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精選8篇)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1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83周年。83周年,我們和著血與淚,以無比悲憤、沉痛的心情祭奠慘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30多萬冤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在內心中一遍遍默念:勿忘國恥!勿忘歷史教訓!高唱國歌,發憤圖強!
巨大的創痛令人不堪回首。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后,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逢人便殺,見房就燒,奸淫虜掠,無惡不做,有計劃地對南京進行了長達40多天的血腥大屠城。婦女、兒童、老人概不放過,我同胞被集體槍殺和活埋19萬多人,零星被殺害者僅收埋的尸體就有15萬多人!城內城外尸積如山,揚子江水血浪翻滾!人類自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有誰聽說過殺人比賽嗎?有,絕無僅有!那就是日本侵略者!兩個惡本資料權屬文秘家園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園魔就殺我200多位同胞!他們對我中華民族犯下的慘絕人寰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9·18”開始的侵華戰爭,日寇恣意踐踏我國土,屠殺我同胞。“三光”政策、細菌戰、奴役勞工、強征慰安婦,一個個萬人坑,一片片無人區,始作俑者都是日本帝國主義!他們將被永遠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我3000萬犧牲和死難的英魂冤魂永不瞑目!永遠地昭告歷史!
12月13日,不是普通的日子;12月13日,是我們的國恥日!這巨大的傷痛無法平復。我們在理智上實在不愿再撫摩這傷痛,不是我們太狹隘,揪住歷史舊帳不放,而是日本有人不斷地朝我們的舊傷疤上捅刀子。教科書掩蓋侵略歷史;首相、閣僚不斷參拜靖國神社;周邊事態法及近日出臺的新防衛大綱指針矛頭直指我國。令人氣憤的是,對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鐵血罪行,他們竟然賴帳,死不承認,謊說“南京大屠殺虛構”!又是出書,又是開會,群魔亂舞。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受盡屈辱和禍害的中華民族豈能容忍!我們一千個不答應,一萬個不答應!
前幾天,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老人走了。我們向她致以沉痛的悼念。她老人家當時曾身中日寇29處創傷,萬死一生!她親眼目睹了惡魔們的一樁樁一件件獸行。有拉貝日記在,有攝影膠片在,有李秀英血淚控訴在,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睜眼說謊,就是不認罪,一副潑皮無賴相。看一看德國人吧。他們深為自己的侵略行為感到羞恥,本資料權屬文秘家園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園真誠地向二戰中的受害國受害人懺悔、謝罪,前總理勃蘭特甚至跪倒在猶太人的墓碑前。德意志民族贏得了諒解和尊敬。這樣能夠反省自己的民族肯定是有出息的民族。再看看日本一些人的所作所為吧,和德國人比一比,相差何只天地!一段時間以來,中日兩國關系的走低,其個中原因,明眼人誰不清楚呢?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絕不能患歷史健忘癥,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血海深仇!決不能愧對無數先烈和死難的冤魂!一個人,一個民族,是需要有點精神的。如果自己不爭氣的話,怨天尤人有何用!
落后就要挨打。這歷史的教訓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們祭奠南京大屠殺,不是囿于歷史的傷痛中而不自拔,而是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知恥而后勇,發憤圖強!奮發圖強!只有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只有我們強大了,我們才能站得直,立的穩。一個巍巍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民族,誰要想再欺侮我們,它首先得摸摸自己的爪子有多硬!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2
20__年12月13日,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天300000人的扎眼數字,再次喚醒我們的記憶,我們怎能忘記,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怎能忘記,日本法西斯帶來的沉重苦難,怎能忘記中華民族的血淚史,這亙古難以忘懷的沉重一頁。
我們怎能忘記,血泊中站起的民族魂,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需要接續傳承這不畏強敵,把一切侵略者趕出中國去的偉大的抗戰精神。
我們怎能忘記,我們偉大的新中國,來自于黨的領導下,來自于書寫“十一書”的前輩們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英勇戰斗。
我們怎能忘記,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偉大成就,正洗刷掉民族的恥辱,但我們還是無法忘記,因為“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過去”。
永遠不會忘記“落后就會挨打”,“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負重前行”,保持居安思危,我們才能始終保持清醒,保持砥礪前行的奮進姿態,更好書寫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人生畫卷。
永遠不會忘記“欲滅其國,先亡其史”,我們要加強中國革命史、黨的歷史的學習,需要銘記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教訓,更好地負重前行。
永遠不會忘記,無論我們走多遠,取得多么輝煌的成績,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根、我們的家、我們的魂在中國大地,我們都是黨的人。
永遠不會忘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才能行穩致遠,我們才能無論經過多少個白天黑夜,多少個疾風驟雨,多少個寒冰酷暑,我們才不會迷惘,不會困惑,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為什么而出發,為什么而戰斗,為什么而奮斗!
苦難鑄就今日輝煌,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我們要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讓中華民族永不再有南京大屠殺的苦難。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永不能忘記,不是要延續中日民族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帶動更多國家更多人民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
我們永不能忘記,不是為了渲染被屠殺的悲情歷史,是為了堅持歷史的正義,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弱國飽受欺凌的慘痛,激發精忠報國的志氣勇氣和信念。
我們永不能忘記,不是為了簡單的“儀式感”,是為了在國際內外波瀾詭譎、萬重迷霧面前始終不忘初心,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我們永不能忘記,不僅是對我們這代人的激勵,更是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幸福來之不易,“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幸福同樣需要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努力。
我們永不能忘記,不僅是為中國一家之幸福,更是為了永續中華血脈,是為了讓中華民族走上復興強盛之路,維護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擘畫人類社會治理的恢弘篇章。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3
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這個沉痛的日子里,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82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隨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南京的歷史,人類的記憶。中國人民永遠牢記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緬懷那段慘痛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共筑和平。
82年來,全黨全國人民接續傳承家國之情,將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全面融合在一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邁進了新時代。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銘記歷史,就是要進一步傳承家國之情,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不斷開啟新的征程。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國家公祭日里,在緬懷中涵養家國情懷,在悲痛中汲取前行力量,使得我們對歷史、現實和未來有了再一次的深刻把握。歷史演變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我們定能與更多人同心同向同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4
1937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2年前的這一天,南京淪陷,由此掀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苦難深重的一頁。時光荏苒,點一盞明燈,于民族苦難的歷史長河中搜尋光輝力量。
解讀歷史,傳承自立自強的精神信仰。1937年“遇難者300000”,這個數字代表著國家的苦難、民族的悲愴,卻也是實實在在的落后必亡的教訓。在祖國遭受欺壓、人民遭受苦難之際,有部分愛國青年意識到唯有中國人才能拯救中國,唯有自強不息方能解救人民于水火。也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支撐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在當下人民擺脫苦難、祖國發展騰飛之際,我們共產黨人更要于歷史記憶中傳承自立自強的精神信仰,在工作崗位上不懈努力,充分發揮才能,著眼于小事細事,為祖國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聆聽苦難,弘揚以身報國的使命擔當。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孫晉良講述了自己1937年的真實南京記憶,“眼前的景象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哭的喊的,活人死人躺在一起。”聽到這樣的描述,讓人感覺聲聲帶淚、字字泣血。正是因為國家積弱、貧窮,才使得民族遭此劫難。但在這樣苦難的年代里,依然有無數愛國分子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為拯救萬民于水火而奔走付出。從臨終前仍舊反復念叨著“北上抗日!消滅敵人!”的革命烈士尋淮洲到“黨指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打到哪里”的本色英雄張富清,無一不是如此。我們當代青年應當從過去的苦難中學先輩忍辱負重,一心一意為國家奮斗的理想信念,把堅定理想貫穿到工作中去,在任何時候都要高舉愛國旗幟,敢于用生命擔當使命。
銘記屈辱,凝聚和平統一的思想理念。1937年侵華日軍制造的慘絕人寰大屠殺,燒殺奸淫,無惡不作。給中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恥辱和傷痛。20__年已有13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離開了我們,目前登記在冊的在世幸存者只剩下78人。幸存者們終將離去,但這段屈辱歷史也仍舊會由我們的記憶傳承下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我輩不能忘,亦不敢忘。銘記屈辱,卻也不是記住仇恨,要知道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是一個溫暖、包容的民族。“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我們要做的是從這深重苦難中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以包容之心謀發展,凝聚民族力量、捍衛民族尊嚴、實現民族復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勿忘歷史,方能矢志前行、繼往開來!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5
今天,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紫金山含悲,秦淮河低回。77年前,這里曾發生了舉世震驚、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我三十萬同胞慘遭屠戮。這是中華民族永遠抹不去的傷痛,也是人類文明最慘烈的悲劇之一。
77年來,我們曾以無數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以無數方式探討這場屠殺帶來的思考:國家的崛起、民族的復興、和平的共識、戰爭的倫理、人性的自覺與人道的尊嚴。現在,我們終于設立和迎接來了國家公祭日,以肅穆的儀式來悼念歷史,讓澎湃的感情集中表達,必將促使民族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促使一個民族汲取歷史力量、以更開放的姿態迎接未來。
公祭日,展示了我們的人文精神與民族性格。歷史構成了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歷史鍛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浸透熱血的土地是每個民族的朝圣之地。當波蘭人為奧斯維辛紀念館獻上鮮花,當德國人在大屠殺紀念碑林中默哀,也讓我們重回77年前那座血與火的城市,閱讀寫在大地上的民族史,感受那種緊緊挽結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深情與民族精神。
公祭日,讓我們學會以寬闊的歷史視野正視、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已過去77年,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已近70年,我們用肅穆的國家公祭儀式提醒著自己,保持歷史的痛感,但不煽動民族的仇恨;敦促日本正視歷史、反思戰爭、檢省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余孽,但不將民族感情矮化為街頭泄憤。經歷過深重苦難的民族,更應懷著寬闊的歷史眼光,更應懂得珍惜和捍衛人類的核心價值。
公祭日,也讓每個普通中國人找到帶著歷史感的活法。它讓史書上的文字變得意象豐沛,讓每個人的生活獲得了歷史的重量,也讓一個民族的幾代人之間,有了心傳和默契。正是在這個低頭默哀的瞬間里,來自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社會角色的你我,都抹平了差異,僅僅成為十三億中國人中的一個。
有象征意義的是,半年以來,中國領導人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抗戰紀念日。7月7日全民族抗戰爆發周年紀念日,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紀念日”,領導人參與國家公祭,是國際慣例,也是規格和意義的象征,更與每個普通中國人的情感互相呼應,表達了整個社會在民族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12月13日,為同胞默哀,為中華祈福,在災難的創傷中培育人道態度與和平精神,在屈辱的歷史中學會自立自強。今天,我們這樣緬懷歷史,正是要歷練出迎接美好未來的氣度與力量。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6
20__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我校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落實減負保質,致力于提升課堂質量,向40分鐘要高效。在雙減政策下,如何優化作業管理和設計路徑,激發學生創造性和積極性,也成為了每一個老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該考慮作業設計的目的。作業的設計究竟是出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還是出于“應試”的目的,為了考試而大量做題,或者為了應付學校的檢查。此外,如果一份作業單的設計,所有學生都會做,那么可以說這份學習單就是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好的作業應該是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是孩子借助支架,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能夠摘到桃子的。因此,作業的設計要讓孩子們潛心會文、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是可以讓他們去挑戰的。
在作業設計中我們要明白,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時間越多就越容易學好,在合適的時間內學習“少且重要”的數學才是數學課的理想狀態。有時過多機械重復同水平的練習,會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甚至迷失好奇心,反而“熟能生厭”。華羅庚曾說:“學數學不做題,等于入寶山而空返。”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幫助學生找到“題海”已不是難事,難的是為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成長的“題組”。“雙減”文件明確要求: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雙減”文件對作業批改也有細致具體的要求: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文件還特別提到:不能要求家長批改和不得要求學生自批自改。毫無疑問,批改作業屬于教師的工作,“精選、先做、全批”是教師作業布置的基本準則,教師也不會要求家長和學生批改作業來減少自己的工作量,但學生因此就放棄作業的“自我檢查”,家長就對孩子的學業“放任不管”,這就是對文件的誤讀。任何關于學生成長的工作,都離不開學生主體的自主和家校合作形成的合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作業的批改看結果也要看過程。老師批改的一個簡單的分或者“×”,反映不了學生學習過程的經歷和收獲,還會掩蓋學生作業過程火熱的思考、豐富的情感和真切的體驗。在批改時,盡量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尊重。有時一句話,足以鼓勵學生的斗志;一個符號,可以緩解學生的焦慮;一個圖示,能激活學生的思路。
總之,在“雙減”政策之下,我們要正確解讀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自己的作業設計能力。在減負的同時,不減教學質量,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7
“雙減”之下,學生作業總量和時長減少了,負擔減輕了,對作業質量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上,要精心選擇作業內容、精準針對不同學生、精確校正課堂教學、精細反饋作業情況,搭建“一二三”作業分層模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維品質,使作業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樣化,推動“雙減政策”進深落實。
一個課堂題組練習,培養學生夯基建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穿插題組練習,針對教學重難點設置專項鞏固訓練,讓學生在課堂練習中聯系舊知、鞏固新知、引發新思,同時減輕學生課后作業的負擔。引導學生梳理錯題本,撰寫班級錯題志,優化學習方式方法,強化集體效應。
二種雙向延伸練習,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一是要重視學生對于變式題型的識別能力,對于常規題型設置多樣的變式練習,題型要豐富,題量要精煉,提升學生思辨能力。二是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逆商”,讓孩子在難題中不要輕言放棄,能夠另辟蹊徑尋找答案。可設置“一日一練”,引入高階思維,引導學生以順推、逆推、一題多解、歸納證明等方式解題,輻合思想與發散思維并駕齊驅。
三項創造體驗練習,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①是開展每月分組主題研學,結合特定主題,學生在動手實踐形成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自學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②是開展每周操作類作業,讓學生在制作年歷卡等過程中,領悟數學知識的美感。
③是常態化開展言語體驗類練習,2~4人一組,依次在組內分享知識學習心得或開展游戲互動體驗,讓學生在開口說練中使數學知識更加清晰明朗,更好地觸摸數學的內在本質。
2025國家公祭日感想 篇8
今年12月13日,是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年初以專門決定形式設立的,從而為國家公祭日提供了國家法律的確認和保障。此次設立國家公祭日,來自民間的長期呼吁、政協的連續提案、中日關系的曲折反復以及國家重建歷史與政治認同的明確意向。今年的12月13日作為國家首個公祭日,其系列祭奠活動更是凸顯出國家重建歷史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政治意識與政治意志。此次關于公祭的國家實踐,將南京大屠殺祭奠活動從民間與地方政府層次提升至國家層次,對于塑造國家意識與國家認同具有積極意義。
國家公祭日是二戰后各國反思和轉化戰爭遺產的普遍國家實踐,已構成國際慣例。公祭形式上,各國政要及民眾開展大規模的集體敬獻花圈、公開演講等活動,在共同儀式中強化“想象共同體”(民族)的命運意象和實在性。我國關于二戰的歷史紀念活動,以南京大屠殺為例,長期處于民間和地方層次,比如---市的紀念活動從1994年開始堅持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國家公祭的法律安排,在規模與影響力上頗有不足。與之對照的是,作為侵略國與戰敗國的日本,每年在國內以原子彈事件展開戰爭祭奠。
現代的國家認同已發展出兩個基本層次:一是民族文化層面,以歷史命運共同體和民族主義精神為內核;二是政治法律層面,以憲法與公民權利為內核。各國基于民族國家利益與歷史理性,均交疊運用這兩種層次不斷強化國家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與團結。如此,則今年12月的首個憲法日和國家公祭日,當可共同作為國家認同建構現代化的新思維與新進路。
關于國家公祭日的具體活動形式,各國具有大致相近的實踐與安排,比如國家領導人敬獻花圈并發表演講,群眾自發集會開展紀念活動。---市將繼續以往的“集體默哀一分鐘”的安排,但國家層面的祭奠活動顯然會因為公祭日的國家化而升格,形成公祭日新的祭奠傳統。同時,基于互聯網時代的溝通交往特征,網絡公祭亦成為國家公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同主題的國家公祭只是國家的一種特別倡議行為,對歷史的紀念與承受仍應寄托于民間層次和日常實踐。近年來圍繞抗戰史的民間紀念活動有所進展,大大豐富和拓展了國家戰爭公祭的素材、土壤和民意基礎,較為突出的是四川“建川博物館”中的抗戰史主題館。
實際上,以抗戰為主題的國家紀念活動歷來受到中日關系變遷的影響。在此次公祭日之前,國家與民間對抗戰史與抗戰影視生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一直頗為強勁。中日關系在友好主題與歷史反思主題之間存在較大張力,近年來更是因為釣魚島事件和日本政治右翼化引發兩國關系緊張,從而在背景與動力上助推了國內抗戰敘事的強化以及公祭活動的國家化。日本的戰爭公祭,除了原子彈主題外,靖國神社參拜亦是年度化重鎮。此次國家公祭,當可視為對日本歷史態度及戰爭公祭行為的回 擊。
不過,此次公祭的意義除了既有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歷史認同之外,還應該有超出事件本身的宏闊意義。戰爭公祭在國際關系意義上表現為一種民族主義對抗,這作為外交斗爭和政治博弈的對等手段是必要的,而在內政意義上亦可起到強化愛國主義的政治認同效果。這些正面精神有其效度,亦有其限度,不可漠視,亦不可失當。
在中國和平崛起與依憲治國的當代,國際層面仍奉行和平與發展主題,內政層面則應堅持依法治國和有序民主的基調,賦予整體國家精神以一種必要的結構均衡感、寬和威嚴氣質和現代價值取向。同時,著眼東亞和平建構大局,中日和解仍然是兩國乃至于東亞和世界和平發展的規范愿景,是中國承擔負責任大國角色和真正崛起的地緣政治基礎。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歷史負責的方式就是對當下國家與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負責。國家公祭被編織進歷史與現實、外交與內政、民族與個體、國家與社會、區域與世界的復雜關系和張力之中,其意義紛繁,價值流變,激情與悲情互生。然個中不變者,乃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與苦難奮斗精神,亦有矢志和平與追求歷史正義的正當意志,更有內修文德法度、外協近鄰萬邦的復興之志。如此,則亡靈可慰,外敵可遏,和平可期,大國氣象可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