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實驗手冊》培訓學習心得(精選3篇)
《數學實驗手冊》培訓學習心得 篇1
首先通過戴瑞和劉倩兩位老師具體的課堂教學,使我認識到應該如何把握中數學課堂實踐教學。通過戴瑞和劉倩兩位老師課堂精彩的呈現,讓我明白了《數學實驗手冊》為什么用?什么地方用?怎樣用?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于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改革越來越傾向于“重視基礎,能力立意”。
特級教師吳海寧的講座《數學實驗?數學實驗!》,他首先用了艾麗斯的《自由》的教學案例來讓我們體會數學實驗的重要性,枯燥的講解只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而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演示、調查等方式進行探索,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規律的“前世今生”。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通過孫朝仁科長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初中數學實驗,清楚地認識到初中數學實踐活動的目的性、科學性、實踐性、思考性、實用性。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初中數學實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初中數學這次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于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孫科長就《數學實驗手冊》中前8節課的分析與解讀,讓我明確每一節課的設計意圖和適用的課型。實驗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用觀察、模仿、實驗、思考等手段,構造出數學知識。
《數學實驗手冊》堅持因材施教,學思想結合,知行統一;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緊扣課程內容,手段運用,方法創新,形成開放、創新、互動的教學創新載體。通過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初中數學實驗的組成模塊及知識點,明白了各知識點之間又有的聯系與區別。對于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于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初中數學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為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為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初中數學實驗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法,不僅使自己的眼界得以開闊,而且使自己對初中《數學實驗手冊》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這無疑將對我今后的教學工作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會進行不斷的反思與改進,讓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日趨成熟。
《數學實驗手冊》培訓學習心得 篇2
20xx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在我院的精心組織下,我們一行12人從玉屏出發,奔赴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了為期七天的培訓學習。學習方式:上午在醫院相關科室交流學習,下午在會議室集中聽取各位老師的PPT授課。在這一周的時間內,我感觸很多,現與大家分享個人的學習心得:
1、受益匪淺,心生敬意
這次學習,臺州醫院為我們安排的授課老師都是醫院的知名教授、技術骨干,通過這次近距離的授課,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些人之所以有超人的才華和淵博的學識,是因為他們比優秀的人更努力、更敬業。任何一個身處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都會明白其背后的用心和努力。他們的人格魅力深深的鐫刻在我的心里,讓我由哀地心生敬意。
2、醫院理念,讓人舒心
看到她們醫院環境之整潔,每個病區干干凈凈,整整齊齊,布置的溫馨如家。不管是什么科室,一到跟前,給人的感覺總是非常和諧。從楊再興博士授課內容及科研取得的成功并得到獎勵,體現了醫院內部激勵機制的落實;開展門診一站式服務中心,最多跑一次。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機制,在追求便民服務的當前,可謂是其他醫院學習的榜樣。醫院是實施以病人為中心、以滿意為核心、讓職工要暖心。
3、感控更新,嚴防感染
實現院感持續質量的改進:需要對醫院感染管理各種法律、法規,全醫院感染制度、標準操作流程等進行實時更新、落實,掌握發展動態,推動學科發展;加強臨床化、精準化、協同化、信息化、簡化和格式化臨床對院感的把控方向,充分發揮三級感染管理體系作用。準確定位新時期醫院感染防控歷史,正確認識感染防控“新實踐”的需要。強化以臨床為主導的感控理念,探索精準化感控,提升醫療質量,保障醫患安全。我科作為醫院職能科室應為臨床一線提供便捷,實施最多跑一次服務。加強多科室協作。以“感恩、敬業、創新、奉獻”的院訓為我院感控管理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數學實驗手冊》培訓學習心得 篇3
本次培訓為期一周,走過了x、x、x三地的一些名校,領略了各校的名師風采,也體現了我們XX縣教育局敢于走出去的大氣,重視基礎教育,打破各地域教育教學理念的局限性。
本次培訓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聽課、評課、專家講座。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領略了x教材和x教材的魅力,欣賞了他們的教學常態,魚先進的教學理念,比如:x第二實驗小學老師的《認識鐘表》一課,向我們展示了交互排版的先進教學設備,是教學效果更好,讓課堂更輕松,更有效。X區第二中心小學的趙老師和謝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他們注重學生思維過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這是新課程提出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全力追求的課堂境界。
在評課的過程中,上課教師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提出困惑,通過交流,互相探討,最后獲得共同的升華,得到許多寶貴的意見。如在《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中,該師就采用“漏斗形式”,將數學教學概念這一普遍的內容,很好地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讓我對于概念教學這一塊內容的教學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想法。比如謝老師的《植樹問題》,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來概括,歸納。也有老師提出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進行教學。這為教學這部分內容有了更多選擇。這樣的思想碰撞,十分難得,也十分珍貴。
本次培訓,有幸請到了張天孝,潘小明等這樣的專家學者來給我們作專題報告,它們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實例得到了在坐老師的認同和敬佩。我感嘆于專家們的知識淵博,旁征博引的同時,也羞愧于自己的無知和知識的淺薄,更一次次撞擊著我安于守舊,不求上進的可悲心態。比如,姜榮富老師就提出“讓數學課堂有走向遠方的力量!”都喚起了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的責任感。有種“聽君一常言,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我覺得本次培訓不僅是對自己知識的擴充,教學理念的提高,更是對我心靈的一次洗滌,為我下一步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方向,我將向成為一名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