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漓江心得體會900字(通用3篇)
煙雨漓江心得體會900字 篇1
遠離城市的喧囂,尋一方獨特的寧靜。
也許靜就是桂林的代名詞。當聽見鳥兒輕柔地放歌,當泛舟于青山綠水,當漫步在栽滿了銀杏樹的林蔭大道上,連一片樹葉的落下都仿佛在輕盈地起舞—— 一切靜得是那么自然。幾抹白云懶洋洋地飄在空中,把一切沉重的包袱都關在門外,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也許這才是生活的本來樣子——朝陽似火,鮮衣怒馬少年時。
我對桂林最早的認識大概是從漓江開始的。課本中美輪美奐的漓江山水圖,身臨其境的描寫,還有二十元紙幣背面的圖畫——喚醒了我對漓江的全部遐思。漓江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長164公里,是著名的景點。漓江的水是很綠的,岸邊青山連綿,垂柳依依,江上也是翠色欲流,像極了一塊不經雕琢的翡翠。漓江的水是很清的,陽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面閃爍的大鏡子,映出了湖底的千姿百態,萬般風光。乘一艘小舟,深深淺淺地浮在水面,在身后濺起陣陣漣漪,岸邊的山,腳邊的水,一覽無余。這邊有嶙峋的山峰,那邊遠離城市的喧囂,尋一方獨特的寧靜。
也許靜就是桂林的代名詞。當聽見鳥兒輕柔地放歌,當泛舟于青山綠水,當漫步在栽滿了銀杏樹的林蔭大道上,連一片樹葉的落下都仿佛在輕盈地起舞—— 一切靜得是那么自然。幾抹白云懶洋洋地飄在空中,把一切沉重有江面捕食的魚鷹……果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我一路游覽來到陽朔。陽朔是桂林的一個縣,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它的風光自然也不是浪得虛名的,陽朔的著名景點有《印象·劉三姐》和銀子巖。對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銀子巖。銀子巖溶洞貫穿12座山峰,洞內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鐘乳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這里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大自然是最好的工匠師,雕刻出了如此風光旖旎的景觀。你看洞中的巖石千奇百怪,在七彩燈光的掩映下更是蔚為壯觀。每一塊,都是歲月留下的痕跡。
桂林以靜唯美,可是你也能在這靜中,找出三分鬧。
到了陽朔,一定要去西街。西街被戲稱為“洋人街”,每年來這里游玩的外國人相當于常住人口的3倍,是外國人在中國最密集的一條街。西街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里有不計其數的古玩、民族服飾、當地特產、小吃和更多的各種小玩意兒,同時也有異國風情的餐館、咖啡廳、酒吧。西街文化交融,蘊含了歷史和現代的元素,也有中國和外國的元素。你大可以閑適地走在石板鋪成的古道上,去書吧度過一個慵懶的午后,去逛逛各色各樣的小店,去享受美味的小吃,去聆聽撞擊靈魂的音樂,去看畫師畫像……沒關系,時間完全屬于你自己。相信吧,你一定會不虛此行。
桂林山水甲天下,每一座山,每一滴水,都在訴說著桂林的獨家故事。無論是如詩如畫的風景名勝,還是少數民族淳樸的風土人情,都足夠讓你流連忘返。
逃離快節奏,慢下來。無論是”放飛自我”,還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無論是尋訪“小橋流水人家”,還是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放空自己,換一種風格的生活,單純地享受“游客”這個身份——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煙雨漓江心得體會900字 篇2
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趁著暑假,我和父母便一起到桂林游玩。如果說有一個地方我們一定不會忘記去,那么這個地方,便是漓江。
竹筏輕輕地漂在漓江上。這是我們選擇的游江方式,它雖沒有大型游輪的豪華舒適,卻可較真切的欣賞漓江美景。也和那單靠人力劃動的竹筏不同,整只竹筏乃是由發動機驅動,保證了其速度。給我們開竹筏的是一位挺有經驗的師傅,也挺安全。
竹筏在寬闊的江面行進著,排開一波波的綠浪。此時天氣晴暖,風和日麗,縷縷清風不斷吹面而來,在江面掀起一層層細密的波紋,燦爛的陽光更是毫不吝惜地直灑在江面上,金白兩色光芒交替閃耀,晃花了人的眼。此時若讓我來形容,原本的漓江是一條平滑如絲緞一般的翠綠色的帶子,卻因為有了風和陽光,而搖身一變成了一條碩大無比的龍,披著滿身躍動著的燦金色鱗片,在兩岸高山的依傍下蜿蜒而去!我忍不住伸出腳去試探這龍的身體,卻發現在這龍的身體內部,大片大片碧綠的水草正旺盛的生長著,有幾片草葉隨著碧波的翻卷調皮地爬上我的腳背,卻又立即被嬉笑著奔跑而來的浪遠遠地卷去了。
正當我凝望著碧波遐想時,不遠處忽傳來“突突”的馬達聲,原來是另一只竹筏駛來,與我們并排行駛。我笑了笑,拿起放在座椅下的一樣東西——這東西表面看來很普通,但在漓江上卻甚是好玩——水槍!一股細長的水流“噗”一聲噴射而出,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后正中對方竹筏的邊緣!兩筏的師傅很有默契地將兩只竹筏開近,而這時歡樂才剛剛開始!
一股股水柱就像一尾尾小銀蛇一般飛快地在兩只竹筏之間穿梭,濺起大大的浪花,不時傳出興奮的笑聲和喊叫聲,還有被水花兒砸中的驚呼聲,此時兩只竹筏已經鬧成了一團。手臂和腿濕了,衣服也濕了,甚至是頭發和臉都有些濕了,但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哪里有絲毫退散呢?這時若有旁人看到,一定會驚訝:這兩筏人的關系怎么這么好?這也確實是奇妙的地方吧!在這碧波萬頃的江面上,在這兩只竹筏之間,僅僅是幾只小小的水槍,竟使從不同地方來的素不相識的人玩的如此親密,就好像他們的心本就是連在一起的似的。
那只竹筏很快就掠過我們,朝前方而去了,這場“戰斗”也結束了。我這才收起心繼續觀賞美景。越過江面遙望兩邊沙岸,岸上綠樹綿延不絕,幾處依稀可見房屋。
但最令我驚嘆和難忘的,是山峰——或分布在兩岸,或矗立在漓江之中,把水路分隔開來的諸座山峰。
漓江之景為何那么美?為何被世人所稱道?除了漓江之水美,漓江之山美也是一大原因!山依水而長,遠看似綠屏連帶,近看卻各有各獨特之姿——有的似一頭巨象低頭飲水,有的似一匹駱駝安詳地閉目養神,有的似一柄長劍直指長空,有的峭壁上似乎鐫刻著奔馳的駿馬,有的山頂上似乎趴著一只大龜,有的一峰獨秀,有的兩壁交輝......無不令人嘖嘖稱奇,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我們開竹筏的師傅,也給我們充當起“導游”的角色,講述一個又一個關于這些山的奇特傳說:什么“舂米洞”真的落下過救人命的稻米,什么“斷筆崖”真有仙人在此留下墨跡,頓時把我們拉入了一個瑰麗無比的想象世界......山美,水美,我們沉醉其中,真可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游人’競折腰”!
行程過半,時間也已是下午,此時距離我們出發已有五六個鐘頭了。這時母親突然說,她身體很不適,問能否加快速度盡早登岸。我看向那個開竹筏的師傅,他頭發略微斑白,年齡大約四五十歲,雖正處壯年,但已連續在這江上工作了這么長時間,怕早已疲累不堪了吧!然而他并沒說什么,只默默地加快了速度。太陽西斜時,我們終于到達了目的地。
后來我才知道,那位師傅并不是健全人,他的腿有殘疾,這么多年一直靠著給人開竹筏謀生。如果說我之前只是對他懷有感謝,那么這時已經變成了吃驚,同時還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我對他身為殘疾人卻仍自力更生起敬,更對他堅定頑強的意志和刻苦的敬業精神起敬。
這次漓江游雖然結束了,但帶給我的東西很多,而且難忘。
煙雨漓江心得體會900字 篇3
自從七月同事辭職以來,整個項目辦就暫時由我負責,并正式開始運行,到現在快三個月了,有很多體會,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什么都有,現在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通過我的工作經歷,對我所在地區的農村有所了解,并增進大家對農村以及ngo工作方式理念的了解。
先談工作吧。
在這之前,先了解有關背景:
永壽縣是一個有19余萬人口的農業縣,縣域經濟基礎薄,發展較慢,農民人均收入低,貧困、特困人口較多(其中貧困人口12.28萬,特困人口6.14萬),在陜西107個縣區中位列103位,屬“八七”扶貧攻堅國定貧困縣之一,XX年被列入新世紀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縣254個行政村中就有150多個扶貧重點村。
該縣人均年純收入不足750元,屬國定貧困縣和陜西省重點扶貧縣。全縣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村主要分布在監軍鎮、店頭鎮、儀井鎮、馬坊鎮、常寧鎮、永平鄉、上邑鄉、永太鄉、豆家鎮、御駕宮鄉、渡馬鄉、甘井鎮、渠子鄉等十三個鄉鎮的不同村。
多年來,永壽縣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貧困匱乏,水資源極缺,交通不便,靠天吃飯,旱澇不保收,是永壽貧困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受封建傳統的思想觀念影響,小農經濟意識嚴重,認為女人就應圍著鍋臺轉,滿足現狀,缺乏創新精神,文化程度低、思想落后、經濟意識淡薄,所以多年來,使永壽無法擺脫貧困的帽子。
1、人蓄飲水基礎設施差,可利用水資源缺乏,特別是飲用水水資源,人蓄飲水困難,部分村莊無法滿足基本飲用水,大部分村莊水質不達標。
2、 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大部分山區村都是土路,但公路質量差,每年雨季道路泥濘,對醫療、教育服務造成嚴重。
3、當地地形溝壑縱橫,農產品結構單一(主要種植小麥、蘋果和玉米),產品價格波動直接影響農民收入和生活。XX年布爾山羊價格因為種種因素暴跌,對農民造成極大損失,有些農民傾家蕩產。原來曾經拍賣為15萬元的布爾山羊目前每斤價格為4.5元/斤。農民對于價格的被動接受嚴重影響了種植結構的調整。
4、農村教育較為落后,教育基礎設施差,尤其師資上缺乏較為完善的保證機制,教育質量層次不齊。
5、地方病比較普及,主要因為含氟量較高飲用水、營養不良、碘缺乏和艱苦的潮濕、不透風的居住環境造成。
6、大部分居住條件惡劣,居住在祖輩蓋起的土窯中。由于屬于地下建筑,比較潮濕,灰暗,并且不透風,因為年久失修多為危房,每逢暴雨來襲都有倒塌危險。
7、婦女健康意識薄弱,缺乏健康知識以及獲取的有效渠道,特別是婦女在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等特殊
時期得不到科學的保護。
8、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多,老年人和婦女勞務負擔重。
9、當地市場和技術等信息閉塞,不利于當地農業和市場經濟發展。
我們在永壽選了2個鄉鎮,14個村,第一年20萬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別是40萬元。我們要在當地工作6年。
當初我本來是要在甘肅接替工作的,但是在永壽幫同事做村級評估的時候,發現這里的人很困難,觸動很深;加上我希望能從一個全新的點,從頭開始參與整個過程,于是申請留在永壽工作,并得到了批準。本來我是做助理,但是陰差陽錯,在沒有人的情況,我一個人真的從頭開始負責一切。是挑戰也是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