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精選19篇)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里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氐郊液,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么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邊吃著香甜的湯圓,一邊看著精彩的電視節目呢?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市中心的人群更熱鬧,花燈更漂亮!這兒琳瑯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看那漂亮的兔燈,粉紅色的身子,長長的耳朵,圓圓的小臉上掛著一副甜美的笑容,擺動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說:“祝你們元宵節快樂!”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兒上涂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還有那紅艷艷的“五角星”、會動的“小雞”……
在看花燈時,我們突然發現在路東邊有許多人,于是,我和爸媽就走過去看了看。哦!原來是猜燈謎!燈上寫著“一雙長耳朵,眼睛紅又紅,不吃肉和魚,吃菜和蘿卜”打一動物。想:謎底一定是“兔子,因為今年是虎年嘛!果然,我猜對了!
看完花燈,我們又來到龍山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布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彩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一顆顆五彩的禮花騰空而起,禮花炸開以后,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甚至有的紙花還帶著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真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禮花炸開以后是雙層的,接著變成動物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后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真是漂亮極啦!還真有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味道。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舍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我相信,隨著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后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3
正月十五這一天,我們全家人回家鄉歡度元宵節。
俗話說得好:每逢佳節倍思親。我的家鄉雖然偏僻,但這一天出門在外的人幾乎都回家,所以家鄉到處人來人往,歡聲笑語。
進家片刻后,我隨媽媽去點香。我們要點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這一柱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條張牙舞爪的龍盤著,那條龍栩栩如生,正要騰空而起,真是“神龍盤玉柱”。到了大宗祠,這里早已香煙裊裊,許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們來到自己的那一柱大香前,只見盤在香上的龍張著大嘴,好象要來一招“靈龍吐珠”,又像是對我們說:“主人,你們終于來了,我已經等很久了,快把我點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將桶和香搬到一邊。接著二伯拿出隨身帶著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點著火。頓時,微小的火苗就迅速變大,變成一條火龍。很快油燃燒完,火滅了,“龍香”上不停地升起縷縷煙霧。
點完香,我們又來到二伯家門口,吊上鞭炮,等待歡慶的隊伍的到來。聽二伯講,村里有個習俗,就是每逢元宵佳節的時候,鄉里都組織迎春,的隊伍來到哪家門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的隊伍所過之處,鞭炮噼里啪啦地響個不停。二伯正談著,隊伍已經來到門口,只見長長的隊伍像一條長龍,東不見頭,西不見尾,踏著平坦的村道緩緩向前進。有的吹橫笛,有的彈琴,有的打鼓,還有的扛錦標,錦標上寫著“萬事如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吉祥大字。我正看著,爸爸已經點響了鞭炮,噼里啪啦地響了起來,鞭炮聲伴著歡慶隊伍動聽的笛聲、琴聲、鼓聲,組成了一首歡慶元宵的歌。
望著緩緩離去的隊伍,我想:元宵的慶;顒,不正象征著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國繁榮昌盛嗎?看到這樣熱鬧非凡、歡聲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鄉,我愛你!”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4
春節剛過,一年一夜的`元宵節就來臨啦。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家鄉,元宵節這幾天可熱鬧啦!
古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边沒到正月十五,人們就早早地開始扎花燈,作燈頭,準備元宵節的舞龍活動。正月十三那天,從早到晚,你都能聽到大街小巷里傳來“哐——哐——哐——”的鑼鼓聲,這是在告訴大家“今天晚上要開始迎龍燈了!泵耖g也叫“起燈”。于是,家家戶戶都行動起來,在大門上方掛上兩盞喜氣洋洋的大紅燈,準備好煙花爆竹,有些大戶人家還要準備幾個大紅包,好在晚上龍燈迎過來的時候包給舞龍隊。天色剛暗,就有龍燈開始出村,村民們做的龍燈式樣很多,有板凳龍,就是在一條板凳上固定好兩盞描著精美圖案的燈籠,把這樣幾十條板凳連在一起,加上龐大綴滿精美小燈籠的“龍頭”,就成了一條漂亮的龍燈;有的每人舉一根木桿,木桿頂端是一節圓圓的布滿“龍鱗”的紅燈籠,再用紅色拉花把幾十節“龍身”連在一起,就成了一條活靈活現的龍;還有的龍燈是用布做成的……隨著天色漸漸黑下來,越來越多的龍燈迎出來了。小孩子興奮地舉著自家的小燈籠,呼朋引伴,跟著龍燈走。
龍燈時而在大街小巷穿梭,時而在廣場上進行精彩表演。龍燈迎到哪里,哪里就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鑼鼓聲聲,鞭炮聲震耳欲聾,天空布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人人歡呼雀躍……龍燈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結束。正月十六的夜晚,人們要把龍燈舞到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把龍放在地上,進行燒龍儀式。把龍燃燒完后,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沖去,意為送龍歸海。這樣,元宵舞龍燈才算真正結束。
在家鄉,元宵節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們也叫“湯圓”,用糯米粉搓成圓形,里面常用豆沙、肉作餡,有團圓美滿意。
元宵節晚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別提有多美了!
家鄉的元宵節真熱鬧。我喜歡家鄉的元宵節!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5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各民族的節日風俗不一樣,我們家鄉過元宵節熱鬧非凡,喜氣洋洋。這天的活動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啊,似乎要把所有喜慶都融入這一天。
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他別是舞龍、舞獅最熱鬧,龍是花布做的,有的用十個人舞,龍頭前面有一顆珠子。這個珠子叫“龍珠”,龍舞起來時很好看,像真的的龍一樣,觀眾不斷叫好,有些觀眾去摸龍,他們說摸了龍能治百病,一年都不會生病,舞的人舞的滿頭大汗,觀眾拍手叫好。
說舞龍精彩,還有根有意思的,這天人們都要走出戶外,到處游玩,親戚們一起去游玩,聽他們說,又完了以后一年都不會生病,不過我想人們出去走一走,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春節間吃的好,喝的好,人們出去活動活動,鍛煉身體當然不會生病。過元宵節這天還有個最吸引人的節目——看煙花,6點鐘時廣場已經來了很多人了,都在那里尋找好的位置,7:00了,到處人山人海,只聽見“呯”的一聲,禮花爆開,照亮了天空,接著又放了一個禮花,禮花爆開的時候是紫色的,非常好看,接著把禮花爆到水面上,禮花在水面上跳舞,大家都高興的歡呼起來,我們聞到了許多火藥味,突然,一個禮花爆開了,綠色馬上變成紅色,又變成了黃色,隔了幾秒,又發出了幾發,精彩的時候到了,一個禮花爆開了,像一簾瀑布飛流直下,真是有一落千丈的感覺。焰火晚會結束了,但是人們還留戀在晚會之中。
家鄉的元宵節真是個快樂的節日。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6
當春節的腳步漸漸遠去,當如鉤的月牙逐漸飽滿,農歷正月十五迎來了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來了,這是大地回春的一個夜晚,人們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合家團聚,出門賞月,燃燈放焰,猜迷嬉戲,并且共吃元宵,以示慶祝。但無論是哪種慶祝,都表達了人們“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意愿。
我特別想念小時候過元宵節情景。元宵節吃湯圓,還沒到晚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吃湯圓的時候,早上一起床,我就嚷嚷著“要吃湯圓,要吃湯圓!”。母親聽了特意為我做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那滋味實在太美妙了!想起昨天晚上一家一起做湯圓,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母親負責和好米粉,搓成長長的細條,然后用刀子將細條切成小小方塊。全家聚集在一起,每個人將切成的小小米粉方塊放在手中心,把它搓成一個一個的小圓團,做出了好多圓圓的湯圓。湯圓是不包餡的,母親一邊搓一邊嘮叨著:“做人要實實在在,湯圓也要實在的,實心的湯圓實在,自己做更實在。”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節日幾乎都和吃聯系在一起,春節吃餃子,中秋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有句俗語“嘴饞媳婦盼節到”,真是窮則思吃。各家各戶在節日到來前,總是要準備上各種豐盛的菜肴,到了過節這一天,全家聚集在一起飽食一頓就是最快樂幸福的事了。而外國的狂歡節、圣誕節等,活動豐富多彩得多,大家都是涌上街頭狂歡。真是中國人過節少不了吃,要吃就只能都在自己家里過,講究個團圓吧!
今天是元宵節了,當圓圓的月亮升起的時候,我們和父母圍坐在飯桌前吃著熱騰騰的湯圓,看著中央一臺的元宵節晚會,看著得獎的節目,時而歡笑,時而懷念。我覺得過了元宵節才算是真正的“出年”了,雖然春節過了,但我們還是覺得是在過春節,每天都一樣.
今年我們的心愿:只盼望我們一家人的身體健康,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賺多一點錢,我學業有成,我們期待著。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7
我一直以為中國是沒有情人節的,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節,但那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秦觀的《鵲橋仙》寫得纏綿悱惻:“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七夕節只是牛郎織女的情人節,因為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少女們要于此夜陳設瓜果,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她們是否祈求愛情,肯定會的,但也只是祈求而已,七夕相會的只有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不是現實中遭禮教束縛的人們,當然也不包括這些一廂情愿的純真少女了!疤祀A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對愛情只有朦朧的向往,并沒有實際行動。所以我認為,七夕節并不能算情人節,最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情人節。
中國青年男女也有過浪漫的時節,在宋朝的元宵節,郁積的柔情在火樹銀花上綻放、燃燒。古人強調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絕少有親近的機會。元宵佳節,少女們可以結伴出來游玩賞花燈,禮教嚴防密守下的一個疏忽,給青年男女提供一個一見鐘情、約會的機會。女詞人朱淑真所寫的《生查子》就描寫這樣的情景: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也有人說這首詞是歐陽修寫的。作者是誰,并不重要,讓人喟嘆的是詞中所寫的愛情悲劇。去年元宵節約會,今年的元宵只有明亮的月和璀璨的燈光照亮臉上的淚痕。這中間有多少曲折,發生了什么變故,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悲劇在當時很有普遍性。在古代,中國式的浪漫總被淚水浸透,也難怪現在的青年人記不起我們中國曾經也有過情人節,紛紛過西方的情人節,給情人送紅玫瑰。
民間有在元宵節為愛情祈愿的習俗。在中國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在廣東揭陽榕城,元宵之夜“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年輕的小伙子“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但也只是祈愿而已,更多的人還是把婚姻交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的婚姻不能自己主宰。
在元宵節戀愛成功的概率低,所以戲劇舞臺上翻來翻去就是那些讓人羨慕的愛情佳話。如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但這樣的喜劇很少,更多的人心中的情猶如元宵節放的禮花炮一般,升上天空,綻放的時間很短暫,然后就凋謝,只剩下一地的炮紙。
我們看看辛棄疾那首寫元宵的《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朦朧的花燈燈光中,突然眼睛一亮,愛上一個笑語盈盈的女子,這愛的速度太快,也注定它會很快消失。這個被單方面愛上的女子很快淹沒在看燈的人群中,男子一直在尋找,終于在燈火闌珊處看見了她。但看見了又能怎么樣呢?走上去向她表白,還是回家之后象舞臺上的文弱書生害單相思?中國人骨子里就缺乏敢愛的勇氣,愛了碰到禮教的硬墻,又不敢恨,以頭撞墻的更少。也難怪,自由戀愛要等到上個世紀才得以實現。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8
新年的鐘聲已經敲響,“叮咚叮咚”,快樂邁著無聲的步伐悄悄
降臨在人間這個仙鏡,在這繽紛的世界里,我們迎來了元宵節,對了,在元宵節里,“花燈可是主角哦!
站在遠處,連串的花燈好似兩條五顏六色的長龍,直朝街道的盡頭游去,它又像彩鏈,纏繞在兩旁的“圣誕”樹上,發出奪目的光彩,好象照亮了全世界,它還像銀河,望不到尾,而我們只是岸邊的綠葉,靜靜地欣賞著映在河面上閃爍的星星……
小攤邊,馬路兩旁,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才擠進了人群,欣賞那美麗的畫卷,一只小黃牛闖入了我的視線,定睛一看,這只小;艨蓯蹣O了,藍色的羊毛般的頭發,兩顆烏黑的眼球好象在滴溜溜的轉著,還有那張可愛的嘴,大大的張著,好象什么事讓它開心地合不攏嘴。更有趣的是那一對牛角,金色的,像金色的牽牛花,不停地打著轉,讓人心曠神怡。
除了小;簦瑒e的花燈也不差,一個個都在爭奇斗艷。瞧!那只小老鼠花燈,胸前掛著金色的帶子,咧著嘴,在歡呼我們的到來。長長的耳朵,紅紅的眼睛,白白的絨毛,這一下子讓我們聯想到了小白兔,它們前面露著兩顆大暴牙,耳朵豎的筆直筆直,好象正在思考什么。臉譜燈更是不落后,托著長長的絲帶,隨風飄動,好象展現在我的眼前,一半臉黑,一半臉白,使我一下子沒有回過神來。更惹人喜歡的還是星星燈,它全身金黃,十分耀眼,時不時的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它不禁讓我想起了五星紅旗,它總是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在夜空也是如此,它總是站在月亮旁,雖然沒有月亮那樣亮,給故鄉照得分外亮,它是純潔的,招喚朋友,一起照亮人間。星星給月亮陪襯出更加絢爛的色彩。
好一個鎮海的燈會,它不僅是一個燈的海洋,而且是個人海,無數的燈和無數的人聚在一起,構成了景色奇異的燈和人潮。這也不正標志著,我們鎮海的經濟在發展,吸引了許多游客。我們在燈的海洋里盡情地欣賞。
我完全沉浸在燈的海洋。漸漸的,天下起了毛毛細雨,風輕輕地吹著,我的心也隨風兒飄向美麗的城堡……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9
今天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春節之后第一個重要的節日,它又稱為上元節、元夕或燈節。
元宵節有兩個重要習俗,其中一個便是眾所周知的吃元宵了,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是淵遠流長。據說早在宋代那個時候流行著一種元宵節的奇特食品,這個食品最初被稱為'浮元子“,'浮元子“就是今天的元宵。其中一些做生意的商人還給他們起了一個很有寓意的名字叫'元寶“。這種用糯米包裹著各種餡兒的圓形,風味各異,一口咬下去香味灌滿整個口腔,讓人回味無窮!
元宵節的另一個習俗,便是風靡全球的猜燈謎了,這也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娛樂形式。在我國古代就已開始流行,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大街小巷都要掛滿彩燈,放煙花。大家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到五光十色各種造型的彩燈下面供人們去猜,饒有趣味。后來猜燈謎,雖然有的變了形式,但依舊是元宵節一種不可缺少的娛樂方式。
晚上,媽媽早早的煮了糯米、黑芝麻制成的元宵,我們全家坐在陽臺上邊吃元宵邊欣賞天上又圓又亮的月亮,它像一個白玉盤掛在夜空中,媽媽說:'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我對著月亮悄悄許下自己的愿望:愿春暖大地,中國平安,家人永遠幸福健康!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0
因為元宵節是星期一,所以爸爸、媽媽就提前帶我到水街去看花燈,這次燈會的主題是:“盛世中華、和諧鹽城”。
晚上7點多鐘我們打的到了水街附近,那兒人山人海,還沒到水街站臺,交通警察就不給往前開了,我們只好下車步行。走了好遠才到了售票處,一看傻了眼,那排了五、六條長長的隊,都在等著買票,還好老爸機靈三下五除二就買到了3張票,我激動地抱住了老爸的臉親了又親。
進了水街,我好像身處燈的海洋里,水街處處都是喜洋洋的燈籠和彩燈,讓人們提前感受到了元宵節的熱鬧氣氛。我們首先看到了代表鹽城的各個景區丹頂鶴、麋鹿的燈組,我們繼續向前走又看到了一組龍鳳花燈。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一組代表著地方戲的淮劇燈組面前,看著淮劇燈里栩栩如生的人物,讓我們立刻有一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就這樣我們邊走邊看,忘情地徜徉于燈火輝煌之中,不知不覺我們開到了最后一組燈面前:這組燈生動形象描繪了我們鹽城人過去曬鹽、賣鹽的場面,我立刻為有這樣勤勞勇敢的祖先而感到無比自豪。爸爸說:“現在我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也都在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生活!
今晚雖然沒吃到元宵,但是我已經提前過了元宵節。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1
又是一個蓄滿念想的日子——元宵節。
元宵熟了,漂在鍋里,輕輕一撥打著旋兒,像我撲棱撲棱的心跳,我知道這又是一個心花搖曳思念的時刻。
滿懷柔情,幾絲眷念,花開有聲,落英無語,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節真是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日子,它是個讓甜蜜和思念、離愁和失落、遙想和回憶占據春幃意鬧的日子。
為了過年的圓滿,今天人們又放響了鞭炮,向年發表最后的祝詞,蔓延高掛的燈籠瞪著紅眼樂淘淘地在春風里微笑,應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熱氣騰騰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個善感的人,總覺著這鞭炮聲在此刻是如此的顫動思念的心,我想此時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會增添幾絲念家戀親的愁思;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更是心頭盤旋縈繞難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從感性上講成了過年的句號,人們的喜悅也將在一天隨著爆竹煙花的鳴響、盛開、飄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歸于灰飛煙滅·····
年啊從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遠一點,從元旦起年就讓人沉迷,沉醉,沉淪,撩撥澎湃著這人們的心潮。因而說每一個節氣里都有約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瀾渲染氣氛,當然屬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畫,春聯,糖果,餃子等。元宵節元宵成了主角,各種口味的元宵代表著人們的飲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來鬧新春,元宵節一過你就算過完了,一切都變得平淡無奇,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美輪美奐的繁華似錦又要歸于平靜。
生活是一個永不停息的輪回。
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個節氣里都有一個念想串起人們的共鳴,只因為每個節氣里都蘊含著相似的溫暖,不同的人內心深處里流淌著不同的眷戀。逢年過節闔家團圓才算完滿,節日里你會被寵著,疼著,愛著,念著,幸福著,當然也會被孤單和寂寞包圍著、畫心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癡念、糾結,難過,但無論怎樣日子都得過。
說白了年不過是一個字,元宵節也不過是個詞,一個延展著生命時光與感情沾親帶故的詞,人們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節里看看過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煙花在甜蜜見就變成彼岸的重溫和回憶,人們又開始遙想下一個粘著念想的日子······
元宵節啊,你知道今日又讓多少人感懷吟嘆,編情為經,織愛為緯,細細地密織思念的網,用豐潤暈染的唐詩念你,用豪放婉約的宋詞粘你,用飽滿情懷的丹青妖嬈你,用感人心魄的樂曲縈繞你。
一鍋元宵煮飄搖,一場團聚,一世離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個元宵都有親人的疼愛,粘著血緣親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淺,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著團圓的圓滿。所以我要說,你快樂,天天像過年,你悲傷,日日像末日。
過了今天的元宵節就算過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愛!但絕不是生命最后的疼愛!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2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全家人團聚的日子。北方人把正月十五的元宵佳節當做是新年的結束。過了元宵節就該收拾心情,開始好好工作了。過了一個寒假,放松了一個寒假,都有點不想去上班了。今天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早早的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等著元宵晚會的開始。不管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元宵節都會吃元宵或湯圓。圓圓的湯圓或元宵代表了幸福美滿,代表全家人圓圓滿滿。外面的鞭炮聲噼里啪啦響的不停,五顏六色的煙火也在空中燃放。
記得小時候,正月十五我們都會去看花燈。正月十六,大家還會相約到一個地方去烤雜餅?倦s餅就是把過年時家里蒸的饅頭花糕或供香什么的丟進火堆了燒一燒,這代表著人們在新的一年希望遠離各種疾病,健健康康的美好愿望。長大之后,看花燈或烤雜餅的機會變少了,甚至有時候因為上學或工作的關系,十五都不能跟家人在一起度過。所以現在我格外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對于每個人來說,親情都是最可貴的,是任何感情都無法代替的。
不管以后我在哪個城市,家永遠是我的牽掛,親人永遠在我的心里。我會好好愛自己的親人,珍惜親情,因為家永遠是我避風的港灣。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3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要看舞獅子和吃元宵。
元宵節的時候,爸爸帶我去看舞獅子。來到那里,只見人山人海,我和爸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了進去。雖然擠了進去,但是戲也快結束了,但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粗粗蝗灰恢弧蔼{子”爬到另一“獅子”的頭上,跳了下來,我嚇得閉上了眼睛。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只見那兩只“獅子”生龍活虎,沒受一點傷。突然,“它們”各爬上了一個很高的板凳上,嘴里吐出了一幅對聯,人們紛紛鼓掌。
回到家后,只及一碗又大又圓的湯圓,正等帶著主人的到來我頓時餓了起來,就連忙吃了一個。啊,是芝麻餡的,不但香甜而且光滑。這種味道,至今還使我元宵節回味無窮。
我盼望著下一個元宵節快快地到來。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4
一個人不是孤獨,思念一個人才會孤獨,思念一個失去的家就會滿懷孤獨——陳樟玙璠。
又是一個蓄滿念想的日子——元宵節。
元宵熟了,漂在鍋里,輕輕一撥打著旋兒,像我撲棱撲棱的心跳,我知道這又是一個心花搖曳思念的時刻。
滿懷柔情,幾絲眷念,花開有聲,落英無語,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節真是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日子,它是個讓甜蜜和思念、離愁和失落、遙想和回憶占據春幃意鬧的日子。
為了過年的圓滿,今天人們又放響了鞭炮,向年發表最后的祝詞,蔓延高掛的燈籠瞪著紅眼樂淘淘地在春風里微笑,應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熱氣騰騰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個善感的人,總覺著這鞭炮聲在此刻是如此的顫動思念的心,我想此時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會增添幾絲念家戀親的愁思;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更是心頭盤旋縈繞難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從感性上講成了過年的句號,人們的喜悅也將在一天隨著爆竹煙花的鳴響、盛開、飄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歸于灰飛煙滅·····
年啊從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遠一點,從元旦起年就讓人沉迷,沉醉,沉淪,撩撥澎湃著這人們的心潮。因而說每一個節氣里都有約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瀾渲染氣氛,當然屬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畫,春聯,糖果,餃子等。元宵節元宵成了主角,各種口味的元宵代表著人們的飲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來鬧新春,元宵節一過你就算過完了,一切都變得平淡無奇,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美輪美奐的繁華似錦又要歸于平靜。
生活是一個永不停息的輪回。
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個節氣里都有一個念想串起人們的共鳴,只因為每個節氣里都蘊含著相似的溫暖,不同的人內心深處里流淌著不同的眷戀。逢年過節闔家團圓才算完滿,節日里你會被寵著,疼著,愛著,念著,幸福著,當然也會被孤單和寂寞包圍著、畫心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癡念、糾結,難過,但無論怎樣日子都得過。
說白了年不過是一個字,元宵節也不過是個詞,一個延展著生命時光與感情沾親帶故的詞,人們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節里看看過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煙花在甜蜜見就變成彼岸的重溫和回憶,人們又開始遙想下一個粘著念想的日子······
元宵節啊,你知道今日又讓多少人感懷吟嘆,編情為經,織愛為緯,細細地密織思念的網,用豐潤暈染的唐詩念你,用豪放婉約的宋詞粘你,用飽滿情懷的丹青妖嬈你,用感人心魄的樂曲縈繞你。
一鍋元宵煮飄搖,一場團聚,一世離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個元宵都有親人的疼愛,粘著血緣親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淺,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著團圓的圓滿。所以我要說,你快樂,天天像過年,你悲傷,日日像末日。
過了今天的元宵節就算過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愛!但絕不是生命最后的疼愛!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5
中華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打開這座寶庫的大門,我們認識了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了解了古代神話故事,欣賞了古代建筑和繪畫,知道了中國有許多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的是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為“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元宵節的夜晚,人們舞龍燈、觀彩燈、猜燈謎、吃湯圓,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每當元宵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媽媽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其中有一道必不可收的美食——湯圓。熱氣騰騰的湯圓上桌了,它們一個個圓溜溜的,浮在湯面上,像一個個胖娃娃。我舀起一個湯圓,先吹了幾下,輕輕一咬,甜滋滋的,湯圓的汁都溢到嘴角旁,媽媽笑我像只小花貓。湯圓有黑芝麻陷、花生餡、豆沙餡等。
吃完團圓飯,我們一家人就去上街。街上人山人海,整條街像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來到滿園春,到處是擺滿花燈的小攤,花燈各種各樣,我又看見有聰明的喜羊羊、有懶惰的懶羊羊,除了卡通形象的花燈,還有花型的燈,各種動物形狀的燈……
元宵節的活動真是絢麗多彩,真令人難忘啊……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6
宋代的元宵節共五天,我選擇正月十五,不吃火鍋,雖然它是在宋代發明的;也不去吃火腿,東京的風味小吃應有盡有。那時“東坡肉”剛隆重上市,人們也不像現在的人怕膽固醇高,想大快朵頤機會多的是。如果在北宋,就吃油錘;在南宋,就吃元宵(湯圓)。這兩種元宵節食品現在還有,但到宋代吃才有原汁原味,不像現在,心境變了,過節的氛圍也淡了。
順便也大口吞咽一些節日的喜慶氣氛。其實,無須用嘴,耳朵里灌滿的聲聲爆竹早已將元宵的熱鬧渲染,抬頭看天空,繽紛的禮花給宋代的元宵夜開出各種色彩的花朵,比春天更早。
找一位宋代詩人,跟在他的背后,感受盎然的詩意在燈樹上千光照,跟隨你身后的是逐人來的明月。如果你跟隨的是蘇東坡,“飛火亂星球,淺黛橫波翠欲流”,這是宿州的元宵;“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這是蘇東坡眼中的燈火錢塘三五夜。元宵節的氛圍不僅在舌苔上繚繞,還會在你的鼻翼上溫存!皫さ状刁舷阃瞒辏鼰o一點塵隨馬!蹦窍銜谖覀兊男牡卓M回,讓心靈如化凍的河流。
跟隨王安石也不錯,你可以看一看花燈,猜一猜燈謎,還會看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蹦愦鸩怀霾灰o,答出了就會被招為快婿,那就少了王安石的一段傳奇。你只需默默地品味著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然后感慨那時的學問真值錢,不像現在隨房價的上漲不斷貶值。
吟詠著歐陽修(一說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跟在他的身后,想起去年的元夕花市燈如晝!霸碌搅翌^,人約黃昏后!蹦憧梢越o柳絲打一個結,挽住明月;然后以詩詞為道路,約來那個在多年以后走失的人,柔情脈脈地向她傾訴你藏在心底一千年的話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苯衲甑脑巩斒堑搅爽F代了,那個在詩意中走失的人還在宋代的路上,在路上的寶馬雕車里,那滿路的香和盈盈的笑語漸漸消失了,你的淚水和惆悵都是純粹的,只與愛有關,只與情有關,不似現在摻雜了很多雜質。
在宋代過一個元宵節,不用紅玫瑰,有詩歌和脈脈的眼神就夠了。你可順著辛棄疾的視線眾里尋他千百度,那期待和失落都是實在的,很有質地,可觸可感。在宋代的你不必像現代人一樣感慨“聽說愛情會回來”,那時的愛情也是純粹的,就在不遠的地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7
元宵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元宵節不但可以吃到熱乎乎的美味的湯圓,而且可以欣賞到各式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花燈。
天色剛剛擦黑,我便催促著爸爸媽媽帶我去看燈。來到大街上,哇,大街上可真熱鬧啊!喜氣洋洋的人們摩肩接踵,處處都充滿了歡聲笑語,洋溢著一片節日的歡樂氣氛。快到濱河路了,遠遠望去,掛滿了花燈的濱河路宛如一條綴滿了五彩斑斕的寶石的絲帶,真是漂亮極了!
我們來到了濱河路,一盞盞花燈五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今年是虎年,最流行最常見的自然是老虎燈了,平日里威風凜凜的虎大王變成了溫順可愛的小寵物,調皮的孩子們還時不時地伸出手去逗弄他們呢!接著一枚正準備發射的“火箭”也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它載著五星紅旗,載著中華民族的希望,似乎馬上就要騰空而起……奧瑞金公司展出了一個卡通玉米小博士燈,它頑皮地微笑著,指著一穗顆粒飽滿的大玉米棒,仿佛在向人們夸耀:瞧,我多棒!接著是宮燈、走馬燈、八角燈、動物燈、蓮花燈等各式各樣的燈,它們栩栩如生的形象引得人們嘖嘖稱贊,紛紛在燈下拍照留念……
花燈看完了,回家的路上爸爸對我說:“這些美麗的花燈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對幸福和平生活的贊頌,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期望啊!”我思考著爸爸的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讓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變成現實,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強大,欣欣向榮!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8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是春節的最后一天,民間有逛燈會社火表演、辦會、猜謎、放煙花等習俗。
剛出大門就看見了辦會的,他們分工明確,有的敲鼓,有的敲鑼,還有人舞龍、扭秧歌,那種秧歌的舞步太奇特了,走四步,退兩步,手中的扇子也隨之搖擺,別有一番韻味,手中的長絲帶隨風飄舞,美不勝收。一個個敲鑼打鼓的人盡力揮舞著鼓棒,鼓韻齊鳴,動作齊整劃一,完美無缺,舞龍的人并沒有亂了次序,左右左右左,并沒有人指導,腳下的步履整齊劃一,蛟龍翻閱,在空中盤旋。舞龍人精神抖擻用雙臂揮舞著。周圍觀眾不時地發出喝彩聲。
看完半會,元宵節的時候,全家要吃一頓紅紅火火的團圓飯,當然少不了湯圓了,湯圓有黑芝麻、豆沙、五仁、桂花、藍莓、芒果等,我來到市場上購買了黑芝麻、豆沙、芒果餡的湯圓了,一個個湯圓小如玉珠,大如桃核,看上去味道就不錯,回到家中,我迫不及待地讓媽媽煮湯圓,看那一個個潔白無瑕的小湯圓落入沸水之中,激起了我味覺的漣漪,一會兒過后,湯圓出鍋了,盛出一枚湯圓,正是我最愛吃的芒果味,那粘粘的糯米在碗中一顫一顫的,我狠狠地咬了一口,那芒果的果醬迸發而出,糯米嚼勁十足,我忍不住又吃了許多。
左等右等,終于等到天黑,隨著一支竄天猴破空而入,天空中的過節氣氛也越來越濃郁了,一枚又一枚禮花破空而入,在轟然巨響中爆炸開來,我看的正入迷,忽然一道雪亮的瀑布從天而降,原來是廣場上空倒掛的煙花被點燃了,接著地上的火樹也開出了五彩奪目的花。半空中“疑是銀河落九天”,地上“火樹銀花不夜天”,真是比人間仙境一樣!
歡樂的元宵節,美味可口的湯圓,漂亮十足的煙花,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幸福,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也給我們孩子們留下了快樂的童年。
元宵節看花燈心得體會 篇19
元宵節是一個熱鬧而又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新年熱鬧的氣氛剛剛結束,元宵節又來臨了。
關于元宵節,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的神鳥誤落在一個村莊。那時的動物都是很殘忍的,所以村里有很多獵人,獵人看見神鳥不知他的來歷,以為是只害鳥,就把它殺死了。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大發雷霆,下令派3000天兵正月十五去村里防火把村子里的人都燒光。七仙女聽到了就讓一個神仙去幫大家,大家按照神仙的說法,在村子周圍點上篝火,再點上許多燈籠,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從天上看到此景,以為村民自己放火燒死了,也就沒派天兵,村民幸免于難。從此,大家每到正月十五就點篝火,掛燈籠,就有了元宵節。
這個傳說是假的,元宵節的真實情況是起源于漢朝,到今天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朝時,印度佛教流傳進中國,佛教中有供奉舍利子的習慣做法。于是漢朝的皇帝就從印度人哪里學來了供奉舍利子,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整個皇宮張燈結彩,滿朝文武上朝,供奉舍利子。后來這種做法流傳到了民間,民間沒有舍利子,只是張燈結彩,放篝火,于是就形成了元宵節最古老的習俗。
到隋煬帝的時候,元宵節就更熱鬧了。開始演節目,光演員就有30000人,樂隊人數18000人,舞臺有8里地長。到了唐朝,更是盛況空前,大唐盛世的元宵節過三天。唐朝是中國古代盛的朝代,唐玄宗年間,皇宮為了元宵節,制作了50000盞燈籠,做了一個大型燈樓,有150尺高,大家在里面可以游玩、喝酒等等,大街上的大家也都提著燈籠。街上還有“寶馬雕車香滿路”,一輛輛的花車,車上坐著主人,上好的寶馬拉車,車還散發著香味,后面還跟著成隊列的仕女。大家盡情觀看玩耍。
宋朝的皇帝很喜歡元宵節,就把過元宵節的日期由三天改為五天。元宵節的好多習俗都是在宋朝形成的。這時或元宵節的規模也很大,萬盞燈火,累成那個金山,百里之內燈火不絕。明朝朱元璋把元宵節擴大到10天,從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那時的元宵節很熱鬧,很好玩。
我國的元宵節歷史悠久,風俗很多,各種各樣,很是豐富。全國人民都在早晨吃元宵,那元宵一個個大大的,圓圓的,一嘗可香了,餡都往外冒。晚上去大街上鬧花燈,猜燈謎,燈籠上掛著紙條讓你猜。還有耍龍舞獅子,到空地上放煙花,一個個煙花像大傘一樣在空中綻開。還有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都很好玩。
南方人也和我們一樣過元宵節。他們會在元宵節這天的白天或晚上走百病、偷菜、送孩兒燈。走百病就是婦女聚集在一起,沿著墻根走,一直走到村外,逢橋,這樣把疾病送到村外去,以保身體健康。偷菜就是未婚女性到他人家的菜園里偷菜,希望自己將來生的孩子白白胖胖。送孩兒燈也不錯,是長輩或者親友給已婚未育的婦女送燈籠,祝愿早生貴子。
在我們東北,家鄉的元宵節風俗也很有意思你像滾冰和打花臉。小孩在元宵節這天,要到冰上去打滾,意思是滾了冰身體健康,抗凍。打花臉是在元宵節的晚上,把黑色涂在手上,遇見誰就往誰的臉上涂,也有的在家里一伙小孩互相打花臉,誰臉上最花誰就,就有好命運。
啊,原來元宵節真是不錯,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又有好看的。是的,元宵節是中國歷最熱鬧的節日,大家在一起快開心樂很有趣兒,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代的大家都在元宵節里得到了莫大的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