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廚師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烹飪是膳食的藝術,講得通俗一點就是做菜、燒菜家常菜譜。雖然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在做菜、燒菜,但做什么菜,各有特色;怎么做,各有方法;做得怎樣,各有味道。話說做菜,也是要講學問的。在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里,說到做菜,不得不提及商朝的伊尹。據典故記載,伊尹初至殷時,為祈求神靈保佑,成湯曾特意為伊尹舉行盛大祭典,歡迎伊尹的到來。祭祀完畢之后,成湯虔誠地向伊尹請教關于“治國平天下”的策略。
對此,伊尹并未冠冕堂皇,坐而論道,更未談高深玄妙的大道理,而是“說湯以至味”,為使自己的言說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伊尹選擇了人世間最為平常,而自己又最為擅長的飲食烹飪來現身說法。于是就有了“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的說法。民以食為天,通過品嘗人間美味,伊尹以烹飪中精妙細微的奧秘,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深入淺出地教給了成湯許多治國之道,為湯治國提供了寶貴的經略。事物都是有共通性的,烹飪與法學也不例外。
烹飪與法學都要求具有實踐性。理性認識來源于實踐,但又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下廚做菜,用什么火候,放什么調料、何時放調料、放多少調料,何時出鍋,都需要在多次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林淡秋在《馬逢伯》中說道:“小菜還是平常的小菜……但一經過這位女廚師的神手烹飪,的確有一種不平常的滋味。”是的,小菜還是那樣的小菜,但是經過多次下廚實踐,熟能生巧,慢慢領會出做菜的奧妙,做出來的菜才美味可口。
作為一種知識,法學也需要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法學是司法具體實踐的總結和升華。脫離實踐的法學,就像是沒有放油鹽醬醋的菜,苦澀無味,會讓人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源于實踐的法學,才更具有生命力。近年來,司法機關建立與法學院校雙向交流機制,對于總結和提升司法實踐的理論層次,加深和促進法學研究的具體應用,實現司法實踐與法學理論研究的互動大有裨益。
烹飪(做菜)是家常便飯,法學也應該通俗易懂,成為老百姓的拿手“好菜”。在法學理論著述中,“陽春白雪”當然不可缺少,但“下里巴人”亦是不可或缺。因此,法學應該走出超塵脫俗的“象牙塔”,步入尋常百姓家,讓法理在具體生活中運用自如。作為法律人,我們不是生活在紙質的法律之上,而是生活在現實社會里。法律本身是整個社會體系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法律與社會的良好運行息息相關。
因此,我們不能將法律從社會體系中剝離開來。法律人只有以社會的背景為考量,用社會常識、常理、常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律,進而做出更為準確的判斷。民國時期的法學家孫曉樓說:“只有了法律學問而缺少了社會常識,那是滿腹不合時宜,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即不能算作法律人才。”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事,談老百姓關注的問題,講老百姓生活中的法理,應該是我們作為法律人的追求。烹飪的靈感、法學的理性都來自老百姓的生活中。好吃的菜和法學理論要用于百姓尋常生活之中,烹飪與法學都需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法學不能只是文人墨客的言說,更應該是尋常百姓口中的談資。
廚師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第一月培訓預達到的目標:
1.收發貨:收貨:記錄:用戶名/貨物名/數量 發貨:記錄:收貨人姓名/聯系電話/地址/物品名/數據/貨單號或車牌號再聯系用戶告之貨單號或車牌號、到貨時間、聯系方式實際操作:安排一次發貨測試考試結果
2.接線:看優酷窮維護視頻售飯安裝專輯中的“如何接電源通訊線”、"如何接白2白4"、“安裝售飯機QA” 各看5遍。實際操作:按每一個錄相實際操作一遍。
3.送卡送卡:送卡一般要求送卡必須要回款來,如果用戶不給款,要向辦事處經理打電話匯報。辦事處經理讓打條再打條,辦事處讓把卡拿回就把卡拿回來。要回款,必須給辦事處經理。打的條,必須拿回來交給辦事處經理。用戶收了卡后要給用戶注冊卡片,且拿張新卡試試實際操作:送卡一次考試結果
4.培訓炊事員看優酷窮維護視頻售飯安裝專輯中的“ID如何培訓炊事員”“M1如何培訓炊事員售飯”“操作員簡單培訓”實際操作:按每一項實際操作一遍。
5.能獨立安裝最小售飯系統。實際操作:自己搭建一次售飯系統并測試。
6 .對計算機系統安裝等簡單操作。實際操作:進行一次計算機系統安裝。
7 .加機子,換機子。換機子要先調號。加機子要先調號,再在售飯軟件系統配置里進行售飯機分組,并測試售飯機是否正常。實際操作:進行一次加機子測試。
第二月培訓預達到的目標:
1 .了解售飯系統的工作原理。ID售飯系統是利用ID卡射頻功能,把充值金額數通過讀寫設備存儲到系統里面。消費時在收費設備上設置消費金額,把ID卡靠近讀寫卡的感應圈,則收費機把ID卡相應的消費今額傳輸到系統扣除,從而完成消費過程。M1售飯系統是利用讀寫器向M1卡發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卡片內有一個LC串聯諧振電路,其頻率與讀寫器發射的頻率相同,在電磁波的激勵下,LC諧振電路產生共振,從而使電容內有了電荷,在這個電容的另一端,接有一個單向導通的電子泵,將電容內的電荷送到另一個電容內儲存,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V時,此電容可做為電源為其它電路提供工作電壓,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接取讀寫器的數據。
廚師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我們踏上了去往溫州的學習之路,一路上車子在山路間盤旋,兩旁的青山因為雨水的緣故云霧繚繞。路程有些漫長,還一直伴隨著忽大忽小的雨,好在一切都很順利,四個小時后,我們到達了溫州市百里路小學。 這是一所去年九月份建成使用的新學校,整個學校目前只有一年級四個班,雖然校舍的許多教室還沒有投入使用,但是它的普通教室和專用教室的比例是1:1.2,學校非常注重課程的建設,形成了“課堂·課程·課外”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為每個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服務,為每個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奠基”是百里路小學的教育理念,他們把這一理念融入到了每件事情中,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這個校區的入學儀式,由于這個勤奮校區都是一年級的新生,所以開學第一天,校長親自給每個孩子胸前戴上鮮花,并且對他們說:“歡迎你們加入勤奮這個大家庭!”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和一句話就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并且消除了孩子第一天入學的緊張感和羞澀感。接下來走進教室,孩子們會發現每個人都能拿到一份伴手禮:里面有棒棒糖、開心果、小糕點,寓意孩子們每天棒棒的、開開心心、步步高升。下午,孩子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張賀卡,送給誰呢?送給幼兒園的老師,學校希望孩子們上小學了依然記得幼兒園老師的三年培育,讓感恩的種子從小就在他們心中萌芽。
我們吃完午飯休息時正值他們的午休,當我們在學校里走動時,發現每個班的孩子都非常安靜,有的拿著一本書看得很認真,有的在寫字,有的在休息,都自己做著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擾,四個班級只有一個老師在巡視。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學校的孩子閱讀習慣非常好,閱讀興趣也很濃厚,肯定跟學校對他們的閱讀習慣培養分不開,果不其然,教導主任介紹時提到:開學之后,老師們不急著開始文化課的學習,而是通過兒歌、童謠、繪本、影視劇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告訴孩子一年級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習慣。而學校每個星期也有一節閱讀課,由校區校長執教,內容大多以繪本為主。學校還特別重視學生的健康,我們去時,正是一個班級在午后開展輪滑課,看著每個孩子都大膽、陽光地滑著輪滑鞋,真覺得孩子是多么地有活力。
下午開設的兩節課和一個班級文化建設的講座也讓我受益頗豐。第一節課五年級的《臨死前的嚴監生》是一位其貌不揚的男老師執教的,但他的笑容之親切,課堂思路之清晰讓我印象深刻。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真的是和學生合作著在完成課文的學習,他把更多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自己只起點撥引導作用。整節課他和學生的關系非常和諧,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真的樂于學習,樂于參與,所以完全不會存在老師牽著學生走的感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第二位老師是一位活潑俏皮的一年級女老師,執教的是一年級下冊的《地球爺爺的手》她準備非常多生動的教具,一直以溫柔、可愛的語調引領小朋友愉快地學習。我覺得值得我學習的是她一直不停的對孩子的鼓勵和贊美,比如在指導某個字的讀音時,她會說“我喜歡你的翹舌音”“某某某真棒,把輕聲讀得真好!”在寫字環節實物投影某個孩子的字時,她不是說“我們來看她的作業”,而是說“我們來看她的作品”,一字之差,就讓我們感受她對孩子的尊重和贊美,我相信孩子會在她的我鼓勵下會寫得越來越好!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樂清市建設路小學,參加了海峽兩岸兒童閱讀研習營暨親子共讀專題論壇。參加論壇的專家有中國臺灣小學語文教育學會秘書長賴玉連女士,臺北教育大學的知名教授林文韻女士,兒童文學博士王林,浙江兒童閱讀推廣研究中心主任宋旭,這些在兒童閱讀方面泰斗級的人物讓整個論壇實實在在是一次思維的碰撞,是一場精神的盛宴。
到現在,賴老師那柔軟的中國臺灣腔和可愛的語氣還在耳畔回蕩,她像個孩子似的給同學們講《老鼠爸爸說故事》,那嗲嗲的聲音常常惹得臺下的觀眾哄堂大笑。我們驚嘆她的語言可以如此地和孩子的語言接近,同時也突然覺得給孩子講故事好像是得像她一樣夸張、有趣,聽完她的語言之后,我們甚至覺得從我們嘴里說出來的話怎么像一塊塊磚頭。如果說她的課堂是活潑俏皮的,那么她之后的講座的內容則是具有操作性的,她以《老鼠爸爸說故事》為例,介紹了運用橋梁書進行群文閱讀的策略,橋梁書介于繪本和小說之間,是一種專為過渡讀者閱讀能力出版的書類:有插圖但不承載故事情節,讓讀者讀完一篇有想要再讀下去的動力,借此過渡到閱讀整本文學的小說。群文閱讀課可以分成這樣幾個步驟來做:“談談睡覺前的活動”,“分享想象,連結經驗",“采取文學圈模式進行分享和交流”,“做排序”,“還可以多一些”。在整個活動中,學生有怎樣的感受、愿意怎么排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感受用準確的語言說出來,以及如何有條理地把這樣排序的理由說清楚。教師從課堂觀察中要發現學生的想法,以此為依據提供思考的角度,比如是從角色對話的角度,或者場景變化的角度等等。賴老師讓我們這種從來沒有進行過群文閱讀教學的老師有了一個可以學習和效仿的范例,讓我們對閱讀指導重拾信心。
賴老師是用生動活潑的課例向我們展示了閱讀課的指導方法,而另一位中國臺灣的老師則是從閱讀理論出發提供了切實有效的閱讀策略。她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實驗讓我們明白:閱讀是重意義的,即使其中的部分字詞被隱去,或者部分字詞意思不理解,學生也照樣可以用已有的認知來建構,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通常要求學生先把每個字的意思都搞懂,再來理解全文意思,這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時間過得飛快,第三天的培訓只有半天,在聆聽了一節富有關愛的《幾米和他的漫畫》的課堂以及一個引人思考的關于學習共同體的講座之后,“海峽兩岸兒童閱讀親子共讀專題研討會”進入了尾聲,伴隨著閉幕式的音樂和視頻,眼前浮現的都是這些參與的老師們對閱讀的那種熱情,是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對閱讀的那種喜愛和欲罷不能,是閱讀讓他們變得不一樣。宋老師說的很好:閱讀就像冰河世紀里那只松鼠找的那顆橡果一樣,撥動它就能讓地球重新獲得生機。我們心中都有一顆橡果,我們到處尋找,只為找回內心對于世界的愛。也許,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讓我暫時遺失了它,現在,該是拾起它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