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成長工程研修體會: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三、教師要有“智”氣
所謂智氣即智慧之氣。我們的智慧來自哪里?聽了專家的報告,讓我更明確了。來自于學習,來自于讀書,來自于反思,來自于我們的教學經驗。鮑傳友教授在他的報告中說教師要除了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結構,還要有本體性知識,個體實踐知識,操作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指的是我們的基礎專業知識,對于我們所教的學科知識應該有深度有廣度,即懂得本學科的歷史,又掌握學科的進展情況。個體實踐知識則是我們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實踐經驗。是機制豐富的個體存在。在平常的教學中,對于一線的教師來說我們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只不過疏于整理,沒有形成自己的實踐知識。而條件性知識則是我們成功教學的金鑰匙。所有知識的取得要求我們多讀書、多動筆、常反思。在晚上的研討會上大家都認識到了這一點,讀書可以讓我們開拓視野,增強學科底蘊,當然這種讀書不僅僅要讀專業書籍,還要讀本學科以外的書籍。用高金英老師的話博覽群書,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的同時還要做到多動筆,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把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原來自己也曾讀過書,只不過是在需要寫論文或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讀的,讀過去就忘了。所以今后讀書不但要讀還要把它記錄下來,寫下來就記住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反思,吳正憲老師在做報告之前提出一個教師什么時候能夠進步得快?主動反思的時候,當你主動反思自己的時候就是產生需求尋求獲得的時候,而獲得過程則是你的研修成長的過程。其實在我們的教案中經常見到反思,那是對一節課的反思。是一種被動的反思,而不是主動反思的過程。我們不但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還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要反思自己與學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有反思就有進步。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把“經歷”反思總結成“經驗”,再把“經驗”反思總結成“經典”。為自己的專業成長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教師要有“容”氣
所謂容氣指的是寬容之氣。一位哲學人說過一番耐人尋味的話: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比;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翰無比。哲人之言無疑是對寬容最生動直觀的詮釋。教師,要盡可能讓教育充滿陽光,充滿關愛,成功的教育總是充滿愛的教育,尊嚴無價,寬容無價。寬容的對待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學生。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孩子,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他們之間有時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時遇上調皮的沒有上進心的,脾氣臭臭的“小霸王”,有時真的會把我們氣得吐血,氣急了難免會懲罰這樣的學生,然而發現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顯,甚至導致惡性循環。我們應如何對待這些差異?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有理解之心,寬容之心,等待之心,尊重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個性張揚。新課程最核心的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王司長提出“教他六年,看他十六年,為他六十年”這為教育的真諦。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而學校是每個人可以犯錯誤的地方。因此,我們不僅要寬容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差錯,而且還要鼓勵他們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錯,讓孩子們學會從自己的差錯中獲得真知,這個過程需要我們耐心的去等待。在課堂中,吳老師提出的允許—對接—等待。允許就是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接指的是當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們要幫助他提升,而等待則是讓我們針對學生間的差異因材施教,所以每位教師要學會等待。給學生寬容,表面看來是“退一步”,而實質上是在“進兩步”,使教育真正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并內化為自覺的行動。這是一種使學生在可接受的情況下“輕松”地受到教育的藝術,你會感受到其實寬容也很美麗。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有博愛、公正和寬容之心,去呵護學生、去悅納學生,趙希斌教授不就提出教師有取悅學生的義務嗎?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每一個鮮活的生命,看到每一種獨特的美麗!
當然作為一名教師我還要有“合”氣即合作之氣,還要有“研”氣即科研之氣等等。此次五天的北京之行讓我感受到了為人師的重要,真正領悟到了為人師應該具備的心懷和情操。也讓我看到了差距,懂得了讀書的妙處,反思的用處。“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眼泉”。這次北京之行使我懂得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要在不斷的學習研修中才能進步。路漫漫而其修遠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學習,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力求做到像張梅玲教授說的那樣把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