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民法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通用4篇)
2025民法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度5月28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以高票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從此,我們邁入民法典時代。新編纂的民法典包括總則編 物權編合同編 人格權編 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七編。民法典是對過去民事單行法以及司法解釋的傳承繼受和創新發展,一些與時俱進的新理念也體此刻民法典中。民法典的變化還體此刻,基于立法嚴謹性的技術要求,對過去民事單行法和司法解釋中表述不夠清晰或者不 夠準確的規定進行了 非實質性修正;基于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對其部分內容進行了實質性修改。非實質性修正主要包括概念使用與語言表述的改變,部分法律條文中個別詞語的改變,句子前后標點符號的改變等。作為我們法律人,不但要關注民法典中的實質性修改,還要關注非實質性修正。下面就民法典中的部分非實質性修正談幾點 學習心得:
民法典對過去民事單行法和司法解釋部分法律條文中的“要求”一詞修改為“請求”。立法機關之所以把“要求”一詞修改為“請求”一詞,這說明“要求”和“請求”二詞的含義肯定不一樣,二者有 細微的差別。“要求”是指提出具體愿望或條件,期望得到滿足或實現。而“請求”是指提出要求,期望得到滿足。“請求”含有處于被動地位的意思,期望別人能按自己的意思辦。而“要求”是自己處于主動地位,帶有 命令似的口吻。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除了通過人民法院主張權利用“請求”一詞外,立法機關用的都是“要求”一詞。看來,在立法者眼里,家事是可以天經地義的“要求”。除了家事外,要么“要求”,要么“請求”。不 過有 意思的是在民法典繼承編中,“請求”一詞只呈現了 一次,“要求”一詞一次也沒有 呈現。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中個別語句的表述進行了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中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而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予以適當減少”。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中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只是表達了當事人有 請求的權利,至于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是支持還是不 支持當事人的請求這層意思并沒有表達出來。而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中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就表達出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這層意思來。這前后的變化體現了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條表述的更清晰。
以上摘出的只是民法典非實質性修正中的一小部分,個人的理解可能有 不 到位的地方。民法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先理解吃透民法典后再運用到實務中去,在實務中成熟運用民法典也需要一個過程。
2025民法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并將于20__年1月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民法典]作為社會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立法表達。民法典全面提升了 國家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呼應了我國國情的現實需要,通過具體規范,實現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的現代化。[民法典]的頒布,是維護人民權益的客觀需要,大到國家所有 制 土地制度,小到鄰里糾紛婚姻家庭 生產經營 個人信息保護 私有 財產保護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民法典]的頒布,讓公民更有 尊嚴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 人格尊嚴 人身自由 生命權身體權 健康權 姓名權 肖像權 名譽權 隱私權 婚姻自由權,還有各種各樣的財產權利等等,標志著我們國家法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標志著我國依法治國邁上新臺階。
正所謂“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是保護人民的法典,它關系著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她很溫柔,守護陪伴著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她很霸道,出臺之后,現行的民法通則物權法等相關法律將不 再保留。它充分體現了 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為它完全來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實踐。無論是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拋物房屋價值想“提前變現”,還是在消費中遇到的“套路貸” “校園貸” “高利貸”;無論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 老人倒在地上不 敢扶,還是游走在網絡中的Q幣網絡游戲裝備等等,民法典都給出了 解答,豐富地展示了 與人民生活相關的點點滴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不僅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也將為國家管理體系現代化提供給制度保障,發揮基礎性作用。
時過境遷,生活變化反映社會發展,生活進步得益于科技發展,[民法典]為中國創新創新保障開路。[民法典]也是市場經濟基本法,伴隨著民法典的不斷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制度優越性不 斷顯現,“中國名片”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中國車 中國橋 中國路等中國奇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式的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創新了 “中國力量” “中國精神” “中國效率”,一躍而上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成果來之不 易,其中和諧安定科學規范 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是要害,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 斷完善的體現,為中國創新創新提供了 不 斷成長壯大的優渥環境。民法典的出臺,彰顯了“中國之治”的力量,記錄著中國法治的改革歷程,是中國人民一生守護的人民情懷。
2025民法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5月28日表決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的“民法典時代”最終到來了。這是中國歷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在于全方位 多角度保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民法典]頒布以后,我院以多種形式組織大家開展 學習,并要求中層以上的干部在“微課堂”上主講其中一部分。我認為,學好[民法典],要做到知行合一,邊學習邊實踐,在實踐中加強 學習 深化學習。
一 加強 學習,深刻領會[民法典]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表重要文章[充分熟悉頒布事實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已經充分闡釋了[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刻領會頒布施行[民法典]的意義,才干更好地指導工作開展。
二 加強 學習,深刻領會[民法典]的法律意義
作為一個司法工作者,特殊是民商事法官,[民法典]的理解 運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的保護,關系到公平爭議的實現,因此,在[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前,一定要認真 學習,學明白[民法典]的體系法條內容,以便更好地運用到司法工作中。
三 在實踐中 學習,不 斷提升自身法律素養
法律的理解和運用需要在實踐中不 斷的升華,作為法官,通過司法實踐,發明問題,修正問題,更好更快地實現公平正義,以法治的陽光公平逐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 信服 尊崇與敬畏,從而推動法治社會建設。
2025民法典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4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國民法典就此誕生,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國人民擁有了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民法典。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著“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用法律武器維護人民權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決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環節。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作為一部“新法”,對現有民事法律進行了梳理、整合、完善,使之更加全面完整,更具系統性、協調性。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權利種類,確認和保障民事權利,加強對弱動群體的保護,回應了人民群眾需求,切實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黨員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權益,首先自身要學法法懂法,將法律學習及運用貫徹到工作始終。要自覺通過各種形式學習各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學理論素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能力及水平,全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謀利益,運用法律武器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不受到侵犯。
公平正義是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前提。新時代下,人民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后,必然對公平正義有更高層次的需求。要順應人民的需求,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民法典確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權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關民事法律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黨員干部要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守護好社會公平正義。“打鐵還需自身硬”,維護公平正義首先要從自身做起,要始終把公平正義作為一種品德修養、政治情操,要堅持公道正派、公正無私,堅守“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觀念,堅持原則按規矩辦事,自覺抵制人情風、關系網,戒行“潛規則”“亂作為”,將公平正義貫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務至上,體現于為民辦好每一件實事,體現亍為民服務的每一細節。民法典貫穿人民服務至上的立法原則,對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和隱私權等諸多方面作了相關規定,充分體現了法律對人民安全的守護。要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堅守法律至上、權由法定、依法行權的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為人民謀劃、發展、推動、完成工作,嚴格按照法律規范為人民想問題、作決策、干事情、定政策,堅決杜絕發生“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務員”。領導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眾,不群眾打成一片,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帶頭捍衛法治,依法辦事,堅決樹立法律權威性,保證人民的并福x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