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礎教育聽課學習心得范文(通用3篇)
新基礎教育聽課學習心得范文 篇1
一、觀念轉變
1、必須樹立寬廣的服務觀
2、必須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3、必須樹立"愛即師魂"的觀念
二、角色轉變
1、由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向新課程條件下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轉變
2、由"教書匠"角色向科研型教師的角色轉變
3、由傳統教學方式向現代教學方式轉變
4、由獨斷的角色向多元的角色轉變
應用到教學中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給他們更多的自由空間,教師要轉變思想,轉變方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
三、實際應用
例如在講《硫酸根離子的檢驗》時,我有一個班用的是傳統教法,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檢驗,結果在習題檢驗中學生反映出來的情況不理想.另一個班我用的是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探討各種方法,不同方法的利弊,最后總結出正確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學生對每一種方法都能說出利弊,掌握得很好.
通過這個嘗試我知道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是,而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好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正有意地把這種觀念滲透進去,以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研究多思考多探索,找出一條適合本校學生的新基礎教育新路.
新基礎教育聽課學習心得范文 篇2
社會的發展、變革引起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又勢必影響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觀念的更新。
在《新基礎教育理論》書中就提有這樣的論述:新教育觀念系統是實施“新基礎教育”的學校之魂,是變革傳統學校的理論武器。
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就是價值觀、學生觀和學校教育活動觀的更新。
教育具有著未來性、社會性與生命性。這些新觀點的提出,就是針對現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學科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輕學生個體生命多方面發展價值的弊端。強調教育的“終身化”聯系,體現了基礎教育與個體生命關系上時間維度的變化。“教育不只是舊觀念中個體生命里程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學生個體而言,教育須承擔起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為其有可能創造有意義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的責任。“人類最寶貴財富是生命的成長。”“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通過讀《新基礎教育理論》這本書,能使教師認識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體的人,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關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書中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在學生觀的更新上,教師要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這樣的認識上,開展學校的育人活動,是注重溝通教育理想“彼岸”與學生發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教育活動最常見的形態是持續滲透,猶如春風細雨潤物無聲。“新教育活動觀的核心是激活師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動真正成為朝著目標實現的方向而開展的師生積極互動。”
整本《新基礎教育理論》從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生態到世界宏觀變化、中國社會轉型、古代中國的教育回溯與反思,侃侃而談到當代中國教育變革的任務、策略,基礎教育的重建論,甚至精細到日常教育實踐(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詳細地論述了教育的過去、現狀以及面向未來的特殊意義,讀來令人收獲頗豐。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目標而存在。所以說,教育的核心,在于一個“人”字。
如果說教育理論是書寫這個“人”字的一撇,那么具體的方式方法,則是構成“人”的一捺。在理論的依托與指引下,行使恰當的教育方法,最終能使書寫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觀。
針對以上述,恰如書中所談:當前我國學校教學實踐中存在生命價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傳遞知識”上,其中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但大多僅為點綴。至于認識范圍以外的目標則更少涉及。然而,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張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來改造以書本作為出發點的舊教育。同樣,每一堂課都是教師生命活動的構成,如果一個教師一輩子從事教學工作,就意味著他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在課堂中和為了課堂教學而付出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的意義對于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無疑是重大的。
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先認真分析、認識、把握本學科對于學生成長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對知識進行重組,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重新“激活”,實現書本知識與人類生活、學生經驗、發現發展以及歷史的溝通等。正是通過對統一制定的確定性教學內容的深度開發、重新組合和多向激活,通過把彈性因素和不確定性引入教學過程的設計,使教學設計為師生課堂教學的實踐留出了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創造生成的可能。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和引領者,但學生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一堂資源豐富、同時具有開放性與互動的課堂,再加上適當的拓展或實踐活動,將對解放學生、活躍氣氛起積極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課堂的情感態度定會發生明顯變化。而“活”起來的課堂,如果教師不能有良好的駕御能力,可能還是會回到習慣的老路上去。所以,書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議,我認為對當今教師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強課前“教學設計”的研究力度,使教師在設計中就有“結構”意識和形成“彈性化”方案。二,在上課時,要求教師學會傾聽,把注意力放在學生身上,要提升及時做出合適應答,推進教學過程的能力。三,強調教師在教學角色中不僅是“呈現者”,“提問者”,“指導者”,“評價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信息的“重組者”。然而,實際的教學往往并不會完全依照著理論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教師盡管教的是同一門課,面對同一批學生,但他在每節課上所處的具體情況和經歷的過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課都是在向教師的智慧與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戰。
所以,面對現代社會求新求變以及知識日新月異變化對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礎教育理論》不僅強調了教師對變化的認識和行為的改變,而且還要從變化走向新的教學能力和習慣的養成。這也是體現了一個“人”字。由此可見,以人為本,或者說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對育人的重要意義,也是這本書讀來我最深刻的感受。
新基礎教育聽課學習心得范文 篇3
春節期間,我又捧起了葉瀾教授的書,認真研讀,再次深深感受了新基礎教育帶給我的新理念。
“沒有知識,構不成教育;只有知識,不能稱其為當代的教育。”
“過去的教知識,是就事論事;現在要挖掘知識內涵的育人價值。”
“建立一份自己的責任,課堂是一個自由的空間。”……這些話是多么精辟啊!越是深深思索,越是被深深地感動。新基礎教育”的改革走過了好多年的路程,我的女兒也是新基礎教育下的受益者。“把課堂教學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老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的主動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在新基礎教育理念的推廣下,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樂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斷沖擊下,我的教學教育觀有了新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展學生上,不是把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回答看作是一種對教師的配合,而是看作對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和教學過程創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教師生命質量的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這是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它無時不刻在指引著我們的教育思想。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沒有教師這個“重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有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將有可能變成散沙一團,教學也會失去它的意義。所以,“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新的水平上發揮教學過程“重組者”、動態生成“推進者”的重要角色。我們要更加全面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葉瀾教授在闡述新教育觀念下的學生觀時,認為新學生觀就是注重學生發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的學生觀。這是教師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這一教育行為產生的觀念性前提。作為教師要運用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和選擇性:在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中,學生是在探究中學習,其個性特點表現較為突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變得更為復雜和細微了。教師還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
同時,我也感受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取決于教師對學科價值的認識;取決于教師有無主體精神和創造精神等。“新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質量。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學習心境和人際關系,就必須努力搞好班級的建設。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學生們在班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群體的個性不是靠教師塑造,而是由他們自己用心和行動創造形成的。”
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學習、實踐、反思、重建、為學習創造革新之路,我們就能構建起新基礎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課堂教學,并在重建過程中提升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