 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我們在這里能夠討論得清楚 的。
《論語》學習心得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論語·學而》“曾子”,孔子弟子,名參,字子輿。
大意是:曾子說:“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檢討:為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二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經常溫習了嗎?”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當代社會我們也應當時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覺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有沒有對家人或別人撒謊;有沒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學習任務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沒有做到給自己一定的懲罰。這樣,就能逐漸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不卑不屈的人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原句有幾點要注意,“忠”字代表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信”字,有兩種含義,一是誠信,二是信用,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人處事立世之根本。
朱熹這位大儒家學者加注:日醒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起源,講究修身。《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里面所講的就是以修身來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成就。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塑造理想人格,這句話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