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精選7篇)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1
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以法國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寫的是年過四十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拋家棄職去巴黎畫畫,幾年后去了南太平洋島塔希提,在那里度過余生并創作出了價值非凡作品的故事。
月亮代表夢想,遙遠卻皎潔!每個人都看得到卻很難觸及;六便士代表財富,咫尺但難免俗氣,它是大多數人選擇的方向。選擇月亮的人很難為別人所理解,即使得不到金錢,追夢人依然快樂、享受!作者毛姆透過小說表達了夢想和財富的選擇關系。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怎樣的驅動,才能不要六便士,賞著月光,衣衫襤褸,包不果腹?可惜,我們還是被六便士所困,抬頭看見月光,低頭撿起了六便士!
人如果沒有夢想,和咸魚又有什么區別!
可惜,我們中的不少人大概都不清楚自己的夢想吧。如果沒有夢想,那可不可以退而求其次,明白到底想要什么,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成為怎樣的人?太多的束縛,太多的需求,太多的逃避,最后我們就這樣走完了一生。
也許所有人在小的時候都追逐過夢想,可家人,朋友的不支持,嘲諷,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不再抬頭望月亮,而是踏踏實實低頭撿地上的六便士。也許還會偶爾幻想,抬頭看看皎潔的月亮。可最終還是低頭。太多人給我們出謀劃策,那我們還是自己嗎?我們都應該抬頭看看月亮,追逐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樣子。他人是為了我們好,可我們不是他們。也許我不是他們心中想要的樣子,但我一定是我自己想要的樣子。
人生就這點,不冒幾次險怎么知道不會成功?別給自己留下遺憾!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2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施特略夫雖然藝術才能極其平庸,他自己本身只能畫些庸俗的題材,水平很一般。但是他能欣賞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感受到思畫中蘊含的藝術之美,即使這種藝術之美還未能被當時的主流審美情趣接受。出于對美本能的向往,他無私地資助思,幫助他。他雖然是個平庸的畫家,但是在為人上卻有偉大之處。他自己無法創造美,但是他那種欣賞美的才能以及對人的熱忱正直,讓他變得偉大而不平庸。這是普通人而能偉大的典型例子。我很喜歡他,因為我覺得這是才智普通的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了。才能是天賦,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但是性情和品味確實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達到的。
施特略夫曾說過的一段話:“為什么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后,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復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毛姆讓施特略夫這樣一個毫無才能的畫家來講這句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張力。一個平凡普通的人,如何超越平庸呢?就是要有勇氣去感受體會想象那些天才所經歷的思想折磨啊!
斯特里克蘭德和施特略夫這兩種人生,一個是偉大的不幸,另一個是平庸的幸福,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的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后者,卻在選擇的'同時又都對遙遠的偉大趨之若鶩,不斷幻想非凡的蒞臨。但要知道,“偉大”實在是一條靈魂的不歸路。如果狠不下心來傷人傷己,那還是施特略夫的路走得更容易些。但即使是施特略夫,因為理解了美,意識到了天才的可貴,也不得不忍受無窮的屈辱與折磨來完成他的理想主義。到最后,真正的理想與結果根本無關,就好象斯特里克蘭德必須畫畫,哪怕失明;而他畫畫這件事卻與畫根本無關。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與現實。正像毛姆說的那樣,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就像人們追尋的夢想,但追尋的過程也許孤苦,甚至最后會一無所得;‘六便士’象征著世俗、瑣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價值。你的要的究竟是‘月亮’還是‘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3
卸去繁瑣的工作,我終于在寒假的時候翻開了毛姆的大作《月亮與六便士》,這個塵封在我書桌上半年多的精裝書,終于被我剝去了封塑。
一開始吸引我的是它的書名—月亮與六便士,兩個看起來毫無關聯的事物,會發生哪些故事呢?懷著這顆好奇心,我一面讀著晦澀難懂的人名、地名,一面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就像作者本人一樣,一開始我并不認為思特里克蘭德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因為他太平凡了,幾乎沒有可以寫的地方。直到突然有一天,他失蹤了,毫無征兆、毫無理由的消失在大家的視野。各種猜測、各種質疑他統統不理會,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放棄安逸的生活去追求心中的理想。此后,為了生存,他輾轉去了許多地方,但經歷無數波折后,他選擇去了原始森林并娶了一位土著人為妻,這段時間,他開始大量創作,并將自己的創作才能發揮到極致。可死神并沒有放過這位胸懷理想的藝術家,一場麻風奪去了他的性命。他在生命盡頭的日子里,不屈不撓,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創作出藝術瑰寶。可惜,遵照他本人生前遺愿,這個瑰寶同他一起進入了天堂,因為這幅畫的完成,讓他的靈魂得到了解脫,他感覺自己追求的東西已經得到,在驕傲與蔑視間,他又將它毀掉了。
讀了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方面我被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藝術的執著與無謂所打動,另一方面我對自己碌碌無為的生活進行了反思。
思特里克蘭德心中有份遠大的理想,這份理想曾經被殘酷的現實所淹沒、曾經被人世間的溫情所遮蓋、曾經被安逸的生活所塵封。但這份理想從未消失,它在慢慢的'發芽、生長。而我我也有理想,這個理想也從未消失,可是它什么時候才能更茁壯?我忘了曾有多少個早晨,當萬物還在深睡、當太陽還在夢里的時候,我的心臟會突然像聽到什么指令一樣,砰砰砰地快速跳動起來,腦海中塵封的理想便褪去浮華,一點點膨脹、膨脹,直到渾身的血液都像沸騰起來一樣,毫無方向的亂竄一氣。于是,漫漫長夜,我與理想進行了零距離接觸,各種思想也進行了強烈的碰撞。等到鬧鐘一響,我睜開布滿紅血絲的眼睛,洗了把臉,看著鏡子中日漸滄桑的自己,同情的嘲笑了一下,便開始像機器一樣工作。
我也曾想過放下乏味的現實去追求我崇高的理想,可是我做不到像思特里克蘭德那樣放棄親情、友情、甚至做人的尊嚴去追求理想。也沒有信心像他那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為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這對我來說是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博弈,到頭來,我會落得一無所有,甚至背負絕情絕義的罵名。他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楚,所以他取得了常人不能取得的成就。
看了思特里克蘭德的故事,我覺得他是只勇敢的青蛙,適時地跳出了蒸煮自己的鍋爐,而我卻是只呆頭青蛙,雖然不甘心被溫暖的小鍋爐束縛,也很向往美麗的田野與池塘,但是卻怎么也不敢跳出去,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才華去支撐膨脹的野心!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4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么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著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了解,讀不下去,心里有些失望。后來有幸從朱老師那里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里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了一些關于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為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后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后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后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麻風病后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后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說的故事有些夸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抬頭仰望月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5
“理想國”那不存在的真實
每個人曾經的內心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的一塊凈土。可是我們開始長大,開始成熟。我們學會了,也試圖與這個社會妥協求生。萬物豐富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卻又日益對比出內心的某種匱乏。又或者是吃飽肚子之后,我們更想去追尋一種幸福感。“幸福感”“歸屬感”是每個人中最無價的珍寶。
“理想國”就是我們意識還沒有與這個社會碰撞之前的自我“真理”,我們愿意為之傾身而為。直到這個世界有了羈絆,這個“國”,那些我們無處安放的靈魂碎片,被自己驅逐。被現實世界打磨而下的精魄,逐漸的成為我們最神圣的秘密。那種自我純粹感,像是力量的源泉一樣。
“靈”與“肉”,就是看似矛盾的維度。而人活著不只是是為了更好的吃飽肚子。
高更與梵高
最近聽了吳伯凡的課,課程的名字叫做“認知里的《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物模型就是畫家高更,就是那位與梵高情投意合,又因為個人性格和對繪畫理解的矛盾徹底決裂了的畫家。梵高更是因此割掉了一只自己的耳朵。和創作了那一張只放有一只蠟燭的椅子。
小說里面的高更也是:“生于畫,死于畫,又融入了畫。”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人們總說,藝術家的世界是深晦難懂的。作為人,“肉”的維度,我們都是一樣。而這種難懂可能就代表人與人之間“靈”的維度差異。于是“靈與肉”的維度決定了我們人與人的不同。
而你同樣不能去說“靈”一定高尚于“肉”,而肉、“肉”一定現實于“靈”。陷入某種對比的思想之后,就很容易產生一種一緯度的思想模式,而無論你的思想模型有多完善,只要是模式緯度上無法展開,那依然是殘缺的。
譬如如果太過追求“肉”那將會把生活變成一句只能追求身體快感的“行尸走肉”,而太多的追求“靈”那就將變成,完全不切實際的空想主義。所以讓一件事情獲得更有價值的意義那么就是緯度上完善,很多時候我們稱這種完善叫做“矛盾”,又如周國平說的`“矛盾,就是智慧。”那么就是生命的意義吧。
我們不能只是兩眼頂著月亮,而忘記了腳邊的六便士。或許這就是一名作家,有一篇故事把一個道理,一種觀點,一個思維模式。表達的更加透徹的方法。而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人生緯度“靈與肉”的追求。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記得人民日報里面的一句話,真正的勇士就是知道這個世界的殘酷依然勇敢面對人生。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腳踏實地,仰望天空,就是對于生活最最熱愛的態度。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6
月亮與六便士聲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但是我不喜歡。毛姆用詞很準確,句子也很優美,但是他像任何一個西方作家一樣,講故事啰里啰嗦,每個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丑也要用心描述,讓人看著厭煩。主人公也不討喜,甚至真實的有點討厭,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達的東西吧,那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沒有一絲一毫的修飾。
“孤獨的靈魂懷著不為人知的幻想,終于向他夢寐中的島嶼進發。”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在四十多歲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和諧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夢想里去。
斯朱蘭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從英國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帶著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里。逼死德克妻子之后去大溪地,和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舉行了婚禮,生了孩子。他對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煩他,為他做家務,掙錢養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繪畫,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對他產生一絲一毫影響。
斯朱蘭是幸福的,固執而專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經營的大多數人都會過著的平淡生活去實現自己的畫家夢,這種魄力和固執,沒幾個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窮困潦倒,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不在乎這個世界的道德觀,除了畫,他對什么都不關心。這種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時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為他的固執和專注,使得他的畫無與倫比。
一個固執的人想走到終點,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的。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 篇7
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寫的《月亮與六便士》。毛姆被稱為“最會講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歲),一直筆耕不輟,最負盛名的比如有《刀鋒》《人性的枷鎖》《面紗》還有《月亮與六便士》。在我心中,馬爾克斯、茨維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會講故事的人,但是他們講的故事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里感觸一下,讀書真是有趣,他讓我認識到一些本來永遠也不會懂的事),毛姆的.書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讓你有一種逃不掉,掙不脫又進不去的感覺,仿佛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但是又和我們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人如果被放錯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許多荒誕的事。《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本來生活富裕,有一兒一女和愛他的妻子,可是他拋棄了令人羨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個城市,然后又在這里破壞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來,一切都糟糕透了。榮幸的是,他最終在小島上找到了讓自己靈魂安息之所,那么一切,突然就覺得都理所應當了,借用某句話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經過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蘭德,我覺得還是比較幸運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個可憐無助的孩子。
一口氣看完月亮與六便士,真是精彩,當時的奇妙與眩暈感,我想我永遠也不會忘。
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猶新,“思特里克蘭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種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園里,與人隔絕,頭頂是蔚藍的天空,四周一片郁郁蒼蒼的樹木。那里有觀賞不盡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氣,蔭翳涼爽的空氣,這個人世樂園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他就住在那里,不關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遺忘了。思特里克蘭德平時畫畫,看書,天黑了以后,就同愛塔一起坐在天臺上,一邊抽煙一邊望著天空。”
我想,這當是靈魂的自由了。
