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網(wǎng)課學習感受(通用3篇)
第一次上網(wǎng)課學習感受 篇1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新課程實驗的深入實施,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課堂,創(chuàng)造和問題都推陳出新、層出無窮。必然教研活動的方式也跟隨著發(fā)生變化。為了合作與交流、協(xié)作與共享,網(wǎng)絡教研應運而生。網(wǎng)絡教研依托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fā)和利用網(wǎng)上教育資源,建立開放、交互動態(tài)的網(wǎng)絡教研平臺,實現(xiàn)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以教育消息化推動教育現(xiàn)代化。如今,利用網(wǎng)絡上博客做教研成為教研的必然趨勢。
網(wǎng)絡教研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和發(fā)展,改變了教師的學習狀態(tài)、工作狀態(tài),極大增強了教師參與教研的自主性,創(chuàng)生出嶄新的學校博客教研文化。通過教育博客,教師發(fā)表自己的教育實踐的教學感想、教案、案例等與同行交流,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從而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共享。另外,在發(fā)貼、回貼的過程中好的貼子會吸引更多人讀貼跟進,教師有了“受重視”感,便會自覺地產(chǎn)生發(fā)表的欲望,積極發(fā)表話題。
而要發(fā)表話題,便會更加關注教學現(xiàn)象,對教學現(xiàn)象進行分析,進而使教師養(yǎng)成了觀察與思考的習慣,催人上進。也實現(xiàn)了網(wǎng)絡教研的同伴互助。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環(huán)境中,大家以共鳴的方式相互促進與提高,一起構建和諧的抒發(fā)、表達、辨析、質疑、批評、總結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規(guī)律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一起夠成豐富多彩的“社會大研討”。在充分展示自我,參與交流,質疑和批評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學習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習慣的形成,也促進了教研行為的變革,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
第一次上網(wǎng)課學習感受 篇2
山?jīng)]有懸崖峭壁就不再險峻,海沒有驚濤駭浪就不再壯闊,河沒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壯美,人生沒有挫折磨難就不再堅強。櫻花如果沒有百花爭艷我先開的氣魄,就不會成為美麗春天里的一枝獨秀;荷花如果沒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會成為炎炎夏日里的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沒有傲立霜雪的勇氣,就不會成為殘酷冬日里的一道靚麗風景;人如果沒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就不會成為緊--訓中的一顆亮星。
進入中學,首先必須接受軍訓考驗。對我們這些嬌生慣養(yǎng)在溫室里的花朵來說,軍訓無疑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一種磨練。在這短短的軍訓期間,我們要與原本不認識的同學相互認識,并且要做到互幫互助,團結一致,我們要從原本懶懶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脫離出來,參加嚴格訓練,接受陽光的洗禮,面對種.種的考驗。我們的教官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他那端莊的臉上寫滿了嚴肅和認真。教官很愛笑,但是,在軍訓的時候對我們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會批評我們;只要大家動作不規(guī)范,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給我們看。軍訓一開始,同學們個個神采飛揚,心里充滿了好奇。可是后來,有些同學就開始發(fā)牢騷,不停地抱怨軍訓的累和苦,有的甚至找借口想逃避訓練。這些都體現(xiàn)了我們平時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少了能吃苦的本能。
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訓練場上,在烈日下,我們無數(shù)次重復,卻還是有很多人不認真。尤其是站軍姿時,我們總是趁著教官不注意做些小動作,和旁邊的人說上幾句···這根本就不像軍訓,倒像隨便的不能再隨便的普通站立。我們的懶懶散散更加體現(xiàn)出我們的不能吃苦,心志的不堅定。我們從教官的口中得知軍人的一絲不茍,卻難以想象每天的14個小時的訓練,卻總共只有20分鐘的休息時間!而我們這些時間的訓練真是微不足道。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成功的大門從來都是向意志堅強的人敞開。
軍訓的回憶中充滿了教官的訓斥;充滿了軍訓的緊張與艱苦;更是充滿著那緊張的“3秒”站好的集合哨,在軍訓中,很苦很累,但這是一種人生體驗,戰(zhàn)勝自我,鍛煉意志的最佳良機。心里雖有說不出的滋味,在烈日下皮膚變成黑黝黝的,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一種更好地朝人生目標前進的勇氣?回想起軍訓的日子,真是受益匪淺:軍訓磨練了我們的堅強意志,并同時告誡我們誰笑到最后,誰是最終的勝利者;誰堅持到最后,誰才是真正的英雄,誰才是戰(zhàn)勝了自我的強者。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是軍中的規(guī)定,這幾天的時間里我們都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這種好習慣也將會更讓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服從老師的指導。
訓練場上有我們整齊的步伐,有我們陣陣洪亮的口號聲,有我們那嘹亮的軍營歌曲,更有我們和教官打成一片的歡聲笑語。感謝軍訓帶給我的一切!
第一次上網(wǎng)課學習感受 篇3
今天,媽媽從菜場回來時,手里抱著一摞綠色的細長的葉子。
“媽媽,這是什么呀?”我指著葉子好奇地問。“這個呀,是蘆葦?shù)娜~子,我們包粽子吃可好?“好呀!我也要包。”我興奮極了。
媽媽淘好糯米,又往糯米里倒了兩碗清水。她告訴我讓糯米多浸泡一會,到時粽子會更軟更糯。接著媽媽燒開一鍋清水,把清洗過的粽葉放進鍋里燙一燙,然后把粽葉的頭部和尾部剪掉。我有點迷惑,為什么要先燙一下呢?媽媽說這樣能增強粽葉的韌性,包的時候葉子不會折斷。呀,這里面的學問可不少啊。
“我先包一個,你和姐姐看著。”媽媽挑了三片粽葉,把寬的那一頭對齊,邊與邊稍稍疊加起來,窄的那一頭完全重疊在一起,寬的那一頭壓在媽媽左手的虎口處,右手捏在葉子的中部,接著把粽葉往里一挽,挽成一個杯子狀的圓錐體,粽葉窄的那一頭此時就像“鳳尾”一樣向上豎立著。媽媽抓了一小把糯米放進“小杯子”里,在米里添了一個蜜棗,又抓了一些米在上面,用手抄了一些水淋在米上,“小杯子”被裝得滿滿的,平平整整的。最后媽媽把“鳳尾”按下來,蓋嚴“小杯子”的杯口,順勢再把“鳳尾”剩下的部分向右邊一裹,裹成一個尖尖的、鼓鼓的角,用根繩子把包好的粽子用力捆上幾道,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讓我試試!”我興奮地叫道。看著容易做起來難,我也包了一個粽子,可是我總是裹不好粽子的角,就這樣把米倒掉再裝上,裹得不像再倒掉,來來回回好幾遍,在媽媽的幫助下,終于一個粽子成型了。媽媽說,包粽子要很深的功夫的,不是一次兩次就學會的。
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又包了好幾個粽子。傍晚的時候,這些粽子就上鍋啦!粽子快煮好時,我聞到一陣陣清香,我不禁咽了下口水,感覺自己已經(jīng)吃到了粽子,那香甜正在我口中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